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德祐元年(1276年)七月,宋軍兵敗焦山。殿前指揮使韓震提議遷都,陳宜中將其騙到自己家中殺害。宜中膽小怕事,在和與戰(zhàn)之間搖擺不定。大學生劉九皋等伏階上書陳列陳宜中過失數(shù)十條:“宰相當出督而畏縮猶豫,第令集議而不行!薄皬埵澜懿奖弥谒瑒熡滤弥诓,指授失宜,因以敗事,臣恐誤國不止于一似道矣!”陳宜中知道后,棄職而去。后由其母親說服回朝,任右丞相。
德祐元年十二月,宜中派將作監(jiān)柳岳前往元軍大營求和,伯顏不肯,又派正少卿陸秀夫前往,請求稱臣納幣,伯顏也不答應。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軍至臬亭山。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謝太后派大臣楊應奎向元軍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元朝要求與宰相會談,陳宜中當夜逃離臨安,逃往溫州,漂泊在海上。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元軍進福建,知福州府王剛中投降。陳宜中與張世杰將端宗護送到海上,不久宜中逃走。
南宋滅亡之時,他曾攜家眷至占城(今越南境內(nèi)),過吳川極浦亭,曾賦詩明志:“顛風吹雨過吳川,極浦亭前望遠天,有路可通外嶼外,無山堪并首阻巔;淡去起處潮細長,夜月高時人入眠,異人北歸湏記取,平蕪盡處一峰園!保M梢韵蛘汲墙璞乖,不果。在占城行醫(yī)。后來到元朝占領占城,陳宜中敗走至遙國(暹羅),并于當?shù)亟K老。
早年時期
為人正直
陳宜中年少之時,家貧如洗,但他為人“性特俊拔”。曾經(jīng)有一個商人推算他的生辰,認為他將來必定大富大貴,于是把女兒許配給他。進入太學之后,陳宜中寫的優(yōu)美文章,得到了許多飽學之士的贊譽。作為太學生員,他為人正直,很關心時政。寶祐年間,丁大全和權臣盧永升、董宋臣拉鄉(xiāng)鄰關系,被理宗所寵幸,不久便擢升為殿中侍御史。丁大全上臺之后倚仗權勢,橫行霸道。陳宜中于是和同學黃鏞、林則祖等6人聯(lián)名上書攻擊丁大全。丁大全知道后,暗使監(jiān)察御史關衍彈劾陳宜中,取消他的太學生的資格,并發(fā)配到地方。臨行那天,太學司業(yè)帶領12個學生衣冠整齊地將陳宜中送到橋門之外。丁大全更加惱怒,于是在太學立了一塊碑,碑文告誡太學生不要亂議國家政務。許多文人根本不理他這一套,倒是對這6個上書的太學生贊賞有加,譽之為“六君子”。陳宜中在其后被謫為建昌軍的小軍官。
結交賈似道
當時,賈似道初為丞相,他無德無能,驕橫放肆,無惡不作。上臺伊始,他為了穩(wěn)住自己的位置,非常注意網(wǎng)羅人才,認為才華橫溢且血氣方剛的陳宜中很有前途,有意把他當作門生。于是,他向皇帝上疏請還陳宜中,皇帝下詔6人都可以免省試而赴考。景定三年(公元1263年)廷試,陳宜中名列第二。在這6人中,陳宜中最通時務,因而在賈似道的蔭庇下很快升遷,先后任紹興府推官校書郎。又過了幾年,他被遷為監(jiān)察御史。過了不久,陳元鳳再次出任丞相,賈似道害怕他侵占自己的權利,一心想除掉他。受賈提攜的陳宜中深知其意,于是他參劾陳元鳳縱使丁大全肆惡,是他播下了宗社之禍的種子。陳元風被革職,任太府卿。陳宜中考慮到在朝廷積怨太深,而且做地方官也有利于自己建立政績,于是先后轉(zhuǎn)任浙西提刑、崇政殿說書、福州知府。他在任職期間安頓生產(chǎn),主張抗戰(zhàn),興修水利,政績明顯。十年后,他在賈似道的幫助下,升任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該職位相當于副宰相之職。這時,陳宜中已經(jīng)漸漸躋身于實權人物之列了。
