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馮,本名李勁松,1968年出生,廣西南寧人,是文壇“廣西三劍客”之一,文壇“新桂軍”橫空出世的標志人物。于1984年入南京大學化學系,第二年轉中文系,后又接著讀研究生,1992年于南京大學獲得中文系碩士學位。曾在廣西大學任教,1996年辭去公職。長、中、短篇小說刊于《人民文學》、《大家》、《收獲》、《花城》、《作家》等刊。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孔子》、《碎爸爸》,短篇小說《多米諾女孩》《16世紀賣油郎》,小說集《廬隱之死》等。
曾以一系列鋒芒畢露的“先鋒”作品步入文壇,并在文學圈內頗多贊譽,為新生代作家代表人物,部分作品在日本及臺灣出版,任電影《英雄》、《十面埋伏》、《賣油郎與花魁》、《另一種聲音》、《王朗和蘇小眉》編劇,被譽為張藝謀的“御用”編劇。
1997年12月,在由中國作協(xié)創(chuàng)研部、廣西作協(xié)、廣西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和廣西師大中文系等單位聯(lián)合舉辦的東西、鬼子、李馮創(chuàng)作會上,東西和鬼子、李馮一起被評論家稱之為“廣西三劍客”。 1997年獲首屆“聯(lián)網四重奏文學獎”。
現居北京,為自由作家。擁有“國內累計票房最多之電影編劇”頭銜。
演藝經歷
2018年5月30日,編劇并導演網絡電影《雪妖2》。
主要作品
A、長篇小說
《碎爸爸》(長春出版社,1998年)
《英雄》(中國戲劇出版社,2002年)
《孔子》(太白文藝出版社,2008年)
《十面埋伏》(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B、小說集
《廬隱之死》(海天出版社出版,1994年)
《唐朝》(廣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
《今夜無人入睡》(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另一個孫悟空(日本版)》
《中國故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有什么不對頭》(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
C、參與制作的電影
《英雄》(2002) ——編劇
《十面埋伏》(2004) ——編劇
《霍元甲》 (2006) ——編劇
《東奔西游》(2010)——導演、編劇
D、參與制作的動畫片
《孔子》(2009)——總編劇
E、網絡電影
《瘋狂白領》(2006)——導演、編劇
《雪妖2》(2018)——導演、編劇
介紹
相關信息
李馮:十年一覺文學夢
關于李馮,不用多介紹了,一部《英雄》外加《十面埋伏》讓他夠有名了。這個被張藝謀看中的年輕人,一下子飛過他的同輩,成為這個年代最有名的編劇。最近他又拍電影,自編自導,更上一層樓了。不過回過頭來,我們也可以說說他新出的舊小說集,別忘了,他也是弄過文學的。
介紹一
《中國故事》的寫作年代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十年完成人生三級跳的李馮在序言里不無感慨地說:“我的天性極不喜歡回頭看,重新翻閱《中國故事》,確實有一種恍惚的感覺,寫這本小說集的時候,我還呆在廣西,在做大學教師,滿心懷疑自己是否能成為一名作家!
年代久了,這本短篇小說集《中國故事》更像一塊文學活化石,包含了那年代流行的寫法:納博科夫、卡夫卡、博爾赫斯。但李馮說的仍是純正的中國故事,并已顯露出他擅長的解構手法!蹲詈蟮膼邸肥且黄蓯鄣幕孟胄≌f,李馮自曝:當時正陷于一種奇怪的單相思,非常難受,才會寫這個主題。而充滿了卡夫卡氣質的《在鍛煉地》,天不亮下鄉(xiāng)抓計劃生育的段落,正出自李馮在廣西一個小縣城掛職的親身經歷。作為一名讀者,我認為,李馮真正在寫的小說都憂郁不堪,而且他深刻地知道自己,這更加深了他在小說中的憂郁。即使你只讀一遍,它也會自個兒不停地回響,如同鐘擺。
如果你和我一樣,是看過《英雄》和《十面埋伏》再去看李馮的小說,一定會驚嘆,不是說李馮寫得有多好,而是兩者的落差太強烈了。
采訪時,遠在北京的李馮很客氣地對過去做了自我批評乃至全盤否定:“這本書很傻,現在不會再這樣寫了。中國上世紀80年代以來,文學本身就沒有大進步,每個年代都一個流行寫法,現在看就很可笑。好的文學不會有這樣的局限性,這是一個教訓!
讓我們來搜索一下李馮的往事,讓你能更好地理解上一世紀就寫出來的這些小說。李馮1968年生于廣西南寧,1984年入南京大學化學系,第二年轉中文系,研究生畢業(yè)后在廣西大學教書,1996年辭職到北京開始自由創(chuàng)作。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孔子》《碎爸爸》。
李馮成為小說家,不能不提南京。他16歲考上南大,第一年學習成績便一落千丈。幸好那時候可以轉系,他擅自從前途很好的化學系(可以留學出國)轉到中文系,在一大堆沸騰的文學青年中間,只看過幾本武俠小說的李馮覺得自己是個白癡。幸好班上的“文學天才”小海是他最好的哥們,帶他飛速混入了文學圈。那些寫不出小說的夜晚,李馮就騎著自行車去敲韓東家的門。23歲,李馮終于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投向分裂的懷抱》,得到的稿費是300美元。他帶著全班同學去拼命花錢,享受狂歡,請他們喝當時很貴的太陽神口服液。
即使在廣西教書的倒霉日子,也能碰上有雜志約稿,而且是《花城》,而且一約就是三個短篇。“當時我總共也沒有發(fā)過三個短篇,這個誘惑太大了,在截稿日期之前,我每天都吭哧吭哧地寫,有時候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寫什么。為了能夠寫完,我買了張黑色的大餐桌,放在客廳廉價的彩色瓷磚上,就像小加工廠拉到了第一筆訂單,生怕錯過了這次機會,就再也寫不出東西!边@便是收錄在《中國故事》里的《多米諾女孩》。
后來他又寫了新歷史題材的《孔子》,剛好張藝謀要拍《武則天》,便把已正式“北漂”的李馮找來做編劇。結果《武則天》沒拍成,李馮卻成了張藝謀的御用編劇,一只腳踏入揚名立萬的電影圈。憑借《英雄》《十面埋伏》《霍元甲》,李馮已經成為國內累計票房最多的電影編劇。雖然觀眾罵張藝謀的同時,也順帶罵李馮(王朔說過李馮是一鍋夾生飯,他的編劇才能無法和劉恒比),但電影畢竟給了他文學所未能給予的成就和大眾光環(huán)。
“一開始人們說,做電影再去寫小說,會寫不好。我自己覺得這影響挺好的!彪娪斑_人李馮仍梳著他標志性的馬尾辮,說話仍那么溫和,每個接觸過的人(包括張藝謀)都說他是一個好脾氣的人。
上個月,他剛從山西回來,去探班霍建起的新戲。應該說,整個2007年,李馮都在為拍電影不停地忙活,做各種各樣的準備!斑@是一件遠離文學的事。電影是一個黑洞,會最大限度地榨干人的精力,每天都在自我說服,拍電影很有趣,從中獲得的體驗,總會對日后的寫作有隱秘的好處!
前段時間看《張愛玲傳》,發(fā)現張愛玲也寫過電影劇本,李馮一下子有了共鳴,“這么有名的作家也在寫劇本,不能單純理解為經濟問題,實際上也是一種創(chuàng)作”。
拍電影是務實,寫小說是務虛,李馮如此總結他的雙截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