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履歷
早年經歷
1893年孫連仲出生在一個富裕的農民家庭,其父經營錢糧行,生意興隆,獲利頗豐,購置田產四百余畝。孫連仲兄妹五個,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孫連仲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孫連仲從小生活在一個比較優(yōu)裕的環(huán)境里。孫上過幾年私塾,但他對讀書沒有興趣,經常逃學,喜歡舞刀弄槍。
正式從軍
1912年2月,北洋軍到雄縣招兵。19歲的孫連仲應征入伍。入伍后,孫連仲被編入第二鎮(zhèn)八標二營八連為學兵。
1914年,孫連仲到馮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炮兵營任班長。深得馮玉祥賞識。
1915年底護國戰(zhàn)爭爆發(fā)后,馮玉祥部在四川作戰(zhàn)。孫連仲在龍頭山一役中,曾一人扛起238斤的山炮,帶領士兵抄后路襲擊護國軍,一炮擊中對方陣地,取得勝利。擢升為炮兵營第一連連長。
1917年,第十六混成旅已回駐京津之間的廊坊,馮玉祥一度調離該旅。張勛復辟事件發(fā)生后,段祺瑞要馮玉祥返回部隊任旅長。馮未到達前,一群少壯軍官醞釀對“辮子軍”作戰(zhàn)。當時群龍無首(原任旅長楊桂堂亦不在部隊),孫連仲乃聯(lián)合孫良誠、韓復榘、石友三、劉汝明、佟麟閣等共十二位連長,在萬莊一帶阻截張勛軍,并追擊至永定門。馮玉祥復任旅長后,孫連仲被提為營長。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zhàn)爭后,馮玉祥任命孫連仲為炮兵團長。隨著馮玉祥軍事力量的發(fā)展,出現(xiàn)下一批他所親信的少壯將領,所部5個團長后來被稱為5虎,13個營長被稱為十三太保,包括孫連仲、石友三、孫良誠、劉汝明等。
活捉曹錕
1924年秋,馮玉祥聯(lián)合胡景翼、孫岳發(fā)動“北京政變”,推翻了直系新頭目、賄選總統(tǒng)曹錕。事變之前,馮玉祥提升孫連仲為衛(wèi)隊旅旅長,管轄手槍團、學兵團、炮兵營三個單位。孫親自率手槍團化裝為接運糧餉部隊,由古北口潛回北京。10月22日晚,孫連仲的參謀長王德晉宴請曹錕的衛(wèi)隊團團長張漢臣。當張、王等人飯后打牌時,孫連仲指揮手槍團包圍了總統(tǒng)府,繳收警崗槍支,派兵接替了警位。其時曹錕衛(wèi)隊團官兵多在酣睡中,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全體解決。事變后,孫連仲調任國民軍第一軍炮兵旅旅長。不久,馮部擴軍,孫又升任了騎兵第二師師長。
北伐戰(zhàn)爭
1926年9月,北伐戰(zhàn)爭打響,孫連仲被任命為東路第二軍司令官,參與北伐戰(zhàn)爭。孫連仲接任了蔣鴻遇的第十二師師長,馮玉祥又加委他為“全軍總執(zhí)法”,對旅長、道尹以下,均有權處置。但孫由寧夏入甘肅后,擅自往隴南收編了孔繁錦部,繼入漢中以圖發(fā)展國民軍勢力。馮玉祥為此電責其“率部火速援西安”,孫才率部隊參加了解西安之圍的戰(zhàn)斗。11月28日,在孫良誠、劉汝明、孫連仲等人的協(xié)同作戰(zhàn)下,劉鎮(zhèn)華主力敗于猴兒寨,加上其總司令部被襲,劉只好率其鎮(zhèn)嵩軍東撤,西安之圍乃解。
1927年5月,馮玉祥部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孫連仲為第九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十四軍軍長,蔣介石、馮玉祥合流后,孫連仲為馮的第九方面軍總指揮兼第十四軍軍長,進駐新鄉(xiāng)。不久與鹿鐘麟對調,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并任蔣、馮“北伐軍”的京漢前線總司令,率韓占元、秦德純、馮治安、龐炳勛四個軍,在漳河沿岸與奉軍作戰(zhàn),激戰(zhàn)二十六天,屢挫奉軍楊宇霆指揮的部隊,傷亡敵軍以萬計。奉軍雖竭全力一再增援猛攻,均不能得逞,京漢、隴海兩線戰(zhàn)況得以穩(wěn)定,蔣、馮于整個戰(zhàn)局遂得從容調度。孫連仲部在接受通電嘉勉及獎勵后,以激戰(zhàn)過久,疲勞特重,奉命往鄭州整補休養(yǎng)。
主政地方
1928年5月,孫連仲部調陜西綏靖地方。此前一月,甘肅發(fā)生了馬仲英領導的“河州事變”,動亂日益擴大。馮玉祥即命孫連仲就近移師入甘。孫于7月入甘,于9月以第二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名義率部打敗了自武威進攻永登的馬廷剿,并一舉攻占了古浪、武威。馬于9月底退走青海樂部。馬廷勃是甘肅回軍早期著名人物馬安良之子,曾歸服國民軍,此時加入了馬仲英的反馮活動。連年作戰(zhàn),孫部兵力由兩萬人減至一萬左右。為了補充兵力,孫連仲在甘肅廣為招募,整頓操練。
同年9月,國民黨中央決定設立青海省。這是時任行政副院長兼軍政部部長的馮玉祥為鞏固實力采取的一項措施。12月,孫連仲在蘭州先行就任青海省主席。省府委員五人,孫之外有建設廳長馬麒、民政廳長林競、財政廳長郭立志、教育廳長鄭道儒。未赴青海視事前,經甘肅財政廳長張省三的夫人介紹,孫連仲與前清端王載漪之孫女羅毓鳳結婚,婚禮于1929年元旦舉行。此后孫的軍旅生活,羅多時相隨,頗盡內助之力?谷諔(zhàn)爭中,羅毓鳳曾創(chuàng)辦傷兵救護醫(yī)院、難童教養(yǎng)院、眷屬工廠,并參與組織軍隊俱樂部活動,親自為官兵演京劇,軍中一時傳為佳話。
