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趙顯

    趙顯(皇帝)

    宋恭帝趙顯(音顯)(1271年—1323年)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1276年在位),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末帝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wèi)上將軍等,謚號恭皇帝,無廟號(一說廟號恭宗)。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四歲的趙顯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為宋恭帝,年號德祐。由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

    生平經(jīng)歷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楊淑妃所生的趙昰7歲,全皇后所生的趙顯4歲,俞修容所生趙昺3歲。

      謝太后召集群臣商議立帝,眾人以為楊淑妃所生趙昰年長當立,但賈似道和謝太后都主張立嫡子,于是趙顯被立為帝,是為恭帝。恭帝此時年紀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謝氏垂簾聽政,但朝廷實權(quán)實際上仍掌握在宰相賈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統(tǒng)治時期,宋朝的滅亡已經(jīng)不可逆轉(zhuǎn),恭帝即位不滿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元朝。宋室江山是太祖趙匡胤從后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最后又失于孤兒寡母之手。后人寫詩譏諷道:

      當日陳橋驛里時,欺他寡婦與孤兒。

      誰知三百余年后,寡婦孤兒亦被欺。

      孤兒寡母:南宋王朝的滅亡

      趙顯即位之時,宋室江山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蒙古鐵騎大舉南下,局勢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陷入了癱瘓狀態(tài)。

      咸淳十年九月,元軍向南宋發(fā)起了總攻。十二月,伯顏率兵進逼鄂州,在青山磯擊敗宋將夏貴率領(lǐng)的鄂、漢守軍,漢陽、鄂州相繼陷落。伯顏留下部分士兵守衛(wèi)鄂州,自己率領(lǐng)主力部隊,以宋朝降將呂文煥為前部,繼續(xù)東下。沿江城池的守將多是呂氏舊部,元軍所到之處,這些人紛紛歸降,元軍得以順利地突破長江防線,于德祐元年(1275)春攻克軍事重鎮(zhèn)安慶和池州,兵臨建康城下。

      鄂州陷落后,長江防線洞開,南宋朝野內(nèi)外大震,京師各界都把希望寄托于賈似道身上,呼吁“師臣”親征,指望他能像理宗朝那樣取得“再造”之功。賈似道不得已,在臨安設(shè)都督府,準備出征。蒙軍的一路統(tǒng)帥劉整原系宋朝驍將,理宗末年,賈似道在武將中推行“打算法”來排斥異己,劉整為其上司利用“打算法”迫害,被迫歸降蒙古。賈似道對劉整的能力知道得一清二楚,由于懼怕劉整,他遲遲不敢出兵,直到德祐元年正月,聽說劉整死后,他才高興地說:“吾得天助也。”上表恭帝,請求出征。

      賈似道抽調(diào)各路精兵10余萬,裝載著無數(shù)金帛、器甲和給養(yǎng),甚至帶著妻妾,離開京城,陣勢綿延百余里(約相當于今天的40公里)。二月,行至蕪湖,與夏貴會合。夏貴一見賈似道,從袖中抽出一張字條,上寫:“宋歷三百二十年。”言下之意,宋朝歷時已近320年,國勢已盡,不要為它丟了性命。賈似道心照不宣,點頭默許。

      賈似道到達前線之后,率后軍駐扎于魯港,命大將孫虎臣統(tǒng)領(lǐng)前軍屯駐在池州下游的丁家洲,夏貴率戰(zhàn)艦3500百艘橫列江上。賈似道深知蒙古軍隊的勇猛,不敢與之正面交戰(zhàn),仍然幻想走開慶元年(1259)同忽必烈講和的老路,因此下令釋放元朝俘虜,送荔枝、黃柑等物給伯顏,希望通過稱臣納幣求得和平。但此時元軍的目標在于滅亡南宋,稱臣納幣已不能滿足元人的貪欲,求和的請求被斷然拒絕。兩軍交戰(zhàn),伯顏連續(xù)突破孫虎臣、夏貴兩道防線,直抵魯港,宋軍大敗,死者無數(shù),江水為之變赤,賈似道倉惶逃到揚州。

      賈似道位居平章軍國重事、都督諸路軍馬,度宗尊之為“師臣”,眾臣視之為“周公”,卻如此不堪一擊,時人諷之曰:

