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阿什肯納齊
弗拉基米爾·阿什肯納齊(Vladimir Ashkenazy,1937-),英籍前蘇聯(lián)鋼琴演奏家。
1937年7月6日生于莫斯科附近的高爾基(Gorki)。4歲開始學習鋼琴。6歲時,他進入正規(guī)學習,7歲就能由學生管弦樂團協(xié)奏演出海頓的協(xié)奏曲,可以說得上是具有驚人才能的兒童。8歲在莫斯科公開演出,9歲進入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師從塞巴蒂安(Anaida Sumbatian)。
1955年,獲第五屆肖邦鋼琴比賽第二名。(第一名是哈拉謝維茨,第三名是傅聰)當時就有評委提出異議,認為對阿什凱納齊不公平,米凱蘭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等人甚至因此而辭去評委以示抗議。同年升入莫斯科音樂學院本科,師從鋼琴家奧博林(Lev Oborin)。
1956年,又獲得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王鋼琴比賽一等獎。隨后赴比利時、東西德、美國、加拿大各地旅行演奏。英國EMI公司及蘇聯(lián)的旋律唱片公司都發(fā)行了他的唱片,這時的阿什凱納齊已在國內外頗有名氣,但他還是繼續(xù)在莫斯科音樂院攻讀。后來由于他表示了對在當時蘇聯(lián)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現(xiàn)代派音樂、繪畫的好感,被當局禁止出國3年。
1960年他從莫斯科音樂學院畢業(yè),已經躋身國際著名鋼琴家之列。不久,他與同班的冰島留學生、曾參加過1958年第一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的女鋼琴家托倫(Thorunn Johannsdottir)結為伉儷。
1962年參加第二屆柴可夫斯基鋼琴比賽,與奧格登并列冠軍。次年定居倫敦,不久移居冰島。
1970年代后,開始活躍指揮臺上,曾擔任愛樂樂團首席客座指揮、皇家愛樂愛團音樂總監(jiān)、克利夫蘭樂團首席客座指揮和柏林德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和音樂總監(jiān)等。此外以客席的身份指揮過許多知名樂團,包括柏林愛樂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洛杉磯愛樂樂團、舊金山交響樂團、費城和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等。
1978年移居瑞士的盧塞恩(Lucerne)。最后后定居英國,并加入英國國籍。
1998年出任捷克愛樂樂團首席指揮,后還兼任歐盟青年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日本 NHK 交響樂團音樂總監(jiān)。
1999-2000演出季正值“天鵝絨革命”十周年,在此期間,他和樂團出現(xiàn)在歐洲、日本、美國和南美,演出代表樂團歷史和文化特征的保留曲目——從莫扎特、馬勒到克拉薩、雅納切克以及馬丁努。
2000-2001演出季,他們繼續(xù)了在全歐的廣泛巡回演出,其中包括倫敦的巴比肯中心和逍遙音樂會,維也納、魯塞恩、德國和希臘。他曾5次以鋼琴家或指揮家的身份訪問中國。
阿什凱納齊是俄羅斯鋼琴學派的杰出代表,他的演奏音樂性細膩,音色華麗透明,樂句優(yōu)雅流暢,處理細膩。人們從他所彈奏的技巧絕倫的鋼琴練習曲中可以發(fā)現(xiàn)他那驚人的技藝和高深的造詣。他可稱為能完滿再現(xiàn)李斯特絕頂技巧的權威。他演奏的曲目范圍很廣,包括:柴可夫斯基、拉赫曼尼諾夫、斯克里亞賓、普羅科菲耶夫以及肖邦的鋼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