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guān)介紹
萬歷中興
朱翊鈞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親李太后代為聽政,太后則將一切軍政大事交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實行了一條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社會經(jīng)濟很大的發(fā)展,是為“萬歷中興”。
怠政政事
但張居正死后,萬歷十四年(1586年)十一月朱翊鈞開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說是染上鴉片煙癮)。后因立太子之事與內(nèi)閣爭執(zhí)長達十馀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1589年,朱翊鈞不再出現(xiàn),內(nèi)閣出現(xiàn)了“人滯于官”、“曹署多空”的現(xiàn)象;以至于朱翊鈞在位中期以后方入中樞的廷臣不知皇帝長相如何,萬歷四十年(1612年),南京各道御史上疏:“臺省空虛,諸務(wù)廢墮,上深居二十馀年,未嘗一接見大臣,天下將有陸沉之憂。”。首輔葉向高卻說皇帝一日可接見福王兩次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十一月,“部、寺大僚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數(shù)年,六科止存四人,十三道止存五人”。囚犯們關(guān)在監(jiān)獄里,有長達二十年之久還沒有問過一句話的,他們在獄中用磚頭砸自己,輾轉(zhuǎn)在血泊中呼冤。臨江知府錢若賡被朱翊鈞投入詔獄達三十七年之久,終不得釋,其子錢敬忠上疏:“臣父三十七年之中……氣血盡衰……膿血淋漓,四肢臃腫,瘡毒滿身,更患腳瘤,步立俱廢。耳既無聞,目既無見,手不能運,足不能行,喉中尚稍有氣,謂之未死,實與死一間耳”。宰相李廷機有病,連續(xù)上了一百二十次辭呈,都得不到消息,最后他不辭而去。萬歷四十年(1612年),吏部尚書孫丕揚,“拜疏自去”。四十一年(1613年),吏部尚書趙煥也“拜疏自去”。
萬歷中后期長達30年不上朝,有非常有名的六準和六不準。
萬歷不上朝主要原因是皇權(quán)與文官制度發(fā)生了劇烈沖突,皇權(quán)受到壓抑,萬歷用消極方式對抗。但是有兩點萬歷仍然值得肯定,其一萬歷皇帝并沒有因大臣與之作對甚至漫罵皇帝貴妃而殺掉一人,是相當寬仁的。其二不上朝并不是不辦公,萬歷年間的國家大事小情都是萬歷處理的,大的比如萬歷三大征,特別是明、日的壬辰戰(zhàn)爭一直在萬歷指導(dǎo)下進行。小的比如利瑪竇進京傳教,建立教堂,月供乃至墓地都是在萬歷過問下得以順利進行的。西方傳教士對萬歷充滿敬意好感,東西方文明得以交流,萬歷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的。
其二,派太監(jiān)設(shè)立礦監(jiān)、稅監(jiān)斂財肯定是不好的一面,但是我們應(yīng)該具體分析,礦監(jiān)的出現(xiàn)是萬歷下旨從此天下可以開礦了,初衷并非與民爭利,由此礦監(jiān)才派出。太監(jiān)把經(jīng)念歪了,鬧得烏煙瘴氣。這段弊政大概有四年。四年后萬歷終止太監(jiān)出宮斂財,但是礦禁卻取消了。無疑從此促進資本主義經(jīng)濟萌芽的發(fā)展。各國歷史上封建國家都對工商業(yè)攫取的過多利潤加以剝奪。明王朝所為只是巧立名目,加大征稅比率。沒有出現(xiàn)漢武帝時期命令商人拿出一半家產(chǎn)以佐官府導(dǎo)致“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但是明代工商業(yè)者已經(jīng)成為相當強大的社會力量,對于這種加稅也不能忍受。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反對礦監(jiān),稅使的民變不斷發(fā)生。(參見《儒家文明》)從新事物的成長角度來看,有適當?shù)臎_突和矛盾是有利于其成長壯大的。
