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澄甫(1883年7月11日----1936年3月3日),身為楊式太極拳第3代傳人,乃“楊無敵”露禪公嫡孫,自幼練功,至40歲方始出神入化,階及神明。澄甫公武功蓋世,口德與手德并重,時時處處,謹(jǐn)守勿失,乃武德高尚之榜樣也。他秉承其祖其父遺風(fēng),兢兢業(yè)業(yè),溫和篤實。繼北平傳拳之后,南下武漢、南京,赴廣州,至滬杭,桃李滿天下。他又集楊氏三代之經(jīng)驗,將楊氏太極逐步定型。
楊澄甫 - 簡介
描述:楊式太極拳第3代傳人,乃“楊無敵”露禪公嫡孫
職業(yè): 楊式太極拳拳師
楊澄甫 - 生平概述
楊澄甫,字兆清,1883年7月11日(農(nóng)歷癸未六月初八)生于北京,其祖父楊露禪、伯父楊班侯、父親楊健侯均為太極名家。 楊澄甫幼年隨父學(xué)拳。楊健侯性情溫和,回憶早年練功之苦,對于愛子澄甫不忍管束過嚴(yán)。澄甫公每日到拳場練功,拳劍刀槍、推手散手,雖然均合乎楊家祖?zhèn)饕?guī)矩,但并未真正痛下苦功。
1912年,澄甫29歲,在北京中山公園設(shè)立拳場,公開傳授楊式太極拳、劍刀槍,只教架式,欲學(xué)大捋散手、粘劍粘桿,必需到楊府拳場,健侯公在家中親自坐鎮(zhèn)。健侯公思慮周密,布置得當(dāng),故澄甫公授拳一帆風(fēng)順。
1917年,健侯公臨終之前,老淚縱橫,痛責(zé)澄甫公日:“你大哥隨伯父練拳,刻苦異常,早已功 成名就。你開門授徒,我在后面撐著。現(xiàn)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來比試,你萬一失手,楊家威名掃地。你不用功,楊家功夫失傳,真是不孝之極。我死不暝目!” 澄甫公驚聞此言,痛徹心肺,垂淚叩首,發(fā)誓用功。
健侯公逝世之后,澄甫公閉門謝客,日夜苦練。此時澄甫公已34歲。健侯公有一位家道殷實之門生,每月敬奉澄甫公束修大洋30元,作為安家費用。澄甫公以每月6元大洋工資,雇用一名身強(qiáng)力壯大漢作為“樁子”。練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為打擊目標(biāo),試驗勁力,稱為“打樁”。例如,練大捋之靠勁,楊家老輩要練靠打木樁(九宮樁)或樹樁;練白臘桿之粘勁,亦每日在樹樁上左右反復(fù)刷勁。然而草木無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躍、躲閃、反擊。以人為目標(biāo)試勁,乃打“活樁”。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極門內(nèi)之規(guī)格。其他門派武師上門比試,決不會按太極門之規(guī)格出手。因此尚須打“活樁”,在各種不規(guī)范狀況下,以身軀之任意部位接勁,將人樁騰空放出。楊式太極之長勁,雖然將人彈放甚遠(yuǎn),但人樁決無內(nèi)傷之虞。一根白臘桿、一個人樁,陪伴澄甫公閉門苦練6年,反復(fù)悟健侯公所授之內(nèi)功心法,終于內(nèi)勁通靈,可以隨手將人樁發(fā)放至2丈外。
澄甫公心中尚未踏實,因為人樁畢竟不是武師。當(dāng)時吳鑒泉先生在北京天壇授拳,門徒眾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極名家。澄甫公遂前往天壇找吳氏試手。吳氏得知澄甫公來方,趕緊出茶室招呼:“三爺多時不見,有何指教?”澄甫公日:“沒事。咱倆摩摩手。”兩人一搭手,澄甫公順勢進(jìn)圈,手背帖在吳氏腹部,輕輕往上提了3下,吳順勢跳了3跳,楊吳本有同門之誼,又有眾多門徒在場,故澄甫公點到為止,并末發(fā)勁。吳氏柔化功夫極好,往年澄甫公與吳推手,往無法將吳粘住,更不能將其放出。如今一搭手即將吳粘住,澄甫公自知功夫長進(jìn),今非昔比,遂放心開門授徒,此時澄甫公已40歲矣(1923年)。