就在陳宜中官運亨通、青云直上時,南宋局勢卻每況愈下。此時元世祖忽必烈“仁明英!,在即位之前便“思有大為于天下”,他把一批漢族地主、官員及知識分子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以漢法治漢地。在宋、蒙戰(zhàn)爭中,蒙軍雖占優(yōu)勢,但到宋度宗時南宋王朝還沒有受到致命打擊?上У氖撬纬⒋藭r沒有抓住機遇重新振作起來,宋度宗趙禥軟弱無能,荒淫無度,不理朝政,處理政事完全依靠丞相賈似道,而權傾朝野的賈似道卻無心抗戰(zhàn),只顧玩樂。他在葛嶺湖山建樓臺亭榭,貯珍藏寶、蓄娼納妾,聲色犬馬,無所不為。
元軍南下
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十一月,忽必烈命令征南元帥阿術與劉整共同負責取襄樊。襄樊雖有呂元煥死守、李庭芝援助,但由于賈似道消極抗敵,一味求和,最終于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二月被攻陷。咽喉之地襄陽破則臨安搖,南宋小朝廷的半壁河山已岌岌可危。對蒙古來說,這是宋蒙開戰(zhàn)以來空前的大勝利,它表明了蒙軍水上作戰(zhàn)與攻堅作戰(zhàn)能力大大提高,其實力明顯超過南宋。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趙禥駕崩,享年35歲。賈似道將他年僅5歲的次子(嫡子)趙顯擁立為帝,史稱宋恭帝。這時,元軍南下的鐵蹄日益迫近,號稱百萬大軍的蒙軍左右兩路軍分別由阿術、伯顏率領,攻下了“江鄂屏蔽”之稱的陽邏,勢如破竹,直逼蕪湖。賈似道無法,只好親自督師蕪湖。他到蕪湖后無心作戰(zhàn),幻想求和,求和不成與伯顏的元軍迎戰(zhàn)于丁家洲、魯港。魯港之戰(zhàn),宋軍明顯處于弱勢,主力全部失敗,賈似道逃亡。
賈似道的昏庸腐敗,激起了舉國上下的義憤。時任知樞密院事的陳宜中,也一改依附賈似道的態(tài)度,他向從敗軍中歸來的翁應龍詢問關于賈似道的情況,翁應龍說不知道賈的下落。陳宜中以為賈似道已經(jīng)死去,就上疏要求治賈誤國之罪,要求革其職務。但朝廷不答應,太后說:“似道勤勞三朝,豈宜以一旦罪,失遇大臣之禮?”賈似道走的時候命令他的親信韓震總督親兵,有人傳說韓震要以兵力劫朝。陳宜中知道后,假意召見韓震計事,伏壯士將韓震殺死。陳宜中此舉,一方面在輿論的壓力下把賈似道的勢力消除,既順應了當時抗蒙的民心,又顯示了自己的“不黨于似道”。另一方面,他又奪取了朝中權利。不久,皇帝在曾淵子等人的請求下,陳宜中被拜為特進(高級侍從官)右丞相,掌握了朝廷的政治軍事大權,到達了其政治生涯的頂峰,成為了繼賈似道之后朝廷的資深人物。
從依附賈似道而青云直上到上疏皇帝治賈似道罪,對賈似道來說,陳宜中扮演了一個恩將仇報的角色。但平心而論,他在客觀上打擊了投降派賈似道勢力,順應了民心。同時,他也為自己走上政治權利的頂點鋪平了道路,自此,他開始左右南宋局勢。
賈似道蕪湖失敗后,被謫為商州團練副使,在南去途中經(jīng)福建漳州城南木棉庵時,被山陽縣尉鄭虎臣所殺,一時大快人心。然而,南宋王朝滅亡的命運已無可挽回了。元軍直逼臨安,一切都如覆巢之下。