      丁家洲上一聲鑼,驚走當年賈八哥。

      寄語滿朝諛佞者,周公今變作周婆。

      賈似道戰(zhàn)敗后,成為眾矢之的,朝野上下出現(xiàn)處死賈似道的強烈呼聲。謝太后卻認為,賈似道勤勞三朝,不能因為一朝之罪,失了對待大臣的禮數(shù),僅將賈似道貶為高州團練使,循州安置,并抄沒其家產(chǎn)。行至漳州,賈似道于木綿庵為監(jiān)押官鄭虎臣所殺,結(jié)束了其擅權(quán)誤國的一生。

      經(jīng)過魯港之役,南宋部隊損失慘重,士氣嚴重受挫。伯顏繼續(xù)沿江東下,德祐元年十月,元軍自建康分三路向臨安挺進。伯顏親率中軍進攻常州。常州地處交通要道,扼守臨安門戶,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伯顏在此投入了20萬軍隊,常州知州姚訔、通判陳炤等奮勇抵抗。伯顏驅(qū)使城外居民運土填充護城河,甚至將運土百姓也用作堆砌材料,最終筑成環(huán)城堤防。十一月十八日,元軍總攻,兩天后常州城被攻破,元軍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上萬人被害,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人幸免于難。常州大屠殺產(chǎn)生了蒙古入侵者所希望的震懾作用,隨后,當元軍逼近平江時,平江守將未經(jīng)接戰(zhàn)便獻城投降。

      隨著蒙古鐵騎的逼近,臨安府內(nèi)人心惶惶,大批人試圖逃離都城,尤其是朝廷大小官員,為保身家性命,帶頭逃跑。同知樞密院事曾淵子等幾十名大臣乘夜逃走。簽書樞密院事文及翁和同簽書樞密院事倪普等人,竟暗中指使御史臺和諫院彈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走,御史章未上,二人已先逃跑。謝太后嚴厲譴責了這些不忠之臣,下詔說:“我大宋朝建國三百余年來,對士大夫從來以禮相待,F(xiàn)在我與繼位的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有一人一語號召救國。內(nèi)有官僚叛離,外有郡守、縣令棄印丟城,耳目之司不能為我糾擊,二三執(zhí)政又不能倡率群工,竟然內(nèi)外合謀,接踵宵遁。平日讀圣賢書,所許謂何!卻于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然而,太后的譴責在蒙古鐵騎的威脅之下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根本不能激起內(nèi)外官員為宋室而戰(zhàn)的信心。德祐二年正月短暫的休戰(zhàn)后,僅有6名官員出現(xiàn)在朝堂上。官員的逃跑瓦解了軍心、民心,使宋王朝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皇室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

      擅權(quán)誤國的賈似道已被罷免,此時朝廷如果能夠振作起來,任用賢臣,局勢或許還可以扭轉(zhuǎn)。但恰恰此時,朝廷卻犯下另一個嚴重的錯誤,即任命陳宜中為相。在陳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終于陷入萬劫不覆的深淵。陳宜中是一個狂妄自大、欺世盜名的兩面派,慣于提出冠冕堂皇的高調(diào)言辭,譴責任何妥協(xié)退讓的主張和行為。陳宜中本為賈似道所援引,賈似道兵敗以后,他卻率先提出處死賈似道,以提高自己的聲望,毫無廉恥。統(tǒng)帥禁軍的殿前指揮使韓震提出遷都建議,他竟然私自將其騙到自己家中殺害。

      陳宜中長期通過這種嘩眾取寵的表演和豪言壯語來獲得權(quán)勢,提高自己的威望,但事實上卻是一個優(yōu)柔寡斷、冒充抵抗英雄的膽小鬼。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戰(zhàn)事最為激烈的時候,朝野內(nèi)外紛紛要求他親往前線督戰(zhàn),他卻猶豫畏縮,不肯出城。顯而易見,陳宜中不可能為宋朝冒生命危險。七月份,他離開臨安,逃到了遠離前線的南部沿海地區(qū),要求朝廷在這一地區(qū)給他安排職務(wù)。他拒絕朝廷派來請他回朝的命令,太皇太后無奈,親自給他的母親寫信。在他母親的干預(yù)下,陳宜中回到了都城任職。太學生對陳宜中的逃跑行為進行了強烈的抨擊,指責他畏首畏尾、膽小怕事,是一個言過其實的兩面派,是和賈似道一樣的誤國之臣。