北京練武行家極多,聽說楊三爺重開山門,上門討教者絡(luò)繹不絕。澄甫公來者不拒,對方莫不隨手跌出尋丈之外,甚至有人被澄甫公騰空擊出二、三丈遠(yuǎn),跌至楊府門外。路人、圍觀者嘖嘖稱奇。于是澄甫公名聲大噪。登門比武者只有兩人與澄甫公未分高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縣人張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人稱“臂圣”,外號“張大辮子”。辛亥革命后,張仍保留辮,與人交手之時,他一搖頭,辮子飛到對手眼前。對方一眨眼,即被擊出。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家孫福全(1861-1932),字祿堂,河北完縣人。孫先生瘦小輕靈,有“活猴”之 美譽(yù)。露祥公與董海川比武之后,義結(jié)金蘭。澄甫公亦在比武之后,與張秀林、孫祿堂結(jié)義,成為換帖兄弟。此三人乃當(dāng)時北京武術(shù)界之魁首也。
1925年,囑弟子陳微明著《太極拳術(shù)》,按澄甫拳照詳加說明。
1931年重拍拳照,編著《太極拳使用法》,1933年修訂為《太極拳體用全書》
楊師著作,雖托人代筆而成,但楊師并非目不識丁。在杭州時,他常以《前赤壁賦》中"浩浩乎如逢虛御風(fēng),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來形容太極拳。有人給他書贈《留侯論》開始一段,掛在房間,楊師對此十分喜愛,常觀常讀,背誦如流。楊澄甫 - 武學(xué)軼事
有人學(xué)了一套太極拳拳養(yǎng)生拳架,認(rèn)為只要苦練一番,即可成為名家。此乃誤解。楊家有一整套嚴(yán)密訓(xùn)練方法。站樁須配合內(nèi)功心法,有無極樁、虛步樁、獨立樁之分。打樁須往有彈性之樹干上試用按、擠、靠、肘各種勁法,并且用白臘桿往樹干上反復(fù)刷勁。澄甫公之樁功基礎(chǔ)極好,金雞獨立穩(wěn)如泰山,推之不倒。曾與眾門徒游上海法國公園(現(xiàn)稱復(fù)興公園),園內(nèi)之法國梧桐,樹干粗壯,時值深秋,樹葉枯黃。澄甫公往樹干上施用靠勁,枯葉紛紛飄落,令觀者咋舌。澄甫公勤練活樁,身上任何部位,均可將人擊出。景華師曾隨澄甫公出門用早茶,路上有一大漢迎面走來,與澄甫公擦身而過,澄甫公只覺得自己大腿與此人相觸,此人已騰空跌出尋丈之外。
澄甫公推手之時,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用意氣于無形之中,拿住對方勁路大喝一聲,將對方騰 空放出,其發(fā)勁之猛,擊人之遠(yuǎn),無人能及。澄甫公善用丹田內(nèi)勁,發(fā)勁必定出聲,但未必用“哼哈”二字,隨口說聲“好”或“去吧”,對手即被拋出。澄甫公雖然肥胖,但身法、步法變化極快。有一次,澄甫公與徒弟陳微明在樓上推手,澄甫公突然發(fā)勁,微明如脫弦之箭,往窗口飛去,眾門徒大驚失色。只見澄甫公一個箭步往前躥躍,順手拉住微明足踝,大喝一聲:“回來!”陳微明雙足落地,立于窗前,嚇得面如土色。微明道:“老師手太重,學(xué)生受不起,可否打輕點?”澄甫公伸出兩只食指,粘住微明師伯腕、肘,澄甫公手指一沉,微明師伯即往后騰跳不已。澄甫公與振銘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表演推手,振銘突發(fā)按勁,澄甫公右臂接勁,左手往右手掌心一拍,喝道:“找打!”振銘即騰空飛出。景華與張玉站在2丈以外伸出手臂保護(hù),振銘伯跌在景華師與張玉身上,3 人一起摔倒在地毯上。
澄甫公在杭州國術(shù)館任教務(wù)長時,月薪八百大洋。館內(nèi)有個太乙拳名師高守武,其腳和手一樣靈活,藐視太極而嫉妒楊師聲望,常出不遜之言,甚至在楊師桌斗里胡翻亂嚷。楊師忍無可忍,當(dāng)即應(yīng)其一較。高持大槍,楊持白臘桿。高如餓虎撲食般一槍刺來,楊桿只一抖,高槍脫手落地,滿院觀者無不嘆服。一位少林拳師躲在走廊轉(zhuǎn)角后面,突然向澄甫猛撲。時值寒冬臘月,澄甫公雙手合攏于棉袍長袖之內(nèi),手臂即在袍袖之內(nèi)輕輕一迎一送,拳師跌出丈外,叩首謝罪。
