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61年5月7日,泰戈爾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他的家庭屬于商人兼地主階級,是婆羅門種姓,在英國東印度公司時代財運亨通,成為柴明達地主。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社會活動家,在當時積極贊成孟加拉的啟蒙運動,支持社會改革。他的父親對吠陀和奧義書頗有研究,是哲學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義傾向,由于與社會上的傳統(tǒng)習俗格格不入,被習慣勢力視為沒有種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爾是家中員小的一個。就是在這個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輩中頗出了一些學者和藝術家。由于生長在這樣一個印度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和諧交融的書香門第,因而泰戈爾從小就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
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兒子,拉賓德拉納特被家人親呢地叫做“拉比”,成為家庭中每個成員鐘愛的孩子,但大家對他并不溺愛。小拉比在加爾各答先后進過四所學校,雖然他對這四所學校都不喜歡,但他在長兄和姐姐的監(jiān)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
泰戈爾在文學方面的修養(yǎng)首先來自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他進過東方學院、師范學院和孟加拉學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厭惡刻扳的學校生活,沒有完成學校的正規(guī)學習課程。他的知識主要來源于父兄和家庭教師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廣泛閱讀。他從小就醉心于詩歌創(chuàng)作,從十三歲起就開始寫詩,詩中洋溢著反對殖民主義和熱愛祖國的情緒。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競愿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于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xiāng)村去管理祖?zhèn)鞯牡钁。他在這里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自然。1901年,為實現(xiàn)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創(chuàng)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后來發(fā)展成為有名的國際大學。
1905年以后,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于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營人義憤填庸,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fā)生了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國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nóng)村去發(fā)展自己的工業(yè),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于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后,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他過著遠離現(xiàn)實斗爭的遲隱生活,埋頭于文學創(chuàng)作。 ·
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這是印度歷史上兩位巨人的會面。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lián)系,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系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贊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并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后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他對美國一向沒有好感,那里的民族歧視使他深惡痛絕。美國的報紙和偵探機關從輿論上和行動上也常常給他添些麻煩。他以后幾次訪問英國,都是不暢快的。1929年,他訪問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國,又遭到美國移民官員扣留和盤問。
1919年,發(fā)生了u2018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并聲明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