1929年2月,孫連仲到青海履任。青海地區(qū)向為甘肅回軍勢力馬麒、馬麟所盤踞。他們對孫之主青,明迎暗拒。尤以馬麒次子馬步芳與旅長馬子乾等,軍事上威脅最大。馮玉祥為使孫連仲順利進入西寧,確立對青海的統(tǒng)治,乃用釜底抽薪的辦法,電調馬步青旅開往潼關,委以該處警備司令職務;又調馬子乾旅駐湼源;馬步芳的第四混成旅則令駐循化、巴戌。孫到青海后,以其第九十一旅駐樂都,第九十二旅、第九十三旅及直屬部隊移駐西寧附近,控制局勢。
除軍政事務外,孫連仲也希圖加快青海建設。青海地處偏僻,土地廣袤,加以交通不便,內部各地以及全省與外界的聯(lián)系困難,經濟、文化十分落后。孫下令修筑公路,以利開發(fā),又提倡栽樹、修渠引灌。困任期短暫,成效不著。
1929年8月,原甘肅省主席劉郁芬奉命東調,就陜西省主席一職。孫連仲接任甘肅省主席。孫入甘后不久,青海大權落入了馬麒、馬步芳父子手中。他們因此對孫具懷感激之情。后來“西北諸馬”中最有實力的“青馬”,從此走上了大發(fā)展時期。
中原大戰(zhàn)
1930年4月,東調的孫連仲被任命為馮部第八路軍總指揮。他率領高樹勛的第十二師,連同騎、炮、工兵等部隊經隴東、陜西到河南,留雷中田師駐防蘭州,維持后方秩序。孫連仲對這場即將掀起的蔣、馮戰(zhàn)爭的看法是:西北軍實力不夠,后方地方軍閥勢力未完全削平,民變、土匪活動時有發(fā)生,仗還不到打的時候。如果孤注一擲,打敗了連退處都沒有。但多年養(yǎng)成的對馮玉祥的服從性格,使他還是遵從命令全力投入了戰(zhàn)斗。孫部入豫后,駐防漯河、太康、歸德及安徽亳州等處。6月,孫部與蔣方的何成浚、朱紹良部激戰(zhàn),打敗了何、朱。此時孫連仲電請馮王祥允許他南下攻取武漢,馮來電阻止,要孫進攻杞縣,以解亳州之圍。解圍后,孫又提出南進,馮仍不允,要他東進解商丘之圍。商丘解圍后,交給孫殿英守備。7月,戰(zhàn)場形勢開始轉向有利蔣方,馮軍在隴海線上奮力支撐,希望能依托鄭州扭轉戰(zhàn)局。但原先支持馮玉祥的閻錫山見大勢已去,令其部隊撤出主要戰(zhàn)場,馮軍獨木難支,退往豫北。9月18日,張學良通電擁蔣,并派大軍入關參戰(zhàn),馮軍失敗已成定局。10月,馮玉祥離鄭州北去。孫連仲率部到新鄉(xiāng),西北軍擁鹿鐘麟為總司令,孫為副總司令,高樹勛、張自忠?guī)煔w孫指揮。鹿、孫請劉驥去向馮玉祥請示下一步怎么辦,馮回電只四個字“西望長安”,意思是帶部隊向西開。這時,鹿鐘麟亦準備離部隊去天津,孫連仲趕到火車上去彌留,無奈鹿執(zhí)意要走,并請孫收拾西北軍殘局。孫怏怏而歸后欲說服部隊西退,但部下都不愿意。孫也明白,大戰(zhàn)前西北軍幾乎傾巢出動,陜甘地盤實已放棄,西退也是絕路一條。乃于思慮再三后派田鎮(zhèn)南、李炘(字顯堂)、冉寅谷為代表,赴鄭州謁見何應欽,表示愿意服從中央,軍隊靜候改編。10月18日,在新鄉(xiāng)發(fā)出通電,聲明今后“擁護中央,和平統(tǒng)一建國,決不參加內戰(zhàn)”。
江西剿共
孫連仲接受蔣介石改編后,被委為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不久,孫率部開往山東濟寧一帶整編就食。第二十六路軍下轄第二十五師(孫自兼師長)、高樹勛的第二十七師、關樹人的第一騎兵師共約4萬余人。
當時山東省主席是韓復榘,同孫連仲交情較深。孫到山東后,韓打起了如意算盤,企圖利用孫的力量壯大自己。孫此時亦有與韓互為依托的想法。但蔣介石認為,韓復榘野心大,反復多變,故對其時加防范;而孫連仲勇于作戰(zhàn),忠于上司,一旦拉過來,定當甘為驅使,所以對孫極為籠絡。蔣派曾任馮玉祥部參謀長的曹浩森去濟寧做孫的說服工作;繼而分批邀請孫部將領到南京一一召見,贈款甚厚。孫連仲派其軍需處長兼秘書長袁其祓等赴南京謁蔣,蔣介石親自設宴款待,席間對孫頗多稱贊。蔣懷柔備至,孫連仲漸為感動,遂決意為蔣效力。
1931年初,孫連仲奉命開往江西,以江西清鄉(xiāng)督辦的頭銜率領第二十六路軍參加對中央蘇區(qū)的第二次“圍剿”。4月初,第二十六路軍由樂安、宜黃向東韶、小布進攻,紅軍朱德所部采取“誘敵深入”的作戰(zhàn)方針,并以集中兵力,先打弱敵,在運動中各個殲滅敵人的戰(zhàn)術,經過激烈的戰(zhàn)斗,使孫連仲部損失了約一個旅的兵力。同年7月,蔣介石親自出馬,指揮三十萬大軍向中央蘇區(qū)進犯。孫連仲部改番號為第二軍團,屬右翼集團軍總司令陳銘樞指揮。紅軍組織第三次反“圍剿”作戰(zhàn),采取運動戰(zhàn)術,“避敵主力,打其虛弱”,取得了六戰(zhàn)五捷的勝利,斃傷和俘虜敵軍三萬余人。在這次“圍剿”中,孫連仲部連接打了敗仗,損失慘重。另外,孫部官兵多出身于西北,不習南方水土,營中瘧疾、赤痢流行,死亡日有發(fā)生。加上紅軍的政治瓦解,軍心日漸不穩(wěn)。適孫連仲本人患牙疾,乃請假赴南京就醫(yī),并請求蔣介石將其部隊調離駐地寧都,找一適當地點休整。加之第二十六路軍開到江西以后,孫連仲感覺人地生疏,所以不斷去南昌、南京等地,聯(lián)絡應酬,以期在蔣介石的統(tǒng)治之下,能夠保住地位,站穩(wěn)腳步,因而他在防地的時間較少。孫走后,部隊交參謀長趙博生(中共地下黨員)指揮。在他的部隊中,有一部分軍官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對共產黨有一定的好感,對參加“剿共”較為反感。曾經擔任過國民聯(lián)軍總政治部主任的劉伯堅,當時也在中央蘇區(qū),孫部軍官中有不少人和他認識。因此,二十六路軍總指揮部參謀長趙博生,師長董振堂,旅長季振同、黃中岳等,乘孫連仲不在防地之時,率領一萬七干名官兵舉行了著名的寧都起義。蔣介石對孫連仲轄下發(fā)生如此重大的事件十分震驚,立即派陳誠陪孫飛返寧都(起義部隊已開往蘇區(qū)),收拾殘局。由于打內戰(zhàn)的需要,蔣撥款重建了孫的部隊,并恢復第二十六路軍稱號,但編制縮小。這段時間,蔣介石對孫連仲不如前時那么重視了。
