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少奎 - 基本介紹
侯少奎,男,1939年1月10日生人。北方昆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家政府津貼。
梨園世家,祖父侯益才,著名昆劇演員。父親侯永奎,京、昆劇表演藝術家,素有之稱,曾多次為毛澤東、李宗仁演出此劇。女兒侯爽,著名昆曲演員、影視演員;二女兒侯小奎,舞蹈演員。侯少奎師承侯永奎先生,侯炳武先生,傅德威先生,趙松想先生,王瑞芝先生。繼承的劇目有《林沖夜奔》、《單刀會》、《千里送京娘》、《麒麟閣》、《倒銅旗》、《鬧昆場》、《夜出》、《武松打虎》、《五人義》、《鐘馗嫁妹》、《挑華車》、《鐵龍山》、《四平山》、《艷陽樓》,在全國各地演出均受到內外行的好評。1965年文革開始,解散了北方昆曲劇院,調到北京京劇團工作。演出了《節(jié)振國》、《紅燈記》等。
侯少奎 - 藝術特色
已經(jīng)68歲高齡的北方昆曲劇院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侯少奎先生在文化部“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的資助下,近日把整出京、昆兩下鍋的《四平山》作為珍貴的藝術資料錄了下來,《四平山》是描寫“恨天無把,恨地無環(huán)”的隋唐第一好漢李元霸在四平山救駕隋煬帝的故事,屬長靠武生勾臉戲。該戲是著名京劇前輩大師尚和玉的代表作,后尚和玉傳給了侯少奎的父親著名京昆大師侯永奎,侯永奎又傳給了侯少奎,三代相傳,時間跨度近百年。侯少奎自上個世紀80年代后就沒有再演此戲,如今,時隔20多年,侯少奎重新披掛上臺,雄風不減當年,再現(xiàn)非常吃功的武生“看家戲”《四平山》,實屬難得一見。《四平山》前半部分的“觀畫”唱京腔,由京胡伴奏;自李元霸耍雙錘起唱昆腔,由海笛子(小嗩吶)伴奏。侯少奎扮演的李元霸有氣魄,有工架,穩(wěn)重端莊,從形似到神似,都和他父親侯永奎當年一樣。李元霸的服裝分別為“開氅”、“軟靠”、“硬靠”,非常漂亮。李元霸的臉譜為侯永奎親傳,勾金色雷公臉,面頰涂金,嘴形勾雷公嘴,極具侯派臉譜干凈大方的風格,整個臉譜氣勢、威猛、美觀。
李元霸一角,原為花臉應工,自清末俞菊笙(武生三大流派之首的“俞派”創(chuàng)始人)將之納入勾臉武生戲,至今百余年,漸為武生專美,反不由凈行扮演了。
尚和玉(俞菊笙弟子,京劇武生尚派創(chuàng)始人),官稱“尚老將”。其《四平山》恪守俞派規(guī)范而自有其獨到之處,臺風樸厚大方,沉著凝重,每演必轟動。其師弟楊小樓也曾習此劇,因對尚之元霸十分嘆服,故只唱《晉陽宮》頭本。
侯永奎,號稱“活林沖”,北方昆曲武生之集大成者,深得尚和玉青眼。23歲正式拜師。尚自得此徒,竟封箱潛心授藝。侯之《鐵籠山》《四平山》《艷陽樓》等大都得尚親傳,其尚派戲極得內行賞贊。侯少奎,侯永奎之子,北昆武生表演藝術家。尤擅長靠勾臉戲,特為其關公戲扮相威風八面,做表肅穆凝重,極具儒將風度,而享有“活關公”之譽。侯少奎之身形嗓音和舞臺表演均酷肖其父,《四平山》又得自侯永奎親授,深得尚派的“穩(wěn)、狠、準”之三昧。侯少奎的嗓音條件上佳,他的尚派戲一向被贊具有“尚和玉的功架,楊小樓的嗓子”,堪稱一絕。
侯少奎 - 藝術人生
梨園世家續(xù)芳華