雖然處于危急存亡之秋,但是統(tǒng)治集團士大夫之間的爭斗卻并未休止,左丞相王熵與右丞相陳宜中雖都為賈似道所提攜,但二者之間積怨頗深。大敵當前,抗元成了南宋的頭等大事,陳宜中在這個問題上,認識很模糊,既無抗戰(zhàn)的準備,也無議和的跡象。王熵在朝中抱怨自己有職無權,提出辭職。為了緩和兩位丞相之間的矛盾,謝太后任命陳宜中為左丞相,留夢炎為右丞相,王熵為平章軍國重事(位在丞相之上)。留夢炎既無能又無恥,王、陳之間仍勾心斗角不斷。當時朝廷命張世杰等四路進擊元軍,陳宜中與留夢炎都不出督戰(zhàn),王熵堅持要丞相出兵吳門,以安撫諸將,鼓勵士氣。陳宜中準備出師,但皇帝及許多公卿都決計不下。德祐元年(公元1276年)七月,張世杰的軍隊兵敗焦山。王熵以為報復陳宜中的機會來了,他提請辭職,并含沙射影地說:“大敵在境,吳門距京都不遠,六月出師,諸將無統(tǒng),臣不得其職,又不得其言,乞罷免。”皇帝沒有答應。
不久,王熵的兒子唆使京城大學生劉九皋等伏階上書陳列陳宜中過失數(shù)十條:“宰相當出督而畏縮猶豫,第令集議而不行。”“張世杰步兵而用之于水,劉師勇水兵而用之于步,指授失宜,因以敗事,臣恐誤國不止于一似道矣!”陳宜中一氣之下,棄職而去。謝太后六神無主,連忙罷免王熵,下令逮捕劉九皋,又懇求陳宜中的母親楊氏動員陳回朝。陳宜中好久才答應回朝,任右丞相。
抗元
陳宜中此次回朝之后,開始對抗元救宋想辦法了。首先是抗戰(zhàn)。他命令夏貴率軍保衛(wèi)臨安城,動員全民皆兵,又在臨安城招集15歲以上的男子為士兵。有些童子兵身不滿4尺,作戰(zhàn)能力低下,“人皆以為笑”。其次是求和。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一月,元軍攻破常州,又占領獨松關,臨安城下僅有文天祥的勤王兵3、4萬人,左丞相留夢炎私自出逃,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王朝,積蓄力量,十二月,陳宜中派將作監(jiān)柳岳前往元軍大營求和。柳岳哀求元軍班師,保證每年進奉修好,伯顏說:“宋昔得天下于小兒之手,今亦失于小兒之手。蓋天道也,不必多言!逼浜蟛痪茫愐酥杏峙烧偾潢懶惴蚯巴,請求稱臣納幣,伯顏不答應,又稱侄孫,伯顏還是不從。抗戰(zhàn)無力,求和不成,陳宜中想到遷都,他向謝太后說明其意圖,謝太后不答應。陳宜中在朝廷中痛哭哀求,陳述遷都的必要性,謝太后一向倚望陳宜中,此時已無主意,只好從之。陳宜中與謝太后約定了出逃臨安的日期,倉皇之間發(fā)生了差錯。謝太后已作好出逃的準備,從早上等到晚上,沒有見到陳宜中的人影,她將簪珥摔在地上,大怒道:“吾初不欲遷,而大臣數(shù)以為請,顧欺我歟?”于是遷都之事只好作罷。
德祐二年(公元1276)正月,元軍進駐臬亭山(浙江杭州市東北郊),臨安城里一片混亂。陳宜中以及朝中文武百官紛紛逃離臨安。謝太后無計可施,只好派臨安知府賈余慶以恭帝名義奉傳國璽及降表,到臬亭山向伯顏請降。但伯顏對這份降表仍不滿意,如仍稱宋朝國號、未向元朝稱臣等,他要求南宋派宰相來面議投降事宜。丞相陳宜中的逃跑,使謝太后等怒不可遏。她只好在朝中選擇可擔大任者,派當初組織“勤王兵”的狀元大臣時任丞相的文天祥和吳堅與伯顏議和但沒有結果。是年二月,元軍進攻臨安。三月,皇帝及皇親、后宮人員數(shù)千人被元軍押解北上。至此,南宋王朝實際上已經(jīng)滅亡了。陳宜中也在逃往溫州的過程中喪母,從此過著國亡家破的生活,漂泊在海上。
崖山之戰(zhàn)
德祐二年正月,謝太后在向元朝遞交降表之前,宋恭帝封皇兄趙昰為益王,制福州。后來,趙昰等在駙馬楊鎮(zhèn)、度宗楊淑妃之弟楊亮節(jié)的護送下離開臨安,一行經(jīng)婺州、溫州輾轉(zhuǎn)來到福州。次年五月,趙昰即位于福州,升福州為福州府,改元景炎、冊封楊淑妃為皇太后,同政聽,進封廣王趙昺為衛(wèi)王。陳宜中逃奔到福州,被任命為左丞相。此時,趙昰年僅10歲,史稱宋端宗。福州政權的建立對南宋來說不無復興的希望,盡管前途十分渺茫,陳宜中仍在這個“海上行朝”中擔任著一個重要角色。