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向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并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mào)易。這次訪問終于實現(xiàn)了他多年的愿望。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lián).他在那里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lián)的《俄羅斯書簡》一書。雖然他對社會主義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向往這個嶄新社會,想把這個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間去。他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向往始終如一,在80歲生日述懷的文章中,還特別強調(diào)和贊揚蘇聯(lián)的成就.別人的攻擊并沒有影響他心目中蘇聯(lián)的美好形象。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fā)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fā)動世界大戰(zhàn),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道,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特別是對中國,他更是始終抱有好感與希望。他始終是中國人民的真正的忠實的朋友。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
個人作品
詩作 | |||
《野花》(1875) | 《林花》(敘事詩) | 《詩人的故事》(1913) | |
詩集 | |||
《心聲集》 | 《金帆船集》 | 《繽紛集》 | 《吉德拉星集》 |
《暮歌集》 | 《收獲集》 | 《塵埃集》 | 《幻想集》 |
《晨歌集》 | 《帕努辛赫詩抄》(1884) | 《畫與歌集》(1884) | 《剛與柔集》(1886) |
《剎那集》(《瞬息集》) | 《微思集》 | 《故事詩集》(1900) | 《敘事詩集》 |
《祭品集》(1901) | 《回憶》(《懷念集》) | 《兒童集》 | 《渡口集》(1906) |
《吉檀迦利》(1910) | 《獻歌集》 | 《獻祭集》 | 《歌之花環(huán)集》 |
《妙曲集》 | 《新月集》(1913) | 《飛鳥集》(1916) | 《園丁集》 |
《童年的濕婆集》(1922) | 《普爾比集》(1925) | 《隨感集》(1926) | 《穆胡亞集》(1929) |
《森林之聲集》 | 《通俗讀物集》(1931) | 《總結集》 | 《再次集》(1932) |
《五彩集》(1933) | 《最后的星期天集》 | 《小徑集》(1935) | 《黑牛集》 |
《葉盤集》(1936) | 《錯位集》 | 《兒歌之畫集》 | 《邊沿集》(1937) |
《晚祭集》(1938) | 《戲謔集》 | 《天燈集》(1939) | 《新生集》 |
《嗩吶集》 | 《病榻集》(1940) | 《康復集》 | 《生辰集》 |
《兒歌集》 | 《最后的作品集》(1941) | ||
短篇小說 | |||
《女乞丐》 | 《郵政局長》 | 《河邊的臺階》 | 《還債》(1891) |
《棄絕》 | 《素芭》(1893) | 《人是活著,還是死了?》 | 《摩訶摩耶》(1892) |
《太陽與烏云》(1894) | |||
中篇小說 | |||
《科魯娜》(1877未完稿) | 《四個人》(1916) | 《兩姐妹》(1933) | 《人生四幕》 |
《花圃》(1934) | |||
長篇小說 | |||
《王后市場》 | 《賢哲王》 | 《眼中沙》 | 《沉船》(1906) |
、《天賜良緣》 | 《戈拉》(1910) | 《家庭與世界》(1916) | 《兩姐妹》(1932) |
《小沙子》 | |||
劇作 | |||
《蟻垤的天才》 | 《破碎的心》(詩。 | 《憤怒的濕婆》(歌。 | 《死神的狩獵》(歌。 |
《虛幻的游戲》(詩。 | 《根本錯誤》 | 《離別時的詛咒》 | 《馬麗妮》 |
《拜貢特的巨著》 | 《滑稽劇本集》(1907) | 《秋天的節(jié)日》(1908) | 《國王與王后》 |
《犧牲》 | 《國王》 | 《郵局》 | 《頑固堡壘》(1911) |
《法爾袞月》 | 《古魯》 | 《無形珠寶》(1919) | 《還債》 |
《摩克多塔拉》(1922) | 《春天》(1923) | 《遷居》(1925) | 《獨身者協(xié)會》 |
《舞女的膜拜》 | 《報復心理》 | 《南迪妮》 | 《最后一場雨》 |
《人紅夾竹桃》(1926) | 《舞王》(1927) | 《最后的拯救》(1928) | 《太陽女》(1929) |
《新穎》(1930) | 《禳解詛咒》(1931) | 《時代之旅》(1932) | 《昌打爾姑娘》 |
《紙牌王國》 | 《邦蘇莉》(1933) | 《斯拉萬月之劇》(1934) | 《花釧女》(舞劇,1936) |
《昌打爾姑娘》(歌舞劇,1938) | 《薩瑪》(1939) | ||
演講 | |||
《詩人的宗教》 | 《普及教育》 | 《韻律》(1933) | |
講話 | |||
《羅摩·摩罕·羅易—印度的先驅》(1933) | 《中國和印度》(1937) | ||
論文和論文集 | |||
《古代文學》 | 《現(xiàn)代文學》 | 《民間文學》 | 《文學》(1907) |
《詞學》 | 《宗教》 | 《文學的道路》 | 《韻律》(1936) |
《孟加拉語》(1938) | 《路上的積蓄》(1939) | ||
雜文集 | |||
《幽默》(1907) | |||
散文集 | |||
《死亡的貿(mào)易》(1881) | 《雜談》 | 《自己的力量》(1905) | 《五彩繽紛》 |
《膜拜品德》(1907) | 《國王與平民》(1908) | 《繁多》 | 《祖國》 |
《社會》 | 《教育》(1908) | 《孟加拉掠影》(書信集) | 《積蓄》 |
《身份》 | 《照主人的意志辦事》 | 《訪日散記》(隨筆,1919) | 《隨想》(1922) |
