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輝 盧輝簡介 盧輝,男,中國詩歌學會、福建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供職于福建三明電視臺新聞部。1983年開始發(fā)表作品,共有300多件作品散見于海內外主流報刊雜志,1989年曾組織福建三家巷詩社參加由詩歌報月刊等舉辦的全國詩歌群體大展,并有《盧輝詩選》、《紅色的碎片》公開出版。還有作品入選多種選本。曾榮獲《江南》、《詩神》、《星星》、《詩林》、《大河》、《青年文學家》、《散文詩》等刊物詩歌獎及第十三屆福建省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2004年度香港詩網絡詩歌獎。
盧輝 - 參與制作過的電影
: 陸阿采 (1950) .... 監(jiān)制 秦良玉 (1953) .... 作曲
盧輝 - 散文:《漂泊的思絮》
1.終極世界其實是有限肉體的傷口,一旦流血,它便會在眼眶里恣肆成災 ,直到平靜,方可在疤痕疊起的臺階上,清掃思維中的雜草,聽夠拔草的聲音。 2.眼淚是心靈邊上的水滴,碰上一塊會思想的石頭,它即刻成一條小溪。 3.失敗常常以最奢華的鋪排為底線,結果讓許多人不敢幸福;英雄的失敗,更是奢華的極 致:橫尸、斷顱、烽火、折戟、廢墟……這些足以讓成功者撤退到守望的邊緣。 4.孤獨絕對不是如神女峰式的癡望,更不是一廂情愿式的守候。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而又遠 遠地離開自己,對孤獨而言,才剛剛起步。 5.面對上蒼,人好比是會活動的器皿,有聲易碎,無聲易腐,碎的熱烈,腐的寂寞;碎的 短暫,腐的漫長,如此才衍生出蕓蕓眾生。 6.人世間最不可接近的是時間,一旦你接近了,你便要時間的雛形:生命。你便會有欲,怕 老,來去匆匆,這樣說來,是時間使你偉大或平庸,使你接近自己的源頭。 7.把自己打倒然后把自己扶起,這是瘋子嗎!?這一嘆一問,我開始懷疑常人的智慧。 8.道德的起源來自內心的貧窮,奢望一旦形成,便是道德的墳墓,芳草萋萋之時,誰敢掃 清上空的烏鴉,守候者才是道德的方丈。 9.童年與未知的距離,正如臥聽鐵軌深處的聲響,是汽笛丈量了童年與未知的距離。 10.家園總是流動的,虛擬的,張揚的幻影,什么時候,你置身其中,家園常常以你的失 望與眼神,讓你左顧右盼。為此,失望成了家園最好的打造者。 11.音樂是人世間最善于破壞和整合的一種魔力,它專挑天籟中軟軟的骨頭,軟硬兼施, 或暴力或愛撫,讓你透明得左右不是。 12.其實最叫人難以忘懷的是:人人都有機會過河、掃雪,因為它是最經不起傷害的一種 美麗。 13.找到自己的最好辦法莫過于在一棵老樹上,用指甲劃出一道聲音出來,莫過于在帶墨 的宣紙里,找出一點指溫…… 14.森林里有許多時間的碎片,如挺懂得享受的樹葉、斷木……它比人聰明,拒絕呼吸, 接受與世界永恒的對答和相處。 15.意義是人從沙漠中提煉出來的孤煙和落日,是直是圓,全憑嘴一張…… 16.當你的內心盛產花朵,你大可不必拒絕悲劇以及最后的一點顏色。 17.達利最喜歡把夢囈變成數(shù)字,任意加減乘除,后人只好從他的運算中尋找一點余數(shù), 以補缺失衡的時空。 18.人與人的邂逅而產生的美,是由于誰都無法把張三變成李四,由此而產生的宿命式的 存在方式,很多人把它推向緣份的邊緣。 