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繹生涯
陳育明1953年在瓊劇舞臺上演的第一個角色是《梁祝》中的書童四九,他上場第一句:“相公喂,多遠才到杭州城,”的唱聲剛落地便聲驚四座,他渾厚扎實的功底就在這區(qū)區(qū)一句唱詞中顯現(xiàn)無遺,此后“四九聲”的名號便不脛而走。這也正應了一句話:舞臺上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1956年,陳育明首次擔任主角,在瓊劇《寶蓮燈》中扮演沉香,他的藝術(shù)才華再一次得到了眾人一致的肯定。
1957年,他被抽調(diào)進京進行匯報演出,演出結(jié)束后劇組成員受到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這讓他在極度的興奮及心潮澎湃之余更堅定了發(fā)揚光大瓊劇藝術(shù)的決心,躊躇滿志的他對瓊劇藝術(shù)的未來充滿了希望。然而正當他的瓊劇表演事業(yè)進入佳境之時。
1959年,陳育明卻因練功疲勞過度而患上了肺結(jié)核,這對于當時的他而言無異于當頭一棒,權(quán)衡再三,他不得不休演在家安心療養(yǎng)。如今回憶起那半年多的休養(yǎng)過程,陳育明用四個字來概括:因禍得福。在那段時間里,他廣覽群書,心靈受到了極大的撞擊,特別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更是深深地激勵了當時身處逆境中的他。半年過后,他的身體逐漸恢復心態(tài)也日漸平和。從那以后,一有空他就會坐下來看書。書,對于陳育明而言,不僅僅是一劑良藥,亦為他今后長遠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厚的知識素養(yǎng)。
50年來,陳育明已經(jīng)扮演了上百個角色,但他覺得最難忘懷的是三個角色:其一,是他在瓊劇《八一風暴》中扮演的周恩來的角色;其二,是在瓊劇《海角驚濤》中出演馮白駒一角;另一個則是他在行將退休之時所出演的《鑒真大和尚傳奇》中的鑒真大和尚。在他看來,這三個角色都具有代表性的意義:周恩來這一偉人形象為世界人們所熟知,扮演這個角色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歷練的過程;馮白駒是戰(zhàn)斗在海南這片熱土上的一面旗幟,這個角色意義非凡;而最讓他難忘的還是鑒真大和尚這一角色的演出,鑒真五次東渡日本無功而返,第六次東渡方才成功,彼時已是66歲高齡。而陳育明接到這個劇本時剛好66歲,他覺得這又是一次上天安排的巧合,讓他與歷史人物有一個心境上的互通,同時,也讓他能圓滿地為自己50年的戲劇生涯畫上一個完整的、帶有戲劇性的句號。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乃為陳育明先生從藝50周年之時,但其從藝50周年紀念晚會因非典而推遲至2003年底,也就在2003年,他接到了《鑒真大和尚傳奇》的劇本,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天意的巧合。
從藝50年,陳育明以“小生”立身,但瓊劇所有的行當他幾乎無一不及。在瓊劇業(yè)內(nèi)人們這樣評價陳育明:他師承鄭長和、韓文華、三升半?yún)s不拘泥于前人唱腔,善于推陳出新。從陳育明的唱腔中,能感受到鄭長和的豪放激越、韓文華的委婉抒情、三升半的快矢流轉(zhuǎn),他的唱腔旋律優(yōu)美、剛?cè)嵯酀、徐疾有度,已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板腔韻味即:“育明板”?“育明板”的出現(xiàn),不僅豐富了瓊劇的板腔,也從某種程度上推動了瓊劇事業(yè)的發(fā)展。
1991年春節(jié),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環(huán)還親臨其家中做客,肯定了陳育明為瓊劇藝術(shù)所做出的貢獻,F(xiàn)在陳育明雖然退休了,但他對于瓊劇藝術(shù)的熱愛卻仍在延續(xù),他說,雖然我的舞臺生活已經(jīng)劃上一個句號,但我這顆心將永遠伴隨著我們的瓊劇事業(yè)。
個人評價
陳育明的名字是和瓊劇連在一起的,要追溯他與瓊劇的淵源,還得將時光倒轉(zhuǎn)到半個多世紀前。 陳育明很小的時候,他故鄉(xiāng)村里有個民間八音演出隊,亦名“文牌”。每到“文牌”演出的時候,陳育明都會跟隨著家人一起去觀看演出。在當時濃烈的瓊劇表演氛圍以及長期的耳濡目染下,陳育明已會跟著瓊劇的曲調(diào)哼唱了。愛好瓊劇且拉得一手好琴的父親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天賦,他開始有意識地教陳育明演唱一些著名的瓊劇名家唱段。到了五六歲的時候,陳育明已是唱名遠播了,就連當?shù)氐摹拔呐啤币睬皝硌埶尤胙莩鲫犖!拔呐啤钡难莩鲆惨虼俗兊糜拥鼗鸨嗟臅r候人們似乎是專門為了看陳育明而特意趕到現(xiàn)場的1952年,年僅15歲的陳育明以“一曲高歌驚四座”而進入了瓊劇精英薈萃的海南“新群星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