1932年春,高樹勛第二十七師奉命駐防宜黃一帶,突遭紅軍的圍攻,高棄城而逃。宜黃之敗,使孫部實力又減。作戰(zhàn)失利,士氣消沉,孫連仲為鞏固部隊和取得蔣介石的諒解,主要請求撤其江西清鄉(xiāng)督辦和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名義,將所部分并為一個師,以充實人數,健全戰(zhàn)斗組織。蔣介石接呈后準去其江西清鄉(xiāng)督辦,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仍保留,原有部隊并編為第二十七師及一個獨立團,師長由孫自兼,池峰城、馮安邦分任旅長。正當孫連仲為自己的前途擔憂的時候,蔣介石得到吉鴻昌與紅軍秘密聯(lián)絡的密報,深恐再發(fā)生“寧都起義”那樣的事件,故搶先下手,把吉的第二十二路軍縮編為第三十師,歸孫指揮。孫認為蔣這樣做是使自己絕處逢生,感激之至。
1932年3月,孫連仲在金溪縣滸灣駐防,迎戰(zhàn)紅軍林彪部。孫親臨前線指揮,與紅軍展開拉鋸戰(zhàn)。紅軍終以不克而退,孫部進駐永豐。蔣介石旋發(fā)表他為第四十二軍軍長,仍兼任第二十七師師長。1933年7月,蔣在廬山設訓練團,自兼團長,委孫為團副,教育長為陳誠。訓練團結束,孫連仲返防后率部攻占寧都、贛縣。同年9月,駐湖北麻城之第三十軍張印湘部不穩(wěn),蔣介石乃調張任第四十二軍軍長,發(fā)表彭振山為第三十軍軍長,命孫連仲以第二十六路軍總指揮名義前往整頓。孫積極整訓該部,又一次得到了蔣的稱許。
1934年初,孫連仲率第三十軍再到江西,駐永豐,蔣又將第二十七軍、第四十二軍劃其指揮。是年,孫連仲參與了對中央蘇區(qū)的第五次“圍剿”。第二年初,又奉命率部到湖北追擊紅軍賀龍、蕭克部,10月,孫部調往蘇北地區(qū),總部駐淮陰,全軍分駐宿遷、漣水、泰縣、東臺、如皋、南通等處,從事修筑國防工事以及導淮工程。孫在各師提倡舉行工作競賽,進展順利。在同年11月舉行的中國國民黨“五大”上,孫連仲當選為中央監(jiān)察委員。
抗戰(zhàn)時期
平時整個華北戰(zhàn)場的態(tài)勢是:7月中旬,日軍入關部隊已達五個師團,兵力約十萬人。26日,宋哲元拒絕了日本方面的最后通牒,令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在豐臺、廊坊、天津車站等處擊敗日軍。但中國軍隊在南苑作戰(zhàn)失利,佟麟閣、趙登禹壯烈殉國,日軍乘勢包圍北平。月底,平津相繼失陷。
河北戰(zhàn)場
華北戰(zhàn)場形勢空前嚴峻,蔣介石命孫連仲為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總司令劉峙)兼第一軍團司令。8月10日,孫部與日軍河邊旅團在良鄉(xiāng)西南之竇店對峙。15日起,戰(zhàn)斗日趨激烈,孫將全部兵力投入,迭予日軍重創(chuàng)。由于敵軍炮火猛烈,孫部陣地被摧毀。不得已乃行后退。8月下旬,轉進至馬頭鎮(zhèn)、琉璃河一線。時日軍已占南口,敵指揮官板垣征四郎指揮三個師團向平漢線進攻。9月15日,固安失守,孫連仲率部由琉璃河轉進,在涿縣與敵激戰(zhàn)。嗣以關麟征、萬福麟等部戰(zhàn)敗南退,孫部在涿縣處突出地位。日軍正面進攻多次不逞后,采用從左翼迂回包圍戰(zhàn)術,孫部池峰城師在坨里附近南大寨山區(qū)被敵突破。孫部被迫轉進冀西南,保定失守。
是年10月,日軍川岸師團直撲山西娘子關,直接威脅太原。中國軍隊決定組織娘子關戰(zhàn)役,以阻擊日軍。此時,孫連仲部正撤至娘子關附近,奉命參加這次戰(zhàn)役,擔負總預備隊任務。
川岸師團以一部攻擊娘子關正面,主力則進攻娘子關右側的舊關。舊關地理位置重要,關系這次戰(zhàn)役的成敗。由于中國軍隊在舊關一帶布防薄弱,所以敵軍一舉占領了該地。第二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黃紹玻焦急萬分,立即下令中央軍第三軍曾萬鐘增兵反攻,決心收復。不料日軍增援部隊趕到,情況十分危急。此時,孫連仲率第二十七師趕赴前線,他嚴令部下沉著作戰(zhàn),相機殲敵,屢敗日軍,把戰(zhàn)局穩(wěn)定了下來。由于敵軍繼續(xù)增援,慘烈的拉鋸戰(zhàn)爭展開了。激戰(zhàn)兩周后,敵軍集中炮火猛轟孫部陣地,掩體工事被摧毀;加以人右友軍傷亡過大,無力配合,且先行轉進,孫部被迫棄守。娘子關失陷了。
此后,孫連仲率部撤到陽泉。部隊前段作戰(zhàn)中傷亡過大,除馮安邦的第二十七師外,其他兩個師已無戰(zhàn)斗力了。但他一腔抗日熱情,仍命令馮固守陽泉,說:“無命令后撤,就要把你槍斃!”孫、馮是連襟,孫治軍之嚴,亦可由此見一斑。不久,陽泉、太原相續(xù)失守,孫連仲部經晉南開往河南。
河南戰(zhàn)場
在華北保定地區(qū)作戰(zhàn)中,第二集團軍總司令劉峙畏敵如鼠,愴惶逃遁河南,時人譏之為“長腿將軍”。蔣介石為樹軍威,撤劉峙之職,而以孫連仲代之。但孫所轄之軍仍是原有部隊,幾番激戰(zhàn),傷亡甚大。他到河南后立即派人到豫東、魯西一帶招募兵員,還吸收了不少從家鄉(xiāng)河北逃亡出來的青年學生,在許昌設立干部訓練所,培養(yǎng)干部,充實下級軍官隊伍。
1938年春季,日寇的精銳部隊第十師團的一個旅團等,企圖沿津浦線南下攻占徐州。當時國民黨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李宗仁負責指揮徐州一帶戰(zhàn)事。蔣介石于徐州方面告急時,也認為在戰(zhàn)略上有加強第五戰(zhàn)區(qū)之必要,乃倉促檄調第一戰(zhàn)區(qū)駐河南補充訓練尚未完成的湯恩伯軍團與孫連仲第二集團軍星夜增援。
第五戰(zhàn)區(qū)長官部判斷,恃戰(zhàn)勝余威、驕狂分萬的磯谷師團長一定不待蚌埠方面北上敵軍的增援呼應,便要直撲臺兒莊,以期一舉攻下徐州,搶先奪取打通津浦路的大功,故調兵遣將,張網以待。除以孫連仲部正面迎敵外,又派湯恩伯潛行南下拊敵之背,協(xié)同孫部包圍日軍而殲滅之。
