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嘉佑

    李嘉佑

    字從一(約公元七五七年前后在世),(《新唐書藝文志》注云:別名從一。此從《唐才子傳》)趙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中前后在世。工詩,婉麗有齊、梁風,人擬為吳均、何遜之敵。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諸人友善。天寶七年,(公元七四八年)擢進士第,授秘書正字。以罪謫南荒。未幾,有詔量移為鄱陽宰,調(diào)江陰令。入為中臺郎。上元中,出為臺州刺史。大歷中復為袁州刺史。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字從一(約公元七五七年前后在世),(《新唐書藝文志》注云:別名從一。此從《唐才子傳》)趙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中前后在世。工詩,婉麗有齊、梁風,人擬為吳均、何遜之敵。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諸人友善。天寶七年,(公元七四八年)擢進士第,授秘書正字。以罪謫南荒。未幾,有詔量移為鄱陽宰,調(diào)江陰令。入為中臺郎。上元中,出為臺州刺史。大歷中復為袁州刺史。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李嘉佑 - 人物簡介

    李嘉佑(?~779?)唐代詩人,字從一。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天寶七載(748)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正字。肅宗時曾因事得罪,貶江西鄱陽令。與詩人劉長卿相識,有詩交往。后移江陰令。上元二年(761)為臺州刺史。代宗大歷六、七年間(771~772),任袁州刺史。卸任后至吳興一帶居住,與當時著名詩僧皎然時相過從。約于大歷末去世。有《李嘉佑集》2卷,明銅活字本。又名《臺閣集》,1卷,有汲古閣本和《唐詩百名家全集》本。事跡見《唐才子傳》及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李嘉佑考》。

    李嘉祐是中唐肅、代宗兩朝時期的才子,是繼鄭虔之后向臺州傳播盛唐文化的第二位著名文人,位居刺史!杜_州府志·名宦》鄭虔本傳與李嘉祐本傳緊連,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間隔時間約有半個世紀,卻未見第三個名宦立傳,看來是歷史選擇了他們。鄭、李二人命運多少也有些相似:同是才子;同處于肅宗即位,朝中排擠舊臣于至德二年(757)以“罪”貶出長安(原因雖各不同:鄭虔由著作郎嚴譴臺州任司戶,李嘉祐由侍御史貶江西任鄱陽令);鄭虔開創(chuàng)一代文風,終于臺州不久,李嘉祐來臺州任刺史,未歸朝而卒。

    李嘉佑

    今錄民國《臺州府志·名宦》卷九十六《李嘉祐傳》:

    李嘉祐,字從一,趙州人,天寶七年(748)進士。上元二年(761)為臺州刺史,有詩名,有集一卷刊于《郡齋》(原注:錄自《嘉定赤城志》)。又嘗中臺郎竇常贊之曰:“雅登郎位,靜鎮(zhèn)方州!

    共54個字,比較單薄。近年唐代文學研究專家對李嘉祐生平多有補正,筆者亦早有探討之意對他來臺州出任刺史的具體時段,認為《赤城志》所載有誤。,故多方搜集,鉤稽史料,對照《赤城志》所記,作一拾綴,以求教諸位讀者。

    李嘉佑 - 歷史回顧

    李嘉佑祖籍趙州,趙州今河北趙縣,趙郡李氏始于秦,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趙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曇三子云牧齊為趙相,始居趙郡。李嘉佑有詩《送竇拾遺赴朝因寄中書十七弟》,據(jù)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錄》所考,這個“十七弟”即李紓,屬趙郡李氏南祖房,大歷十年(775)官中書舍人;紓兄縱,官員外郎、常州別駕。知三人為從兄弟關系。李嘉佑還有送紓詩《送從弟歸河朔》(《全唐詩》卷二O六),詩中說:“故鄉(xiāng)那可到,令弟獨能歸”,稱“河朔”為“歸”,喻河朔是其故鄉(xiāng)也。《新唐書·地理志》:趙郡屬河北道,傳統(tǒng)上屬河朔地區(qū),故李嘉佑祖籍趙州無疑。原先有人說他是袁州人,是因其曾仕袁州刺史以官地而誤。李嘉佑又有《送族叔陽冰祗召赴都》詩,陽冰姓李,曾為宣州當涂令。詹锳先生《李白詩文系年》指出:“按(李)白于陽冰亦稱族從叔,應與嘉佑同輩,自不當以嘉佑為侄。”

