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龐炳勛(1879年—1963年)字更陳 陸軍中將加上將銜(1936年12月)1879年10月25日(光緒五年九月十一日)出生在河北省新河縣南陽莊村。幼年讀書,后投筆從戎,參加了當時的清軍,畢業(yè)于東北測繪學堂,在清軍第三鎮(zhèn)充當測量官。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會,辛亥爆發(fā)后因受當局懷疑,被迫棄軍還鄉(xiāng)。
人物生平
參戰(zhàn)負傷
龐炳勛回到家鄉(xiāng)后,由于家中經(jīng)濟拮據(jù),兼做小本生意,以補貼家用。由于從商多年,龐具有小商人的精明。
民國9年,新河遭受到嚴重災害,民不聊生,時已41歲的龐炳勛又第二次從軍,在孫岳第十五混成旅任副官。
1920年7月,爆發(fā)了直皖戰(zhàn)爭,龐炳勛曾率義勇隊參戰(zhàn),1922年4月又參加了第一次直奉大戰(zhàn)。時任孫岳第十五混成旅步兵營長的龐炳勛,率部在北京以南長辛店附近的南崗洼與奉軍展開激戰(zhàn),被奉軍的炮彈炸傷了一條腿,幾乎喪命,幸被勤務兵救出,送往保定思羅醫(yī)院治療。在旅長孫岳的關照下,腿是保住了,但是從此落下了殘疾,成了瘸腿。雖然不良于行,但對行軍打仗也并無多大影響,奔跑起來不亞于常人。
戰(zhàn)爭結束后,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孫岳兼任冀南鎮(zhèn)守使,龐炳勛亦跟隨孫岳進駐冀南,不久升任第十五混成旅參謀長。
1923年,龐炳勛被孫岳任命為威(縣)平(鄉(xiāng))八縣(包括廣宗、肥鄉(xiāng),曲周、清河、南宮、冀縣)聯(lián)防指揮官,率領守備隊的一個步兵營駐防威縣縣城,肅清匪患。
直奉大戰(zhàn)
1924年9月17日,爆發(fā)了第二次直奉大戰(zhàn)。龐炳勛隨第十五混成旅被調進北京,參加了“北京政變”。爾后,第十五混成旅改編為國民軍第三軍,孫岳任國民軍副總司令兼第三軍軍長,龐炳勛改任補充團團長,并奉命南下,會同徐永昌部解決盤踞在保定的曹世杰,阻止其北上。曹世杰見直系軍閥大勢已去,遂繳械投降。龐炳勛率部進駐保定。
1925年2月,補充團擴編為第二混成旅,龐炳勛升任該旅旅長。以后他曾隨國民三軍赴豫參加胡、憨之戰(zhàn),進而轉戰(zhàn)陜西,驅逐陜督吳新田。
同年秋季,孫岳率國民三軍回師河北,龐炳勛所部第二混成旅又進駐保定,不久率部東進,支援國民一軍,與奉軍李景林部激戰(zhàn)于天津以南地區(qū)。李景林敗退德州,國民三軍占領天津,龐炳勛任天津鎮(zhèn)守使,同時晉升為陸軍少將,并獲三等文虎勛章。
1926年初,直魯奉軍閥集結數(shù)十萬兵力,向國民軍發(fā)起進攻,國民軍三面受敵。為保存國民軍實力,減少損失,3月下旬孫岳發(fā)表撤軍通電,下令國民軍退守北京地區(qū)。3月23日龐炳勛撤出天津,退至武清一帶。這時北京外圍已被直、奉兩軍相繼占領,龐炳勛部與國民軍總部的聯(lián)系被切斷,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正當龐炳勛無所適從時,直系軍閥吳佩孚派人游說,收編了龐炳勛的部隊,改稱第十二混成旅,龐炳勛任旅長,不久開赴石家莊。
是年7月9日,廣州革命政府誓師北伐,向反動軍閥發(fā)起了強大的進攻,8月27日攻克了湖北的汀泗橋,繼而占領賀勝橋,直逼直系軍閥吳佩孚的武漢大本營。吳佩孚急忙調龐炳勛旅南下增援。