3月19日,孫連仲接到命今后,立即指揮部隊東調,指定參謀人員先行赴徐州以北地區(qū)選定前進指揮所。同時命令池峰城第三十一師進駐臺兒莊及其附近地區(qū),構筑工事,掩護他部陸續(xù)集中。第二集團軍完成后的布防概況是:臺兒莊城寨由第三十一師一八四團防守;該師其他部隊一部分防守臺兒莊以西七里之范口村及以東約三里之官莊,準備協(xié)同臺兒莊核心之作戰(zhàn);另一部分沿大運河南岸布防。池峰城在城寨外指揮。第二集團軍的第二十七師、第三十師和第四十四旅陸續(xù)集結于賈汪東北和臺兒莊以南地區(qū)?偹玖畈吭O在距臺兒莊城寨五公里處。
3月22日,池峰城師進駐完畢。次日,由嶧城南下之敵進犯臺兒莊,中國軍隊還擊,形成對峙狀態(tài)。劉蘭齋率騎兵從臺兒莊北門出擊日軍,乜子彬旅長率第一八三團跟進,在康莊與日軍騎兵遭遇,出擊部隊邊戰(zhàn)邊退,誘敵深入。第一八三團在獐山與日軍激戰(zhàn)至晚。同日下午,敵機多架在臺兒莊一帶低空飛行,進行偵察掃射、一場喋血大戰(zhàn)即將展開。24日晨,日軍三個聯(lián)隊約五六千人,在飛機、坦克、重炮配合下,向臺兒莊猛撲。臨戰(zhàn)之際,孫連仲親赴前線調令下屬:“面臨強大的敵人,我們只能依靠地形擋住它,再利用夜里的小突擊拖住它。沒有命令,決不撤退!睉(zhàn)斗中,日軍摧毀了臺兒莊北城墻,從突破口沖了進來。池峰城親率敢死隊與敵拚殺。李宗仁聞報,明令以十萬銀元獎賞。但敢死隊員一致表示:“只要抗戰(zhàn),不要銀元!”當晚,池峰城身先士卒,率隊夜襲敵陣,在第一八六團配合下,殺出一條血路,將從突破口沖入日軍全部消滅。此后連續(xù)數日,敵軍仗其優(yōu)勢武器裝備,利用白晝作戰(zhàn)。中國軍隊堅決抵御,同時摸黑夜襲,消滅敵人,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zhàn)。29日凌晨,孫連仲召集軍、師、旅長及炮兵團長會議,重申固守臺兒莊之志。并指出:當面之敵似在待援中,我以鉗形攻勢當可聚殲之;第三十一師仍須獨自為戰(zhàn),以利外線組織戰(zhàn)斗。
戰(zhàn)斗延續(xù)到4月3日,日軍攻占了臺兒莊的東南門,侵入城寨內百米,同時擲催淚瓦斯彈。臺兒莊三分之二的地方為日軍占領,中國守軍死傷十之七八。孫連仲的部隊據守南關一隅,死拚不退。這時,李宗仁來電話,嚴令第二集團軍守至次日拂曉,等待湯恩伯軍團前來增援。孫大義凜然地說:“長官有此決心,我第二集團軍犧牲殆盡不足惜,連仲亦以一死報國家!毙峡捎弥ù妒卤、擔架兵都一并參加,組成一個敢死隊,于午夜襲擊敵人。這時,池峰城來電話請示可否撤退至運河南岸,孫連仲命令說:“士兵打完了,你自己填上去。你填過了,我就來填進去。有誰敢過河者,殺無赦!”池部乃以必死之決心,逐屋抵抗至4日黃昏,將敵增援部隊擊退。
4月6日,中國軍隊完成了合圍任務后,全線出擊。日軍磯谷、板垣兩師團陣腳大亂,狼奔豕突,漸向北撤去。孫連仲部與友軍內外夾擊,橫掃殘敵。臺兒莊戰(zhàn)役以中國軍隊的全勝而結束,史稱臺兒莊大捷。此役中,孫部武器雖劣,但官兵勇于作戰(zhàn)、不怕犧牲的精神彌補了這一點。近戰(zhàn)時大刀發(fā)揮了很大威力。孫部官兵還用十二枚一捆的束集手榴彈炸毀敵軍坦克。
臺兒莊戰(zhàn)役結束后,孫連仲的部隊傷亡嚴重,但仍在運河東岸參加了掩護徐州國民黨軍大部隊撤退的軍事行動。后來日軍沿津浦線攻下了徐州,孫連仲部的后路被切斷,蔣介石特由漢口派了一架專機把他接回去,他的隊伍也由徐州以南越過津浦鐵路,開到信陽一帶集結整理。日軍占領徐州和津浦線前段、隴海線東段地區(qū)后,又以武漢為目標大舉進犯。中國軍隊布置在鄂皖和鄂豫邊界的高山地帶,奉令進行保衛(wèi)大武漢的作戰(zhàn)。1938夏,孫連仲部開到湖北麻城至河南潢川之間的小界嶺、兩路口一帶參加戰(zhàn)斗,仍歸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孫部在這里憑借有利地形,節(jié)節(jié)阻止日軍的進攻,支撐了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到了9~10月間,保衛(wèi)大武漢的戰(zhàn)線逐漸瓦解,武漢終于淪陷,孫連仲部退到南陽一帶集結。在撤退途中。第四十二軍軍長馮安邦被日軍飛機炸死。到南陽后,孫撤銷了第四十二軍的番號,調第三十軍軍長田鎮(zhèn)南為集團軍副總司令,以第三十一師師長池峰城為第三十軍軍長,轄第二十七、三十、三十一三個師。獨立第四十四旅改歸總司令部直轄。當時第二十七師師長是黃樵松,第三十師師長是張華堂,第三十一師師長是乜子彬,獨立第四十四旅旅長是吳鵬舉。
孫連仲的部隊在南陽附近駐了一個時期后.又開到葉縣、舞陽一帶補充整訓,改歸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衛(wèi)立煌指揮,作為這個戰(zhàn)區(qū)的預備兵團,蔣介石還給孫連仲加了一個第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的官銜。
第五戰(zhàn)區(qū)
1939年夏,孫連仲乘部隊整訓的機會,到重慶住了兩個月。他覺得自己的部隊在抗日戰(zhàn)場上表現(xiàn)不壞,尤其是臺兒莊一戰(zhàn)打得很出名,他想謀求到一個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或省主席的地位。但由于他沒有加入派系,在國民黨軍政要員中,除了和張厲生私人關系較近外,別的沒有得力的奧援,而蔣介石是不輕易把較大的權位授予雜牌將領的;顒恿藘蓚月,蔣介石對于像孫連仲這樣一個有功之臣也不能不應付一下,便決定把孫調為第五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作為李宗仁的副手,因為李宗仁是個老將,讓孫做他的副手,比做“后起之秀”衛(wèi)立煌的副手面子上要好看些。同時蔣還把第六十八軍劉汝明部編入孫的第二集團軍的序列。第六十八軍也是原西北軍的部隊,當時轄有一一九、一四三兩個師和獨立二十七旅。六十八軍副軍長是李金田和陳新起,一一九師師長是田溫其,一四三師師長是李曾志,獨立第二十七旅旅長是劉汝珍。這樣,孫的第二集團軍就有了五個師和兩個獨立旅。