即使在這樣危急時刻,權貴們?nèi)詻]有忘記爭權奪利。外戚楊亮節(jié)用事,以國舅自居而“居中秉權”,嗣秀王趙與擇則“自以國家親賢”對楊亮節(jié)多方掣時,楊懷恨在心,不久將趙與擇逐出朝廷!标愐酥泄倬痈呶,武官張世杰精忠報國,多次與陳宜中爭吵,結果“陳宜中尸其事,專制于張世杰”。在抗戰(zhàn)派中,陳宜中起初看重陸秀夫和文天祥。他認為陸秀夫“常在兵中,知軍務”,多委以重事,而陸秀夫“亦悉心贊之,無不自盡!焙髞矶税l(fā)生分歧,陳宜中指使臺諫官彈劾陸秀夫并欲將他免職,由于張世杰反對方才未果。文天祥作為抗戰(zhàn)派的中流砥柱,僥幸在被押往大都的途中逃回來,顛沛流離,歷盡艱苦來到福安州,盡力而為。他派人招豪杰于江淮、募義兵于溫州,但此時他們未被重用,與陳宜中發(fā)生糾紛,被排擠出朝廷而轉(zhuǎn)戰(zhàn)于外。
宋朝統(tǒng)治集團矛盾紛紛,但元軍侵南的步伐卻從未減緩。元軍南下的途中,曾遭到許多愛國將領的堅決抵抗。湖南的李芾、淮南舶李庭芝、廣西的馬墅、東川的張鈺,都演出了極其悲壯的一幕。尤其是文天祥在老家江西的空坑、廣東的五城嶺領導的抗元斗爭,尤為激烈,幾乎全軍覆沒。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軍進犯福建,知福州府王剛中開城投降。陳宜中與張世杰將端宗護送到海上,其后,陳宜中倉皇逃走。
在元軍的追擊阻截下,端宗一行四處飄泊流離。景炎二年十二月,他們飄流到井澳(廣東中山市南大洋中),遭到颶風襲擊,幾乎舟毀人亡。從此,端宗驚悸成疾,不久死于雷州灣硇洲的船上,死時年僅12歲。
陸秀夫立衛(wèi)王趙昺為帝,與少傅張世杰共同秉政,改元祥興。祥興元年(公元1278年)六月,帝移居壓山(廣東新會南海中)。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3月19日),張弘范率領的元軍與張世杰在崖山進行最后一戰(zhàn),敵眾我寡,張世杰死戰(zhàn)到底,全軍陣亡。次日,陸秀夫聞訊大哭,背著9歲的小皇帝帝昺跳海而死。楊太后聞知,亦跳海而亡。六月,張世杰在海上遭遇風浪,亦毀船墜海而死。至此,宋朝已經(jīng)伴隨著逝去的海波,煙消云散,立國共三百二十年。
客死遙國
陳宜中在大宋傾覆的時刻逃離皇帝一行,攜家眷到了占城(今越南境內(nèi))。后來元軍攻占城,他又奔走遙國(暹羅,即泰國),后卒于此,成為溫籍華僑先驅(qū)。
古籍記載
《宋史·陳宜中傳》
陳宜中,字與權,永嘉人也。少甚貧,而性特俊拔。有賈人推其生時,以為當大貴,以女妻之。既入太學,有文譽。寶祐中,丁大全以戚里婢婿事權幸盧允升、董宋臣,困得寵于理宗,擢為殿中侍御史,在臺橫甚。宜中與黃鏞、劉黻、林測祖、陳宗、曾唯六人上書攻之。大全怒,使監(jiān)察御史吳衍劾宜中,削其籍,拘管他州。司業(yè)率十二齋生,冠帶送之橋門之外,大全益怒,立碑學中,戒諸生亡妄議國政,且令自后有上書者,前廊生看詳以牒報檢院。由是,士論翕然稱之,號為“六君子”。宜中謫建昌軍。
大全既竄,丞相吳潛奏還之。賈似道入相,復為之請,有詔六人皆免省試令赴。景定三年,廷試,而宜中中第二人。六人之中,宜中尤達時務。由紹興府推官、戶部架閣、秘書省正字、校書郎,數(shù)年遷監(jiān)察御史。
程元鳳再相,似道恐其侵權,欲去之。宜中首劾元鳳縱丁大全肆惡,基宗社之禍。命格,除太府卿。宜中亦自請外,為江東提舉茶鹽常平公事。四年,改浙西提刑。五年,召為崇政殿說書,累遷禮部侍郎兼中書舍人。七年,閩闕帥,以敷文閣待制、知福州。在官得民心,歲余入為刑部尚書。十年,拜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