《中國的談話》(1924) | 《俄羅斯書簡》(1931) | 《劃時代》(1936) | 《世界的真相》(1936) |
《瀛洲紀行》(游記,1936) | 《他》(1936) | 《學院的形式與發(fā)展》(1941) | |
現(xiàn)中小學課文 | |||
《對岸》 | 《職業(yè)》 | 《金色花》 |
文學特點
作品主題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愿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斗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同時又富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深受人民群眾喜愛。
其創(chuàng)作多取材于印度現(xiàn)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后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一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在創(chuàng)作技巧上,他既吸收民族文學的營養(yǎng),又借鑒西方文化的優(yōu)點,藝術成就頗高。特別是他的詩歌格調(diào)清新、詩句秀麗、想像奇特、韻律優(yōu)美、抒情氣息濃郁,同時又飽含深邃的哲學與宗教思想、社會與人生理想,扣動著讀者的心弦。某些詩作,因受到《吠陀》與《奧義書》中宗教思想的影響而顯得神秘,但仍具獨特的藝術神韻。
寫作風格
泰戈爾在詩歌、體裁、語言及表現(xiàn)方法上能夠大膽創(chuàng)新,別具一格。體裁上把現(xiàn)實題材處理成具有冥想因素,把冥想體裁處理為具有現(xiàn)實成分;體裁上,詩人創(chuàng)造出“故事詩”和政治抒情詩的形式;還致力于創(chuàng)造自由體詩。泰戈爾善于學習和運用人民生活中的口頭語言,使詩歌的語言清新活潑;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他把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是在抒情詩中,浪漫主義成分較重,在敘事性作品中,現(xiàn)實主義成分較多。
女性形象
泰戈爾作品中的女性來自各種不同的種姓和階層,也有著不同的身份。如童養(yǎng)媳、守寡少女、陪葬寡婦、被騙失身的幼女、印度傳統(tǒng)家庭婦女、受過高等教育的名媛、擁有新思想的知識女性等,這些女性形象身份或單一呈現(xiàn),或揉合紛雜,往往被塑造成傳統(tǒng)陋習的犧牲品、美滿愛情的追逐者和作者理想中的印度新型女性。
印度婦女的低下地位和悲慘處境是政、族、神、夫四權束縛的結果,是印度宗教社會造成的種種弊端的反映。泰戈爾以寡婦們獨特經(jīng)歷的關注以及其中表露出的鮮明情感,化作犀利的筆刀,直接指向了充斥著童婚制、包辦婚姻、少女守寡、寡婦殉夫、嫁妝制度等種種不合理、不人道、歧視婦女的印度教傳統(tǒng)陋習,表現(xiàn)她們境遇的凄苦、經(jīng)歷的曲折和反抗的無助,控訴這些傳統(tǒng)陋習的積弊和給廣大印度婦女帶來的深重苦難
人物影響
泰戈爾是具有巨大世界影響的作家。他共寫了50多部詩集,被稱為"詩圣"。寫了12部中長篇小說,100多篇短篇小說,20多部劇本及大量文學、哲學、政治論著,并創(chuàng)作了1500多幅畫,譜寫了難以統(tǒng)計的眾多歌曲。
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幾十年來出版的他的作品的中譯本和評介著作為數(shù)很多。1961年為紀念他的百歲誕辰,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10卷本《泰戈爾作品集》。
其詩風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啟迪了郭沫若、徐志摩、謝婉瑩等一代文豪,其中許多作品多次被譯成中文。泰戈爾的《飛鳥集》影響冰心,使她寫出了《繁星·春水》讓她在文學界上邁出了一大步。
據(jù)說當年凡是講孟加拉話的地方?jīng)]有人不日日歌詠他的詩歌的。然而他的詩是在他自己把它們譯成英文之后才獲得了世界性的贊揚;
社會評價
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爾因《吉檀迦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泰戈爾得獎之前,瑞典科學院是經(jīng)過一番爭論的。當時瑞典詩人瓦爾納-馮·海登斯塔姆大力推薦:“我讀了這些詩歌,深受感動。我不記得過去二十多年我是否讀過如此優(yōu)美的抒情詩歌,我從中真不知道得到多么久遠的享受,仿佛我正在飲著一股清涼而新鮮的泉水。在它們的每一思想和感情所顯示的熾熱和愛的純潔性中,心靈的清澈,風格的優(yōu)美和自然的激情,所有這一切都水乳交融,揭示出一種完整的、深刻的、罕見的精神美。他的作品沒有爭執(zhí)、尖銳的東西,沒有偽善、高傲或低卑。如果任何時候詩人能夠擁有這些品質(zhì),那么他就有權得到諾貝爾獎金。他就是這位泰戈爾詩人!碧└隊柅@獎時,冰島小說家拉克斯奈斯才十五歲,這位到了一九五五年也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追述當年泰戈爾的影響道:“這個奇異的、細膩的和遙遠的聲音立即進入了我年輕的精神耳朵的深處。從那時起,我時時刻刻在自己心靈的深處體會它的存在。
吉爾伯特·默里教授是泰戈爾生前的朋友,他年過九十時還給《死亡之翼》的英譯本寫了個“前言”。教授在“前言”中追憶當年《吉檀迦利》、《新月集》等震動西歐詩壇的盛況,稱贊泰戈爾“是個真正的詩人,而且是個新型的詩人,他能使東方和西方的想象互相理解。他的天才是抒情的”。
周恩來:“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杰出代表”,“至今中國人民還以惦念的心情回憶著1924年泰戈爾對中國的訪問。
蔣介石:“耆賢不作,聲委無聞,東方文明,喪失木鐸,引望南鄰,無任悼念!
