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1960年在影片《紅日》中扮演的連長石東根角色,是楊在葆塑造的第一個銀幕形象。他以充滿激情和朝氣的演技,鮮明地刻畫了這個農(nóng)民出生的指揮員形象,戰(zhàn)場上的英勇無謂和生活中的散漫驕氣。其中醉酒縱馬一場戲,更是把石東根打勝仗之后的得意忘形神態(tài),表演得酣暢淋漓,活靈活現(xiàn)。
1965年起在上海電影制片廠任演員。1979年在影片《從奴隸到將軍》中飾演始終追求真理、不屈從于惡勢力的羅霄將軍形象。他以深沉,粗獷而又不失細膩的表演塑造了這一銀幕硬漢形象,把一個由小奴隸、護國軍士兵、國民黨團長到紅軍將領的性格成長過程,不露痕跡地刻畫出來,使這個淳樸、正直、剛毅、戎馬一生的錚錚鐵漢,鮮明地屹立于銀幕之上。
八十年代初,他在《血,總是熱的》中飾演廠長羅心剛——一個改革者。楊在葆再一次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依據(jù)人物心理性格及所處的環(huán)境,時代背景,把人物那種大刀闊斧,處亂不驚的氣度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受到專家以及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為當時的銀幕留下了一個嶄新而獨特的形象,并獲第4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7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同一時期,他還主演了影片《原野》,塑造了集正氣、流氣和匪氣于一身,粗野剛烈、勇于反叛的人物仇虎;并自導自演了影片《代理市長》,很好地表現(xiàn)了市長為民請命、敢冒天條的精神,再獲第9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這些影片標志著楊在葆在藝術上的成就,使他成為當時中國男演員中最具勢力與魅力的一個。
楊在葆是中國影協(xié)第四、五屆理事,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副會長。
生平
1958年,楊在葆首部是在謝晉導演的《大風浪里的小故事》扮演秦兆龍,而他的大銀幕第一部主演的作品是1960年出品的影片《紅日》,憑借連長石東根這個角色為內(nèi)地觀眾所熟知。1965年進入上海電影制片廠擔任演員。由于當時歷史時期,他有將盡十年沒有拍戲。直到1979年《從奴隸到將軍》里塑造的將領羅霄成為一代人的經(jīng)典,進入八十年代之后佳作不斷,其中《血,總是熱的》、《代理市長》讓楊在葆成為第一個獲得兩次百花獎影帝的演員,前作還為他帶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的榮譽,而《代理市長》則是他臨危受命接棒因病退組的導演的首個導演作品。八十年代末逐步淡出影壇
人生經(jīng)歷
1960年在影片《紅日》中扮演的連長石東根角色,是楊在葆塑造的第一個銀幕形象。他以充滿激情和朝氣的演技,鮮明地刻畫了這個農(nóng)民出生的指揮員形象,戰(zhàn)場上的英勇無謂和生活中的散漫驕氣。
1965年起在上海電影制片廠任演員。1979年在影片《從奴隸到將軍》中飾演始終追求真理、不屈從于惡勢力的羅霄將軍形象。他以深沉、粗獷而又不失細膩的表演塑造了這一銀幕硬漢形象,把一個由小奴隸、護國軍士兵、國民黨團長到紅軍將領的性格成長過程,不露痕跡地刻畫出來,使這個淳樸、正直、剛毅、戎馬一生的錚錚鐵漢,鮮明地屹立于銀幕之上。
八十年代初,他在《血,總是熱的》中飾演廠長羅心剛——一個改革者。楊在葆再一次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依據(jù)人物心理性格及所處的環(huán)境、時代背景,把人物那種大刀闊斧、處亂不驚的氣度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受到專家以及普通觀眾的一致好評,為當時的銀幕留下了一個嶄新而獨特的形象,并獲第4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7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同一時期,他還主演了影片《原野》,塑造了集正氣、流氣和匪氣于一身,粗野剛烈、勇于反叛的人物仇虎;并自導自演了影片《代理市長》,很好地表現(xiàn)了市長為民請命、敢冒天條的精神,榮獲第9屆“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楊在葆告別家鄉(xiāng)的熱土,背負著母親憂郁的目光,向著人生和藝術的新階段精進不懈
1935年6月25日,宿城書苑巷一戶楊姓殷實人家喜添貴子,取名在葆。葆,寶也;葆,藏也;葆,茂盛也。父母在這個小兒子身上寄托著小康人家的善良愿望。那個年代,宿城還沒有被日本人占領,書苑巷彌漫著喜慶的氣氛。
可是好景不長,楊在葆一歲多的時候,父親因為腦溢血去世,留下母親和他的兩個姐姐艱難度日。在楊在葆的記憶中,母親在人前從來沒有流過淚,遇到過不去的大事時,她也不流淚,只有當事情處理完,困難過去了,她才會背著人流一會兒眼淚,擦干眼淚依然堅強地支撐著這個家。
童年楊在葆比同齡人更早更深地理解了什么是堅強。望著家里墻壁上貼著的楊家將、岳母刺字、二十四孝、桃園結義等年畫,楊在葆盼望著自己快快長大,盼望著自己早日能夠頂門立戶。日本人來了,遠在順河鄉(xiāng)下的田地也顧不上打理了,日子就更艱難了。然而,宿州殷實人家有一個好傳統(tǒng),這就是重視教育。楊在葆的家庭同樣如此。無論日子多么拮據(jù),楊在葆還是走進了當時宿城最好的小學讀書。
