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若蘭 - 簡介
肖若蘭,1934年9月出生在西安市未央?yún)^(qū)含元殿村,祖父是演小戲的,父親肖筮易,出科易俗社第七期,工青衣。出生在梨園家庭的肖若蘭,從小耳濡目染,8歲開始跟隨父親學(xué)藝,在渭北一帶的村鎮(zhèn)上輾轉(zhuǎn)演出,群眾對活躍在舞臺上的這個小姑娘感到新奇、可愛,送給她一個美稱,“八歲紅”。10歲時,父親領(lǐng)她到了易俗社,天生的一副好身段,又加一副嬌嫩的好嗓子,她很快受到了易俗社當家名旦王天民的喜愛,王先生隨后收她為弟子,教給了她《柜中緣》、《少華山》、《洞房》等自己的拿手劇目。由于生活所迫,年幼的肖若蘭隨父親到處奔波,先后在咸陽益民社、西安曉鐘社、尚友社、三原明正社、西安秦聲社等班社搭班演出,多年的江湖賣藝,使肖若蘭嘗盡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也從中得到了藝術(shù)上的實踐,至建國前期,不滿20歲的肖若蘭就能演出包括《玉堂春》在內(nèi)的大小劇目30多個。
建國后,肖若蘭參加了易俗社。進入易俗社的她,如魚得水,在藝術(shù)上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她的表演才華得到了封至模、李正敏、宋上華等老前輩的賞識和器重,1952年,18歲的肖若蘭參加了首屆全國戲曲觀摩大賽,主演《游龜山》中的胡鳳蓮,獲得了表演三等獎,在這項云集了當時全國幾乎所有知名藝術(shù)家的賽事上,獲得這樣的殊榮,給了年輕的肖若蘭極大的鼓勵。1956年,她順理成章的獲得了首屆陜西省戲曲觀摩大賽表演一等獎,從此躋身名家之列,時年22歲。此后,赴朝慰問演出、全國十三省市的巡演,肖若蘭的身姿倩影,走紅大江南北,成為在全國享有盛譽的少數(shù)著名秦腔表演藝術(shù)家之一。
生 辰: 1934年9月
忌 日: 1996年2月24日
肖若蘭 - 人物經(jīng)歷
1994年隨父親肖易(易俗社七期學(xué)生青衣演員)在易俗社得到名旦王天民的施教,此后便隨父到咸陽的益民社、西安的曉忠社、尚友社,三原的明正社,西安的秦聲社搭班演戲。在漫長的舞臺實踐中,她廣泛涉獵,學(xué)習(xí)眾名家之長,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賦揚長避短,終于獨辟蹊徑、自成一家,形成了風(fēng)格別具的肖派藝術(shù)。一向以慷慨激越、陽剛之美的秦腔藝宛里,從此增添了一株奇特新異、陰柔之美的幽蘭。
幾十年藝壇滄桑,歷盡艱辛足跡遍及陜、甘各地,多年她在百余個古代與現(xiàn)代戲中塑造了花旦、小旦、正小旦和現(xiàn)代中、老年婦女形象,在表演上繼承了王天民嬌柔細膩、聲情并茂的藝術(shù)特點。在唱腔上有所創(chuàng)新別具一格,她行腔委婉,嗓音純正,吐字輕巧,抑揚恰當適宜,韻味淳郁,尤以鼻腔共鳴更見功夫,加之那迷人的后綺音,更增添了唱腔的綺麗色彩,形成了肖派唱腔的獨特風(fēng)格。
肖若蘭 - 代表劇目
其代表劇目有《游龜山》、 《雙錦衣》 、《奪錦樓》、《婦女代表》、《紅梅嶺》、《于無聲處》等。尤其在秦腔藝術(shù)片《火焰駒》、《三滴血》中成功的塑造了彥榮妻、李晚春這兩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肖若蘭 - 藝術(shù)成就
她的唱腔曾收入《秦腔百名演員唱腔選》 、《中國藝術(shù)家唱腔專輯》及省市唱腔盒式帶并多次錄制其舞臺表演電視片。1993年陜西省振興秦腔指導(dǎo)委員會為其召開了“肖若蘭舞臺藝術(shù)流派理論研討會”,事后出了論文轉(zhuǎn)輯。
肖若蘭弟子眾多,現(xiàn)西安易俗社的李淑芳較正宗的繼承了“肖派”藝術(shù)的風(fēng)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