國際反侵略運動中國分會:“是歌頌自然的詩人,也是改革現(xiàn)實的健將;是東方精神的號兵,也是國際主義的旗手;是印度的兒子,也是亞洲文化的衛(wèi)士、世界文明的前驅;他曾為印度不合作運動而忿怒,他曾為中國反侵略戰(zhàn)爭而吶喊,他曾為東方兄弟的命運而憂思,他曾為西方朋友的學術而奔馳!”
沈雁冰:“一個人格潔白的詩人”,“一個憐憫弱者,同情于被壓迫人們的詩人”,“一個鼓勵愛國精神,激起印度青年反抗英國帝國主義的詩人”。
人物思想
梵我合一
泰戈爾自己曾經(jīng)說過:“我覺得我不能說我自己是一個純粹的詩人,這是顯然的。詩人在我的中間已變換了式樣,同時取得了傳道者的性格。我創(chuàng)立了一種人生哲學,而在哲學中間,又是含有強烈的情緒質(zhì)素,所以我的哲學能歌詠,也能說教。我的哲學像天際的云,能化成一陣時雨,同時也能染成五色彩霞,以裝點天上的筵宴!
季羨林先生在他的研究著作中指出:盡管泰戈爾也受到西方哲學思潮的影響,但他的思想的基調(diào),還是印度古代從《梨俱吠陀》一直到奧義書和吠檀多的類似泛神論的思想。這種思想主張宇宙萬有,同源一體,這個一體就叫做“梵”!拌蟆笔怯钪嫒f有的統(tǒng)一體,世界的本質(zhì)。人與“梵”也是統(tǒng)一體!皍2018我u2019是u2018梵u2019的異名,u2018梵u2019是最高之u2018我u2019。”“人的實質(zhì)同自然實質(zhì)沒有差別,兩者都是世界本質(zhì)u2018梵u2019的一個組成部分,互相依存,互相關聯(lián)。”泰戈爾以神或“梵”為一方,稱之為“無限”,以自然或現(xiàn)象世界以及個人的靈魂為一方,稱之為“有限”,無限和有限之間的關系,是他哲學探索的中心問題,也是他詩歌中經(jīng)常觸及的問題。泰戈爾跟印度傳統(tǒng)哲學不同的地方是:他把重點放在“人”上面,主張人固然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甚至認為只有在人中才能見到神。
季羨林先生還指出:“既然梵我合一,我與非我合一,人與自然合一,其間的關系,也就是宇宙萬有的關系,就只能是和諧與協(xié)調(diào)。和諧與協(xié)調(diào)可以說是泰戈爾思想的核心!碧└隊栒J為“完全的自由在于關系之完全的和諧”。泰戈爾從這種哲學觀點出發(fā),宣傳愛的福音,認為“真正增強文明的力量,使它真正進步的是協(xié)作和愛,是互信和互助”。不過,泰戈爾也并不否認矛盾的存在,他的思想里多少有些辯證法的因素,他承認自然、社會、人的思想都是在流轉變化的。在泰戈爾的思想中,u2018韻律u2019占極高的地位,這是他的最高理想,最根本的原理,是打開宇宙奧秘的金鑰匙。”
人詩關系
泰戈爾是一位具有浪漫主義風格的詩人,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角度看,他特別關注詩與詩人的關系。1903年,泰戈爾讀了英國詩人丁尼生的傳記之后寫了“詩人的傳記”一文,主要討論詩人和他的作品的關系問題。他認為,由于詩人已經(jīng)將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他的作品,詩人的作品能夠給我們一個他的真實形象,而詩人的傳記只是記錄了詩人的外部活動,因此,通過研究詩人的傳記不能真正認識詩人。他指出:“詩人不是用創(chuàng)作詩歌那樣的方式,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是詩”(第22卷:37)。泰戈爾并不否認詩人的生活與他的詩歌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但他認為只有但丁那樣的超凡出眾的詩人,才能同時在詩歌和生活實踐中展現(xiàn)自己的天才,“但丁的詩凝結著但丁的生活,如果我們把兩者結合起來讀,那么我們將會更清己而不是他的客體對象”;“藝術的主要目的是表現(xiàn)人格,而不是抽象的和分析性的事物”。在“旅洲紀行”一文中,他認為只有作為藝術客體的創(chuàng)造者,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主體,指出:“只有在文學中人才是主體。也就是說,人是文學的標志和目的!侨伺c人交往的本性及其結果,才使得人成為文學的主體,因此,文學的標志和目的只能是作為人的u2018我u2019,絕不是被我看到了的一切外在的事物”(第19卷:270一72)?梢姡哂兄黧w性的人是泰戈爾詩學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所謂主體性詩學就是在文學的性質(zhì)和文學的各種關系中特別強調(diào)文學與人的關系,特別強調(diào)文學創(chuàng)作中作者的主體地位。主體性文學理論在東西方都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但在西方,對文學主體性的認識和強調(diào)是從浪漫主義開始的。深受西方浪漫主義影響并具有浪漫主義氣質(zhì)的詩人泰戈爾,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詩歌理論中體現(xiàn)出鮮明的主體性特征,“詩人的傳記”一文可以說是他主體性文論思想的前奏。