1947年,蔣介石60大壽的時候,規(guī)定全國的縣城各取一街一小學,命名為中正街和中正小學。楊在葆就讀的小學,從此叫做中正小學(現(xiàn)在的宿州一。。楊在葆每天從書苑巷往南走200來米,越過中正街(今為勝利路)就到了學校。先生每有褒獎,母親只當不知道,并不鼓勵,她的身教勝過言教。1952年夏,楊在葆以優(yōu)異成績考取了宿城一中。當時的宿城一中與楊在葆的家隔著一條書苑巷。可以說,楊在葆所受的教育就以現(xiàn)在的眼光和條件來看,也是最好的教育。在受教育方面,楊在葆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楊在葆眼前的宿城一中完全不同于他的小學了,這里有學生會,學生會由全體學生投票產(chǎn)生,每個班都有助選團。在他們那個時候的一二三年級的同學競選中,俞斌元當選學生會主席,楊在葆當選文體部長,馮維韜當選學生部長。作為文體部長又有表演天賦的楊在葆不安分了,他找到了俞斌元同學,“前方抗美援朝,咱們在后方起碼要演個戲來支援前線!薄昂冒!”俞斌元爽快地答應了,不過他有個條件,“我要演志愿軍,你個子高,鼻子挺,你演美國大兵吧”,楊在葆說“管!”于是兩人坐下來很快編好了“劇本”,接著就是兩天的緊張排練。
那天的演出好像是在學校操場上,音響是一只大鼓,只要志愿軍戰(zhàn)士的手榴彈扔出,瞅準時機,司鼓就要敲響大鼓,以示手榴彈爆炸。俞斌元在演出時失手,撂出的手榴彈砸到了楊在葆的鼻子上,當即血流如注。若干年后,兩位老同學見面時,俞斌元首先端詳楊在葆的鼻子,他要看看那個疤痕,“這可是同學情誼的傷疤啊”,詼諧中有歉意,歉意里寓深情。
這個小小的波折,沒有挫傷楊在葆組織文體活動的積極性,更沒有削減他的表演熱情。接著他們排練了話劇《民主青年進行曲》,校長孔子壽先生扮演該劇中的教授。因為該劇排練非常成功,一中學生會便組織公演。在當時宿城最大的小廣場劇場(即后來的東方紅電影院),《民主青年進行曲》面向市民公開演出,轟動宿城,師生同臺演出,更是傳頌一時。楊在葆參與表演和組織的演出還有《保爾·柯察金》、《牧羊姑娘》、《方珍珠》、《龍須溝》、《群英會》等,在《人往高處走》一劇中,他和同學牛乾元、邱元英、夏啟英等同臺演出,這個時候,他和夏啟英的愛情尚未萌芽,而十年后他們成為相濡以沫的夫妻。
據(jù)楊在葆的學弟武廣漢回憶,楊在葆當時有兩大特長一大作用:會演戲。作為學生會的文體部長,他有責任也有能力組織演出,同時,他還牽頭成立了宿城一中戲劇研究小組,親任組長。能運動。楊在葆是地區(qū)學籃隊隊員,在當時能和這個隊抗衡的只有解放軍前進隊。那時初中組跳高冠軍是周維棟,而高中組的跳高冠軍就是楊在葆。榜樣作用。1955年楊在葆考取上海戲劇學院后,著實起了榜樣示范作用,宿城一中連續(xù)幾年每年有一名學生考取上戲。緊隨其后的是1956年的夏啟英、1957年的劉德先、1958年的李自水、1959年的周克蘭。
1955年,楊在葆告別家鄉(xiāng)的熱土,背負著母親憂郁的目光,向著人生和藝術的新階段勇猛精進。
◆楊在葆認定的事,就一定堅持到底
在1984年的金雞、百花獎評選中,現(xiàn)實題材的電影大獲全勝,楊在葆獲得第四屆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第七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被千萬觀眾封為“影帝”。
從頒獎晚會上走下來的楊在葆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他說:“我有自知之明,演員的輝煌是集體的功勞,是因為有無數(shù)幕后英雄使勁往演員臉上貼金,所以演員才那么亮!演員是魚,觀眾是水,沒有水魚早死了!彼瑯佑浧鹆四赣H30年前的目光。好像這一年的楊在葆獲得的輝煌還不足以表達觀眾對他的喜愛,1986年更添了濃濃的一筆,因為他在《代理市長》中成功塑造了蕭子云的形象,獲得了億萬觀眾的支持,獲第九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當時的觀眾喜愛楊在葆到了什么程度呢?2006年楊在葆做客央視“藝術人生”時,一位女老師講述的亦莊亦諧的故事做了最好的表達。她說她從少女時代就對銀幕上的羅霄將軍崇拜不已,并且暗下決心要嫁給楊在葆這樣的男子漢。囿于那個年代的條件,無論是“粉絲”還是“玉米”,只能望偶像而興嘆。她悄悄把1983年8月號的《大眾電影》雜志精心保存下來,因為她覺得那期封面上的楊在葆最好看,所以珍藏至今。
《代理市長》拍攝完成后,當時文化部負責人看了影片說“楊在葆是個演員,還導了部好電影。”《代理市長》很快獲文化部電影局批準公映,還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放映,來自全國各地的宣傳部長看完電影后全體起立鼓掌。但是個別負責人卻有不同意見,認為這部電影有反氣,尤其是“寧犯天條,不觸眾怒”的臺詞一定要改,楊在葆堅決不肯改。
無奈之下,楊在葆給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 耀邦同志寫了一封信:耀邦同志:我拍成電影《代理市長》之后,有領導同志對此有不同意見。我不懂人情世故,特給您寫信,請抽空幫助指導。寫完信,他借了一輛自行車直奔中南海送信,在耀邦同志的秘書張耀光的幫助下,信終于轉到了總書記手里。胡 耀邦同志批示:轉啟立、厚澤、穆之同志:我看過這部電影,我覺得不錯,比那些跟四化不沾邊的好得多,不知好多少倍。有點兒刺,有什么不可以?
