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星野 - 個人簡介
中文名稱: 馬星野
又名: 馬偉 馬允偉
性別: 男
生卒年: 1909—1991
國別: 中國
籍貫: 浙江省平陽
浙江平陽萬全湖嶺鄉(xiāng)陳岙村人。新聞教育家、新聞學者、中國新聞界名人。原名允偉,讀小學時改名偉。旅美時,取杜詩“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中“星野”二字作為筆名。名隨文傳,此后便成為正式用名。出生于書香門第。父親馬敏中治學嚴謹,母親吳佩年慧敏賢淑。1934年畢業(yè)于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次年回國后任中央政治學校教授、新聞系主任。1942年后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處長、南京《中央日報》社社長。1949年到臺灣。歷任臺灣《中央日報》社社長、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主任、“中央通訊社”社長、“中央通訊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等職。著有《新聞學概論》等。
馬星野 - 生平事略
1909年9月13日出生于平陽縣萬全區(qū)湖嶺鄉(xiāng)陳岙村(今屬平陽縣宋橋鎮(zhèn))的一個書香門第,幼承家教,早具文學根底。父親馬敏中治學嚴謹,母親吳佩年慧敏賢淑。到了入學年齡,為了便于他上學,全家遷居平陽縣城,先后就讀于平陽模范小學(今平陽縣昆陽鎮(zhèn)第一小學)和平陽第一高等小學(今平陽縣中心小學)。每年寒暑假,則進父親的求我學塾或五叔的潁川書院補習。
1923年,馬星野14歲時,考入溫州第十中學初中部。涉獵文史哲和詞曲戲劇等,被推為壁報和校刊主編。當時著名學者朱自清任教于溫州十中,正好擔任馬星野這一班的級任導師和國文教師。朱自清對馬星野的作文十分贊賞,平時除在文卷上細加評點外,還個別進行指導。一次在馬星野的作文卷后,引李商隱《宋玉》中的詩句“何事荊臺十萬家,獨教宋玉擅才華”作為評語,一時在校中廣為流傳。初中畢業(yè)后,升入溫州十中師范科。讀了一年,1926年,以同等學歷考入廈門大學。1927年春,北伐軍抵達南京,隨后設立南京中央黨務(后改政治)學校。馬星野聞訊與十數(shù)位同學同赴應試,揭榜時以第一名被錄取。學習期間,經(jīng)老師介紹,兼任《黃埔軍報》編輯。他亦開始在《東方雜志》上發(fā)表文章。1928年,中央黨校改名中央政治學校。原黨校畢業(yè)生有的留下繼續(xù)深造,有的分配各地工作。馬星野留校,被聘任黨校同學會總干事。
1929年,馬星野接任《政治輿論民意》雜志主編。后政治學校教務長羅家倫調任清華大學校長,他看中馬星野,攜他北上擔任校長室秘書,并負責編輯《清華?,并與陶希圣等編輯《政治與民眾》刊物。清華園風光旖旎,圖書館藏書豐富。馬星野于工作之余閱讀不少書籍。正巧,朱自清在清華大學任中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館長。昔日師生,北國重逢,馬星野再次得到師長的指導。師生情誼深厚,半個多世紀后,馬星野在臺灣還著文追憶說:“朱先生是一塊美玉,他的一句詩,一夕話,都有值得長久回味的價值……他那溫良恭儉讓的和平神態(tài),永遠使我畢生難忘!