情感靈感
泰戈爾認為詩的基礎或關鍵不是詩人的才學和詩人的外部活動,他指出:“日常談吐、書信、交往、活動和教育不是詩的基礎,它的基礎是一個偉大感情沖動的傳播,好像它是偶然的,非人為而產(chǎn)生的——它是超越詩人的知識的”(泰戈爾第22卷:39)。這里強調(diào)了兩個因素,一是情感,二是靈感;也否定了兩個因素,一是知識,二是刻意的努力。類似于我國古代詩學家嚴滄浪所謂:“詩有別裁,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不同的是,嚴羽是在詩歌品評鑒賞基礎上的理論感悟,而泰戈爾是在長期、豐富的創(chuàng)作基礎上的經(jīng)驗之談。
除了情感和靈感之外,泰戈爾還特別重視想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作用。他指出:“事實是,人的心不斷豐富著不清晰的感情,那些感情總用短暫的痛苦、短暫的感情、短暫的事,遮蓋著世界人類的巨大心靈的天空,然后在天空不斷盤旋著。某個詩人依靠富有吸引力的想象,把這些感情中的一束束情感,縛在自己的想象之中,使它們在人心面前清晰起來,由此我們獲得了歡悅。”又說:“人心的某個特殊面貌,聚集在某個詩人的想象里,通過美顯示出自己多彩多姿的驚人光彩,文學評論家應該就這個問題進行思考”(泰戈爾第22卷:116—117)。顯然,泰戈爾把想象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和評論的基礎。
主體詩學
泰戈爾認為傳記作家很少在意詩人豐富多彩的人格和內(nèi)心世界,而詩人在他的詩中表現(xiàn)的比他的實際生活更真實,“瓦爾米基的讀者從瓦爾米基的詩里創(chuàng)造著詩人的生活傳記,那個生活傳記與瓦爾米基的實際生活相比更為真實”(第22卷:38)?傊J為詩人的生活傳記不如其作品更能表現(xiàn)詩人的自我,也就是說,詩歌是詩人的人格的表現(xiàn),而不是詩人的生活的再現(xiàn)。這樣的具有主體性的詩學思想在他中后期的論著中有更深刻的表述。
關于死亡
泰戈爾對死亡有著超乎尋常的認識,他說:“生命作為一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看得很嚴重,在死亡面前它歡笑、舞蹈和游戲,它建設、貯藏并相愛。只有當我們把個別死亡的事實同生命整體分離時,我們才會看到它的空虛并變得沮喪。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整體,死亡只是它的一部分,就好橡是從顯微鏡中看一塊布,它看起來像一張網(wǎng),我們注視著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像而顫抖。但事實是,死亡并不是最終的真實,它看起來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藍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變黑了的實體,正像天空并不在鳥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顏色一樣。”“在泰戈爾筆下,死亡充滿著詩情畫意,令人心向往之。他在《吉檀迦利》的最后階段,用了20余首詩歌贊死亡,抒寫在死亡中與神同一的過程。
善惡觀念
泰戈爾是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朝著絕對的善發(fā)展的,堅信惡最終將轉化為善。詩人認為,我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感受到有限,但這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并不是最終的,歡樂亦是如此。因此,善惡且不是絕對的存在,但對于有限的我們來說卻是真實的,必須通過《薄伽贊歌》中的業(yè)溶血,也就是通過無私善行的實踐而與無限者的活動統(tǒng)一起來,以獲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他說,“生活在完全的善中就是在無限中證悟了人生,這就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生觀,也就是我們通過內(nèi)在的道德力量所能具有的對整個人生的看法。佛陀的教義是要把這種道德力量修煉至最高程度,要懂得我們的行動范圍不應束縛于狹小的自我領域內(nèi)!薄爱敺鹜映了际谷祟悘耐纯嗟氖`中解脫的途徑時,他已經(jīng)達到了這種真理:即當人類通過把個別融合于普遍而獲得最高的目標時,人類就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闭捎谌绱耍└隊枌Ψ鹜油扑]備至,詩作無處不體現(xiàn)著這種從一切處去體會個體和整體的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