胡 耀邦的批示一經(jīng)傳達,《代理市長》的上映一路綠燈!楊在葆認定的事,就一定堅持到底。
◆他取出珍藏的妻子的一縷頭發(fā),鄭重地放進了妻子的骨灰盒里
就在他金雞百花折桂后,他還悄悄地做了另外一件事,他取出珍藏的妻子的一縷頭發(fā),鄭重地放進了妻子的骨灰盒里。這縷頭發(fā)是他幫病重的妻子梳頭時飄落下來的,他收集并保留了下來。楊在葆的夫人夏啟英是他的高中、大學同學,上海青年話劇團演員。他們感情篤厚,互敬互助。在楊在葆緊張的拍戲過程中,夏啟英幫他對臺詞,討論人物的細節(jié)處理等,是好演員也是賢內(nèi)助。
1971年,楊在葆被誣陷為“現(xiàn)行反革命”,關押了整整4年3個月14天。初冬時節(jié),雨雪自天而降,楊在葆穿著短褲短衫在雨里運土。面對裹在厚厚棉衣里的那些看守,楊在葆感到了自己的肌肉所凝聚的力量。只是,面對蒼天厚土,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他終于提出了自己的唯一的請求——離婚!拔也恢嗌倌昀,她還年輕,不能拖累她”。
其實,在楊在葆被抓的當天,夏啟英這位弱小的女人就從街上購買了李玉和帶著鐐銬的劇照,并且貼在了床前,直到4年后楊在葆無罪釋放回家。有一年,上海的冬天特別陰冷,不會做針線活的夏啟英,硬是一針一線給楊在葆納鞋底做了一雙布鞋,做了一件棉坎肩。一年后,楊在葆無意間才從棉坎肩里發(fā)現(xiàn)一個寫有字的布條:“想想肖季野和奶奶的對話,望堅強保重,樂觀,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很多同志都關心你,事情可能是復雜的,總之相信黨,既來之則安之,勿念!痹谀菢拥奶厥饽甏谀菢拥奶厥猸h(huán)境,楊在葆該受到多大的安慰!其實,獄中的楊在葆不知道,獨自撫養(yǎng)兩個孩子的夫人夏啟英積勞成疾,患了嚴重的腎病,走在街上就可能暈倒。
無罪釋放后的楊在葆,煥發(fā)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青春,他想把耽誤的時間奪回來,他密切關注著共和國的巨大變化,他投入到了火熱的改革開放的生活激流中。在那個解放思想的年代,楊在葆如火山噴發(fā),任何力量也壓抑不住他的創(chuàng)造活力。他連續(xù)主演了《從奴隸到將軍》、《血,總是熱的》、《大刀記》、《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代理市長》、《雙雄會》等轟動一時的影片。
在拍攝《血,總是熱的》期間,久病纏身的妻子因為尿毒癥住院,只要有一點空,楊在葆就會在醫(yī)院為生病的妻子梳頭發(fā)……
妻子去世后,楊在葆在七尺白布上揮毫寫下了一幅挽聯(lián):一生清白無媚俗,遇難時節(jié)有傲骨。他繼承了母親的堅強,和母親一樣,他不是在人前流淚的人,他不會把自己的悲傷蔓延開來。他精心贍養(yǎng)岳母,拒絕感情。即便是現(xiàn)在的妻子,八一廠演員陳麗明最初向他表白愛情的時候,他也是拒絕的,后來還是表演藝術讓他們喜結良緣;楹笠欢螘r間,楊在葆的家中掛著前妻的遺像,而且,夫婦盡心贍養(yǎng)著楊在葆的前岳母。比楊在葆小22歲的陳麗明說:我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嫁給了楊在葆。這句頗有分量的話,讓我們不難體會楊在葆的俠骨柔腸。
誰能想到,1996年,命運再一次把災難降臨到楊在葆身上——他唯一的兒子病了!尿毒癥!骨肉親情,讓這個有淚不輕彈的漢子哭了。幼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兒子患了重病,人生重大的悲情為什么都集中到了楊在葆身上?但楊在葆不是沉溺于痛苦和悲哀中的男人,他是經(jīng)歷過滄海的男人。他說:“就算有了這種遭遇,也沒有什么可抱怨的,既然是人生,就都是活著該受的!