      陳宜中當國,行事?lián)u擺不定,徘徊在和與戰(zhàn)之間,不能作出決斷。他口頭上喊出各種豪言壯語,實際上卻懦弱怕事,沒有與元軍決一死戰(zhàn)的勇氣和才能。德祐元年年底,局勢在他主持之下,朝著越來越不利于宋朝的方向發(fā)展,除了徹底投降以外,已沒有其他回旋余地。文天祥、張世杰提出遷都到東南部地區(qū),以圖背水一戰(zhàn),膽小的陳宜中否決了這項提議,一意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謝太后派大臣楊應(yīng)奎向元軍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哀乞伯顏念上天好生之德,對宋朝皇室從寬處理。元朝要求與宰相面對面會談,陳宜中被這種要求嚇破了膽,便再一次拋棄了太后和年幼的皇帝,于當天夜里逃離了臨安。

      陳宜中逃走后,蒙古鐵騎已兵臨城下,局面已無可挽回。謝太后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蒙古軍營談判。文天祥正氣凜然,被伯顏扣留,謝太后又派賈余慶出使。

      二月初五,臨安皇城里舉行了受降儀式,趙顯宣布正式退位。三月二日,伯顏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進入臨安。元世祖下達詔書,要伯顏送宋朝君臣速往大都朝見,趙同母親全氏和少數(shù)侍從離開臨安,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謝太后因有病在身,并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至此,延續(xù)了近320年的趙宋王朝正式結(jié)束。

    恭帝順帝傳說

      關(guān)于元順帝是宋恭帝兒子的傳說

      有一個傳說,當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歷代皇帝時,一直納悶元朝最后一個皇帝元順帝的像,怎么看都象個漢人,和宋恭帝趙顯長的相似。

      后來發(fā)現(xiàn)元順帝的母親曾經(jīng)去過西藏,呆了幾個月,與趙顯討教過佛學典章。后來陰錯陽差,皇帝招她入宮,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來的元順帝。

      后來朱元璋就讓元順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滅他。

    高僧恭帝

      宋恭帝名叫趙顯,是宋度宗之次子,為全皇后所生,生于1271年,正處于南宋風雨飄搖之際,蒙古元朝的強大軍事壓力無時無刻不在威脅南宋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卻是一個昏庸的宰相當?shù)溃褪腔实蹏藸?似道。他為著自己的烏紗帽,秘密封鎖元軍的進攻消息,以至于襄陽城被圍困六年,朝廷卻不知曉。直到1273年襄陽城破,南宋已經(jīng)門戶大開,1274年二十萬元軍長驅(qū)直入,橫掃江南。而正在此時,宋度宗去世,四歲的趙顯即位,就是恭帝,因為年紀太小,所以由謝太皇太后臨朝聽政。此時?似道已經(jīng)無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萬應(yīng)戰(zhàn)元軍,結(jié)果一敗涂地,后來在被貶的徒中被殺。南宋經(jīng)過這次戰(zhàn)役,實際上正規(guī)軍已經(jīng)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頒發(fā)“哀痛詔”,號召天下四方迅速舉兵“勤王”。當時正擔任贛州知府的文天祥“捧詔涕泣”,組織了一萬人左右的軍隊和張世杰一同進駐臨安。但畢竟實力相差懸殊,加上當時大批的大臣、官員都投降元軍。元軍很快就殺到了臨安城下,作為政治恐嚇,元軍在常州實行了大屠殺,全稱只剩七個人幸免。1276年,謝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軍大營談判媾和,談判破裂后,眼見臨安實在守不住,只好向元軍獻城投降。元軍統(tǒng)帥伯顏遣董文炳、呂文煥、范文虎入城安撫百姓,禁止殺掠,封閉倉庫,收繳宋廷?冕、圭璧、儀仗、圖籍以及大批財寶、器物。而此時的趙顯還不滿六歲,就莫名其妙的隨著母親、祖母及其他朝官、宮廷人員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滅亡。

      趙顯到了北京,很快,忽必烈召見了他,被封為瀛國公。全皇后、謝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國。蒙古人對南宋并沒有直接的仇恨,金國被蒙古所滅后,完顏皇家宗室被全部殺死,一個也沒留。

