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民國八年(1919)十一歲,于西安東關(guān)景龍學(xué)校就讀,學(xué)習成績優(yōu)異,背誦課文全班第一,但不安分守已;上課左顧右盼,做鬼臉嚇虎同學(xué)。下課不是一人“拿大頂“翻跟頭”,就是領(lǐng)著同學(xué)“疊羅漢”。十四歲時,無論別人如何勸告,家庭怎樣施加壓力,再也不愿讀書,堅決要求留在本社學(xué)戲。母親苦苦懇求,也無濟于事。終于在民國十年,隨著第三期學(xué)生,正式跟班學(xué)小生。他出身于梨園世家,從小在戲曲的“樂水”里泡大,仿效積習,打下了“幼功”。入科后跟秦腔名藝人陳德裕、王德孝學(xué)藝。他生性聰穎敏慧,又有文化基礎(chǔ),接受、記憶力強,藝業(yè)長進神速。加上天賦的嗓音,勻稱的身材,具有扮飾各類生角的天資。入科不久,就能文武做打不擋,成為秦腔的“一代天驕”。他獨擅唱工,中氣充足,字正腔圓。嗓音酥脆爽朗,吐字清晰得法,“二音子”更是先聲奪人,聽起來味足意長。
蘇哲民的第一出戲
在《伍員逃國》中飾伍員,為大師兄閻國斌傳授。這是一出唱做并重的“硬功戲”。按常例,習藝多年的好“把式”,才有膽量應(yīng)演。蘇哲民入科不到三個月,便演得成功,在西安被傳為佳話。頭次演出,連一些三意社的老觀眾皆未能分辯出是入科不久的學(xué)生。哲民尤長于貧生戲,《窮人計》是名藝人王德孝蜚聲三秦和西北諸省的杰作,號稱三意社的“炸堂戲”。有一年秋天,王德孝因病臨開戲前無人補角,社長耶金山急得團團轉(zhuǎn),蘇哲民毛遂自薦,請演王的角色,眾人不敢相信入科不足一年的小蘇,竟能扛起這一大梁?誰料他竟演得成功,唱音還比王好。哲民因從六、七歲起,就常看王德孝演的《窮人計》,看得久了,就學(xué)會了扮演,關(guān)鍵時才能一鳴驚人。其中的《撲池》、《送親》兩場,還成為他的絕作。民國二十八年,哲民患精神病之后,仍經(jīng)常有人點名要看他的《撲池》、《送親》,有人愿意出高于票價十倍的錢一飽眼福。民國二十九年春的一晚,蘇哲民演《撲池》時從臺上撲到臺下,劇社臨時決定換演《走雪》,觀眾卻喊聲一片“要蘇哲民,要蘇哲民,不要《走雪》。他小憩后二次出臺時場內(nèi)沸騰、觀眾幾乎都站起來為他祝賀,有人當場感動得熱淚橫流,從此留下“一曲《撲池》成絕唱”的美談。哲民在《婁昭君》中扮魏明帝,成為震撼西安的一出紅戲。他哀聲起唱“自那晚下密詔心神不爽”,一腔一個格調(diào),韻律和諧,運用自如,尤其后接唱十數(shù)句“欺寡人”排唱,更是華腔繁出,痛快淋漓,美不勝收。從此哲民一變?nèi)馍缫回炓缘┠_為臺柱的傳統(tǒng),初是生、旦平分秋色,后由生角變?yōu)榕_柱。
哲民的武工戲也很出眾
《風波亭》的岳飛,《火燒七百里連營》的趙云,《日記媒》的韓啟華,《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塔子溝》的楊桂芳等,武戲文唱,打得干凈利落。他還很會演出時裝戲,在《雙刁傳》中,飾演一個老實巴結(jié)的農(nóng)民,那個頭包藍布巾,腰纏大腰帶、下扎雙褲腿,背個布褡褳,邊走邊抽旱煙鍋的形體裝束及動作,唱起戲來那一腔一板和搖頭晃腦的表演,活象現(xiàn)實生活中的關(guān)中農(nóng)民,觀眾既熟悉又喜歡。一次下鄉(xiāng)在臨潼演出,一位老太婆看得入了迷,硬說這是她出外經(jīng)商無訊的兄弟回來了,哭得象淚人一樣要上臺認親。
其它
哲民勤于治學(xué),具有驚人的偷經(jīng)學(xué)藝本領(lǐng)。平時,只要沒他的戲,就去“看戲”學(xué)藝。為避開兄弟劇社的應(yīng)酬而不致影響看戲,他老是戴頂舊禮帽,一副黑墨鏡,帽沿壓在眼眉上,生怕被人認了出來。從票房買張站票,往人窩里一鉆,說是來看戲,實際是來偷戲。他的很多技藝都是這樣偷著學(xué)得的。他還能攝取生活真實,充實舞臺演出。一次,他看見一個國民黨警察毒打一個洋車車夫,當晚演《大煙魔》譚德榮,到《挨打》一場,將白天看到的打人細節(jié),加以夸張,融進演出之中;果然比往日更加真實感人。
民國三十二年,蘇哲民因病撲河而逝,年僅三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