◆楊在葆的家鄉(xiāng)觀念,楊在葆的硬漢親情,已經(jīng)淋漓盡致地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
楊在葆的堅強和硬漢性格,最早得益于母親的身教。想忠孝兩全的楊在葆,在大學畢業(yè)后的1959年,就把母親接到了自己身邊。而楊在葆直到1976年才第一次穿上毛線衣、第一次戴上手表!澳,兒子沒本事讓你過富裕的生活,我只能用心來疼你!睏钤谳釋δ赣H如是說。
一個男人能夠孝順自己的母親,才能夠熱愛自己的妻子;一個男人能夠愛戴母親愛護妻子,才能夠愛朋友、愛國家、愛人民。如果連自己的親人都做不到愛,還奢談什么呢?楊在葆豈止是用心來疼母親?他同樣用心疼妻子、疼親戚、疼友人、疼同學、疼家鄉(xiāng)……
1987年初,楊在葆、京劇演員李炳淑,以及藝壇名流李永德、王金聲、朱明君等回到故鄉(xiāng)宿州。楊在葆還專程回到童年生活過的順河鄉(xiāng)下,探親訪友。他在一次座談會上深情地說:“在座的同志如能寫出一個反映家鄉(xiāng)巨變的好劇本,我愿和炳淑、金聲等人聯(lián)合起來參加演出,為家鄉(xiāng)人民盡點孝心!
就在宿州市迎春聯(lián)歡晚會舉辦前夕,楊在葆堅持親自去請自己當年的老師。他還幾經(jīng)打聽,親自跑到街邊一個修車鋪,找到了當年的同學,他的籃球隊隊友,堅持要這個以修車為業(yè)的同學參加迎春晚會和同學聚會。
只要是宿州家鄉(xiāng)來人找他,無論他多么忙碌,總是放下手中要做的工作,熱情接待。他對家鄉(xiāng)的一往情深,還體現(xiàn)在他和朱茂德等同學拍攝的用家鄉(xiāng)方言作為臺詞對白的電視劇《淮上人家》中。前不久,我們在電話里表達要采訪他的愿望時,他當即表示歡迎,只是來京前要先說一聲,好有個準備。雖然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成行,但是,楊在葆的家鄉(xiāng)觀念,楊在葆的硬漢親情,已經(jīng)淋漓盡致地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
◆楊在葆自嘲“我是商業(yè)大潮中的敗將,但不是降將。”這個自嘲式的調(diào)侃,何嘗不是他對心目中藝術的最大忠誠?
楊在葆不愿意接受自己不喜歡的角色,他深知自由的獲得,必須懂得限制,要限制就必須舍得放棄,甘受清貧,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忠誠于自己追求的電影藝術,才能進入個人的和藝術的自由王國。從金戈鐵馬氣如虹到挑燈看劍夢軍營,從50歲到70歲,整整二十年,這位硬漢,這位英雄,為了心目中的藝術,再沒有接演過一部電影。他說:“一個人對自己認準的事、認準的道理不能堅持、不敢表達,活著一點意思都沒有!”
同樣他為了忠誠于自己的人生,守住做人的底線,他拒絕私分剩余經(jīng)費,誰來說情都不行;他以罷演的實際行動抗議某劇組對國內(nèi)和國外演員的不同待遇;他拒絕拍攝商業(yè)廣告,盡管他比別人更需要錢;他依法維權,保護自己的肖像權和形象;他拍攝《黨小組長》,而且給黨章一個大大的特寫;他炒投資人;他給自己的劇本主人公起名趙漢青……忠誠做人和忠誠于理想的藝術,是如此水乳交融,不可區(qū)分。
他自嘲“我是商業(yè)大潮中的敗將,但不是降將!边@個自嘲式的調(diào)侃,何嘗不是他對心目中藝術的最大忠誠?
