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 - 生平簡介
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筆名真民,真石增,晚年自號擴武,高陽人。出生于公元1881年(清光緒7年)。 其父李鴻藻是咸豐朝的進士,任過同治的帝師,當過各部尚書和軍機大臣, 是顯赫一時的晚清重臣。李石曾幼年只有五歲的時候曾被其父帶到慈禧的跟前,慈禧見他行禮如儀,曾夸獎他日后必有出息。
2002年是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發(fā)起人之一李石曾先生(1881-1973)赴法留學創(chuàng)業(yè)整整100周年(1902一2002)。
李石曾先生早年致力革命,一生極富傳奇色彩,是國際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法國是李石曾先生革命思想的發(fā)源地,也是其開創(chuàng)中法文化、教育、經(jīng)濟、建設等交流事業(yè)的地點。而在當今的中國,已經(jīng)很少有人知道李石曾了,即使在法國的學人,也很少有人記得這位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過重要影響的人物。
他是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發(fā)起和組織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貢獻。
抗戰(zhàn)期間,李石曾在歐美從事外交活動。1948年他回國任總統(tǒng)府資政,1949年以后去瑞士,李石曾后于1956年定居中國臺灣, 1973年過世, 終年92歲, 葬于臺北陽明山。
李石曾 - 經(jīng)歷
李石曾出生于晚清的一個顯宦之家。其父李鴻藻在清同治年間曾任軍機大臣,在以保守著稱的清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石曾是李鴻藻的第三子,6歲即熟讀詩書,15歲從京城名儒齊禊亭習漢學,積累了深厚的國學根底。
1902年,李石曾隨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國。在巴黎,李石曾入蒙達頓農校學習,畢業(yè)后又入巴斯德學院及巴黎大學學生物。1906年,他和張靜江、吳稚暉等人在巴黎組織了世紀社,宣揚無政府主義。同年,經(jīng)張靜江介紹,李石曾加入同盟會巴黎分會。
1917年李石曾應蔡元培之邀回國擔任北大生物系教授。他一邊教書,一邊繼續(xù)為赴法勤工儉學奔走。他和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1917年,他在高陽縣布里村創(chuàng)辦了全國第一所留法工藝學校。同時,李石曾還在保定育德中學附設了留法高等預備班。這個班的設備好,教師水平高,是向法國輸送留學生最多的預備班。1918年,北京成立法文專修館,李石曾任副館長并親自授課。由于赴法學生與日俱增,華法教育會應接不暇,心系勤工儉學事業(yè)的李石曾再度到法國,親自為學生們安排工作,學習和生活。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法國經(jīng)濟蕭條,大批工人失業(yè),許多中國留學生也無工可做,陷入困境。李石曾利用自己和法國官方及教育界人士關系,多方奔走,解決了部分學生的工作。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創(chuàng)辦中法大學。同年,他得到孫中山和廣州政府的經(jīng)濟支持,在法國建立里昂中法大學。
1924年,在國民黨一大上,李石曾和吳稚暉被選為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1926年,張靜江和蔡元培也入選監(jiān)委。李、吳、張、蔡四人因關系密切,并稱國民黨四大元老。1924年10月,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驅逐了末代皇帝薄儀出宮。11月5日,李石曾以民間代表身份參予其事,出任故宮財產清理保管委員會主席。1926年成立故宮博物院,李石曾任院長。