    李嘉佑比鄭虔少30余歲。其生卒年基本定為:約生于唐開元十六年(728),約卒于建中二年(781)。史家對其生年認識略同,卒年則不一,今筆者據(jù)《全唐文》卷四九三的權(quán)德輿《送鈕秀才謁信州陸員外(即陸長源)便赴舉序》:“故臨海守李君,予從父戶部,皆以文藝風騷為師友!卑搓戦L源興元元年(784)秋為信州刺史;“從父戶部”即權(quán)德輿之叔權(quán)器,卒于建中四年(783)(按德輿寫有權(quán)器祭文,存《全唐文》卷五O八),“臨!奔磁_州,“故臨海守李君”即臺州刺史李嘉佑,推知李嘉佑必卒于權(quán)器之前,臺州為李嘉佑終官。

    李嘉佑少年才華出眾,中進士第較早,登天寶七年(748)楊譽榜進士,年僅26歲。仕途得意,任秘書省正字,曾奉使去揚州、饒州搜集圖書,繼升補闕殿中侍御史、監(jiān)察御史等職。肅宗至德、乾元間以“罪”謫鄱陽令,原因史無載,唯劉長卿詩《初貶南巴至鄱陽題李嘉佑江亭》中“稚子能吳語,新文怨楚辭。憐君不得意,川谷自逶迤!蓖浦,恐像屈原那樣為“新文”招“怨”,實無辜。他放逐江西鄱陽令,前后四年,有詩“四年謫宦滯江城,未厭門前鄱水清。”上元二年(761)量移江陰令;永泰元年(765)回朝任拾遺、司勛員外郎。大歷六年(771)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至九年冬(774)卸任,回至吳興、晉陵一帶,后定居蘇州。詩僧皎然上人有《七言奉酬李員外使君嘉佑蘇臺屏營居春首有懷》:“移家水巷貧依靜,種柳風窗欲占春。”又有一首五言,也題“蘇臺有呈袁州李使君,”推知嘉佑在蘇州閑居非短日,且生活并不富裕,故有“貧依”兩字。李嘉佑

    何時赴任臺州刺史?原有二說:一說上元二年(761),見《嘉定赤城志》。一說大歷末、建中初(779—780)。今采用后說,是據(jù)權(quán)德輿祭其叔權(quán)器一文。又考劉長卿大歷末至建中二年(781)尚在睦州司馬任上,寫有《送臺州李使君兼題國清寺》詩(《劉隨州詩集》卷九),其“露冕新承明主恩”句,指明李嘉佑是由閑居蘇州起用臺州刺史的;而題目“國清寺”為天臺山名寺,人人皆知,接著有“晴江洲渚帶春草,古寺杉松深暮猿”句,說嘉□是春天時節(jié),赴臺州任的那時唐王朝正處代宗與德宗皇位交接之時(代宗卒于大歷十四年(779)五月),德宗起用了代宗時一些被貶謫的官吏,因此不久劉長卿也由睦州司馬升為隨州刺史。

    隋唐以后,人們稱中央機構(gòu)尚書省六部諸曹司郎中、員外郎為郎官。唐人頗重視郎官人選,認為郎官乃清要之職,與翰林一樣,視為內(nèi)相。據(jù)說那時員外郎比郎中更顯得有聲價,李嘉佑少年得志,在朝曾任御史,拾遺、司勛員外郎等清要之職,在外又歷任袁州、臺州刺史,故時人贊譽他“雅登郎位,靜鎮(zhèn)方州!鼻鍎诟瘛短评晒偈}名考》錄有其名。

    李嘉佑詩風,中年后從描寫風景轉(zhuǎn)向關注社會現(xiàn)實,特別是他描寫江浙一帶戰(zhàn)事頻繁(安祿山后,劉展、袁晁等相繼為亂),造成平民流離失所之苦,比較真切,對后代有認識價值。如,寶應年間寫有《和袁郎中破賊后經(jīng)剡縣山水上李太尉》(《全唐詩》卷二O七):“長驅(qū)下會稽”、“回軍馬自嘶”、“看花入剡溪”等,知是郎中袁參直接鎮(zhèn)壓袁晁于會稽剡溪一帶的,李太尉(光弼)是唐軍統(tǒng)帥,他們打敗起義軍后暢游剡溪山水而歸。同卷《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吳越征徭非日舊,秣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毖怨偌覚M征暴斂,民不堪負重,同卷又有《自蘇臺至望亭驛,人家盡空,春物增思,悵然有作因寄從弟紓》:“野棠自發(fā)空臨水,江燕初歸不見人”、“那堪回首長洲苑,烽火年年報虜塵。”望亭驛在無錫,是說袁晁作亂時,他與同僚們狼狽逃奔他處,十室九空。又詩《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顯示富庶的江南地區(qū)遭到劉展之亂后,廣大農(nóng)村不見人跡,一片荒涼凄慘!缎绿茣に囄闹尽范〔考泟e集類著錄李嘉佑詩一卷,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為二卷(《臺州府志》引錄為一卷,乃刊誤)《全唐詩》共存詩二卷134首并附有簡傳。