19.“緣”為何物,“份”又何在,這是挺讓人咀嚼的一枚橄欖,“緣”看似一種瞬時的 空間照應和恒定的時間關愛,其實它更多的是泛愛泛美的彼岸昭示所余留下的造化情懷。一 旦到了“份”,便是“緣”的設定和入席,恰恰是“份”瓦解了“緣”之將至的未來時。 20.藝術的還原過程不等同于還圓,“還原”象是宇宙的天使,永遠沒有驛站或棲息地, 永遠在“過程”中呈現(xiàn)分分秒秒的“風景”;“還圓”是精神自身的籠子,它有漂泊地,也 有港灣,是劃地為牢的一種方式。 21.面對小木屋里的搖籃,你隨心所欲置入白菜和蘿卜,這時,你充實了自己精神的秩序 ,只有藝術的非份之想,你才會把它整個地提到精神與物質的交叉口,讓它很生活化地與你 相伴,然后回家。 22.孩子的專注常常是對自然一對一的相望,而成人的專注衍生成一對一的對峙,相望則 平,對峙則立,這一平一立,哪是智慧的平川和峰巒。 23.尊嚴是壘在傷口上的城堡,只有自己知道它的份量。 24.詩歌的力量緣自經歷與天籟的撞擊,這正如水遇礁石,受阻迂回是留給自然的紀念品 ,只有激起的聲響才是留給人自身的詩行。 25.文明的滲透常常以失去自然屬性為代價。規(guī)整、劃一,大同的框定,使人類越來越趨 于文明的指向,當理性的痕跡變得無蹤可尋,誰曉得:文明是秩序的建立?還是秩序的迷宮? 26.誰都不可否認藝術恰恰是非理性的殿堂,當藝術輝煌的呈現(xiàn)不再遙遠,非理性總以足 夠的自信攀援藝術的極頂。 27.書本給人的符號自然是意志的蹤跡,害怕上帝的人,千萬不要去那里尋根。 28.懂得大海的人忽然間變得很老,這其實是心及萬象,思接千載,靈抵百孔的無以歸依 ,這正如瓜熟蒂落,葉落歸根,徹悟與澄明集于一身。 29.人世間任何一種符號:雕塑、城堡、繪畫、音樂……都緣于數(shù)字的發(fā)音,在我看來, 每撮一把泥土,每筑一道墻,每抹一束色彩,每譜一段曲子……便是抽去數(shù)字的每一條神經 。 30.生命與意志的粘連與磨合,衍生出浩如煙海的人文景觀,生命愈是熱烈,意志便成生 命的影子;意志愈是張揚,生命便是意志的羔羊,由此可見,生命與意志的間隙地帶才是自 由的空間。 31.意志好比自然的秩序,它呈現(xiàn)出超驗的理性滲透,它是上蒼的代言人;生命是自然的 混沌狀態(tài),它無所不在,無所不容:一滴水、一片云、一縷光、一瓣葉……都是原本生命狀 態(tài)的延伸和聚集。 32.許從人用各種方式堆積起意志的模樣,并向生命靠攏,誰知,生命與意志永無重疊之 日。 33.當慣了旁觀者的人,卻不知道自己首先是局內人。 34.美其實是生命向意志過渡的一個過程,自然的呈現(xiàn),意志的點撥全都在生命與意志的 “調整”中達到和諧。 35.經驗是真理與謬誤的集合體。經驗中,因為有了謬誤而顯示生命的式樣和生機;因為 有了真理而顯示意志的執(zhí)一和刻板。 36.懷疑與破壞是一對孿子生,懷疑的宗旨是破壞,破壞的宗旨是懷疑。 37.尊嚴是生命向意志集中的一種外化,尊嚴的實現(xiàn)往往是生命脆弱無援的極致,正是這 種極致使尊嚴變得無可厚非。 38.生如死之豁達,死如生之壯美,這是生與死的極致表達,也是自然進化的一個豁口。 39.戰(zhàn)爭的表達莫過于陳尸,是生命的結束才使戰(zhàn)爭有了定性。如此說來,戰(zhàn)爭的回合, 都是在提煉著意志向權力,權力向意志的輪回。 40.智慧總在蒙昧的地站穩(wěn)腳跟,“克隆”方式的出現(xiàn),是人類開始尋找自己的童年。 