1927年4月,李石曾與吳稚暉、張靜江等人多次開會密謀,鼓動和支持蔣介石反共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李石曾又全力支持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反動政府。
李石曾 - 留學尋求科技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圓明園的大火燒醒了中國。少年李石曾看到清政府的無能和官員的腐敗使國家“一無寧日”,百姓陷于疾苦,感到要振奮圖強,勢必先向西方尋求科技和改革制度才行。他動了留學之念,便以世交晚輩的身份去賢良寺晉謁當政的李鴻章征詢意見,得到李的贊許和鼓勵。
李石曾原本打算去英國,因為當時清朝禁止人民出國,他便被安排在正要出使法國的欽差大臣孫寶瑜的名下,以隨員的身份到達了法國。李石曾于是成為了華人留法學生和華僑在法創(chuàng)業(yè)的第一人。李石曾到達法國,有感于國家的現(xiàn)狀,欲先學習軍事。因身高體重不及而改學農科,之后又在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巴黎大學攻讀生物、化學等科。
按說,李以父蔭,已具有功名前程,在留洋學成回國,有朝野舊關系,順理成章就可做官。但李石曾立志做事不做官,1905年他在巴黎發(fā)起“進德會”,提倡不為官、不置私產,開一時風氣之先,且終生恪守不移。他不僅放棄為官坦途而不惜,相反結交當時的進步分子,如蔡元培、吳稚暉、張靜江等。
1907年,李石曾結識了孫中山,加入“同盟會”。李石曾學農,對大豆深有研究,用法文編著的《大豆》一書,轟動一時,引起了西人對豆制品的興趣。他相應把國人生活中的寶貴食品-豆腐介紹到西方,并邀同窗鄉(xiāng)友齊笠山在巴黎創(chuàng)設了一家“豆腐公司”。為使當?shù)厝祟I略“無味道的豆腐”的真味,他在巴黎蒙帕納斯大街破天荒地創(chuàng)設了法國第一家中國餐館,名為“中華飯店”(在歐洲恐怕也是首創(chuàng))!岸垢尽钡膭(chuàng)建,不只是一項簡簡單單公益事業(yè),它為后來漂泊歐洲的國人提供了做工創(chuàng)業(yè)的機會,更引發(fā)了一場影響深遠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
1910年左右,歐洲各國由于工業(yè)的發(fā)展,一些國家紛紛到亞洲(尤其是中國)掠奪人力資源。此時的中國正處在外侵內斗的動蕩時期。山東、河北、江浙、閩粵等沿海或內陸地區(qū)的人們?yōu)榱嘶蠲,或把賣身的錢留給家里,或是干脆直接就上船西渡,漂洋過海來到歐洲。
由于沒有任何協(xié)議,到來的人們只能去賣苦力、倍受欺凌。李石曾一面安排鄉(xiāng)親做工,一面又通過私人關系使中國政府與歐洲各國會簽有關協(xié)議,為民眾爭取到了一些最基本的權益。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歐洲陷于一片混亂,李石曾痛心國家不顧自己貧苦百姓的死活,又深感個人之力單薄。1915年,他在巴黎發(fā)起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欲吸引中國有志無力的志士青年來法留學!扒谝宰龉、儉以求學”,轟轟烈烈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即此拉開序幕,揭開了中國近代史和百年留法史的新篇章。
李石曾1915年在法國成立“留法勤工儉學會”。他與法國的熱心教育者班樂衛(wèi)、穆岱等人以及中國教育界人士蔡元培、吳稚暉等分別在里昂、北京等地設立分社,為國內有志青年赴法留學作好準備。至第二年,“留法勤工儉學會”已接待百多位留法學生。
此行動雖是“勤以做工、儉以求學”,但仍有很多貧寒子弟無力出洋。李石曾又發(fā)起成立“法華教育會”,在其家鄉(xiāng)河北省高陽縣設立勤工儉學預備班,名為“留法工藝學校”(校匾如今仍在一學校大門上)。學校1917年開始招收新生,校內設有實習工廠,讓學生學習簡單的工藝技能。