龐炳勛率部由石家莊登車南行,到達河南信陽時,接到吳佩孚的命令,停止南下,就地布防,與駐信陽的田維勤聯(lián)合防守信陽,企圖阻止北伐軍北上。田維勤任信陽城防司令,龐炳勛任城防副司令。
龐炳勛與田有宿怨,一直想尋機報復,這次聯(lián)合布防正是天賜良機。龐炳勛趁中秋之夜突然向田維勤師發(fā)起進攻,企圖以武力解決田維勤。但因事先聯(lián)絡好的樊鐘秀部沒有按計劃行動,致使龐炳勛孤軍作戰(zhàn)而遭失敗,官兵死傷慘重,余部退往信陽以北的明港車站,收容改編為河南第一師,繼而又改編為靳云鶚的河南保衛(wèi)軍第十一師,龐炳勛任師長。
是年冬,龐部由明港開往信陽以東的洋河鎮(zhèn)。在這里,龐炳勛結識了國民黨中央委員王法勤。在王法勤的勸導下,龐炳勛同意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五軍,待機易幟,參加北伐。
參加北伐
1927年初,龐炳勛率部移駐信陽。不久,又奉靳云鶚的命令由信陽北上,企圖阻止奉軍南下,進抵漯河時又編為河南保衛(wèi)軍第三軍。
由于鄭州前線失利,龐炳勛率部折回南下,當進到駐馬店時,遇到國民革命軍唐生智的部隊。龐炳勛見時機已到,公開打出了國民革命軍暫編第五軍的旗幟,接受唐生智的指揮,加入了北伐革命的行列。
4月12日,蔣介石發(fā)動了反革命政變,武漢革命政府準備東征討伐蔣介石,命令龐炳勛部立即南下。龐炳勛表面上答應南下,暗地里卻將部隊開到開封,投靠馮玉祥的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改稱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并參加了有名的豫東大戰(zhàn),頗受馮玉祥的右路軍總指揮鹿鐘麟的賞識。
豫東大戰(zhàn)以直魯聯(lián)軍的失敗而告終。是年冬,龐炳勛奉命在蘭考縣境渡黃河北上,在滑縣擊潰了當?shù)氐募t槍會,繼而進至湯陰縣,效法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的治軍方法對所屬部隊進行了整訓,使部隊的面貌為之一新,戰(zhàn)斗力也有所提高。
1928年3月,馮玉祥的第二集團軍進至安陽一帶時,受到當?shù)丶t槍會的襲擾。龐炳勛奉命進攻紅槍會,由湯陰出發(fā),經(jīng)安陽向林縣進擊,將紅槍會武裝圍困在山上,屢攻不克。
這時,奉軍已渡過漳河南進,龐炳勛又接到馮玉祥的命令,支援安陽對奉軍作戰(zhàn)。龐炳勛留下了一個師繼續(xù)圍困紅槍會,軍部及另一個師馳往安陽作戰(zhàn)。在這次作戰(zhàn)中,龐炳勛親自督戰(zhàn),頭部負輕傷。奉軍退回漳河以北,龐炳勛又奉命追擊,所部沿京漢路東側北進。
北伐結束后,龐炳勛又率部返回林縣,繼續(xù)圍剿紅槍會,在晉軍的支援下將紅槍會擊潰。從此名震一時的豫北紅槍會銷聲匿跡。
安陽駐防
1929年4月,龐炳勛率部返回安陽駐防,并縮編為陸軍暫編第十四師,下轄兩個旅,龐炳勛任師長。
5月,馮玉祥準備討蔣戰(zhàn)爭,下令他的西北軍(第二集團軍)由河南撤到陜西。龐炳勛率領他的第十四師撤至河南鄭州以西的鞏縣時,得悉韓復榘叛馮投蔣,帶部隊乘火車東行。龐炳勛即令部隊在黑石關布防,截擊了韓復榘的軍車。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韓復榘部傷亡慘重,韓復榘棄車步行,向南潰逃,經(jīng)登豐到達開封。后來,韓復榘提起這件事時說:龐瘸子還真有點厲害,差一點叫我在陰溝里翻了船。事后,馮玉祥獎其大洋5萬元。不久,龐炳勛由鞏縣開往陜西渭南駐防。
