李萬春 - 簡介
李萬春(1911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二日 1985.9.14),原名李伯,小名長順,字鵬舉,曾用藝名客串李。滿族正黃旗人,原籍河北省雄縣,出生于哈爾濱。父親李永利是紅遍江南、稱絕一時的清末著名“武花臉”演員。李萬春不足五歲就開始隨父練功學(xué)戲。他除了接受家傳外,還先后受教于于德智、崔鳳鳴、項鼎新等老師。李萬春七歲就在上海以“客串李”登臺獻(xiàn)藝。隨后在蘇州、無錫、揚州、杭州一帶演出。改名李萬春,從此他走上了輝煌的演藝路。也是合成天意,此階段正值馬連良抵滬演出,李萬春深得馬連良青睞,從馬先生受教了《南陽關(guān)》、《李陵碑》、《打棍出箱》等戲,為他唱念功夫的發(fā)展起到了頗重要的奠基作用。十二歲,李氏一門應(yīng)“斌慶班”主事人俞振庭之約到北京搭班,李萬春三天打炮戲《戰(zhàn)馬超》、《珠簾寨》、《四郎探母》,文唱、武打,技熟藝精,各有特色,被京城譽為“童伶奇才”。從此他大紅大紫,轟動梨園。他邊演出邊廣收博取,不但每天有馬連良、尚小云等名家作看戲后的總結(jié)指導(dǎo),而且他文戲問藝余叔巖,武戲投師楊小樓,兩位大師認(rèn)真?zhèn)魉,寵愛極至,均收認(rèn)他為螟蛉義子。后李萬春得到梅蘭芳的提攜,隨同梅先生到滬演出,更是受益匪淺。一九三二年,他自組“永春社”,在京、滬以及濟南、青島、武漢、東北各地演出,大受歡迎。四十年代初,他開辦“鳴春社”科班,先后培養(yǎng)“鳴”、“春”兩科學(xué)生近300人。排演了很多新戲。如《田七郎》、《大樹將軍》、《佟家塢》、《陰陽魚》、《羊角哀》、《十八羅漢收大鵬》等。
李萬春 - 生平經(jīng)歷
李萬春,生于1911年,幼年從父親李永利學(xué)習(xí)武功,7歲登臺演出,12歲,1923年9月李氏一門應(yīng)斌慶班主事人俞振庭之約到北京搭班,李萬春三天打炮戲《戰(zhàn)馬超》(首場在三慶園與師弟藍(lán)月春演出大軸)、《珠簾寨》《四郎探母》,文唱、武打,技熟藝精,而且扮相英武,嗓音響亮,口齒清晰,還善于表演,各有特色,被京城譽為“童伶奇才”。后隨斌慶社赴濟南演出,應(yīng)邀的余叔巖演《八大錘》,讓李萬春飾陸文龍,這是余氏有意的提攜,親傳了此戲,并收萬春為義子。后讓李氏全家遷入大吉巷余氏之房。從此他大紅大紫,轟動梨園。他邊演出邊廣收博取,不但每天有馬連良、尚小云等名家作看戲后的總結(jié)指導(dǎo),而且他文戲問藝余叔巖,武戲投師楊小樓,兩位大師認(rèn)真?zhèn)魉,寵愛極致,均收認(rèn)他為螟蛉義子。1926年李萬春得到梅蘭芳的提攜,搭班梅劇團(tuán)隨同梅先生到滬演出《林沖夜奔》、《戰(zhàn)冀州》等,更是受益匪淺,梅演《寶蓮燈》,李萬春曾在大軸演出《劈山救母》中的沉香,享譽滬上,并得小達(dá)子李桂春青睞,將其次女紉秋(少春二姐)許與萬春。1931年,他組成“永春社”挑梁自任主演,在京、滬以及濟南、青島、武漢、東北各地演出,大受歡迎,該年完婚,二李結(jié)為秦晉。除演傳統(tǒng)戲外,他還不斷排演獨有的新劇目,如《田七郎》、《大樹將軍》、《佟家塢》、《陰陽魚》、《羊角哀》、《十八羅漢收大鵬》等。1936年,新華影業(yè)公司,為其拍攝了黑白有聲京劇影片《林沖夜奔》。1938年,長子小春出生,并收姜鐵麟為徒。1938年在其父支持下,在北京大吉巷8、9號(今北大吉巷19、21號)兩四合院內(nèi)創(chuàng)辦科班,取鳴舉、萬春之號各一字定名“鳴春社”,該科班原計劃招收鳴、春、佳、樂四科,實際只辦了鳴、春兩班。1948年報散,先后培養(yǎng)“鳴”、“春”兩科學(xué)生如于鳴奎、馬鳴喆、王鳴仲、王鳴泳、關(guān)鳴林、朱鳴秀、劉鳴才、劉鳴寶、劉鳴恭、吳鳴申、李鳴升、李鳴鶴、陳鳴彤、張鳴福、張鳴祿、張鳴字、楊鳴慶、楊鳴孝、周鳴歧、胡鳴忠、趙鳴復(fù)、洪鳴珠、郝鳴超、郝鳴振、徐鳴策、錢鳴業(yè)、常鳴晉、常鳴蓮、蕭鳴董、焦鳴榮、董鳴壽、蔡鳴棻、谷春章、吳春奎、張春孝、張春德、張春林等及其弟桐春、慶春、圜春等近300人。鳴春社常演連臺本戲《濟公傳》、《文素臣》及應(yīng)節(jié)戲《天河配》等戲,都極為叫座兒。排演了很多新戲。如《田七郎》《大樹將軍》《佟家塢》《陰陽魚》《羊角哀》《十八羅漢收大鵬》等。
