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經(jīng)歷
朱化麟幼時家貧失學(xué),十一歲拜西河大鼓創(chuàng)始人馬三瘋為師學(xué)藝。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xué),為其師和其師摯友韓云甫、韓云亭器重。韓氏兄弟喜好文藝,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皆能。朱化麟隨師馬三瘋常住韓家,除接受老師教誨,還受到韓氏兄弟在文化方面的薰陶,進步很快。在學(xué)徒期間就嶄露頭角。十六歲出師,因無得力弦?guī),歸家務(wù)農(nóng),兼教胞兄彈弦。三年后,其兄藝成,朱化麟的技藝也臻熟練,二人聯(lián)袂行藝。但朱化麟未就此滿足,又追隨師父搭檔,細心揣摩師父技藝,使演唱精益求精。 清光緒十五年(1890)前后,馬三瘋?cè)ナ,他獨立挑班演出。四十一歲時,其兄逝世,失去應(yīng)手弦?guī),為保持聲譽而輟演,為盟兄河北梆子名演員大吉高拉板胡三年。其間培養(yǎng)了弦?guī)熗鮼碜优c之搭檔,再次出山行藝更為轟動,前來約請者應(yīng)接不暇。
藝術(shù)風(fēng)格
朱化麟擅演中、短篇書目,大多是師父口傳心授的實詞書,后經(jīng)韓氏兄弟調(diào)理,又有很大發(fā)展。其主要特點是“死書活說”。不同階層的聽眾,有不同的說法。如說《樊金定罵城〉,他以優(yōu)美的唱腔、透辟的書情征服上層聽眾;但對廣大農(nóng)民演唱此段時,唱完頭幾句后即放下板,從“破題”開始批講這段書的故事原委,然后再唱原詞。即使是文辭深些,聽眾也能明白它的意思。有些書詞中有典故,他則加以解說,增加書目的知識性和趣味性,使他的表演真正達到雅俗共賞!
朱化麟不僅書說得好,在音樂唱腔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同樣的板式、唱腔根據(jù)不同書情有不同唱法。他還從河北梆子中汲取了不少營養(yǎng),豐富了西河大鼓的唱腔。他擅唱的“反腔”、“攢板”、“搶板”、“十三咳”、“哭相思”中都能聽到河北梆子的旋律。他還在夾白夾唱方面發(fā)展了先人的藝術(shù),如在《打圍》(又名《井臺會》)一書中,插入了五段說白共二千三百九十四字,在《回圍》一書中,還有一句唱一句白的表演處理。他唱書段都經(jīng)過精心排練按書情設(shè)計好唱腔、唱法,即使是中篇書也要定腔定調(diào),先排后演,決不“趟水”。他常對人說:“既然人們稱我為說書先生,就得像個先生樣兒,說書表演不能有一點兒貧氣、俗氣和令人厭氣;書詞要美,不能有低級趣味;唱腔要美,必須悅耳動聽;身段要美,讓人賞心悅目;為人要美,舉止灑脫大方!睘榱怂囆g(shù),他一生煙酒不沾,上場不吐痰、不飲水,以端莊的風(fēng)度獲得“大官”、“蓋京南”的雅號,并以其細膩、典雅、風(fēng)趣、優(yōu)美的表演及巧、俏的唱法和嚴肅的演出作風(fēng),在西河大鼓界自成一格,人稱“朱派”。
常演書目
朱化麟常演的書目有《大衣箱》、《呼延慶打擂》、《少英烈》、《林香寶投親》等中篇,和《小姑賢》、《藍橋會》、《打圍》、《回圍》、《丁香割肉》、《朱買臣休妻》、《小天臺》、《韓湘子上壽》、《打黃狼》、《合缽》,以及《寧武關(guān)》、《樊金定罵城》、《火燒綿山》、《大西廂》等短篇。
朱派傳人
“朱派”傳人甚多,有盧藎臣、楊振遠、焦躍山、劉躍山等,師弟王再堂(轉(zhuǎn)眼王)也是從朱化麟學(xué)藝成名;再傳弟子及門人有李成林、王書祥、楊進禎、韓文元、王芳春、李賀春、李全春、曹樹春、李秀春,張金貴、王艷芬(女)、艷桂榮(女)、田連霞(女)、王蓮君(女)、宋鳳齋(女)、張領(lǐng)弟(女)、王鹿春和鄧廣春等均是很有聲望的演員。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