德祐元年,升同知樞密院事。二月,似道喪師蕪湖,乃以宜中知樞密院兼參知政事。已而翁應龍自軍中歸,宜中問似道所在,應龍以不知對。宜中以為似道已死,即上疏乞正似道誤國之罪。似道行時,以所親信韓震總禁兵,人有言震欲以兵劫遷者,宜中召震計事,伏壯士袖鐵椎擊殺之,以示不黨于似道。
時右丞相章鑒宵遁,曾淵子等請命宜中攝丞相事。詔以王?龠為左丞相,拜宜中特進、右丞相。四月,?龠還朝論事,即與宜中不合。臺臣孫嶸叟請竄籍潛說友、吳益、李玨,宜中以為“簿錄非盛世事,祖宗忠厚,未嘗輕用之。玨方召入朝,遽加重刑,恐后無以示信”。?龠力爭,以為當如嶸叟議。會留夢炎自湖南入朝?龠與宜中俱乞罷政,請以夢炎為相。太皇太后乃以宜中為左丞相,夢炎為右丞相,?龠進平章軍國重事。?龠拜命,即日僦民居,以丞相府讓宜中,宜中上疏,以為“一辭一受,何以解天下之譏”,亦去。遣使數(shù)輩遮留之,始至。
時命張世杰等四道進師,二丞相都督軍馬而不出督。?龠請以一丞相建閫吳門,以護諸將;不然,則已請行。宜中愧,始與夢炎上疏乞行邊。事下公卿議不決。七月,世杰等兵果敗于焦山。?龠奏言:“事無重于兵,今二相并建都督,廟算指授,臣不得而知。比者,六月出師,諸將無統(tǒng)。臣豈不知吳門距京不遠,而必為此請者,蓋大敵在境,非陛下自將則大臣開督。今世杰以諸將心力不一而敗,不知國家尚堪幾敗邪?臣既不得其職,又不得其言,乞罷免。”不允。
龠子乃嗾京學生伏闕上書,數(shù)宜中過失數(shù)十事,其略以為:“趙溍、趙與鑒皆棄城遁,宜中乃借使過之說,以報私恩。令狐概、潛說友皆以城降,乃受其包苴而為之羽翼。文天詳率兵勤王,信讒而沮撓之。似道喪師誤國,陽請致罰而陰佑之。大兵薄國門,勤王之師乃留之京城而不遣。宰相當出督,而畏縮猶豫,第令集議而不行。呂師夔狼子野心,而使之通好乞盟。張世杰步兵而用之于水,劉師勇水兵而用之于步,指授失宜,因以敗事。臣恐誤國將不止于一似道也。”
臨安府捕逮京學生。召之亦不至。太皇太后自為書遺其母楊,使勉諭之,宜中始乞以祠官入侍,乃拜醴泉觀使。十月壬寅,始造朝,尋為右丞相,然事已去矣。宜中倉皇發(fā)京城民為兵,民年十五以上者皆籍之,人皆以為笑。十一月,遣張全合尹玉、麻士龍兵援常州,玉與士龍皆戰(zhàn)死,全不發(fā)一矢,奔還。文天祥請誅全,宜中釋不問。已而,常州破,兵薄獨松關,鄰邑望風皆遁。
宜中遣使如軍中請和不得,即率群臣入宮請遷都,太皇太后不可。宜中痛哭請之,太皇太后乃命裝俟升車,給百官路費銀。及暮,宜中不入,太皇太后怒曰:“吾初不欲遷,而大臣數(shù)以為請,顧欺我邪?”脫簪珥擲之地,遂閉閣,群臣求內(nèi)引,皆不納。蓋宜中實以明日遷,倉卒奏陳失審耳。
宜中初與大元丞相伯顏期會軍中,既而悔之,不果往。伯顏將兵至皋亭山,宜中宵遁,陸秀夫奉二王入溫州,遣人召宜中。宜中至溫州,而其母死。張世杰舁其棺舟中,遂與俱入閩中。益王立,復以為左丞相。井澳之敗,宜中欲奉王走占城,乃先如占城諭意,度事不可為,遂不反。二王累使召之,終不至。至元十九年,大軍伐占城,宜中走暹,后沒于暹。
宜中為人多術數(shù),少為縣學生,其父為吏受贓當黥,宜中上書溫守魏克愚請貸之?擞抟詾轺锢,卒置之法。其后宜中為浙西提刑,克愚郊迎,宜中報禮不書銜,亦云“部下民陳某u2019,克愚皇恐不敢受,袖而謝之。宜中陽禮之,而陰摭其過,無所得。其后,克愚發(fā)賈德生冒借官木事,忤似道,廢罷家居。宜中入,乃極言克愚居鄉(xiāng)不法事,似道令章鑒劾之,貶嚴州?擞拗溃酥袛D之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