    安史之亂后的中唐,由于統(tǒng)治階級的戰(zhàn)亂和剝削掠奪,曾經(jīng)繁華富裕的江南地區(qū)變成一片凄涼荒敗的殘破景象。在當時一些詩人中,如劉長卿、皇甫冉、嚴維等都可以找到某些詩句,但李嘉佑在這數(shù)年中,則比其他人寫得更多些、更真切些,這一點,是一向為治學者所忽略的。

    晚年,仕途遭受挫折之后,好禪理喜結(jié)僧侶。如他寫的《登郡北佛龕》五言詩,用詞精煉,描寫了登北固山頂,遙望巾山的情景:“石壁江城后,籃輿晚踅登。古龕千塔佛,秋樹一山僧。清磬和虛籟,香泉吐暗藤。愿將身灑掃,求官復作能!睉撜f,嘉佑在臺州刺史任上,對郡城的名勝風景是熟知和有感情的。中唐時江東詩僧有8大名僧,稱為方外工文者,李嘉佑等詩人與他們酬唱甚密,如靈一,靈澈,皎然等名詩僧。李嘉佑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大力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義文風和詩風,取得了顯著成績。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散文創(chuàng)作上的巨大成就。使他在宋代的地位有似于唐代的韓愈。北宋以及南宋后很多文人學者都很稱贊他的散文的平易風格。他的文風,還一直影響到元、明、清各代。

    李嘉佑 - 思想追求

    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對當時經(jīng)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的嚴重危機,有較清醒的認識。大力提倡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澀。他不僅能夠從實際出發(fā),提出平實的散文理論,而且自己又以造詣很高的創(chuàng)作實績,起了示范作用。

    他在文學觀點上主張明道致用。他強調(diào)道對文的決定作用,以“道”為內(nèi)容,為本質(zhì),以“文”為形式,為工具。特別重視道統(tǒng)的修養(yǎng),他反對“務高言而鮮事實”。在對待“道”與“文”的關系上,主張既要重“道”,又要重“文”,認為“文”固然要服從于“道”,但非“有德者必有言”,并且列舉了許多例子說明“自詩、書史記所傳,其人豈必能言之士哉”,指出:“言以載事,而文以飾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見于世”。所謂“事信言文”,就是內(nèi)容要真實,語言要有文采,做到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

    李嘉佑 - 文學貢獻

    李嘉祐詩風,中年后從描寫風景轉(zhuǎn)向關注社會現(xiàn)實,特別是他描寫江浙一帶戰(zhàn)事頻繁(安祿山后,劉展、袁晁等相繼為亂),造成平民流離失所之苦,比較真切,對后代有認識價值。如,寶應年間寫有《和袁郎中破賊后經(jīng)剡縣山水上李太尉》(《全唐詩》卷二O七):“長驅(qū)下會稽”、“回軍馬自嘶”、“看花入剡溪”等,知是郎中袁參直接鎮(zhèn)壓袁晁于會稽剡溪一帶的,李太尉(光弼)是唐軍統(tǒng)帥,他們打敗起義軍后暢游剡溪山水而歸。同卷《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移家避寇逐行舟,厭見南徐江水流。吳越征徭非日舊,秣陵凋弊不宜秋。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毖怨偌覚M征暴斂,民不堪負重,同卷又有《自蘇臺至望亭驛,人家盡空,春物增思,悵然有作因寄從弟紓》:“野棠自發(fā)空臨水,江燕初歸不見人”、“那堪回首長洲苑,烽火年年報虜塵。”望亭驛在無錫,是說袁晁作亂時,他與同僚們狼狽逃奔他處,十室九空。又詩《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薄盁o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顯示富庶的江南地區(qū)遭到劉展之亂后,廣大農(nóng)村不見人跡,一片荒涼凄慘!缎绿茣に囄闹尽范〔考泟e集類著錄李嘉祐詩一卷,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為二卷(《臺州府志》引錄為一卷,乃刊誤)《全唐詩》共存詩二卷134首并附有簡傳。