1930年5月,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龐炳勛奉命參戰(zhàn),雖多次與蔣軍作戰(zhàn),但由于他避重就輕,善于保存實力,所以部隊不但沒有削弱,反而通過繳獲的武器彈藥得到了補充。
中原大戰(zhàn)后期,張學良出兵助蔣,馮玉祥的西北軍紛紛倒戈投向蔣介石。龐炳勛倒戈未成,率部北渡黃河,在新鄉(xiāng)稍事停留,即經(jīng)獲嘉縣進入山西,又經(jīng)奪火鎮(zhèn)、高平、長治,最后到達沁州。時已進入嚴冬季節(jié),龐炳勛的部隊衣食無著,陷入困境,只得靠晉軍將領徐永昌(原屬孫岳的國民三軍)的一點接濟勉強維持。
1931年春,蔣軍副總司令張學良派富占魁到山西沁州點編,龐炳勛改編為步兵第一師,轄兩個旅,龐任師長。
是年夏,步兵第一師改為三十九師,奉命開往河北河間縣駐防,同年秋又擴編為陸軍第四十軍,龐炳勛任軍長兼三十九師師長。這個軍只是一個虛名,實際兵力仍只有一個三十九師,名義上還有一個一○六師,但不歸龐炳勛指揮,而是單獨行動,由北平軍分會直接指揮。
1932年夏,第四十軍官兵強烈要求抗日,龐炳勛也和宋哲元、張自忠等愛國將領發(fā)表了請纓通電,但是接到的命令卻是開往冀南的永年駐防。
參加抗日
1933年1月,長城抗戰(zhàn)爆發(fā),龐炳勛奉命增援長城抗戰(zhàn),先在塘沽至樂亭一線布防,繼而又沿灤河一線布防。不日,又奉命接替馬蹄峪至馬蘭峪之間長城各口的防守任務。這一線不是日軍的主攻方向,所以雖與日軍有一些小的接觸,但沒有發(fā)生過大的戰(zhàn)斗行動。
是年5月,愛國將領馮玉祥到張家口組織抗日同盟軍,宣布抗日救國,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但是蔣介石、何應欽卻氣急敗壞地要以武力取消抗日同盟軍。這時龐炳勛被他們軟硬兼施并許以察省主席引誘收買,公然出任察省“剿匪”總司令一職,并率領四十軍和馮欽哉、關麟征兩師開赴平綏線,進抵宣化附近,準備進攻抗日同盟軍。由于馮玉祥不欲內戰(zhàn)通電下野,才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
是年冬,龐炳勛奉命開往河南駐馬店,1934年5月,移駐南陽。是年,龐炳勛請求參加了廬山軍官訓練團的反共訓練。
是年冬,紅軍徐海東部由大別山區(qū)向陜南轉移,途經(jīng)河南方城縣時,龐炳勛派出了一個營的兵力前往堵截,戰(zhàn)斗持續(xù)數(shù)小時,雙方均有傷亡。不久,徐海東部進入陜南地區(qū),龐炳勛又奉命開往陜南的旬陽、紫陽、安康一帶,與紅軍對峙。
1935年春,紅軍李先念部也向陜西轉移,途經(jīng)山陽縣時,龐炳勛又派出一個團進行堵截,在山陽以南的漫川附近與紅軍李先念部遭遇,遂發(fā)生戰(zhàn)斗,并一直追擊至佛坪附近才返回。
1935年4月,國民黨政府授予龐炳勛陸軍中將軍銜。11月,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龐炳勛當選為中央監(jiān)察委員。
1936年12月12日,發(fā)生了西安事變,龐炳勛曾發(fā)表通電,討伐張學良、楊虎城。蔣介石被釋放回南京,途經(jīng)洛陽時,龐炳勛率部開往山西運城駐防,監(jiān)視張學良、楊虎城部隊的行動,防止其東渡黃河。