1948年。永春社赴滬演出時,臺灣來員邀該社赴臺演出,因情況不明不便前往,便由桐春、圜春等隨言少朋前往,孰料一去未歸兄弟再未團(tuán)聚。北京解放后,彭真市長派遲景泉、傅世鈞將全團(tuán)接回,組建"首都實驗京劇團(tuán)",1952年更名北京市京劇一團(tuán)。1957年李萬春被錯劃為"右派"。1958年與明來京劇團(tuán)合并,下放崇文區(qū)更名新華京劇團(tuán)。1960年支邊組建西藏自治區(qū)京劇團(tuán),1年7個月后,又調(diào)往呼和浩特,成立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京劇團(tuán)。1966年在京休假,文革開始,被揪回內(nèi)蒙古批斗。1978年9月31日來京演出《鬧天宮》。1979年落實政策遷回北京,后與吳素秋、姜鐵麟組建北京京劇院二團(tuán)。1981年赴津與趙松樵合演《白馬坡》,并收馬少良為徒。1982年被提名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在京與畢谷云合演《平貴別窯》。1983年與夫人李硯秀赴港探親,與五弟圜春會面,于新光戲院演出《古城會》、《武松打虎》、《獅子樓》。1984年赴太原講學(xué)。1985年8月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xié)會為其錄制了《落馬湖·酒樓》、《惡虎村·進(jìn)莊》、《武松打虎》及林沖戲的幾個片斷的錄像資料。9月11日住進(jìn)友誼醫(yī)院,9月14日凌晨4時46分,一代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因肝硬變不治病逝,享年75歲。20日于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了隆重的遺體告別儀式。1990年,周桓先生為其撰寫了近20萬字的回憶錄《菊海競渡》,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
李萬春 - 藝術(shù)風(fēng)格
李萬春的戲路寬廣,勇于革新,武生戲的長靠、短打、箭衣,無不出色。唱念吞吐有力,身段邊式利落,武松戲與黃天霸戲均有獨到之處。黃(月山)派戲《獨木關(guān)》、《百涼樓》、《劍峰山》、《蓮花湖》、《麒麟山》等,受教于李古瑞,并得其岳父李桂春指點。關(guān)羽戲曾受教于程永龍、林樹森與李洪春,演來別具一格。猴戲亦頗擅長,《安天會》為清貝勒載濤所授。通過多年舞臺實踐,他總結(jié)出要猴學(xué)人,不可人學(xué)猴的藝術(shù)經(jīng)驗?坍嬅篮锿醯纳駪B(tài),靈捷機智,不俗不野。
李萬春 - 演出經(jīng)歷
7歲登臺演出,馬連良曾授之以《南陽關(guān)》、《李陵碑》、《打棍出箱》等劇。1922年在斌慶社搭班,首場演出與藍(lán)月春合作《戰(zhàn)馬超》,一舉成名,被譽為“童伶奇才”。后與梅蘭芳合作,梅蘭芳演《寶蓮燈》,他飾沉香。曾隨梅蘭芳赴滬演出《林沖夜奔》、《冀州城》、嚷長坂坡》等戲得到好評。
李萬春 - 代表劇目
《武松打店》、《武松打虎》、《火并王倫》、《九江口》、《鬧天宮》、《古城會》、《水淹七軍》、《林沖夜奔》等;并排演新劇目《岳飛》、《戚繼光斬子》、《廉官風(fēng)》等。
李萬春 - 主要弟子
他的弟子有姜鐵麟、董文華、馬少良、石慶福、韓增祥等。其弟恫春、慶春、圜春,其子小春等都是京劇演員。
李萬春 - 藝術(shù)成就
1932年自組永春社,在京、津、滬一帶演出,并拜師楊小樓。1933年在北京創(chuàng)辦鳴春社科班,培養(yǎng)了鳴、春兩科學(xué)生近300人。40年代組班鳴春社,編演了一些新戲,如《田七郎》、《十八羅漢斗悟空》等。他演長靠、短打、箭衣戲、猴戲、關(guān)羽戲均見功力。嗓音清亮,念白清晰有力,身段邊式漂亮,善于武戲文唱,武打有創(chuàng)新。
李萬春藝術(shù)造詣精深,有“活關(guān)公”“活武松”“活猴王”等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