楊在葆說:“一個男人是不是具有男子漢氣質(zhì)不在于外形,而在于他的心理狀態(tài)。男人生來就是堵槍眼的,要不怕死,勇于擔當,一旦國家、民族、家庭出了什么事,他應該沖在最前面。”他還說:“人生就是一幅自畫像,關鍵的幾筆不能畫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演員更是自畫像,欣賞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他塑造形象的準則。我不會為了掙錢而演戲。就像當年跟我母親說的一樣,我不是一個戲子,更不是一個逗樂兒的玩物,我從不拿自己的事業(yè)開玩笑。”
這些擲地有聲的鏗鏘話語,正與偉大的哲學家叔本華的話相吻合:
有一種罕有的蒙受著恩典的幸福人生,人們被遠大目標所吸引,他們從人生和世界收集自己作品的材料,回應著創(chuàng)造的召喚。在這個世界舞臺上,大多數(shù)人各演一個小角色,然后下臺,而他們卻過著復式的生活,既是演員,也是觀眾。
楊在葆,無論是從他的本體生命還是他的藝術生命來說,他都是家鄉(xiāng)父老兄弟為之自豪的好兒男,是宿州人心目中的英雄。他追求的藝術理想因為他的有所棄而臻于自由境界;因為他腳下的土地和頭頂?shù)年柟舛@得了一片自由的天空。
或許有一天,觀眾在北京某個街頭,或者在某一路公共汽車上、地鐵里,有可能見到一位高高個子的74歲的老頭,或許他就是楊在葆呢。
2018年1月7日,出席薪火相傳迎新春——2018年老藝術家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新聞發(fā)布會。
代表作品
電影作品
年份 | 片名 | 角色 | 備注 |
1958年 | 《大風浪里的小故事》 | ||
1963年 | 《紅日》 | 石東根 | |
1964年 | 《白求恩大夫》 | ||
1965年 | 《這是我應該做的》 | ||
《年輕的一代》 | |||
1976年 | 《江水滔滔》 | ||
1978年 | 《大刀記》 | ||
1979年 | 《從奴隸到將軍》 | 羅霄 | |
1981年 | 《原野》 | 仇虎 | |
《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 |||
1983年 | 《血,總是熱的》 | 羅心剛 | |
1984年 | 《雙雄會》 | 張獻忠 | |
1985年 | 《代理市長》 | 蕭子云 | |
1998年 | 《昨日的承諾》 |
電視作品
1990年《臺州王金滿》
2007年《臥薪嘗膽》飾 吳王闔閭
導演作品
1985年《代理市長》導演
1986年《黨小組長》導演
1982年《上海屋檐下》導演
所獲獎項
1980年:因主演電影《從奴隸到將軍》,獲文化部1979年青年優(yōu)秀創(chuàng)作獎。
1984年:因電影《血,總是熱的》中塑造了改革者羅心剛的形象,獲第四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和第七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86年:因電影《代理市長》中扮演市長蕭子云,獲第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
1960年代 | 崔嵬(1962) | 張良(1963) | ||
1980年代 | 李仁堂(1980) | 達式常(1981) | 王心剛(1982) | 嚴順開(1983) |
楊在葆(1984) | 呂曉禾(1985) | 楊在葆(1986) | 姜文(1987) | |
張藝謀(1988) | 姜文(1989) | |||
1990年代 | 古月(1990) | 李雪健(1991) | 王鐵成(1992) | 古月(1993) |
李保田(1994) | 李仁堂(1995) | 張國立(1996) | 高明(1997) | |
葛優(yōu)(1998) | 趙本山(1999) | |||
2000年代 | 潘長江(2000) | 王慶祥(2001) | 葛優(yōu)(2002) | 盧奇(2003) |
葛優(yōu)(2004) | 吳軍(2006) | 張涵予(2008) | ||
2010年代 | 陳坤(2010) | 文章(2012) |
主要人物 | 勾踐(陳道明飾) | 夫差(胡軍飾) | 西施(安以軒飾) | 雅魚(左小青飾) |
其他人物 | 范蠡(賈一平飾) | 伍子胥(王冰飾) | 伯丕(丁勇岱飾) | 靈姑浮(陳之輝飾) |
莫不邪(劉家良飾) | 公子友(薛皓文飾) | 鄭旦(趙子惠飾) | 文 種(鄭天庸飾) | |
闔 閭(楊在葆飾) | 石 買(戈治均飾) | 允 常(馬精武飾) | 扶 同(孫敏飾) | |
王孫洛(趙勝勝飾) | 公孫雄(張承好飾) | 王子累(洪宇宙飾) | 諸稽郢(高田昊飾) | |
巖 鷹(盧勇飾) | 棠 麗(石蘭飾) | 黑 翼(于洋飾) | 季 菀(席與立飾) |
◆活在了觀眾心里,是對我最大的獎賞
半個多世紀前,20歲“像個坦克兵”(招考老師語)似的楊在葆順利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現(xiàn)上海戲劇學院),開始他的藝術之旅。離開安徽宿縣家鄉(xiāng)的時候,母親仍在規(guī)勸這個楊家的小兒子:“孩子,你干嘛非要去當個戲子呢!咱當個醫(yī)生、老師不好嗎?”“娘,我不是當什么戲子,我是要當個演員,演員和老師一樣都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傳播真善美揭露假惡丑的藝術家!蹦赣H聽不懂這些新詞兒:“唉,還不都一樣!”。走了很遠,過了很久,家早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個躊躇滿志的青年,始終感覺到母親憂郁的目光,好像一直背在了他的背上。
一個演員塑造的影像跨越了時空,不僅沒有變得虛假和可笑,而且人物身上的精神氣質(zhì)一直在影響著觀眾。因此有人這樣評價楊在葆:“以客觀的藝術標準來看,與他同時期的演員大多只能算是個本色演員,而他可以稱得上是那個時期少有的藝術家了!1984年楊在葆同時榮獲當年的百花獎和金雞獎最佳男演員獎。從頒獎晚會回到賓館,他想起了一直背在背上的母親憂郁的目光,寫下了自己最真實的心聲:“一個演員最大的成功,就是賦予角色生命,如果我在銀幕上塑造的人物形象,活在了觀眾心里,那便是對我最大的獎賞!