李石曾又與法船公司交涉,凡持有“法華教育會”證章的學生,船票一律半價。他還同法國各處工廠商洽,安排學生做工。并親自教授課程。在李石曾、蔡元培、吳稚暉等人的推動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形成了全國規(guī)模的熱潮。
此次空前的留法勤工儉學運動,無論在中國的政治、科技、教育還是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皆造就了無數(shù)棟梁人才。其中有后來成為中國政界領袖及要員的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科學家有錢三強、嚴濟慈、張競生,藝術家李健吾、常書鴻、潘玉良、林風眠等人各項優(yōu)秀人才不一而足。(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至1920年<周恩來、鄧小平是年留法>,就已經(jīng)有1700多名有志青年踏上了法蘭西的國土學習。)
李石曾早年此一別開生面的創(chuàng)舉,為國家培植人才遠大之功績實不可沒。他不僅扶助鄉(xiāng)親安排創(chuàng)業(yè),發(fā)起勤工儉學運動,開拓了華僑地之先驅,還開辟了中法文教、科技、經(jīng)濟、建設交流之先河。
他一生創(chuàng)辦中外60多項公益事業(yè),(如創(chuàng)建中法大學、中國農工銀行、中法工商銀行、上海及日內瓦中國國際圖書館、世界書局等),但其終生無一私產。李石曾大半生奔波于歐中之間,曾擔任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立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在國民黨內被尊為四元老之一。
李石曾 - 豆腐公司
1909年,中國人在法國巴黎開了一家豆腐公司,老板,就是后來成為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李石曾隨清政府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學習。他先是在蒙塔日的協(xié)奴瓦農業(yè)學校學習,3年后以全校第4名的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接著進入巴黎巴斯德學院學習生物化學,著重研究大豆。1907年李石曾用法文寫成《大豆的研究》一書,其中介紹了中國豆腐,引起法國人的極大興趣。
李石曾還在《豆腐為二十世紀全世界之大工藝》一文中,極力推崇豆腐為替代牛乳之“極良食品”:“中國之豆腐為食品之極良者,其性滋補,其價廉,其制造之法純本乎科學!薄拔魅酥H榕c乳膏,皆為最普及之食品;中國之豆?jié){與豆腐亦為極普及之食品。就化學與生物化學之觀之,豆腐與乳質無異,故不難以豆質代乳質也。且乳來自動物,其中多傳染病之種子;而豆?jié){與豆腐,價較廉數(shù)倍或數(shù)十倍,無偽作,且無傳染病之患!
當時法國牛奶供應短缺,李石曾萌發(fā)在巴黎開豆腐廠的念頭,邀同窗鄉(xiāng)友齊竺山,在巴黎創(chuàng)辦“豆腐公司”。據(jù)1946年1月上海出版的《海光》周刊載文,李于1908年“回國招股”,并到老家——河北高陽招聘豆腐工匠。首批招用的20多人,由后來被譽為梅蘭芳“戲口袋”的齊如山率領,乘火車經(jīng)西伯利亞,最終抵法。
中國做豆腐用的是石磨,可巴黎哪有此物?李石曾嘗試用鐵磨代替石磨,可“鐵質過了水,發(fā)生氧化鐵,黃色鐵銹混入白色豆?jié){中,怎樣做出好豆腐、賣出錢”?
李石曾在“極度困難中居然想出新方法,他摒棄舊法,利用酸性作用的化學方法,制造新法的中國豆腐”。1909年初,中國豆腐公司在巴黎西北郊的拉卡萊納·戈隆勃正式投產,工廠經(jīng)理便是齊竺山。
李石曾 - 帶動社會改革的風潮