澄甫公善于用劍。楊家所蓄之龍泉劍,往往為“半開口”,即劍刃不開口而劍尖開口,鋒利無比,可剁穿銅錢。澄甫公劍法精妙,比試時不欲傷人,用竹劍點人手腕脈門,令對方兵刃脫手。張秀林之刀法、槍法久享盛譽(yù),所用槍桿粗如童臂。一般武師抖白臘村,均為上擠下采。張秀林雙臂抱住大桿,用腰勁左右甩打,無人敢當(dāng)。張公與澄甫公閉門切磋技藝,張公用大桿,澄甫公用竹劍。張以中平槍法出招,有翻江倒海之勢。澄甫公大叫一聲:“大哥站穩(wěn)!”閃身進(jìn)步,劍隨身到,點中張公手腕,槍桿落地。澄甫公自謙日:“大哥年邁,身手稍緩,否則難以近身。”景華與澄甫公對劍,手腕每每被其點中。武漢有一湖北最大的劉姓財主,邀澄甫抵漢授拳,歡迎隊伍排列千米之遙。當(dāng)?shù)赜幸簧苿ξ鋷,多次要與楊師比劍,皆被謝絕。彼聲言楊師畏懼,徒有虛名。澄甫說,若如此言,則可一試。遂用竹劍對武師鋼劍。對方舉劍直向楊師胸部猛刺,楊師一個"等魚式",武師即腕折劍落。然楊師卻以為不慎而引為憾事。其實,來者不善,應(yīng)者必以熟練招數(shù)反擊,身不由己。稍加溫良怠慢,必致殺身之禍。
澄甫公教景華劍法,將柚子(上海人俗稱“紋旦”)皮數(shù)塊,懸掛于屋梁下不同高度與角度,令景華師手執(zhí)寶劍,足踏九宮步,往復(fù)穿行,目光顧及任何一塊柚皮,即刻眼到身到、身到劍到,刺穿柚皮。練到百發(fā)百中之后,將柚皮換成桔子,最后又換成銅錢大小之金桔,如果仍能百發(fā)百中,則點人手腕脈門,好比探取物,易如反掌。除單練之外,尚須對練黏劍、散劍,訓(xùn)練過程甚長,決非一朝一夕之功。
楊家太極槍素負(fù)盛名。因班侯公性躁勁猛,其母命其摘去槍頭,以免傷人,幫楊家練槍均用無槍頭之白臘桿。班侯公上陣對敵所用之鋼槍重37斤,竟然被班侯公練大抖槍時抖斷,其太極內(nèi)勁,何等渾厚驚人!澄甫公用白臘桿,粗如灑杯,與對手練太極黏槍之時, 兩桿緊帖,往復(fù)粘黏,毫無聲響,只聽得澄甫公猛喝一聲,對手即騰空跌出。澄甫公門徒武匯川,身軀魁偉,體重200作余斤。景華曾觀看澄甫公與武匯川練習(xí)黏槍,槍桿甫交,澄甫公出聲發(fā)勁,武被騰空仍出3丈之遙,從堂屋跌出天井,將分隔堂屋與天井之柳木隔柵撞得粉碎,武倒地之時,槍桿尚末脫手。
80年代,有上海愛興公園吳鑒泉門人江長風(fēng)老先生。據(jù)江先生云,當(dāng)年曾見澄甫公與武匯川表演太極黏槍,楊公大喝一聲,將武擲出數(shù)丈之外,澄甫公仙逝之后,從末見此絕技。吳門長于柔化,無人有此猛勁。江老先生并非楊門弟子,對楊公決無溢美之意?梢姉钗涔Σ惶。澄甫公之槍法,不僅在太極門中赫赫有名,并且受到其他門派拳師高度贊賞。查拳名家楊洪修、馬金鏢所創(chuàng)之“十二路棍點子”,就吸收了澄甫公四粘槍、四散槍部分技法。
澄甫公雖然繼承了楊家拳、劍、刀、槍、大捋、散手、對刀、黏劍、粘槍及內(nèi)功心法,技藝超群,但因少年時代不夠用功,健侯公擅長之彈弓暗器及點穴法,均未能繼承,與班侯公、健侯公相較,仍然稍遜一籌。
楊澄甫 - 武德
孔子日:“巧言令色鮮矣,剛毅木訥近仁”。澄甫公性情憨厚,不善言辭,授拳之時,僅以身姿示范,決不多言。澄甫公生平從不議論其他門派之長短,并且一再告誡眾弟子,不得妄議其他門派短處。如果有人說某某人功夫不行,澄甫公曰:“練功不易,練到般地步,也算難得了”此乃口德。
楊家素有“出手見紅”之傳統(tǒng),乃用長勁將對手彈放到一丈之外,決非用冷斷勁傷人內(nèi)臟。楊家先輩在王府授拳,王爺要學(xué)推手,露禪公必先跪下叩頭請安,申明楊家推手必定要發(fā)勁,被發(fā)之人必定跌出甚遠(yuǎn),但決無內(nèi)傷之虞。澄甫公內(nèi)勁充沛,有時難免在無意之中傷人。有一次,澄甫公在武漢與人比劍,用竹劍點人手腕,不料對方劍墜臂折,澄甫公懊悔不已。因此,澄甫公經(jīng)常將雙手?jǐn)n于袍袖之內(nèi),輕易不肯出手。此乃手德。
澄甫公對其他門派極其尊重。1928年,南京中央國術(shù)館館長張之江聘請澄甫公為太極門門長,并且請澄甫公帶幾位高足擔(dān)任教授之職。澄甫公因北京拳場門徒眾多,各種事務(wù)均需妥善安排,一時未能成行。副館長李景林見澄甫公遲遲未能到位就職,遂請孫祿堂先生為代理門長。孫先生不知張先生曾聘請澄甫公,即將太極門改為武當(dāng)門,下設(shè)形意、八卦、太極三科,由其徒眾擔(dān)任教授。澄甫公不明情況,率眾門徒到達(dá)南京,張之江設(shè)宴為澄甫公洗塵。酒過三巡,張之江開言道:“國術(shù)館不能有兩位武當(dāng)門長。可否請楊先生與孫先生比試一番,勝者留,敗者去。”澄甫公坦然說道:“孫二哥是我義兄,應(yīng)該由他當(dāng)門長,不用比試。