      但南宋趙氏、皇親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沒有加害。這從蒙古人從蒙宋之戰(zhàn)開始以來就不斷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說,正是蒙古人在這點的仁慈,100年后的朱元璋反元時,讓元順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從北京退回大漠。

      趙顯和他的母親在北京雖然仍然還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是處處被監(jiān)視著,時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勢并沒有穩(wěn)定下來,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談判中被扣留時,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舉兵反元,一時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應(yīng)。元軍派遣四十萬大軍進剿。2年后,文天祥在廣東被元將張弘范俘虜。鑒于此人在民間的巨大影響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張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夢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趙顯叫去勸降,當文天祥看到八歲的“先皇”來到,昔時互為君臣,今日同為階囚。感于此,痛哭流涕,北跪於地,只說了四個字“圣駕請回”。趙顯一看這情形,“噤不得語”,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來元朝丞相孛羅、忽必烈本人都無法勸降文天祥,最終,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單調(diào)。而在趙顯被俘之后的歷史記載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據(jù)記載,1282年,趙顯已經(jīng)12歲,從北京被遣送到上都開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賜瀛國公趙顯鈔百錠”。但忽必烈

      此時不打算再養(yǎng)著他們娘倆了,正謀劃著給他們找個“有前途”的職業(yè)。十天后,決定出來了!板瓏w顯學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為尼。一對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從此骨肉分離,天涯各自。

      趙顯出家學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漢文史籍再也沒有了記錄,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蹤跡。趙顯十九歲到西藏喇嘛廟里出家,得法號“合尊”,此后為了忘卻昨日傷心事,潛心學習藏文,果然皇天不負有心人,何況趙家的人就是帶著這種遺傳的文化素養(yǎng)。不數(shù)年,趙顯已經(jīng)在藏佛界嶄露頭角,成為把漢文佛典譯成藏文的翻譯家,并且還擔任過薩迦大寺的總持,成為當時西藏的佛學大師,四處講經(jīng)、潛心研究佛學,一生如此。后來翻譯了《百法明門論》,還有深奧的《因明入正理論》,在扉頁留下了題字,自稱“大漢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寶”,被藏族史學家列入翻譯大師的名單。成為一段歷史奇事。

      后來有一個傳說,當年朱元璋成立明朝,供奉歷代皇帝時,一直納悶元朝最后一個皇帝元順帝的像,怎么看都象個漢人,和宋恭帝趙顯長的相似。后來發(fā)現(xiàn)元順帝的母親曾經(jīng)去過西藏,呆了幾個月,與趙顯討教過佛學典章。后來陰錯陽

      差,皇帝招她入宮,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來的元順帝。后來朱元璋就讓元順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滅他。

      關(guān)于宋恭帝趙顯的結(jié)局,漢文《佛祖歷代通載》有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賜瀛國公合尊死于河西,詔僧儒金書藏經(jīng)。”有人因此認為:“瀛國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賜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賜瀛國公”是獨立成詞的,不是被賜

      死的意思。至少從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詔僧儒金書藏經(jīng)”,更是渲染朝廷的禮遇之意。無論如何,元英宗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結(jié)束他作為喇嘛的生活,也結(jié)束了他47年的俘虜生活,這一年他54歲了。算下來,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間再也沒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牽夢繞的江南故鄉(xiāng)!

      三十五個春夏秋冬,在混合著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見異同的誦經(jīng)日程里,故國的回憶是否會偶爾襲上心頭?是否一如當年李后主憑欄小樓“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悵然瀟涼?是否一如先祖宋徽宗趙佶在五國城獨覆冰雪“踏花歸去馬蹄香”之黯然追憶?當年幽禁李后主的宋太宗可曾料到他的子孫竟也有此歸宿?一個在北海風霜,一個在西藏誦經(jīng)?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為?高山峻嶺的喇嘛寺廟里,席地端坐的僧侶,可知當年西湖的荷葉,臨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燈下捻動佛珠的母親,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風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注1:詳見《南宋少帝趙顯遺事考辨》

      注2:趙“顯”本非“顯”字。是“濕”字去“氵”旁,用“顯”字代替。(現(xiàn)在“顯”是“顯頁”字的簡化字。)