李石曾并翻譯“克魯泡特金回憶錄”,和法國著名地理學家、烏托邦主義的雷克呂(Elisee Reclus 1830-1905)的著作。他認為科學和教育,能為落后的中國掃除腐陋的成規(guī)和傳統(tǒng)的偏見;并可建立一個與時代同步的新社會。李石曾從小得慈禧太后的歡心,收為義子,賜三品官;惟終李一生,未穿清服。并在一九零六年加入同盟會,反對專制腐敗的封建王朝。為創(chuàng)建民國四大元老之一(其他為蔡元培、吳稚暉、張靜江)?梢娎畹娜烁癃毩,不依傍權勢。
李石曾就參加該會從事打倒清廷的革命工作。同年和吳稚暉組織“世界社”;以出版、研究、教育。社會四項事業(yè)為立社的目的。1907年,蔡元培也到了法國實行儉學,當時李石曾已成為巴黎大學出身的生物學家了。
李石曾致力于出版事業(yè),來配合他喚起國人對中國積弱的的研究,以教育來達成社會的改革,以建立新的社會為目的。這都是相輔相成。李石曾認為,戲劇對社會的影響有潛移默化的作用。他認為要打破傳統(tǒng)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壟斷的中國劇場,必須注入新的思潮,帶動傳統(tǒng)社會的改革。他以“世界社”雜志的兩期開始介紹西洋戲劇。并第一個翻譯當時法國流行的諷刺社會的獨幕劇“鳴不平”,對階級、職業(yè)的貴賤有深刻的描寫。此劇后來在中國演出,更名為“黃金塔”,就是法國原著的“鳴不平”,(出自劇作家L’Echelle 的手筆)。李石曾又翻譯了三幕名劇“夜未央”描寫帝俄女英雄暗殺沙皇的故事。李有激發(fā)人心反抗黑暗專制的戰(zhàn)斗精神,當然是配合他的革命思想。原作者為波蘭人Leopold-Kampf(中譯名:廖抗夫1874-1913)。李石曾得當時主演該劇的女主角 De Sanoit的介紹,與原作者廖抗夫認識;并得他為譯本寫序。
李石曾的譯本把法國舞臺劇帶進中國,引起了翻譯西洋劇的風潮;以后有馬君武翻譯德國名劇“威廉退爾”;曾樸翻譯法國雨果的“梟歟”;陳睱譯的挪威易卜生的“傀儡家庭”等。打破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壟斷了中國社會劇場。表現(xiàn)了真實的題材、新穎的場景和表演形式。李石曾又把中國的戲劇介紹到西方劇場去,通過法國的音樂大師拉格伊(Louis Laloy 1874-1944);連同他翻譯馬致遠的“漢宮秋”、“黃粱夢”介紹到法國。中法戲劇交流又是從李的介紹始。他的確相信戲劇對社會的影響。1903年(九一八事變前一年)他又致力于創(chuàng)辦“北平戲曲?茖W校。
李石曾 - 翻譯的外國戲劇
外國戲劇最早的中譯要算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東京演出的《茶花女》!恫杌ㄅ肥欠▏≈亳R的小說,后改編成戲劇。當時春柳社演出的是小仲馬的悲劇《茶花女》第三幕。這個劇本是由留學生、春柳社成員曾孝谷(1873—1937)翻譯的,可惜的是,這個翻譯文本沒有流傳下來。
李石曾在青年時代頗喜愛文學,他在法國學習的專業(yè)雖然是生物學,于當時外國的戲劇卻十分關注,大約這也是受到了梁啟超等人所宣傳的“小說(包括戲曲)救國論”的影響吧。
李石曾翻譯的第一個劇本是波蘭廖抗夫(LeopoldKampf,1881-?)的戲劇《夜未央》(AmVorabend),這是一個三幕劇。1908年法國萬國美術研究社出版。劇本是寫俄國虛無黨著名的女英雄蘇菲亞暗殺帝俄沙皇一事。作者廖抗夫是一位波蘭的戲劇家,從劇本主旨和他為李石曾的中譯本所寫《序言》看,他當是一位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 《序言》中說:“地球上必無無代價之自由。欲得之者,惟納重價而已。自由之代價,言之可慘,不過為無量之腥血也。此之腥血又為最賢者之腥血!倍鴦”镜淖g者李石曾當時也是一個無政府主義的信仰者。他之所以首先翻譯廖抗夫的《夜未央》這個具有濃厚政治色彩的劇本,是與辛亥革命前夕中國革命黨的暗殺風潮分不開的。所以劇本在法國有了中譯本后,很快又在廣州革新書局出版(1908年10月初版,1928年5月出第四版),并受到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歡迎。