但教授職位已無空缺,眾門徒無處安插,楊某當(dāng)即告辭,尚祈張館長見諒。”事后,澄甫公對眾門徒說:“我與孫二哥情同手足,閉門切磋自然可以。豈能為了蠅頭微利,當(dāng)眾比拼?張先生豈有此理!”澄甫公到上海后,張之江自知理虧,遂推薦澄甫公任浙江國術(shù)館教務(wù)長。孫祿堂先生悉此事,即推薦形意拳教授高振東為中央國術(shù)館武當(dāng)門代理門長,掛冠而去,至江蘇國術(shù)館任教務(wù)長,表示與澄甫公處于平等地位。由此可見兩位前輩之高風(fēng)亮節(jié)。澄甫公到上海時,吳鑒泉已在精武體育會教拳,帶了火腿、燕窩、魚翅、名酒等禮物拜見澄甫公。吳先生說道:“三爺您可好?我吳家父子,在楊家學(xué)拳,至今以此為生。楊家之恩,沒齒不忘。”澄甫公日:“楊吳本是一家,何分彼此?你教過的學(xué)生我決不收留,你可以放心。”后來澄甫公在滬授拳,如的吳家門徒想要改換門庭到楊家學(xué)拳,均被澄甫公婉言謝絕,并且說明,楊吳兩家拳式略有不同,拳理拳法一脈相承。張秀林門人田作霖、孫祿堂門人陳微明拜澄甫公為師學(xué)太極拳,均為其本門師尊親自推薦,否則澄甫公決不收留。因此,澄甫公與內(nèi)外名家各派,均能團(tuán)結(jié)友愛,和睦相處。澄甫公武德崇高感人至深。
楊澄甫 - 弟子傳人
從學(xué)者極眾,著名者有崔毅士(1892年-1970年)、李雅軒(1894年-1976年)、武匯川(1890年-1936年)、傅鐘文(1908年-1994年)、董英杰(1897年-1961年)及其子楊振基(1921年-2007年)、楊振銘(1910年-1985年)、楊振鐸(1926年-)等。
楊澄甫 - 逝世
1936年,正當(dāng)澄甫公武功登峰造極之時,竟然撒手西歸,年僅53歲。因此引起諸多猜測,眾說紛紜。
原因猜測
有人認(rèn)為,澄甫公發(fā)勁過猛,損耗內(nèi)氣。其徒弟景華曰:“決無此理!楊家之彈簧勁,放長擊遠(yuǎn),極其輕松極其巧妙,絲毫不用蠻力。露禪公、健候公發(fā)勁剛猛,均享高壽。我已80余歲,發(fā)人于尋丈之外,毫不費力。”
也有人說,此乃貪戀女色之故。景華曰:“澄甫公乃忠厚長者,身不二色,與候夫人夫唱婦隨,感情深厚。澄甫公來滬之后,有富家太太、小姐學(xué)拳,澄甫公即蓄須明志,保持距離。我在楊家為徒,時時追隨澄甫公左右,深知老師守身如玉。萬萬不可聽信市井小人閑言碎語!”
景華深通中西醫(yī)理,認(rèn)為澄甫公不幸早逝,乃飲食不節(jié)之故。澄甫公青壯年時抖白臘桿左右各 200遍。在樹樁上刷桿,亦須左右各200遍。站樁要站三柱香。練拳辛苦,食量極大,每餐需食高莊饅頭30個,豬蹄及家禽各1只。景華師初到楊家之時,見澄甫公狼吞虎咽,好比《水滸》上之打虎將武松,大吃一驚。日久司空見慣,不以為奇。澄甫公成名之后,不再苦練,熱量無處消耗,而食量絲毫不減,體重增至 288斤,而且喜葷厭素,膽固醇及血脂必定甚高。澄甫公之水腫,并非腎病,乃心臟病,是長期血脂過高之惡果也。古人云:病從口入。此乃至理名言!
楊澄甫 - 楊澄浦太極拳說十要
1.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于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qiáng),氣血 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nèi)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 際,上重下輕,腳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貼于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 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fā),所向無敵也。
3.松腰
4.分虛實
太極拳術(shù)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后轉(zhuǎn)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wěn),而易為人所牽動。