孫連仲回到葉縣不久,調他任第五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的命令就發(fā)表了,接著李宗仁就命令第二集團軍總部移駐唐河,并令第三十軍和第六十八軍接替泌陽以東確山以南地區(qū)的第—線防務,與信陽方面的日軍對峙。另外還有活動于平漢路東側的豫南游擊總指揮田鎮(zhèn)南部,活動于桐柏山地區(qū)的豫鄂邊區(qū)游擊總指揮閻廷俊部,也都歸孫連仲指揮。這個時期,他的總司令部的骨干人物如下:副總司令劉汝明、田鎮(zhèn)南,原參謀長王苑亭稱病辭職,由高級參謀何章海繼任,參謀處處長荊得文,副處長宋秀德(聿修);副官處處長鄧德堂,軍法處處長張丁楊,特別黨部書記長兼政治特派員黃任材;第二兵站分監(jiān)部分監(jiān)王鑄民;高級參謀田席珍和高松元。
這年年底,第五戰(zhàn)區(qū)發(fā)動了一次“冬季攻勢”。第二集團軍的任務是攻占信陽。當時信陽和湖北廣水一帶駐有日軍一個旅團,而孫連仲指揮的部隊有七八萬人,按說攻占信陽是不成問題的,但孫部的將領看到蔣介石把嫡系部隊大部分放在后方,把雜牌軍隊放在第一線,所以他們也都抱定“全軍為上”的方針,誰也不肯去和日軍死拼。這個攻勢進行了一個多月,連日軍的外圍據點也沒有攻下一個。只是第三十軍抽出一個團,乘夜襲入信陽城內,亂打了一陣槍,到天明前自動撤回。這個“冬季攻勢”延續(xù)到1940年春節(jié)才停止下來。
1940年春,蔣介石曾打算叫孫連仲接替鹿鐘麟任冀察戰(zhàn)區(qū)總司令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帶一部分隊伍去河北省打游擊。孫連仲接到蔣介石征求意見的電報后,曾和高級幕僚們研究,當時有人主張接受這個職務,因為蔣介石是不會把正式的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和后方的省政府主席職位讓給孫連仲的。河北省條件雖不好,總算獨當一面。但也有人主張不接受,認為河北省不僅有日偽軍,而且有八路軍。到那里以后,如果和八路軍合作抗日,蔣必不答應;如果與八路軍鬧磨擦,恐怕很難站住腳,結果有可能連“老本”都保不住。孫連仲權衡利害,認為還是不去為好,就復電蔣介石表示推辭,大意是:河北省情況復雜,自己才疏學淺,深恐完不成任務,有負委座重托、謹乞另簡賢能。但是如果蔣介石非讓他去不可,也只好前往,所以也做了一些準備工作。在部隊中挑選了一部分原籍在河北省的官兵,辦了一個諜報訓練班,想訓練一批特務人員,準備在進入河北省時使用。后來蔣介石把冀察戰(zhàn)區(qū)總司令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的職務給了龐炳勛。
1940年5月間,豫南、鄂北方面的日軍發(fā)動了棗宜會戰(zhàn),其目的在于把第五戰(zhàn)區(qū)的主力部隊擊破,以免第五戰(zhàn)區(qū)再次發(fā)動攻勢。孫連仲的部隊在第一線抵抗了兩天,防線就被日軍突破了,六十八軍退到泌陽以北地區(qū),三十軍退到新野以南地區(qū),第二集團軍總部也由唐河撤到鎮(zhèn)平附近。這時日軍的主力轉趨湖北襄樊,接連打敗了孫震、王瓚緒、張自忠等幾個集團軍,當襄樊失守,戰(zhàn)局緊張的時候,李宗仁曾令孫連仲以副司令長官身分擔任前敵總指揮,前往襄樊一帶督戰(zhàn)。孫連仲到達襄陽附近的隆中時,日軍已經退走。日軍撤退后,孫連仲把指揮所推進到唐河縣的湖陽鎮(zhèn)附近,在那里駐了兩個多月,等到第五戰(zhàn)區(qū)部隊完全陜復了原來的態(tài)勢,才由湖陽回到南陽。
1941年下半年,第五戰(zhàn)區(qū)長官部把第五十五軍曹福林部調到鄧縣一帶整訓,并編入第二集團軍序列。這個軍原來是韓復榘的部隊,韓被捕后,孫桐萱繼任第三集團軍總司令,曹福林任副總司令兼五十五軍軍長。因為曹對孫桐萱不大服氣,無法合作。后來蔣介石就把第五十五軍編入第三十三集團軍序列,歸張自忠指揮。張自忠殉國后,馮治安繼任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曹福林又不愿歸馮指揮,而孫連仲在舊西北軍將領中資格較老,聲望較高,所以李宗仁就把曹福林的五十五軍調歸孫指揮了。五十五軍當時有兩個師:一個是第二十九師,師長是許文耀;一個是第七十四師,師長是李益智。該軍副軍長是榮光興,參謀長是李明亞。
五十五軍編入第二集團軍后,孫連仲已經指揮三個軍,下面有七個師和兩個獨立旅,大約10萬之眾了。但孫覺得劉汝明、曹福林和他屬于“合股生意”,貌合神離,不會完全聽他的,于是就想法把劉、曹換掉,讓自己手下的人去帶這兩個軍。從此以后,孫就在總司令部接連召開了幾次全集團軍參謀長會議和高級軍官會議,并印發(fā)了一本由孫連仲署名的小冊子《第二集團軍軍官備忘錄》,匯集了一些帶兵、練兵、用兵的辦法,軍官們人手一冊,作為工作中的參考?偹玖畈窟組織了校閱組,對各軍進行了—次全面校閱。校閱后,對較差的給予批評,較好的給予表揚。