“我們家算是梨園世家,從事戲曲事業(yè)有四輩兒了!焙钌倏f。從祖父侯益才、二爺侯益泰,到父親侯永奎以林沖、關羽、趙匡胤等舞臺形象成為“昆亂不擋”的著名京昆表演藝術家,再到如今自己的兒女輩,一個家,幾代人,見證了昆曲藝術新舊好幾個時代的變遷發(fā)展,更嘗遍了人間的酸甜苦辣。侯家隨戲班在京、津、冀漂泊多年后,于1936年在天津定居。侯少奎出生時,天津正鬧水災,加上抗戰(zhàn)爆發(fā),昆曲演出市場凋敝,剛剛“分箱”后的榮慶社由父親侯永奎支撐著,雖說父親的藝術事業(yè)正在上升期,名氣很大,很受觀眾的喜愛,日子依然過得艱難。生活在梨園,侯少奎很小就接觸戲,并且喜歡上了,整天耍耍蹦蹦的。父親侯永奎給他制了一套小號的刀槍,二爺侯益泰就用嘴敲鑼鼓點哄他玩。侯少奎說,也許正是因為從小喜歡刀槍把子,使他后來成了一名武生演員。對在天津的日子,侯少奎總愛說,我出生在天津,天津是我第一次登臺演出的地方。因為演《天河配》時缺一個小演員扮牧童牽真牛過場,父親問小少奎:“敢牽真牛上臺嗎?”侯少奎說:“敢。”于是就扮上了,戴上孩兒發(fā),穿上小茶衣、彩褲和打鞋,牽真牛過去。
侯少奎真正走上昆曲藝術的道路,還是在解放后,而且其中還有點戲劇性。當時父親侯永奎已被調到北京工作,侯少奎也到了北京。上學期間,侯少奎喜歡繪畫、書法,想報考美院,將來成為美術家。北方昆曲劇院成立前夕,當時北方昆曲代表團的負責人金紫光跟父親說起接班人的事,就讓侯少奎去試一試嗓子,金紫光聽了很高興,馬上動員侯永奎,說這樣的嗓子不唱戲可惜了。侯少奎說,我從小跟隨著父親,被灌輸了許多昆曲知識,也很喜歡昆曲,知道父親從心里希望自己能繼承他的藝術,我嗓子好,個頭身段也好,但那時自己已經(jīng)16歲了,胳膊腿不好練。不過,在父親的鼓勵下,侯少奎還是聽從金紫光的建議,走上了昆曲藝術的道路。
艱辛學藝話滄桑
此后學藝的日子里,寒冬臘月,侯少奎也堅持每天早上4點就起來練功,踢腿、壓腿、打飛腳等,吃完早飯后再跟大伙一起練功排戲。因為起點晚,他總是花更多的時間去練,吊腿、練靠,也都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練毯子功的時候,因為雪地滑容易吃勁,別人在大廳練,侯少奎就在雪地里練,身上常摔得青一塊紫一塊。功夫不負有心人,結果沒有一兩年,侯少奎就能夠登臺參加演出了。讓侯少奎忘不了的是,自己在長安大劇院第一次正式演出,演的是《倒銅旗》,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先生也來了。演出結束后,馬先生在王金璐陪同下到后臺看他,很高興地對他說:“你演得很好,嗓子也好,扮相兒像你爸爸,腳底下好,這出戲挖掘出來了,跟老師學得好,后繼有人了!钡谝淮握窖莩鼍筒┑们拜吽囆g家的認可,侯少奎甭提有多高興了。
侯少奎說,可是父親從來都不夸我,老說要繼續(xù)練呀,人物方面要琢磨,說不能光靠年輕,靠臉蛋兒,靠嗓子,關鍵是演人物,演林沖的戲時,他讓我行腔和情緒要做夠,要把林沖夜奔的悲憤與血淚強調出來。出身梨園世家,給侯少奎的學藝從藝提供了許多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但跟父親學戲,侯少奎感受更多的卻是前輩藝術家的嚴謹和對藝術的精益求精。父親的很多戲要真正演好,不光需要舞臺實踐,還需要年齡和閱歷,甚至跟身體的胖瘦都有關系。侯少奎回憶道,學《刀會》時,父親說你學可以,但要等歲數(shù)大一點演關公才能演出韻味兒來。那時我瘦,但關老爺在舞臺上不能像棍兒一樣,要有塊頭,有威,這威不僅是工架,也是閱歷和舞臺經(jīng)驗,甚至還要嗓子的蒼老。
后來北昆歷經(jīng)了解散又恢復的歷史滄桑,侯少奎也一度跟昆曲“分手”,到父親侯永奎去世,轉眼20多年過去。侯少奎說,父親走的時候,還是把他身上三分之二多的戲帶走了,我只繼承了不到三分之一。由于各種原因,很多戲都沒有留下來,非常遺憾,對昆曲、對京劇也都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和損失。現(xiàn)在一想起來,我就覺得很揪心。所以我想,只要是我會的戲,只要學生愿意學,我都愿意教,一直教到我不能動為止。
蜚聲海外仍執(zhí)著