5.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松開下垂也。若不能松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yuǎn),近于外家之?dāng)鄤乓印?/SPAN>
6.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松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于筋骨血脈之間以 自縛束,然后能輕靈變化,圓轉(zhuǎn)自如;蛞刹挥昧我阅荛L力?蓋人身之有經(jīng)絡(luò),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jīng)絡(luò)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jīng)絡(luò),氣血停滯,轉(zhuǎn)動不靈,牽一發(fā)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xí),則得真正內(nèi)勁,即太極拳 論 中所云:“極柔軟,然后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7.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8.內(nèi)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qū)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 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能內(nèi)外合為一氣, 則渾然無間矣。
9.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shù),其勁乃后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 不斷,周而復(fù)始,循環(huán)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 “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10.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shù),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xí)之后,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 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xué)者細(xì)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楊澄甫 - 楊氏太極拳的套路及兵器
傳統(tǒng)的套路還有楊氏老架太極拳,楊氏低架太極拳,楊氏用架太極拳和楊氏小架太極拳。
楊氏太極拳還有太極推手,大履,太極散手,太極拳內(nèi)功等流傳于世。
楊氏太極拳為了配合現(xiàn)代人的健身習(xí)慣,還有其他套路流傳下來,如24式,46式,競賽48式,最新套路為廣州胡氏所創(chuàng),為67式。
楊氏太極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學(xué)者可以根據(jù)不同的年齡、性別、體力條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適當(dāng)調(diào)整運動量。因此,它既適于體力較好者用來增強(qiáng)體質(zhì),又適用于體弱者作為療病和保健的手段。
楊氏太極拳的兵器有楊氏太極劍楊氏太極刀楊氏太極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