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尹樞,閬州(今南充閬中)人。約生于唐玄宗開元八年(720),卒于唐德宗貞元末。
唐德宗貞元七年(791)辛未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三十人。同榜有令狐楚等?脊伲憾Y部侍郎杜黃裳。試題為《珠還合浦賦》和《青云干呂詩》。
尹樞文名甚高,應試時年已七十有余。主考官杜黃裳亦第一次主考?嘞脒x才公允之策,故三場試畢,對眾舉子道: "諸位學士都是當代才子,怎么就沒有人幫我一把?"應試者計五百余人。大家面面相覷;不知何意?尹樞獨自上前問道: "不知您有什么吩咐?"杜黃裳道:"沒有人寫榜。"尹樞道:"我愿從命。"杜欣然授尹紙筆,尹提筆逐一題名,唱名。自始至終,全場肅然,均服其公道,最后獨缺狀頭,杜問:"寫誰較好?"尹樞毫無愧色地答道:"非老夫不可!"杜黃裳大吃一驚,然而細想,也非他莫屬。此事傳出,轟動朝野。盧綸有《送尹樞令狐楚及第后歸覲》詩云:"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蘭。寶器金罍重,清音玉佩寒。貢文齊受寵,獻禮兩承歡。鞍馬并汾地,爭迎陸與潘。"
《全唐文》存其《珠還合浦賦》、《華山仙掌賦》兩文。
其弟尹極,唐憲宗元和八年(813)癸巳科狀元。
補充
尹 樞 今閬中市二龍鄉(xiāng)。791年(唐德宗貞元七年)辛未榜狀元及弟。《太平廣記》卷一百八十《舉貢三》載:"貞元七年,杜黃裳知舉,聞尹樞(注:原文誤為尹極)時名籍籍,乃微服訪之。問場中名士,樞唯唯。黃裳乃具告曰:’某乃今年主司也,受命久矣,唯得一人某,他不能盡知,敢以有請’。樞聳然謝曰:’既辱下問,敢有所隱?’即言子弟有崔元略、孤進有林藻、令孤楚數(shù)人。黃裳大喜。其年樞狀頭(即狀元)及第。試《珠還合浦賦》。藻賦成,忽假寐,夢人告曰:何不敘來去之意。既寐,乃改數(shù)句。及謝恩,黃裳謂藻曰:敘珠來去有如神助。"《唐摭言》卷八云:"杜黃門第一榜,尹樞為狀頭。先是杜公主文,志在公選,知與無預評品者。第三場庭參之際,公謂諸生曰:’主上誤聽薄劣,俾為社稷求棟梁,諸學士皆一時英俊,奈無人相救!瘯r人策五百余人,相顧而已。樞年七十余,獨趨進曰:’未諭侍郎尊旨。’公曰:’未有榜貼。’對曰:’樞不才。公欣然延之。從容,因命卷簾,授以紙筆,樞援豪斯須而就。每扎一人,則抗聲斥其姓名,自始至末,列庭聞之,咨嗟嘆其公道者一口,然后長跪授之,唯空其元而已。公覽讀致謝訖,乃以狀元為請。樞曰:’狀元非老夫不可!笃嬷,因命親筆自扎之。"《唐才子傳》卷五載:令孤楚,宋愨士,敦煌人也。五歲能文章。貞元七年,尹樞述進士及第?quot;《登科記考》卷十二說:"貞元七年,進士三十人,尹樞,狀元。知貢舉:禮部侍郎杜黃裳。"《閩川名士傳》說:"尹樞文名甚高,應試時,年憶七十余,知舉杜黃裳奇其才,取為狀頭。"《文苑英華》載:"本科應試題為《珠還合浦賦》和《青云十呂詩》。"今《文苑英華》存有尹樞應試的《珠還合浦賦》。
尹 極 尹樞之弟,813年(唐憲宗元和八年)癸巳科狀元及第!兜强朴浛肌肪硎溯d:"元和八年,進士三十人,尹極,狀元。知貢舉:中書舍人韋貫之。"《玉芝堂談薈》載唐宋以來狀元姓名,本科狀元亦署為尹極,并說尹極為唐德宗貞元七年狀元尹樞之弟!段脑酚⑷A》載:本科聽試詩題為《履春冰詩》。
尹樞、尹極兄弟倆在二十二年中先后中狀元,時人稱"梧桐雙風",他們的狀元府第在閬中保寧鎮(zhèn),故以此街名"狀元街",沿襲至今。因唐時舉進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試,故稱鄉(xiāng)試第一名為解元。其后世子孫為了紀念他們,在家鄉(xiāng)建廟,取名解元寺,至今猶存。1951年至1992年在此處設立過解元鄉(xiāng),今已與二龍鄉(xiāng)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