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明
王伯明,男,秦腔劇作家、戲曲教育家。名兆離,字伯明,陜西扶風縣法門人。清同治九年生。光緒癸卯科舉人。宣統(tǒng)二年加入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1906年至1912年先后在縣高等小學、鳳翔府中學任教,后又任扶風縣教育會長。民國初,被推舉為陜西省臨時議會議員,省教育廳社會科員,住易俗社專辦戲曲改良事宜。同年4月被追補為中華民國眾議院議員。同年與同盟會中好友楊西堂、李桐軒、孫仁玉等創(chuàng)設我國第一個集戲曲教育和演出為一體的新型藝術團體——陜西易俗社,該社以“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為宗旨,按照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制定章程,建立領導機構。主要領導成員由社員民主選舉,并規(guī)定任期。設立評議部、編輯部、學校部、訓練部,招收少年學員,先學初小、高小課程,后上“文史進修班”,達標者發(fā)給畢業(yè)證。在此基礎上學習六年戲曲專業(yè),合格者發(fā)給戲曲?茖W校畢業(yè)證書,從事戲曲演出。易俗社將文化教育、戲曲訓練、演出實踐結合起來,培養(yǎng)了大批戲曲人才,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許多優(yōu)秀劇目,對戲曲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對戲曲改良起到了示范作用。是著名的秦腔科班,與莫斯科大劇院和英國皇家劇院并稱為世界藝壇三大古老劇社。王伯明曾任社長、社監(jiān)、評議。創(chuàng)作劇本《開國圖》、《熊兒山》、《新糊涂判》等十余部。民國二年,被陜西省推舉為國民政府首屆國會眾議院議員。民國四年,受于友任先生及廣州非常國會邀請,至廣州,被孫中山先生聘請為大元帥府顧問。
1916年因赴京就任議員,社長職位久虛,后改選為名譽社長。
民國十二年,直系軍閥曹錕賄選總統(tǒng),以五千元一票賄賂議員,受賄議員頗眾,但被其嚴辭拒絕,并說:“此在他人則可,在我則不為,議員代表民意,若以氣節(jié)易金錢,人將謂我何,若逼我,甚是促我斃命也!庇谟胰蜗壬鷼J佩其氣節(jié),大書“正氣所存”四字相贈。王于中年就因國事操勞而患目疾,民國十四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其悲痛至及加之國事日非操勞過度,終致雙目失明,國民政府特典養(yǎng)老歸陜。
王伯明初在岐山時創(chuàng)作了中型傳統(tǒng)戲《鬼冤》,后在“易俗社”期間,曾創(chuàng)作了提倡民主共和,反對封建專制的劇目,如《共和紀念》、《歡迎議員》、《自由恨》、《開國圖》、《訓俗享》、《新審判》、《新糊涂判》、《梁上君子》、《熊耳山》等鋸目。題材新穎、構思離奇,語言雅俗,情節(jié)曲折,均在易俗社排練上演。《梁上君子》、《新糊涂》兩劇,出版社曾出版發(fā)行。改編了《觀音堂》、《重臺》兩劇,又同高培支二人合作修編了傳統(tǒng)劇目《蝴蝶杯》等。這些作品,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發(fā)揮了它宣傳教育,喚醒民眾的作用。
民國三十一年病逝于其家鄉(xiāng)扶風。終年七十三歲。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軍事委員長將中正,檢察院長于友任等發(fā)來唁電致哀,并撥款助葬,易俗社亦兩度來扶風為其紀念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