    李嘉佑 - 史料記載

    李嘉佑任臺州刺史時,李白在《送楊山人歸天臺》一詩中曾提到他,稱“我家小阮賢”,又贊譽為“詩人多見重”。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推許為“中興高流”,并特別稱贊其“野渡花爭發(fā),春塘水亂流”(《送王牧吉州謁使君叔》)等詩句,譽為“文章之冠冕”。其詩大多寫自然景物,以綺靡婉麗著稱,但也有一部分詩篇比較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qū)的社會動亂,如“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無人望斗!保ā对缜锞┛诼貌凑率逃臅鄦栆蛞再浿畷r七夕》),“江燕初歸不見人”(《自蘇臺至望亭驛人家盡空》),以及“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等,寫出戰(zhàn)亂后郡邑殘破景象,較有現(xiàn)實意義。

    據(jù)兩唐書本傳,李嘉佑少年時豪健恃才,性格豪放,倜儻不羈,登進士第后,仍然每日以飲酒為事。其登第的時間,《唐才子傳》云為景云元年(710年),徐松《登科記考》云為景云二年。徐松所考,不為無理,今人傅璇琮先生以之為景云元年登第。

    《舊唐書》本傳中記載說:李嘉佑登第后,“并州長史張惠貞奇其才,禮接甚厚,感之,撰樂詞以敘情,于席上自唱自舞,神氣豪邁。張說鎮(zhèn)并州,禮翰益至!睆埣呜懭尾⒅蓍L史,在開元四年(716年)至開元八年(720年),這段時間,李嘉佑未擔任官職,居住本鄉(xiāng)太原,受到張嘉貞的禮遇。張嘉貞入朝后,張說為并州長史。張說開元八、九年為并州長史時,李九齡曾舉直言極諫、超拔群類等制科,又一度調(diào)為昌樂縣尉。

    開元九年(721年)張說入朝為相,在張說薦引下,李嘉佑即于本年或次年上半年入朝任秘書正字之職,又擢駕部員外郎。張說當時不但在政治上居宰相之位,而且是一個有成就的詩人,在文壇上儼然是一宗主,尤重詞學之士。由于他的汲引,一批文人學土如張九齡、賀知章等常游其門,也在其中,因此得與張九齡等名詩人交往。

    李嘉佑家資富饒,性格豪放不羈,以至后來還是“櫪多名馬,家有妓樂”,“發(fā)言立意,自比王侯。頤指儕類,人多嫉之!币虼藦堈f罷相后,王便出為汝州長史,改仙州別駕。雖已遭逢如此,但他到仙州后,還是“日聚英豪,從禽擊鼓,恣為歡賞”。于是,又被貶為道州司馬,未至道州而卒于途中。卒年,據(jù)今人傅璇琮所考,約在開元中。

    李嘉佑仕途不得意,吃虧在他的豪放不羈的性格。而他的這種性格,卻有助于成為一個名詩人。他的詩,感情奔放,詞華流麗,為人所愛。當時著名學者徐堅與張說品論文壇人物,問張說今之后進,文詞孰賢,張說有“王之文,有如瓊林玉”等語,知其文亦為時人所重。杜華亦為當時學土,其母崔氏云:“吾聞孟母三遷。吾今欲卜居,使汝與李嘉佑為鄰,足矣!”于此可見當時才名。

    李嘉佑 - 后世評文

    1.鍾惺《唐詩歸》

    中晚之異于初盛,以其俊耳,猶從樸入。然盛唐俊處皆樸,中晚樸處皆俊。文房語有極真者,真至極透快,便不免妨其厚。

    詩精出處,雖盛唐妙手不能過之,亦有秀出于文房者。泛覽全集,冗易難讀處實多,以此知詩之貴選也。

    文房七言律以清老幽健取勝,而首尾率易,對待不稱處亦多。其篇篇難棄處,即其難。

    2.高棅《唐詩品匯》

    大歷貞元中,則有韋蘇州之雅淡,隨州之閑曠,錢郎之清贍,皇甫之沖秀,秦公緒之山林,李從一之臺閣,此中唐之再唐也。

    乾、元以后,錢、接跡,韋、柳光前,各鳴其所長。今觀襄陽之清雅,右丞之精致,儲光曦之真率,王江寧之聲俊,高達夫之氣骨,岑嘉州之奇逸,李頎之沖秀,常建之超凡,劉隨州之閑曠,錢考功之清瞻,韋之靜而深,柳之溫而密,此皆宇宙山川英靈間氣萃于時以鍾乎人矣。

    嗚呼,天寶喪亂,光岳氣分,風概不完,文體始變。其間錢起、韋應物、柳宗元后先繼出,各鳴一善,比肩前人,已列之于名家,無復異議。

    (七古)中唐來作者亦少,可以繼述前諸家者,獨李嘉佑、錢起較多,聲調(diào)亦近似。韓翃又次之。天寶以還,錢起、李九齡并鳴于時,與前諸家實相羽翼,品格亦近似。至其賦詠之多,自得之妙,或有過焉。