1930年上海啟智書店又出版了巴金的另一譯本,題名為《前夜》,1937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再版時,巴金又改名為《夜未央》。此劇的巴金譯本,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文化生活出版社于1943年又在重慶出版渝一版。由此可見廖抗夫的這一戲劇深受中國人民的歡迎和喜愛了。廖抗夫早在李石曾中譯本《序言》中就說過:“吾甚喜吾之《夜未央》新劇,已譯為支那文,俾支那同胞,亦足以窺見吾之微旨。夫觀今時世之黑暗,沉沉更漏,夜正未央,豈獨俄羅斯為然?”他又說:“吾屬此草,雖僅為絕短時代一歷史,然俄羅斯同胞數(shù)十年之勇斗,精神皆在文字外矣。支那同志,其哀之乎?抑更有狐兔之悲耶?”劇作者是希望他的這個劇本能激起中國人民反抗黑暗專制政府的熱情和戰(zhàn)斗精神,看來廖抗夫的《夜未央》在中國受眾特別是青年愛國者的思想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也是1908年,李石曾又翻譯了法國蔡雷的劇本《鳴不平》(1908年萬國美術研究社刊),這是一出社會諷刺喜劇,原名《社會之階級》。劇本通過社會上對于因不同職業(yè)而區(qū)分賤貴及其不同態(tài)度:鄙視和驕傲,諷刺了社會上的不平等現(xiàn)象。此劇1901年首先在巴黎文化劇院演出,十分轟動。1906年法國昂端劇院又上演此劇,此時李石曾正在法國留學,亦親臨劇院看戲,據(jù)譯者所見:“此劇連演數(shù)周,每夜座客充塞,車馬闐溢門外,不得入場卷,怏怏而去者甚多!笨梢姶藙∈苌鐣䴕g迎的程度。譯者有感于當時中國門第觀念之深、社會不平等現(xiàn)象更為嚴重,亦出于“開啟民智”、“有功社會”之意,譯了這一諷刺喜劇,用心之善,灼灼可見。
李石曾在法國兩次居住十余年之久,他至少精通法文,但他翻譯的外國作品不多,就我所知僅有這兩部戲劇!兑刮囱搿泛汀而Q不平》是我國翻譯戲劇有文本可查并公開出版的最早的兩部劇作,僅就此而論,它們在中國近代翻譯文學史上也應占有一定的地位。
李石曾 - 近代學術界留法派的形成
留法的李石曾積極推動國內學子到法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留學,以求將學習先進知識的途徑拓展到更廣的西方世界。這一趨向的蓬勃發(fā)展,形成了以李石曾為首的留法派,學界主要成員包括易培基、李書華、褚民誼、李麟玉等,從而構成與留學英美學人抵角相爭的局勢。而感到遭受邊緣化危機的留日學人,如沈尹默、顧孟余、周(樹人、作人)氏兄弟等,更多地體會到英美派咄咄逼人的擠壓,也轉而支持李石曾。因此留法派在當時的教育與學術界形成一股不容小視的力量。造就留法派這一群體的關鍵人物李石曾及其所推動的留法教育運動。
關于留法教育運動,以往研究已是汗牛充棟,但由于大多數(shù)作者的視角主要集中在其中的勤工儉學運動的政治意義上面,李石曾等人的主導作用往往被忽視甚至遭到否定,作為整體的留法教育運動對中國教育和學術的影響也缺乏系統(tǒng)的梳理。誠然,勤工儉學運動在短期內造就的一批共產黨人,深遠地影響了中國當代政治進程,但是延綿發(fā)展近半個世紀的留法教育運動的初衷——培養(yǎng)人才振興教育學術以改造社會,則被李石曾貫穿始終,這一評價該運動的核心因素,往往被許多研究者忽略了。
留法教育運動可以溯源到1902年李石曾離鄉(xiāng)赴法,而正式的發(fā)端是他后來在法國開展的華工教育和儉學運動,高潮則是1919年的赴法勤工儉學和1920年中法大學的成立,最后這一舉措使得中國在隨后的近30年時間里不斷向法國派遣留學生;其間李石曾于1928年力主模仿法國進行教育制度改革,隨后又致力于北平研究院的籌備與建設,繼續(xù)派遣年輕人到法國深造?梢赃@樣說,以留法學者為主體組成的國立北平研究院,作為這場持續(xù)數(shù)十年之久的社會運動的最突出成果,足以說明留法派在我國學術界的規(guī)模和質量。因此,追溯核心人物李石曾推動留法教育的經(jīng)歷,不僅能夠說明當時何以能夠推動較大規(guī)模的留學運動,又為何選擇法國,同時可以揭示學術界以李石曾為首的留法派的形成過程,這對我們理解民國時期學術界的派系格局,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教育制度的演變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