在進行了這樣一系列工作后,即以調整編制,加強團結,互相學習,提高戰(zhàn)斗力為理由,把兩個獨立旅合編為暫編第三十六師,以原第二十七旅旅長劉汝珍為師長,以吳鵬舉為副師長,列入第三十軍建制,把原屬第三十軍的第三十師張華堂部調歸第六十八軍建制。接著又把第三十軍第二十七師師長黃樵松調為第六十八軍第一四三師師長,把一四三師師長李曾志調為第五十五軍第二十九師師長,把第二十九師師長許文耀調為第二十七師師長。劉汝明和曹福林對于這樣的人事調整,表面上雖然接受了,但實際采取了消極抵制的辦法。對于調到自己部隊的師長,使他有職無權,起不到多大作用。對于調歸自己指揮的部隊,則不聞不問,使其無所依從。而劉汝珍對于他的暫編三十六師則把持得很緊,暗中仍然接受劉汝明的指示,使三十軍軍長池峰城無法過問。這樣僵持了一個時期,池峰城和張華堂均感不便,經池、張的請求,孫連仲又把第三十師調回第三十軍,把暫編第三十六師調到第六十八軍去了,不久,第二十九師師長李曾志病故,曹福林立即保他的五十五軍副軍長榮光興繼任。許文耀和黃樵松以后也調任別的職務。孫連仲對付劉、曹的第一步計劃未能成功。以后孫連仲調到第六戰(zhàn)區(qū),劉汝明和曹福林不再歸他管轄,他也就無計可施了。
1941年5月初,駐豫南的日軍主力沿平漢鐵路北進.首先沖垮了六十八軍的防線,緊接著直撲舞陽、葉縣一帶,擊潰了湯恩伯集團的主力,然后轉回頭來,進攻南陽。這時南陽駐軍很少,三十軍和五十五軍都在豫鄂邊區(qū)一帶的第一線,一時抽不回來。孫連仲手中又沒有預備隊,眼看要唱“空城計”,幸而馮治安三十三集團軍的第五十九軍劉振三部正在鄧縣整訓,遂電請李宗仁,飛調該軍向南陽增援。李宗仁還派來獨立炮兵第十六團、準備在南陽附近和日軍打一仗。日軍主力從南陽以北的大石橋渡過白河后,即向南陽急進。劉振三軍主力布置在南陽以北山地予以阻擊,打了一天多,該軍被日軍壓縮在南陽城郊一帶。到了夜間,大概是為了保存實力,劉部便把南陽城放棄了。這時孫連仲的總司令部退到內鄉(xiāng)附近,他和幕僚們判斷,日軍到南陽后已經很疲勞,后面又有湯恩伯的追兵,在南陽不會久停。如果日軍走了,湯恩伯的隊伍必先進駐南陽,這對孫的面子不好看。所以孫連夜趕到南陽以西王村鋪附近劉振三的軍部,從該軍派出一團人,向南陽進行攻擊。拂曉時進到南陽郊外.放了一陣槍,遂即進入城內。放棄了一天多的南陽城于是“克復”了。五十九軍的部隊進城后,還搜到十幾個因病落伍的日本兵,交到了孫連仲的總部。孫讓該部擬了戰(zhàn)報,把戰(zhàn)斗的經過渲染了一番。
從1941年初夏豫南戰(zhàn)役后,到1943年初孫連仲離開第二集團軍,豫南、鄂北方面的戰(zhàn)局呈現(xiàn)膠著狀態(tài),沒再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戰(zhàn)斗。
孫連仲離開第二集團軍前,在中原戰(zhàn)場上,可以和孫連仲抗衡的大將是湯恩伯。湯是蔣介石的嫡系,抗戰(zhàn)前,蔣把他放在北方?箲(zhàn)開始以后,湯的隊伍一再擴編,發(fā)展到十幾萬人。蔣介石是要支持湯占據北方的重要地盤;以便戰(zhàn)后排擠雜牌將領,對付八路軍。孫連仲和他的慕僚們,對于他和湯進行過比較分析。第一,孫和他的官佐絕大多數是北方人,在北方比較人地相宜。而湯部的官佐絕大部分是南方人,對北方情況不熟悉。第二,孫的部隊大都是西北軍舊部,紀律較好;湯的部隊紀律壞,民眾恨之入骨。第三,孫對人比較和氣,和地方官紳相處得較好。而湯則盛氣凌人,地方官紳對他都有反感。第四.孫的資格比湯老,在抗日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比湯好,因而聲望較湯為高。但湯恩伯甚得蔣介石的寵信,要想勝過湯恩伯取得在河南的國民黨軍政界領導地位,除了繼續(xù)發(fā)揚上面那些有利條件外,還必須取得蔣介石的信任,并在國民黨中央找到有力的“靠山”。
在發(fā)揚有利條件方面,孫連仲在南陽時期做了一些工作。那時在南陽出版的《前鋒報》,在中原地區(qū)有一定聲譽,是比較進步的報紙!肚颁h報》社社長李靜之,在河南政界和教育界有一定影響,孫連仲就給李靜之和《前鋒報》一些支持。孫向《前鋒報》社資助了一部分款項,并和李靜之合辦了一所私立景武高級中學,孫當董事長,李當校長。據說“景武”是景仰諸葛武侯的意思。孫還請李到他的總司令部當秘書長,李表示愿以在野之身為孫幫忙,起的作用會更大一些。李也確實給了孫一些幫助,如在《前鋒報》不斷發(fā)表揚孫抑湯的文章,又如李所認識的河南軍政界要員和文教界名人到南陽時,李都陪同他們到孫那里去拜會,為孫增添了許多朋友。
對于南陽專區(qū)所屬各縣的地方武裝,孫連仲和湯恩伯都想抓到手里。湯采取高壓手段,強迫那些地方武裝的首領聽他的。但以別廷芳為首的這些人不聽他那一套。孫對他們則采取懷柔政策,又加上這些地方武裝的軍官中,有不少是舊西北軍的人,他們都很自然地傾向于孫。特別是別廷芳的族侄別光漢,在馮玉祥的衛(wèi)隊旅學兵團當排連長時,孫正當該旅的旅長,他更把孫當成自己人。所以那些首領們和孫來往都很密切,愿意聽孫指揮。在衛(wèi)立煌兼河南省政府主席時,曾在南陽專區(qū)所屬各縣的地方武裝中抽調了幾個團,集結在南陽附近,號稱河南第六區(qū)自衛(wèi)軍,以別廷芳為司令。別廷芳死后,別光漢繼任司令。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李宗仁以南陽一帶屬第五戰(zhàn)區(qū),命令該自衛(wèi)軍歸孫連仲指揮。1940年日軍進犯豫南時,孫連仲曾令該自衛(wèi)軍開到唐河一帶參加戰(zhàn)斗。因為戰(zhàn)斗力較差,一觸即潰。后又集結南陽整訓,孫曾派人到該部檢閱。
1941年冬,河南省政府突然下令免去別光漢的司令職務,以三青團在河南省的負責人王汝泮繼任。
第六戰(zhàn)區(qū)