在運城駐防的半年時間,沒有發(fā)生過戰(zhàn)事,生活比較平靜。經(jīng)過多年征戰(zhàn)的龐炳勛對這種安靜的生活非常留戀,一心想長期留駐山西,因此派他的秘書找到晉軍將領徐永昌,由他向閻錫山提出,讓龐炳勛兼任一地方性職務,這樣可以留駐山西。但是,盧溝橋的炮聲打破了龐炳勛過安靜生活的夢想。
全面抗日
1937年7月7日,發(fā)生了盧溝橋事變,從而爆發(fā)了全面的抗日戰(zhàn)爭。
8月,龐炳勛奉命開赴抗日前線。當時正值酷暑季節(jié),驕陽似火,龐炳勛率領他的部隊從石家莊下車后,沿滄石公路徒步向滄縣開進,沿途受到人民群眾的慰問和歡迎,使廣大愛國官兵受到極大的鼓舞。
9月18日,國民黨第二十九軍的防線被突破,日軍繼續(xù)南進,龐炳勛率部在滄縣以北的姚官屯一線對日軍磯谷第十師團進行阻擊。戰(zhàn)況空前慘烈,堅守7天7夜,殺傷大量日軍,遲滯了日軍的進攻。龐炳勛部也死傷慘重,有一個團只剩下300多名士兵,營以下軍官也傷亡很大。因此,不得不撤出戰(zhàn)斗,轉進至江蘇的碭山(1949年后隸屬安徽)。
12月,龐炳勛部調歸徐州第五戰(zhàn)區(qū),由李宗仁指揮,補充了一些武器彈藥后,調往海州,擔負海防任務,龐升任軍團長。
1938年2月中旬,龐炳勛部奉調臨沂,參加臺兒莊會戰(zhàn),阻止坂垣師團南下。3月10日,坂垣師團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的支援下,向臨沂猛烈撲來,龐炳勛部的陣地一片火海。廣大愛國官兵不怕流血犧牲,打退了日軍的多次沖鋒,頑強地堅守陣地,頂住了坂垣師團的進攻。對于這次阻敵,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李宗仁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敵軍窮數(shù)日的反復沖殺,傷亡枕藉,竟不能越雷池一步。當時隨軍在徐州一帶觀戰(zhàn)的中外記者與友邦武官不下數(shù)十人,大家都想不到一支最優(yōu)秀的u2018皇軍u2019竟受挫于一不見經(jīng)傳的支那u2018雜牌u2019部隊。一時中外哄傳,彩聲四起!3月14日凌晨,龐炳勛部與援軍張自忠部聯(lián)合發(fā)起反擊,激戰(zhàn)五天五夜,至3月18日將坂垣師團趕至莒縣,沿途日軍尸橫遍野。反擊作戰(zhàn)結束后,張自忠軍他調,龐炳勛繼續(xù)固守臨沂。
3月25日,坂垣師團經(jīng)過休整卷土重來,猛攻臨沂。龐炳勛為了縮短戰(zhàn)線,將部隊撤至臨沂近郊,與日軍再次浴血奮戰(zhàn)。張自忠率五十九軍回師增援,另有五十七軍的一個旅和湯恩伯的一個騎兵團亦增援臨沂。3月30日拂曉,龐、張兩軍在增援部隊的配合下,全線發(fā)起反擊,又將坂垣師團趕出30余里,解了臨沂之圍。這是臨沂之戰(zhàn)的第二次勝利。
這次作戰(zhàn)結束后,張自忠的五十九軍和增援部隊全部調走,臨沂仍由龐炳勛孤軍堅守。
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艱苦奮戰(zhàn),龐炳勛部損失慘重,全部兵力還不足一個旅。
4月19日,坂垣師團又撲向臨沂城,有一處城墻被日軍的飛機炸毀,日軍突進城內,龐軍守城部隊在居民的幫助下與日軍展開白刃戰(zhàn)。這時臺兒莊會戰(zhàn)已經(jīng)勝利結束,因此,龐炳勛奉命撤出臨沂,開往隴海路附近的郯城以南布防,并與占領臨沂后繼續(xù)南下的坂垣師團再次發(fā)生激戰(zhàn)。