◆我可以說是一個敗將,但絕不是降將
他站在風里,紅色條絨襯衫、牛仔褲,腳下是那種被稱作“火箭頭兒”似的皮鞋。他的笑很短暫,好像你一不小心就會把他惹怒了似的。他很高,魁梧,頭發(fā)稀疏朝上立著。楊在葆,一個讓觀眾過目不忘的男演員。從雄心萬丈到寂寞無聲,從50歲到70歲……整整20年,這個演員沒有再演過一部電影。上世紀80年代末期,正當楊在葆全身心投身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雄心勃勃要“立大智大勇,前行前行”的時候,中國電影面臨商業(yè)化沖擊與藝術創(chuàng)造的陣痛,國產(chǎn)電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冰河期。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他,如今只能“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一個演員最大的悲哀是失去舞臺。但直到今天,楊在葆還是一如既往地謝絕那些他認為缺乏生活基礎的角色,謝絕商人重金請他做廣告。他說:人生就是一幅自畫像,關鍵的幾筆不能畫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演員更是自畫像,欣賞什么追求什么,往往是他塑造形象的準則。我不會為了掙錢而演戲。文藝作品應該弘揚民族優(yōu)秀的精神,而不是一味追求金錢。市場大潮面前,我沒有辦法,但我同流卻絕不合污。第一次榮獲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的時候,楊在葆窮得沒有上臺領獎的衣服,臨時在北影廠邊上的北太平莊地攤上花1元零5分錢買了一件黑色短袖T恤衫,就到濟南領獎去了。
不演戲,楊在葆當起了導演,在銀幕上抒發(fā)自己的心聲。當娛樂片、商業(yè)大片漫天飛舞時,他偏偏選擇拍攝電影《黨小組長》,還特意把黨章拍了個大大的特寫;在《昨日的承諾》中,他干脆給男主角起名為“趙漢青”,一腔“人生自古誰無死”的淡泊與堅忍。他說:“也許我是電影市場中的敗將,但我決不是降將!
◆對故去的妻子一往情深
1984年,獲得百花金雞雙獎的楊在葆,悄悄地做了一件事。他取出珍藏的一縷頭發(fā),和兩塊獎牌纏繞在一起,鄭重地放進了妻子夏啟英的骨灰盒里,頭發(fā)是他幫病重妻子梳頭時飄落下來的,他小心地保留了好幾年,沒有人知道。妻子去世的第三天,導演在電話里不停地催促楊在葆,“救場如救火”,他二話沒說,離家趕赴電影《雙雄會》的外景地。
刻畫了眾多英雄形象的楊在葆,認為英雄的品質(zhì)就是責任感,是奉獻精神。1971年,楊在葆被誣陷為“現(xiàn)行反革命”,關押了整整4年。入獄的日子里,楊在葆只向獄警提出過一個請求———他能不能申請離婚?他說:我不知要坐多少年牢?她還年輕,不能拖累人家。
可就在他被抓走的當天,這個瘦小的女人就跑到街角的新華書店買了一大張京劇樣板戲《紅燈記》李玉和戴著鐐銬的劇照,貼在了床前,一直到4年后丈夫被無罪釋放回家。獨自撫養(yǎng)兩個孩子和母親的夏啟英,得了腎病,而且越來越嚴重,走在街上就可能暈倒。但這些楊在葆一點都不知道。有一年,上海的冬天特別陰冷,不會做針線活兒的妻子,硬是一針一線給楊在葆納了一雙鞋,做了一件衣服,寄到了監(jiān)獄。妻子去世的時候,楊在葆在七尺白布上揮墨寫下一副挽聯(lián):一生清白無媚俗,遇難時節(jié)有傲骨。
個人動態(tài)
壯士凄涼閑處老名花零落雨中看,中國第一硬漢楊在葆
總有些記憶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漠,也總有些東西會在歲月的積淀下顯得歷久彌新。
總有些人會碾碎信念為求一瞬光鮮,然而,也總有另一些人會用生命去實現(xiàn)自己關于理想的承諾。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1958年,楊在葆接拍了他的第一部戲《疾風勁草》,導演是謝晉,當時的導演覺得他適合那個角色,還開玩笑說他真像“右派”,但試過鏡頭之后,他自己覺得不合適,沒有其他人那么精神,怕演不好,還曾經(jīng)拒絕過劇組的拍攝邀請,好在最后謝晉導演說服他出演了秦兆龍,從此開始了他的演繹生涯。
可是,也許他自己都不曾想過,從那一天起“楊在葆”這個名字開始與“硬漢”這個名詞形影相隨了。
無論是《血,總是熱的》,還是《從奴隸到將軍》,又或者是《年輕的一代》、《原野》、《代理市長》、《紅日》等等,楊在葆幾乎從來不曾改變過自己的戲路,一直在演繹著各種各樣的硬漢形象。要么撼動人心,要么真實自然,要么積極向上,要么豪邁陽剛,總之,楊在葆固執(zhí)地認定,一個男人要有責任心,要能夠承受住壓力,要有奉獻精神,這就是硬漢,這就是男人!