隨著北昆的恢復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侯少奎也迎來了多年蘊蓄后的藝術芬芳。在1984年的北京市中青年演員戲曲匯演中,侯少奎獲得了個人優(yōu)秀表演獎;同年,又以《單刀會·刀會》和《寶劍記·夜奔》榮獲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此后,侯少奎又多次在北京市新編歷史劇匯演中獲得個人優(yōu)秀表演獎,他參與主演的昆曲新編歷史劇《南唐遺事》還改編成了戲曲電視劇,獲得了“飛天獎”。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侯少奎也走出了國門,把祖國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藝術帶到了海外。侯少奎說,1992年北昆去俄羅斯演出,那是自己第一次出國訪問演出,心里挺忐忑的,擔心外國人可能欣賞不了,上座率不會太高?墒菦]想到演出時全場爆滿,觀眾也都打扮得很正式,演出過程中除了唱腔、伴奏和掌聲,偌大的劇場簡直鴉雀無聲。侯少奎深受感動,覺得好的藝術真是到了哪里都有觀眾,也說明了自己對傳統(tǒng)藝術的堅持是正確的,心里高興極了。還有一次去日本,侯少奎跟自己的大女兒侯爽暉同臺出演《千里送京娘》。那是趙匡胤千里相送京娘、兩人產(chǎn)生微妙感情的愛情戲,開始侯少奎還覺得挺別扭,可是后來都入戲了,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反響,連演一個月,場場爆滿。近年來中俄兩國互辦“國家年”,而今年也是中日建交35周年,侯少奎表示,希望自己能夠在與各國的文化交流和邦交友誼上做出一點貢獻。
昆曲自南方流入北方,許多老藝術家對它進行了相應的改造,而改革開放后,侯少奎也對昆曲做了一些改革。談到昆曲本身,侯少奎認為,昆曲的魅力是聲情并茂載歌載舞的,不僅文學性高,動作也非常優(yōu)美,但為了使它適合時代,同時又不損害它,就要對它進行謹慎的改革,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揚提高。好的東西絕對不能改革掉,而是應該去豐富它。他說,這是父親給我的啟示,他拜了尚和玉老師以后,就把其他戲的一些東西糅進了他的《夜奔》里!秵蔚稌分谐按蠼瓥|去浪千疊”這一段時,我父親基本不動,是站著唱的,第二段坐著唱。而后來我演時就開始動起來了,在唱的過程中跟周倉有各種各樣的造型,我今天的《單刀會》、《千里送京娘》、《林沖夜奔》等戲,都有自己的演法了。侯少奎專門提到關公的眼神,過去舞臺上關公是基本不睜眼的,但看不出眼神就顯不出人物來,所以他就用微睜雙眼,含著威嚴又無損他的丹鳳眼,激動時眼睛突然睜開,把眼神亮出來,就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了。
傳承京昆道衷腸
在侯少奎的藝術人生中,除父親之外,許多前輩老師的教誨總讓他難以忘懷,如侯炳武老師、王瑞芝老師和趙松樵老師。而影響侯少奎藝術生涯的另一個人,是他的老伴兒、北方昆曲劇院唱旦角的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王燕菊。侯少奎說,我們結婚那會兒掙錢不多,她總舍不得吃,讓我吃。有時我演戲回來很晚,她就等我到十一二點,給我做夜宵吃。我有時候犯懶,不想練了,她就督促我。后來有條件了,每次演完戲侯少奎把錄像帶拿回來,兩口子一塊兒看,老伴兒就給他提意見,說這點兒不行,眼睛沒睜開,沒有神,或者說那個角度不行,等等。侯少奎說,我們兩個就是這樣,藝術是我們倆主要的生活,吃穿都是次要的。2004年老伴王燕菊的去世讓侯少奎頗為感傷,他說,我覺得,我有一個賢內助,我今天的藝術成績不是我一個人的,有我老伴兒很大的功勞。