4月26日,龐軍陣地由四十六軍接防,龐炳勛部西調沛縣休整。5月,徐州失守,龐部陷入日軍重圍之中,經(jīng)全力突圍,所部損失慘重,開到平漢線以西舞陽進行整編。
1939年初,龐炳勛派馬法五帶李振清旅越過黃泛區(qū),向豫東的睢陽、太康一帶出擊,并先后在大于集和常營與日軍作戰(zhàn),阻止日軍南下中原。經(jīng)過數(shù)次作戰(zhàn),殺傷了部分日軍,并繳獲大批戰(zhàn)利品,受到國民黨政府通令嘉獎。
3月,龐炳勛部奉調華北敵后戰(zhàn)場,名為抗日,實為
與八路軍爭奪地盤。蔣介石為了加強龐炳勛的實力,將一○六師歸屬四十軍。這樣龐炳勛的四十軍結束了長期以來只轄一個師的歷史。
龐炳勛率領四十軍軍部及兩個師從漯河出發(fā),經(jīng)洛陽以西的澠池縣境北渡黃河,進入山西境內,經(jīng)過垣曲、陽城到達晉城一帶。
5月,日軍從太原分路南下,其中一路攻陷長治逼近晉城,龐炳勛部進行了抵抗,但沒能阻止日軍的進攻,晉城失守。隨后,龐炳勛率部在晉城以南,晉(城)博(愛)公路線上的常平附近,與沿晉博公路北上的日軍發(fā)生戰(zhàn)斗。當時龐炳勛的部隊還沒有換裝,仍然穿著棉衣,又適逢下雨,棉衣被雨水打濕,且又系山地作戰(zhàn),部隊行動不便,傷亡慘重,不得不退出戰(zhàn)斗,轉移到陵川一帶。日軍撤退以后又回到晉城駐防。
9月,龐炳勛升任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是年冬,國民黨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龐炳勛部也向晉東南抗日根據(jù)地發(fā)動了進攻,與八路軍三四四旅和山西決死三縱隊發(fā)生過一些戰(zhàn)斗。
1940年初,國民黨河北省主席鹿鐘麟因為制造反共摩擦遭到失敗,被迫辭職。蔣介石又選中了龐炳勛,將其召到重慶,面授(反共)機宜,并由他接替鹿鐘麟,出任河北省主席。龐炳勛明知這是蔣介石驅使雜牌軍打頭陣,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圈套,還是接受了這項任命。
龐炳勛由重慶返回晉城防地后,3月與河北的朱懷冰、張蔭梧兩部相呼應,夾擊太行抗日根據(jù)地。朱懷冰的九十七軍大部和張蔭梧的三個師在豫北林縣—帶被殲滅。龐炳勛老謀深算,行動緩慢,才沒有被殲。
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以后,龐炳勛小心翼翼地進入林縣以南地區(qū)。當時,八路軍一二九師為了避免摩擦,團結抗日,與國民黨第一戰(zhàn)區(qū)協(xié)商以臨屯公路和長治、平順、磁線為界,以北為八路軍一二九師防區(qū),以南為龐炳勛第二十四集團軍防區(qū)。從此雙方時有往來,相安無事。
1941年5月,日軍發(fā)動了中條山戰(zhàn)役,國民黨軍隊遭到嚴重打擊,退出中條山區(qū),第二十四集團軍所轄第二十七軍的一個師投降當了偽軍。當時龐炳勛已年過花甲,身體不佳,曾三次提出辭職,未獲批準。
10月,為配合中原作戰(zhàn),阻止黃河以北的日軍南下增援,龐炳勛指揮第四十軍對湯陰至安陽間的平漢路進行了一次破襲戰(zhàn),使日軍的鐵路運輸中斷半月之久。