和好多演員愿意嘗試不同形象、性格的角色不一樣的是,楊在葆多年來一直堅持本色出演,“這是前提,你在觀眾面前來裝相演戲誰跟你玩?沒人跟你玩!”楊在葆接戲很少,原因就在于此,他不能理解的角色,他認為不適合自己的角色他絕對不會接受。
這種剛毅的性格,鑄就了硬漢的錚錚鐵骨,同時,也注定了他“藝術”“人生”的曲折,因為,他永遠都不會屈服、不會改變,在他認定了某些信念之后。
最近這十年里,楊在葆幾乎沒有再創(chuàng)作過新的作品。拍完了《代理市長》,他感覺到自己現(xiàn)在再拍就要拍現(xiàn)代戲了,要拍參與生活,要敢于生活,要挑戰(zhàn)生活,要有一種責任感,要歌頌我們國家真善美,要揭露批判假惡丑,你不能拿著肉麻當有趣,不能拿著無賴當個性,不能拿著流氓地痞當英雄好漢,這種戲就不行!
楊在葆還是想拍他心里的戲,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盡管歲月對于已然垂暮的硬漢來講似乎有些悲憫,但是,畢生的追尋卻始終是他堅持的執(zhí)著。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
楊在葆已經(jīng)不年輕了,可身上那股正氣卻絲毫不減當年。因為聽到廣播里說,在公主墳大白天有一個女的被三個強盜來搶卻沒有一個人出來救助,楊在葆特別難過,他覺得這個時代不是不再需要英雄了,恰恰相反,是太需要呼喚了,太需要呼喚正義,呼喚英雄了。“現(xiàn)在我歲數(shù)大了,大不了拼上性命,可是,人們總是要被喚醒的!
在《藝術人生》燈火輝煌的錄制現(xiàn)場,當年的銀屏硬漢,如今的耄耋老人幾乎是在振臂呼喚,呼喚那種久違的精神。
男兒到死心如鐵
楊在葆想拍《血,總是熱的》的姊妹篇,想拍《代理市長》的姊妹篇,他還想演一個退休后的《代理市長》,為了這些理想他去辦公司,可是,他卻堅決不肯拍攝廣告,“演了那么多戲,觀眾對你我有一定的信任,這是肯定,但是,你現(xiàn)在那些廣告出得相當一部分是水分太大的,還有一個公司,打針打死人的,這是犯罪,當時誰去做的廣告誰就是幫兇”!永遠都不能對不起相信自己的觀眾,楊在葆堅持著自己的原則!
楊在葆知道,我們國家的機制就像一個龐大的機器,有些齒輪已經(jīng)生銹了、咬死了,只能用我們的血液作潤滑劑,他當然知道這樣的想法已經(jīng)不時髦了,但是,無論如何這個銀屏硬漢始終相信“血總是熱的”,所以,即便是“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也還是“男兒到死心如鐵”!
被母親培養(yǎng)出的硬漢
我們都說一個男人在成長過程中父親是他的第一個偶像,可是,楊在葆這個觀眾心目中的硬漢,卻并沒有受到過來自父親的熏染,甚至是呵護。自幼在單親家庭長大的楊在葆受到的最初關于“堅強”的教育是來自于他的母親。
楊在葆一歲多的時候,父親就因為腦淤血去世,留下母親帶著他和兩個姐姐艱難度日,即便如此,楊在葆的童年卻并沒有太多悲傷,堅強的母親從小教育楊在葆的就是“凍死迎風站,餓死不低頭”,講求忠、孝、節(jié)、義,做人要有骨氣。
這種記憶伴隨楊在葆一生,也成就了楊在葆的硬漢性格。
然而,再堅強的性格也換不回柴米油鹽。1954年,楊在葆考取了上海戲劇?茖W校(今為上海戲劇學院),對于楊在葆來說,這當然是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可是,艱難的家境讓他的學費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為了這筆巨款,楊在葆的大姐把它所有的東西都買了,其中還有她出嫁時候最好的那件絲綢衣服……
回憶起過往的那些歲月,楊在葆有太多的感謝和感激,硬漢并非無淚,只是刻骨銘心的柔腸往往被深深埋藏在情感最深處。
正是那些感激,讓楊在葆從來不覺得生活艱辛,當一個男人能在苦中感受到甜、樂和滿足的時候,他一定對生活充滿激情,楊在葆說自己,“總有一個奔頭姚干點什么事情,是那樣的一種思想!蹦腥瞬荒艹园罪,這是責任,男人要給自己堅持的事業(yè)一個交待,這也是責任!
