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簡介
丁韙良,基督教新教教會長老派傳教士。丁韙良是清末在華外國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國通”,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丁韙良在長老派神學校畢業(yè)后,派來中國,在寧波傳教。隨后為美國政府提供太平天國情報。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一度回國,不久又來華,在北京建立教會。1865年為同文館教習,1869-1894年為該館總教習,并曾擔任清政府國際法方面的顧問。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得三品官銜。1898年又得二品官銜。1898-1900年,任 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丁韙良仇視義和團運動,主張列強劃分勢力范圍,“以華制華”和由美國割據(jù)海南島,以加強奴役中國。繼返美國,尋復來華,協(xié)助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籌建大學堂,未成,隨又去北京。創(chuàng)立北京崇實中學,(現(xiàn)北京二十一中學)崇實中學第一任校長。作品
翻譯有關(guān)基督教、自然科學、國際法方面書外,還著有《花甲憶記》、《北京之圍》、《中國人對抗世界》、《中國人之覺醒》等書,并曾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將國際法著作介紹到中國。與中國近代教育
丁韙良在中國生活了62個年頭(1850-1916,中間有4年時間不在中國),其使命本是傳播基督教,但他多年從事翻譯、教育的實際工作,并曾長期擔任中國著名教育機構(gòu)北京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的負責人,這使他無意之中在中國近代教育的醞釀和形成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丁韙良創(chuàng)辦北京崇實中學(即現(xiàn)在的北京21中學),并在1865-1885年任該校校長。
一個歷史場景至今耐人尋味:1898年,當中國的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成立時,丁韙良被光緒皇帝任命為首任總教習(即校長),授二品。開學之際,他當著全體中外來賓的面,向中國的圣人孔子鞠躬致意。此舉使丁韙良被一些基督教人士視為神的叛徒,但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以這樣的方式融入了中國,成了中國教育的一分子。
生平大事記
1827年,出生于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個牧師家庭,父及兄弟皆為牧師。 1850年,丁韙良志愿參加美國北長老會的海外傳教使團,并被派往中國的寧波。作為美方的漢語翻譯,他親自參與了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的簽訂。此后他從寧波轉(zhuǎn)到了北京,在那兒傳教并開辦學校。 1863年,丁韙良開始著手翻譯美國人惠頓的《萬國公法》,該書受到恭親王等人的賞識,由總理衙門撥?罡队〕霭妗 1869年,在海關(guān)總稅務(wù)司赫德的大力推薦下,丁韙良辭去了在美國北長老會的教職,出任京師同文館總教習。 1898年,京師大學堂成立,光緒皇帝授丁韙良二品頂戴,并任命他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 1902年,清廷頒令恢復京師大學堂,丁韙良又被重新任命為總教習。但西教習們因向清廷要求補償薪金引起糾紛,新任管學大臣張百熙借經(jīng)費緊張為由,集體辭退了丁韙良等西教習。 1916年12月17日,丁韙良下廚房時在北京去世,與妻子同葬于西直門外的一塊墓地。
●對中國該如何處置?
“對中國該如何處置”——這是八國聯(lián)軍攻占北京城之后,所面臨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同時也是逃亡西安的老太后最關(guān)心的問題。
原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丁韙良“以華制華”的觀點也許最具代表性。丁氏庚子年九月二十八日在上海演講說:
“為今之計,當先請皇帝復辟,另舉西使中之賢者一人,入軍機處,贊襄新政,則中國可安,而后患可兔矣。次當限制中國乏軍備,散其營伍,毀其制造各廠。南中督撫以保商保土為念,訂約保護,自是正辦。余深望西國政府聯(lián)絡(luò)南省,整頓北省,須俟太后歸政,罪魁重懲,方與退兵議和,萬不可先退兵也。”
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丁韙良。庚子年之后,丁氏“譴責所有主張對中國人寬容和憐憫的人”,“對于屠殺傳教士的人,他認為不存在什么懲處過頭的問題”!杜f金山號角報》曾針對丁韙良的“十字軍言論”特發(fā)社論批駁:“殺害傳教士是嚴重的犯罪行為,得予償還,圍攻使館得以雪恥,某些人得加以懲處”,但是“每一個被義和團殺害的女傳教士得處決500名中國婦女;每一個殉難的男傳教士得用1000名中國男子的生命予以償還,每一個傳教士的孩子無辜被殺得有100名中國孩子用哥薩克的刺刀施以刺刑,每一處遭到焚燒和劫掠的傳教士的建筑物得在天津和北京搶劫100處中國房屋才能予以抵償”,如果這樣,才能“清結(jié)”丁韙良的“赤字總帳”的話,那么,本報認為:“在丁韙良和慈禧太后之間,我們認為新的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更好戰(zhàn)和更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