41.童年經常在自己所屬的領地與成人較真,這種較真,恰恰是詩意出現(xiàn)的胚胎。 42.背負與釋放自然是兩種的極端。釋放的快感來自背負,而快感一旦成立,背負又變得 無足輕重,這是生命與意志的悖論。 43.究竟是思想使現(xiàn)實變形,還是現(xiàn)實令思想張狂,當你面對一根會思維的蘆草,你會冷 靜下來,甘當一灘盈盈的秋水,叫蘆草泅渡?! 44.生命的式樣有時十分簡單,就算是死水微瀾,那一次晃動,沒準就是一次生命的降臨 。 45.驚動有時作為一種生命的跡象很是入骨入目:雁過落羽,是羽攪動風起,還是風托住 羽飛?禽過葉墜,是聲音的遷回,還是葉子自由漂泊?這一切即使用白馬入蘆花,銀碗裝雪都 無法點亮內心的棧道。 46.廢墟的燦爛來自奢華的光暈,歷史的敘述常常從廢墟開始。 47.積淀是用來陳述世界的最好方式,而陳述最為豐富的卻永不被人類所理喻,這正是彼 岸存在的唯一證據和理由。 48.任何人都知道,未知與求知是兩條平行線,期望交點,那是求知的偏差。 49.文化本是最自由的一種征象,書自然是文化的眼睛,村落自然是文化的嘴唇,而能說 會道的卻是人自身知姿百態(tài)的生存式樣。因此,你大可不必誤入典籍中尋找文化。 50.荒誕是自由的原生狀態(tài),自由一旦出現(xiàn)秩序,這便是智慧的投影。于是,世間不可能 的聚集在意志的主宰下成為可能,這個可能的領地便是荒誕的棲息地。 51.藝術的“特權”是它的破壞之后的整合功能,許多不可思異的整合之所以容易成形, 那是因為人們過慣了熟視無睹的生活。 52.當人們用生命的極限去呼應自然的時候,常常拿挑戰(zhàn)來掩飾僥幸。殊不知,僥幸也是 人類順應自然法則的起點,任何一個人都在生命的流程中占據脆弱而堅硬的僥幸。 53.即使僥幸是九分之一的真理,九分之八的謬誤,而概率從來不會過多干預其中的紛爭 ,唯有留下生命的通道給所有行色匆匆的人群。 54.若把死亡作為英雄的護身符,那么,我們何必把生命放在頌歌中裸露。 55.許多人堅信歷史是積淀的產物,為此,歷史似乎與客觀有緣。然而,歷史作為人文的 產物,它組成了人的時間,人的故事,人的思想的統(tǒng)一,因而,歷史終會成為主觀的影子。 56.外在游離時的思想更象個磁場,它引進了萬千繁雜的自然物;處在內斂的思想更象個 孤島,它只能被自由的海水頂托。 57.宇宙的某些秩序的可接近性,常常被人類當作通向真理的一把鑰匙,秩序是宇宙留給 人類的第一道大門。 58.人,從出生開始便有意或無意地沿著一點點光線爬行,偉人說是目標,英雄說 是信仰,常人說是求生…… 59.一個人之所以是獨一無二的,正上由于他(她)一直處在自然法則的中心。 60.面對生活方式、狀態(tài)和結果,再沒有比一個“命”字更具有包容性了,究其原因,命 是偶然的最高形式。
盧輝 - 詩歌:《陽光地帶》
◆秋天,我應該保持怎樣的弧度 有一個機會:是天給的 不下雨了 好把鐮刀放出去,做好 秋收的記錄 都有一片天空 一樣的藍 但我的手呢,唯一近距離 把頭頂上的楓葉 埋在嘴唇 據說,在秋天 思想的弧度 全世界都一樣:只與稻穗 保持同步 ◆幾張舊照片放在信封里 都是小時候的,我們比那棵楊樹 肯定要矮 我們留下的 只是 葉子掉下的時候 都是秋天里的孩子 我們喜歡留在紙張里 薄薄的 雖然擁擠 可 沒有誰 肯離開半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