關于在國民黨中央找靠山問題,孫連仲和他的高級幕僚們也做了一些工作。孫和張厲生是河北同鄉(xiāng),在抗戰(zhàn)以前就建立了較密切的關系,張厲生還把親信萬福曾、趙鑒湖等介紹給孫連仲,作為孫的隨從秘書。但張在蔣介石跟前還不是第一流角色,而且不管軍事。所以對孫的升遷起不了多大作用。1941年秋天,陳誠以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的身份,到湖北老河口第五戰(zhàn)區(qū)聯(lián)絡和視察,孫連仲聽到這個消息后,就趕往老河口去迎接。陳誠和孫個別談話時,孫說:“我是一個粗人,不懂政治,請部長多多指教,今后唯部長之命令是從!标愓\說:“仿魯兄是老成宿將,咱們又是多年的朋友,和青年將領們不同,請不要過于謙遜,今后我們在事業(yè)上密切合作好了。”不久,陳誠就同孫一起到南陽第二集團軍總部,并向孫部的高級軍官們講了話。1942年春天,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fā)表孔令恂為第二集團軍副總司令?资顷愓\的親信,陳誠派他來,大概是想看看孫連仲的誠意如何。孫對孔當然表示歡迎?资呛颖比耍蛯O也很能談得來。孔在南陽住了兩個月,就借口養(yǎng)病返回重慶,以后沒有再來。到了1943年1月,蔣介石忽然電令孫連仲去重慶,孫就偕同參謀長張知行前往。孫到重慶后,軍事委員會就發(fā)表他代理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孫多年來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
第六戰(zhàn)區(qū)長官司令部當時駐在湖北恩施,該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原來由陳誠兼任。第六戰(zhàn)區(qū)的副司令長官兼參謀長仍由陳誠的心腹郭懺留任,長官部里各處仍然是陳誠的原班人馬,只增設了一個副參謀長職位,由張知行擔任。以后陳誠陸續(xù)調走了一些人,孫連仲才由第二集團軍調去一些人來填補。
孫連仲到第六戰(zhàn)區(qū)后,本來想把第二集團軍的部隊都帶過去,以壯聲勢。但李宗仁只答應把第三十軍調走,剩下第五十五軍和第六十八軍仍稱第二集團軍,總司令由劉汝明升任。
1943年5月,日軍向鄂西大舉進犯,鄂西會戰(zhàn)爆發(fā),孫連仲在宜昌、沙市以南地區(qū)組織抵抗失利后,又在長江西岸石牌進行阻擊。繼沿江反攻,宜昌、宜都間江防態(tài)勢全告恢復。此役對穩(wěn)定重慶形勢,頗有關系。蔣介石因此來電獎勉,并升任孫為第六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長官部仍設湖北恩施。同年11月,孫連仲組織領導了常德會戰(zhàn),驅逐進占常德之敵。繼克復湖南南縣、安鄉(xiāng)、津市、澧縣王家廠,湖北枝江、松滋、公安等地。此次戰(zhàn)役,亦很激烈,國軍有三個師長許國璋、彭士量、孫明瑾犧牲。
華北剿共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陳誠立即保舉孫連仲為第十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負責平津河北等地的接收。陳除調其親信第三十二軍軍長宋肯堂去給孫當參謀長外,其余所有長官部人員,都由孫物色,至于省政府主要人員,則由內政部長張厲生和孫研究安排。孫連仲接受這項任務后,立即趕到西安,進行長官部和省政府的組織工作。在這些工作大致就緒之后,就將指揮所推進到新鄉(xiāng),布置向河北、平津進軍。當時撥歸孫連仲指揮的隊伍,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魯崇義的第三十軍、馬法五的第四十軍(原系龐炳勛的部隊,在龐投敵后,由馬法五收集未隨龐投敵的部隊編成)、高樹勛的第三十九集團軍。這些部隊都是西北軍舊部.與孫的關系較近。第二部分是李文的一個集團軍,屬于胡宗南系統(tǒng),過去和孫連仲沒有關系。第三部分是由第六戰(zhàn)區(qū)抽調的第九十二軍和九十四軍,屬于陳誠系統(tǒng),在第六戰(zhàn)區(qū)歸孫連仲指揮過一個時期。第四部分是由門致中的偽華北治安軍被蔣介石授以“先遣軍”的名義,控制平、津、保等地,等候孫去接收。
9月9日,孫派前進指揮所進駐北平,安排受降事宜。10月9日,孫本人由新鄉(xiāng)飛抵北平。次日,在故宮太和殿主持了受降典禮。北平群眾二十多萬人聚集在殿前及天安門廣場觀禮。當敵酋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官根本博等向孫連仲俯首呈上降書,并交獻出他們視為最珍貴之物的“武士道”軍刀后,歡聲雷動,震撼全城。
抗戰(zhàn)勝利后,孫連仲對國民黨接收大員滿天飛、貪污之風蔓延的現(xiàn)象十分不滿;蔣介石嫡系軍隊在接收戰(zhàn)略物資時的跋扈自私以及對非嫡系部隊的歧視,亦使他十分不快。第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胡宗南曾欲插手華北地區(qū)接收事務,搶先向平津地區(qū)派出辦事處,到處張貼布告。孫連仲氣憤地表示自己不想在華北干了,對何應欽說:“別人想干,我不想干。為什么不叫愿意的人干呢?”并將此意報告蔣介石。蔣為安撫孫,一紙手令,第一戰(zhàn)區(qū)的辦事處全部撤銷了。盡管這樣,孫連仲仍不能安心華北軍政事務,因為國民黨政府的各部、各委員會,在平津都設立了辦事處。這些辦事處的人拿著第十一戰(zhàn)區(qū)的“封條”到處去“接收”,其中“一些人把東西往家里接收”。孫被他們架空了,卻又擔著“接收”造成的后果的責任。另外,北平市長熊斌、天津市長張廷鍔,皆為蔣介石所派,名義上由孫“指導監(jiān)督”,但多各行其是?傊,孫連仲認為“一切都亂了”。但他也不虧,在辦理接收工作中,他和他的高級官員們都發(fā)了一些接收財,差不多每人都有了闊氣的公館和漂亮的小汽車。
當時第十一戰(zhàn)區(qū)長官部的計劃是:以第一部分兵力由孫連仲指揮,從新鄉(xiāng)沿鐵路北進,打通平漢線,與第二部分兵力在石家莊一帶會師。第二部分兵力由李文指揮,從山西進駐石家莊,然后以主力南下,夾擊八路軍,接應第一部分北進。第三部分兵力由副司令長官上官云相指揮,海運至天津一帶,然后在第四部分兵力配合下,鞏固平津保等地防務,維持平榆鐵路交通,并以一部沿平漢鐵路南下,與李文集團會師。