1930年,馬星野留學美國,入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常利用課余時間了解美國政治動態(tài)和民情風俗,撰文寄回國內,發(fā)表于《東方雜志》、《申報》等報刊。
1934年,密蘇里大學畢業(yè),復進華盛頓國會圖書館研究半年,于1934年5月返國。同年秋,應中央政治學校之聘,任教于中央政治學校。先于該校外交系講授《新聞學概論》、《新聞事業(yè)經(jīng)營及管理》。
1935年負責籌建中央政校新聞系,出任教授兼系主任,先后達14年之久。1937年抗戰(zhàn)軍興,馬星野隨中政校西遷巴渝,在新聞系增設新聞事業(yè)專修班。1942年兼任國民黨宣傳部新聞事業(yè)處處長。其間,曾起草《中國新聞記者信條》十二則,被全國各地新聞記者公會討論通過采用。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馬星野任南京《中央日報》社社長。1946年當選為“國大代表”,蟬聯(lián)42年之久,直至1987年因病辭退。1948年出席聯(lián)合國首次世界新聞自由會議。這一年,國民政府頒給他“中華民國一等景星大綬勛章”。同在這一年,馬星野籌辦《中央日報》臺北分版,次年出刊。
1949年淮海戰(zhàn)役后,去臺灣,繼續(xù)擔任《中央日報》社長。1952年辭去《中央日報》社長一職,轉任國民黨中央設計委員會副主任,后又調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第四組主任,主管宣傳。
1957年出任臺灣當局聯(lián)合國大會“代表團”顧問。同年,韓國漢城大學授予他法學博士學位。
1959年出任駐巴拿馬“大使”。任內巴拿馬政府授予他“巴拿馬共和國一等大綬勛章”。五年任滿返回臺北,1964年任中央通訊社社長。1973年改任董事長,直至1985年。其間,1972年當選臺灣“中國新聞學會”理事長。1984年4月,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授予他“杰出新聞事業(yè)終生服務最高榮譽獎章”。1985年6月被聘為“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
1991年3月11日,馬星野病逝于臺灣臺北,享年83歲。臺灣新聞界人士莫不哀悼。徐鐘佩女士的悼念文章寫道:“冠蓋滿京華,這一介寒士寂寂的死在一個二等病房里,他一生和浪費及奢侈作戰(zhàn)。卻節(jié)節(jié)敗退,只有零落的掌聲,未曾得到應有的反應!
馬星野 - 主要著作
馬星野平生著作甚豐,主要有《新聞學概論》、《新聞事業(yè)史》、《新聞的采訪與編輯》、《言論研究》、《中國新聞記者信條》等10余種,部分著作譯成外文在國外發(fā)行。
《中國新聞記者信條》是馬星野受中國新聞學會的委托起草的。中國新聞學會成立于抗戰(zhàn)時期1941年的重慶,會員主要是大后方的報紙。1942年9月1日記者節(jié),中國新聞學會在重慶舉行首屆年會。會上有多起提案,其中之一為擬訂新聞記者信條。會后,由馬星野執(zhí)筆,起草了《中國新聞記者信條》。這一《信條》包括十二條,前三條強調宣傳貫徹“三民主義”,其余九條總結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辦報的經(jīng)驗,參考了西方特別是美國一些新聞團體的信條而制定。由于當時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等原因,《信條》只在大后方國民黨管轄的部分地區(qū)新聞界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民黨從大陸跑到臺灣,一些原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的報人也到了臺灣,《信條》先后被臺灣一些新聞團體采用作為本團體的信條。
馬星野 - 故土情懷
馬星野身在臺灣,而心卻常系念故鄉(xiāng)親人和師友,多次發(fā)表懷念文章。他的父母親于解放前夕從平陽遷居溫州。建國后,得到地方政府的照顧和關懷,他的父親常參加市政協(xié)舉辦的社會人士學習組,賦詩抒懷。20世紀70年代,父母相繼去世。馬星野聞訊悲痛萬分。在《我生之初》一文中寫道:“向著大海,陳列水果與清茶,朝西跪拜,哀讀祭文……明知父母的魂魄無法飛渡臺灣海峽,與我一見,但這是毫無辦法中想出來的辦法!贝撕,每逢清明節(jié)和父母的生辰、忌辰,必進行祭奠。1983年10月,馬星野得知吳氏表嫂病逝于上海,撰寫《永懷嫂氏》悼念文章。同年11月,同為溫州籍的南懷瑾從故鄉(xiāng)帶回一小壇魚生給馬星野,馬星野頓時百感交集,賦《呈南懷瑾先生謝贈鮮味》七絕一首:“拜賜莼鱸分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眰髡b一時。
馬星野 - 參考資料
[1] 浙江在線 http://zjtz.zjol.com.cn/05zjtz/system/2005/12/23/0064150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