對昆曲藝術,侯少奎在堅持著,也不斷地尋求新的提高。在戲曲藝術處于低潮的日子里,他仍飽蘊著自信。一位日本學生千里迢迢到北京來跟他學習,讓他對昆曲藝術的魅力深為感慨。他說,現(xiàn)在聯(lián)合國把昆曲列入“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我覺得自己的責任更大了。如今,侯少奎配合國家保護昆曲的相關舉措,先后錄制了京昆皆演的《四平山》、《鐵籠山》等“尚派”劇目,更多的錄制工作也還在進行著。雖已年近七旬,侯少奎仍壯心不已。他說,教戲是我目前的一個重要工作,北方昆曲的武生戲很有特色,南北昆應該相互學習借鑒,一起進步。除了錄戲、教戲,我還想到社會上去講學,昆曲應該培養(yǎng)青年觀眾,而大學生就是最好的觀眾,他們有文化底子,有鑒賞力,一有機會,我就到大學去講課,那里有許多對昆曲感興趣的年輕人。我去講,就是要把年輕人吸引過來,告訴他們昆曲的美,培養(yǎng)他們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愛。
侯少奎 - 取得成績
1975年為毛澤東錄制了戲曲電視片《林沖夜奔》,毛澤東看后興奮的說:“后繼有人!
1978年北方昆曲劇院恢復了,侯少奎有回到北方昆劇院工作。
1984年北京市中青年會演《林沖夜奔》獲個人優(yōu)秀表演獎,
1985年榮獲第二屆戲劇梅花獎。一九八六年排演了昆劇新編歷史劇《南唐遺事》,后改編成戲曲電視劇,榮獲中央電視臺飛天獎,本劇飾趙匡胤。
1987年排演了新編歷史劇《宗澤交印》,本劇飾一號主演岳飛,在北京市舉辦的新編歷史劇會演中榮獲個人優(yōu)秀表演獎。
1996年排演了新編歷史劇《水淹七軍》,本劇飾第一號人物關公。在北京市舉辦的新編歷史劇會演中榮獲個人優(yōu)秀表演獎。在大陸和臺灣均受到好評。
1987年應香港新海華電影公司、北京電影制片廠、山西電影制片廠之邀,拍攝了大型歷史故事片《關公》本片飾關公。在大陸、香港、日本放映后受到好評。曾在俄羅斯、香港、日本、臺灣演出,受到高度評價。
侯少奎 - 活動年表
1975年4月,農(nóng)歷乙卯年:“中央文革”成立錄音錄像組錄制傳統(tǒng)戲 ?
1985年,農(nóng)歷乙丑年:第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揭曉 ?
2000年2月4日,農(nóng)歷己卯年十二月廿九日:2000年春節(jié)戲曲晚會播出 ?
2003年1月31日,農(nóng)歷壬午年十二月廿九日:2003年春節(jié)戲曲晚會播出 ?
2004年1月21日,農(nóng)歷癸未年十二月三十日:2004年春節(jié)戲曲晚會播出 ?
2006年9月22日,農(nóng)歷丙戌年八月初一日,晚:中國大戲院開業(yè)70周年慶典演出第四場 ?
2006年12月24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一月初五日,19時30分:紀念侯永奎先生誕辰95周年暨慶賀侯少奎從藝50周年演出第一天 ?
2006年12月25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一月初六日,19時30分:紀念侯永奎先生誕辰95周年暨慶賀侯少奎從藝50周年演出第二天 ?
2006年12月26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一月初七日,19時30分:紀念侯永奎先生誕辰95周年暨慶賀侯少奎從藝50周年演出第三天 ?
2007年3月17日,農(nóng)歷丁亥年正月廿八日,19時30分:2007年“百花芬芳——京昆系列演出季”開幕式 ?
2007年12月18日,農(nóng)歷丁亥年十一月初九日,上午:北方昆曲劇院建院五十周年紀念演出第一天 ?
2007年12月19日,農(nóng)歷丁亥年十一月初十日,19時30分:北方昆曲劇院建院五十周年紀念演出第二天 ?
2007年12月20日,農(nóng)歷丁亥年十一月十一日,14時:北方昆曲劇院建院五十周年紀念演出第三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