    李嘉佑 - 詩詞影響

    李嘉佑的一生,采取與統(tǒng)治者不合作的態(tài)度。他對現(xiàn)實不滿,心中郁結(jié)著憤懣。他曾說:“才高位下,免責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識,四十五十,而無聞焉。”他的思想比較復雜。受老莊思想影響較深。他的友人、刺史杜之松請他講授禮儀,他拒絕說:“吾不能揖讓邦君門,談糟粕,棄醇醪也!笨梢娝麑Ψ饨ǘY教是采取批判蔑視的態(tài)度的。

    李嘉佑的詩歌中,對現(xiàn)實是表示不滿的,但往往因他缺乏積極向上的理想,而是采取既憤世又混世的人生哲學。這種消極頹放的處世態(tài)度,導致他反映現(xiàn)實方面的作品很少,也影響他取得更大的成就,這是不足之處。

    作為初唐詩壇上的詩人,李嘉佑在唐詩的形成和發(fā)展上是有一定貢獻的。他的詩樸素、自然,接近生活,擺脫了六朝的詩風,有些詩歌仍能反映出一定的社會生活,“位大招譏嫌,祿極生禍殃”,“朱門雖足悅,赤族亦可傷”等,反映了隋末唐初天下動蕩、政治斗爭激烈、生產(chǎn)遭受破壞和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傾軋、勾心斗角的社會現(xiàn)實。李嘉佑的大部分詩是反映他的閑適生活及山水田園風光的,這是和他的隱逸生活密切聯(lián)系著的。

    李嘉佑 - 詩詞欣賞

    贈王八衢
    丹地偏相逐,清江若有期。腰金才子貴,剖竹老人遲。
    桂楫閑迎客,茶甌對說詩。渚田分邑里,山桂樹罘罳。
    心靜無華發(fā),人和似古時。別君遠山去,幽獨更應悲。

    與鄭錫游春
    東門垂柳長,回首獨心傷。日暖臨芳草,天晴憶故鄉(xiāng)。
    映花鶯上下,過水蝶悠飏。借問同行客,今朝淚幾行。

    送客游荊州
    草色隨驄馬,悠悠共出秦。水傳云夢曉,山接洞庭春。
    帆影連三峽,猿聲在四鄰。青門一分首,難見杜陵人。

    登秦嶺
    南登秦嶺頭,回望始堪愁。漢闕青門遠,高山藍水流。
    三湘行客去,九陌故人游。從此辭鄉(xiāng)淚,雙垂不復收。

    江湖秋思
    趨陪禁掖雁行隨,遷向江潭鶴發(fā)垂。素浪遙疑八溪水,清楓忽似萬年枝。
    嵩南春遍傷魂夢,壺口云深隔路歧。共望漢朝多霈澤,蒼蠅早晚得先知。

    李嘉佑 - 相關詞條

    宋若昭

    牛僧孺

    王易簡

    張子容

    羊士諤

    李九齡

     

     

    李嘉佑 - 參考資料

    http://www.uname.cn/top/celeb_11671412.html

    http://www.oyly.net/wenhua/view_577.html

    http://www.ucloo.com/people/detail/TjUzbW5xZHdnU2RKeHE3Lw==.html

    http://www.chinapoesy.com/TangShi26735.html

    名人推薦
    • 李義府
      李義府(614年-666年),瀛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唐朝宰相。李義府早年以薦舉入仕,歷任門下典儀、監(jiān)察御史、太子舍人、中書舍人。他是唐高宗的...
    • 李從謙
      李從謙,字可大,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天水市),五代時南唐詩人,元宗李璟第九子。李煜的母弟。李從謙墓志記載他是“憲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后...
    • 李元嘉
      [唐](六一八―六八八)高祖第十一子。貞觀十年(六三八)封韓王。武后(六八四―七o四)時授太尉。
    • 李嘉祐
      李嘉祐,字從一,生卒年俱不可考,趙州(今河北省趙縣)人。天寶七年 李嘉祐是中唐肅、代宗兩朝時期的才子,是繼鄭虔之后向臺州傳播盛唐文化的第二...
    • 李峴
      李峴(708年-766年),字延鑒,唐太宗李世民玄孫,吳王李恪曾孫,信安郡王李祎第三子。唐朝宗室、宰相,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梁國公。歷經(jīng)三朝...
    • 李嶠
      李嶠(645年-714年),字巨山,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唐朝宰相。李嶠出身于趙郡李氏東祖房,早年以進士及第,歷任安定尉、長安尉、監(jiān)察御史、...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