    關(guān)于宋恭帝,元順帝帝與明成祖的一些傳說

      元得天下于南宋。元末帝惠宗,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與歷代元帝一樣,都經(jīng)歷了一番生死爭奪才登上帝位,他在政敵那里的把柄,就是自己的身世。

      雖然按照其父元明宗一脈而即位,但他實際上他是元明宗落魄時,在西藏薩迦大寺收養(yǎng)的孩子,明宗因覺得此幼子“王氣初降”,便帶回封地收養(yǎng)。元明宗死后他一直被流放廣西,直到他7歲的弟弟,當了兩個月皇帝的元寧宗死了,他才糊里糊涂被太后召回大都(北京)。

      妥歡帖睦爾延佑七年生人,公元是1320年。出生不久即被收養(yǎng),元明宗及其府上人當時得知此子親生父親,是曾在該寺出家的合尊法師,其母親是元趙王送去的一名回族女子。

      合尊法師,號木波講師,在經(jīng)學方面造詣極深,翻譯過《因明入正理論》《百法名門論》等,是藏史上有名的經(jīng)學者和翻譯家。

      這位合尊法師,俗家姓趙名顯,不是別人,就是1276年被謝太皇太后抱出臨安城投降的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宗 。在元上都和林長大,直到至正25年公元1288年他18歲時,忽必烈覺得他會成后患而欲除之,趙顯察覺后自請到西藏出家。

      這一切,都被妥歡帖睦爾的政敵通過收買元寧宗府內(nèi)差人,尤是妥歡帖睦爾的乳母,而在朝中抖落得一干二凈,作為太史官等“立妥歡帖睦爾則天下亂”的借口,反對他登極,經(jīng)過幾番爭執(zhí),最終被強硬的乃蠻真皇太后壓了下去,做了元朝中原政權(quán)的最后一代皇帝。

      明第二帝成祖朱棣在觀賞宮中收藏的歷代帝王相時曾驚嘆,“為何順帝不從元列帝之貌,而合宋列帝之相?!”(順帝就是惠宗,大都淪陷后帶領(lǐng)殘元朝廷逃回蒙古草原的上都,明太祖朱元璋稱其u2018知天命而退u2019,故又頒號u2018順帝u2019)

      又孰知,這位搶了自己侄子皇位的明燕王,自己的身世也是不明不白,自稱馬皇后嫡子,辯稱當時其老爸和陳友諒打得正歡,連給自己起名字的空兒都沒有,自然無從考證。而偏史中最灼眼最可聞的一個,就是朱棣這個北方疆王,正是元惠宗孛兒只斤·妥歡帖睦爾逃出大都(北京)時的遺腹子,生母為元朝黃金家族主妃洪吉喇氏,元順帝的第三福晉。后又被朱元璋冊立貴妃,子是為朱棣。這樣,明第二帝,實為南宋末代皇帝孝恭皇帝趙顯的嫡長孫。

      自此,天下又姓了趙了。

      正所謂,世事輪回,無常有道,元得天下于宋而終還表于宋。

      參考:《24史-元史》《元史三論》《明史》等

      野史記載歷來備受爭議,不過仔細看,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還真像宋帝。至少他看起來不象蒙古人(小眼睛,單眼皮)。

    TAGS: 中國歷史 宋朝 皇帝 趙顯
    名人推薦
    • 張錫勤(1939~2016),男,江蘇省揚州市人,教授。黑龍江省重點學科“中國哲學”學科帶頭人、黑龍江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博士生導(dǎo)師、黑龍江大學哲...
    • 吳其輝,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和音樂教育家,中央樂團聲樂指導(dǎo)、國家一級演員,歐美同學會意大利分會理事。
    • 顧幸生(1960~),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現(xiàn)任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系統(tǒng)仿真學會生命系統(tǒng)建模與仿真專...
    • 張咸恭(1919—)江蘇沛縣人。1944年畢業(yè)于西南聯(lián)合大學地質(zhì)系。北京大學地質(zhì)系研究生肄業(yè)。建國后,歷任北京地質(zhì)學院講師、副教授、蘭州大學教授、...
    • 郭蘭香(1927-1993)女。山東招遠人。吉林省特級教師,全國先進少年兒童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中小學教育基金會理事、吉林省婦聯(lián)執(zhí)委、...
    •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為善,中國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為文德順圣皇后長孫氏,是...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