快樂在工作中找尋
1982年,楊在葆接拍電影《血,總是熱的》,那個時候港臺片剛剛進入大陸,觀眾就喜歡看搞笑打斗,工廠農(nóng)村沒有人要看,但是,看到劇本的時候,楊在葆即刻被其中一段對白吸引了,他覺得那樣的話就是他想說的,要說的,所以,即便不知道將來會有什么人愿意看那樣一部電影,楊在葆還是接下來《血,總是熱的》。這就是楊在葆的選擇,真性情,不做作。
當然,也正是這樣一個不被看好的角色讓楊在葆一舉奪得1984年的百花獎最佳男主角獎,也就是在這個百花獎的頒獎典禮上,楊在葆穿著短袖襯衫出現(xiàn)了,在其他人的西裝映襯下,他那件價值一塊零五分錢的襯衫顯得非常扎眼。
事實上,在那個時候,楊在葆的第一任夫人已經(jīng)去世了,靠著北影廠每天兩毛錢的補助,楊在葆要拉扯兩個孩子,同時還要贍養(yǎng)岳母,生活的困難不言而喻,只是,多年后會想起那時的生活,楊在葆并不覺得多么苦澀,生活上沒有任何奢求,因為快樂是在工作中享受的。
愛妻,永遠的思念
楊在葆的第一人是妻子是與他青梅竹馬長大的,在楊在葆因為“反革命”的罪名被捕入獄的四年三個月零`14天中,她給了楊在葆莫大的鼓勵和支持。
1973年,當楊在葆還在獄中的時候,他的前夫人曾經(jīng)借著探監(jiān)的機會給楊在葆送過一個棉坎肩,穿過一年之后,楊在葆才發(fā)現(xiàn)里面有他夫人寫給他的一個布條:“想想肖季野和奶奶的對話,望堅強保重。樂觀,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很多同志都關心你,事情可能是復雜的,總之相信黨,既來之則安之,勿念!痹谀莻時候,來自家人送來的一個信息,讓楊在葆有了起碼的安慰。
就是這樣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妻子終于在抑郁、操勞的折磨下撒手離去。在拍攝《血,總是熱的》期間,久病纏身的妻子因為尿毒癥住院,一接到這個電話楊在葆“頭都炸了”,那段時間,只要有時間,楊在葆就會在醫(yī)院為生病的妻子梳頭發(fā),因為生病脫發(fā)很多,楊在葆將脫發(fā)都收集起來,妻子去世火化后,楊在葆細心地頭發(fā)放在骨灰盒中。
可是,硬漢總有他的選擇,在楊在葆前夫人去世的第三天,他就為了救場去演戲了!作為一個演員,在需要救場的時候站出來,這個他的使命,作為一個男人,在那樣的時候不把悲傷的情緒蔓延出去,也是他的使命!
楊在葆從來沒覺得自己刻意些什么,可是,他一直在塑造著一個男人的氣節(jié),一個硬漢的傳奇。
坦蕩蕩,垂淚英雄裹紅巾
曾一度,在前妻去世之后,楊在葆是拒絕感情的,即便是現(xiàn)在的妻子,最初向他表白的時候,他也是拒絕的,最后還是演戲,讓他們結緣。
面對自己現(xiàn)在的妻子,楊在葆心中醞釀最多的還是感激,婚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楊在葆的家中始終掛著他前妻的遺照,而且,到現(xiàn)在為止,楊在葆夫婦還在盡心地贍養(yǎng)著楊在葆的前岳母。
鐵血男兒也總還是會有他的柔情似水,只不過這些只有他身邊那個與他甘苦與共的女人最能體會,如果不是這樣,小楊在葆22歲的現(xiàn)任妻子也不會說出“我這輩子做過最正確的選擇就是嫁給了楊在葆”。
然而就在這個新的家庭終于組建起來,馬上就要開始幸福生活的時候,命運再一次把災難降臨到楊在葆的身上,惟一的兒子病了!尿毒癥!這一年時1996年!
在得知兒子的病情之后,楊在葆失蹤了整整一下午,他想讓自己平靜下來,可是,骨肉親情,沒有孩子的人是不會理解那種牽筋動骨的痛的!楊在葆哭了!
幼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他不得不面對這樣的人生三大悲情!好在兒子的性格和父親一樣堅強,因此并不希望父親天天陪在身邊。但是楊在葆時刻關注著兒子的病情。兒子的病情幾次反復,經(jīng)歷了幾次生死考驗。每當這時候,楊在葆都會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兒子身邊,日夜陪護,直到兒子恢復。
再堅強的男人也總會有軟弱的時候,這時候會流淚,但不是在人前流淚,你會很痛苦,好在不會沉溺在這個痛苦中,會從這個生活當中掙脫出去,我非常相信要面對現(xiàn)實!我說人生就是一幅自畫像,你每天都給自己畫像,我特別有這個感觸。這就是楊在葆!在他的自畫像中醞釀著忠誠、善良和執(zhí)著!
滄海桑田中,人的老去總是無可奈何的,只是,在這其中,硬漢的衰老會格外讓人覺得悲涼,然而,即便是當年的壯士如今只能在閑處盡享凄涼,還會在雨中以別樣情懷掩映名花零落,總歸是浮云一程夢,萍花順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