當孫連仲在華北受降任務發(fā)表之後,由于於急欲趕往北平受降,所以有關部隊北上事宜,便交給參謀長宋肯堂代為處理,而宋肯堂又不是孫連仲系統(tǒng)的人,根本指揮不動部隊。在典禮舉行過後,孫連仲就應當立即轉返部隊駐地去指揮大軍北上才是。但孫認為八年抗戰(zhàn)都過來了,憑土八路那點破槍破跑,根本無法阻攔他的前進。只要10天急行軍就可輕松北上,這時又接到軍令部部長徐永昌一道命令,命令中有如下的辭句:「奉主席蔣手令:據胡長官(指胡宗南)電話報告,十一戰(zhàn)區(qū)部隊逗留不進,貽誤大局,著以最嚴厲命令,督促北進等因,仰即尅日率隊北進具報!箤O連仲在奉行命令下,只好毫不考慮的采納了秘書長徐惟烈的意見,命令三個軍,尅日北上。隊伍開始行動,孫本人仍留在北平并未南返,此時,已經到達北平的高級幕僚人員,覺得孫的做法不大妥當,曾經聯(lián)名給孫上過一個建議,痛陳利害得失,其中警句有云:「統(tǒng)帥離開戰(zhàn)場之後,最大的毛病,是功則歸人,過仍須由自己負擔。……」孫氏覺得這些話不錯,但仍在踟躕考慮,不能立作決斷,結果,孫畢竟決定飛返河南新鄉(xiāng)去親自指揮?上r間躭誤了,等他飛抵新鄉(xiāng),十一戰(zhàn)區(qū)部隊與中共軍的一場斗爭,已接近尾聲,他不過是趕到那里收拾殘局,1945年10月,第十一戰(zhàn)區(qū)所轄的第三十軍、第四十軍和新八軍共四萬五千多人,奉命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qū),下旬侵入磁縣、邯鄲地區(qū),遭到劉伯承、鄧小平指揮下的人民軍隊的痛擊。30日,第十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新八軍軍長高樹勛陣前起義,歸向人民陣營。31日,第十一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兼第四十軍軍長馬法五在漳河以北旗桿樟、辛莊、馬營一帶遭到大敗,馬法五及其部下二萬多人被俘。魯崇義的第三十軍此役中也遭到重大損失,不久撥歸胡宗南指揮,這樣,孫連仲所能直接指揮的部隊幾乎沒有了。只剩下李文集團軍、侯鏡如的第九十二軍和李及蘭的第九十四軍了。門致中的偽華北治安軍改成了地方團隊。孫連仲把李文集團布置在南起石家莊、北到南口的鐵路沿線,把九十二和九十四兩軍布置在從北平經天津至山海關鐵路沿線。但這些軍隊皆各有背景,人事黜陟和兵力運用,孫均不能干預。他抱著勉為維持現(xiàn)狀的思想,在任內堅持了兩年。其間第十一戰(zhàn)區(qū)于1947年3月改為保定綏靖公署,孫任主任。發(fā)揮善于防御的特點,指揮部隊在平津保三角地帶擊退過共軍的數次進攻,但是后來困守石家莊的第三軍軍長羅歷戎帶一個師單獨北上,在清風店被楊得志兵團殲滅,接著就是石家莊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華北形勢對國民黨很不利,這時又發(fā)生了一場更致命的事件,《北平諜案》,保密局用電臺測向破獲了中共在北方的諜報系統(tǒng),抓住了保定綏靖公署內的中共黨員作戰(zhàn)處處長謝士炎,政治部主任余心清,”孫連仲大為震動。
歸隱生活
1947年4月,孫連仲就通過陳誠向蔣介石表示:“想要加強華北的軍事力量,應當將察(哈爾)、綏(遠)的部隊調河北。為達此目的,最好將傅作義調任華北u2018剿匪u2019總司令。
11月底,蔣介石蒞北平視察,孫又再次當面向蔣提出辭去自己在華北的本兼各職,終獲蔣的同意。12月,孫連仲被調往南京出任首都衛(wèi)戍司令。衛(wèi)戍司令部的組織很簡單,用不了幾個人,他的老部下大部分留在北平,為傅作義所收容錄用。衛(wèi)戍總司令部所指揮的憲兵、警察和衛(wèi)戍部隊等,實際上都由蔣介石直接指揮,孫沒有多少事情可做,只是在蔣介石出門時跟跟班,平常應酬應酬,閑時打打網球而已。1948年6月,奉令特派為總統(tǒng)府參軍長,掌管軍令宣達、文件承轉及總統(tǒng)府行政事務。
蔣介石于1949年1月引退后,孫連仲亦辭職到上海暫住。2月,孫往溪口見蔣,蔣告以陳儀被扣事。3月,孫偕夫人羅毓鳳飛往臺灣。
孫在臺初任“總統(tǒng)府戰(zhàn)略顧問”,1956年1月退役;任“總統(tǒng)府國策顧問”;后由蔣介石提名為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還曾任國民黨中央紀律委員會委員。
1990年8月14日,孫連仲將軍病逝于臺灣。
家庭關系
孫連仲的父親孫保安,生長在一個雄縣龍灣村農民家庭,三個兒子中排行第二;幼在私塾讀書,稍長,于里中開設面店。其兄與弟皆從事農業(yè)。孫保安積得資本后在雄縣南關經營錢糧行,生意興隆,獲利頗豐,購置田產四百余畝。孫保安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孫連仲是第二個兒子。孫連仲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此后的生活教育,完全依賴母親及哥哥的撫養(yǎng)幫助。他的哥哥孫連喜,系清末武秀才,是當地紳士中有影響的人物。弟弟孫連宜,長大后掌管自家的錢糧行,繼而早亡。
孫連仲有子女八人,長子孫湘德、長女孫惠書為蘇氏所出;子孫鵬九、孫鵬程、孫鵬萬,女孫少茹、孫幼茹、孫小茹;均為羅氏所出。子女皆受高等教育或留學。女少茹曾在意大利音樂學院深造,1963年獲法國國際聲樂比賽第一名。
人物紀念
孫連仲舊居
北總布胡同2號,區(qū)級。原為洛克菲勒基金會董事長所建, 后歸一日本官僚居住。日本投降后為軍調部國民黨代表駐地,后來歸國民黨第十一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孫連仲居住。解放后收歸國有,現(xiàn)為某單位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