1942年6月,日軍對太行山地區(qū)進行“掃蕩”,龐炳勛退往深山區(qū)消極避戰(zhàn),只有一○六師廣大愛國官兵進行了小莊山戰(zhàn)斗,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日軍掃蕩結束后,龐炳勛才返回林縣防地。
1943年4月,日軍抽調5萬余人,“掃蕩”太行山區(qū)。中旬,日軍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分成十幾路,向龐炳勛防地撲來。各軍防地先后被突破,龐炳勛沒有組織迎擊,而是帶領集團軍總部和四十軍軍部向深山區(qū)轉移避戰(zhàn)。
4月29日晚,龐部在距陵川24公里的九連窯附近與日軍發(fā)生遭遇戰(zhàn),總部人員大亂。轉移中龐炳勛本來是坐在抬椅上的,戰(zhàn)斗打響后,抬他的人不知去向,只有他和他的兒子龐慶振(時任總部參謀)以及兩個衛(wèi)士躲在了一個山溝里,與軍部失去聯(lián)系。當夜,第四十軍軍長馬法五集合被打散的總部和軍部人員突圍南下。第二天天亮后,龐炳勛發(fā)現(xiàn)敵人已經(jīng)退去,部隊也已經(jīng)轉移,自己成了光桿司令,便向東走,企圖返回林縣尋找部隊,行至輝縣三郊口附近時,又遇日軍,在群眾的引導下藏在半山腰上的一個山洞里。
數(shù)日后,已投降日軍的新五軍軍長孫殿英得知龐炳勛隱藏的山洞以后,立即報告了日本人。日軍派了一個叫田中徹雄的少尉帶領十余人,由孫殿英的秘書李國安帶路,找到了龐炳勛。經(jīng)過了一番討價還價的談判,龐炳勛于5月7日半推半就地跟隨日本少尉到了日軍所在地新鄉(xiāng),正式投降了日軍。5月23日,汪精衛(wèi)偽政府任命龐炳勛為偽暫編第二十四集團軍總司令。
龐炳勛投降日偽后,國民黨進行了策反,曾密令龐炳勛以軍事演習為名,南渡黃河脫離日軍,并由洛陽戰(zhàn)區(qū)派原四十軍參謀長王瘦吾在滎陽縣境汜水附近、黃河南岸的棗樹溝設立聯(lián)絡處,負責接應龐炳勛渡河。但由于龐炳勛拖延了時間,被日軍發(fā)覺,取消了演習,并對龐炳勛嚴加防范,將其唯一的三十九師由新鄉(xiāng)附近的汲縣調往遠離新鄉(xiāng)的長垣縣,致使南返計劃落空。
1944年初,龐炳勛調任偽開封綏靖公署主任,并帶去一個獨立團。在此期間,龐炳勛既接待南京汪精衛(wèi)偽政府的官員,也接待重慶國民黨政府的官員,他的公署成了蔣汪合流的一個場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偽政府隨之垮臺。龐炳勛急忙致電蔣介石,表示戴罪立功,聽候發(fā)落。蔣介石復電慰勉并委以先遣軍司令,龐炳勛轉而又為蔣介石賣力,阻止八路軍進城對日軍受降。
歸隱逝世
10月,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發(fā)動內戰(zhàn),進攻華北解放區(qū),國民黨第四十軍在邯鄲一帶被殲滅。該殘部逃回安陽后,龐炳勛便將他的偽四十軍(實際不足一個師)交出,與國民黨四十軍殘部合編,并拿出一部分款項,重新組建了一個師。此后,他不再擔任軍職,只任掛名的國防部咨議的虛銜,在開封閑居,不久遷居到四十軍防地新鄉(xiāng),后遷居鄭州和南京。
就在南京解放前不久,龐炳勛攜帶他的姨太太和一雙兒女,隨他的老部下李振清到了臺灣,居住在臺北市,與孫連仲合開一家餐館度日。
1963年1月12日,龐炳勛死于臺北,時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