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更加矛盾重重。由于他不理朝政,大臣的奏章,他的諭旨,全靠內(nèi)侍傳達。冊立太子的大事久拖不決,導(dǎo)致官僚集團各派之間互相火并,黨爭也愈演愈烈。東林黨人與邪 黨的斗爭水火不容,持續(xù)了很久,明王朝到了崩潰的邊緣。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鈞在內(nèi)外交困、風雨飄搖中死去,終年58歲。葬于定陵,謚號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為神宗。
礦稅之害
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明神宗派出宦官充任礦監(jiān)稅使,掠奪商民,一旦被認為地下有礦苗,房屋就要全部拆除,以便開礦,開礦時挖掘不到時,附近的商家會被指控“盜礦”,必須繳出全部“盜礦”的賠款。礦監(jiān)所到之處,民窮財盡,“鞭笞官吏,剽劫行旅,商民恨刺骨”“其黨直入民家,奸淫婦女,或掠入稅監(jiān)署中,士民公憤”,而“帝不問”,成為明代一大惡政。首輔朱賡沉痛地說:“今日政權(quán)不由內(nèi)閣,盡移于司禮!贝髮W士沈鯉在《請罷礦稅疏》中,亦指出礦稅“皆有司加派于民,以包賠之也”。戶科給事中田大益曾忍無可忍地批評他:“以金錢珠玉為命脈!比f歷二十五(1597年)至三十三年(1605年)礦稅使進內(nèi)庫銀將近三百萬兩,“半以助浮費,半以市珠寶”,更多的財物流入了宦官的腰包。
三大征戰(zhàn)
指明神宗萬歷帝朱翊鈞(1573~1619)年間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三戰(zhàn)皆捷,但明朝人力物力也遭受到巨大損失。
寧夏之役 即鎮(zhèn)壓啺葜?lián)u0菰曬拋迦耍尉鋼薪得鰨ι賈富。万历耻E位鶻,统碑T葉∏в,专诸H模嘈鈧。万历十七妮彫以副总兵致仕,子喅卸饕u職。十九年,火落赤等部犯洮河告急,拜自請率所部三千人往援,至金城,見各鎮(zhèn)兵皆出其下,歸途取路塞外,戎兵亦遠避之,因益驕橫,有輕中外之心。巡撫黨馨每抑裁之,并核其冒餉罪,啺菀蠐詼甓率巳,净@掀渥映卸鰲⒁遄訂云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旸叛亂,殺黨馨及副使石繼芳,縱火焚公署,收符印,發(fā)帑釋囚。脅迫總兵官張惟忠以黨馨“扣餉激變”奏報,并索取敕印,惟忠自縊死。此后東旸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以承恩、許朝為左右副總兵,土文秀、喸莆笥也謂,占据宁蠍罎}躺。出兵连陷喰勿仮刽b洹⒂袢、翙┧|ń衲牧槲洌┑瘸牽┢鉸布崾夭幌隆E丫忠孕砘沓匾淮渥∧廖斬,靛i撞棵曬攀琢熘ν玫認嘀,势力越紤n看,全蓲帏zH濾娜,副总兵李昫奉總督魏學曾檄,攝總兵事進剿,但叛軍恃套部蒙古支持,勢甚強。此后,明朝特調(diào)副麻貴馳援,貴率蒼頭軍在攻城同時,阻擊套部蒙古,斬獲甚多。四月,又調(diào)李如松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jiān)軍,統(tǒng)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七月,麻貴等搗毀套部大營,追奔至賀蘭山,將其盡逐出塞。各路援軍在代學曾為總督的葉夢熊的統(tǒng)帥下,將寧夏城團團包圍,并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nèi)彈盡糧絕,同時內(nèi)部發(fā)生火并,九月十六日劉東旸殺土文秀,承恩殺許朝,后周國柱又殺劉東旸。軍心渙散。李如松攻破大城后又圍啺菁遙葶孛拋躍,承俄d缺磺,宙溗,啺葜畞y全部平息。
播州之役 播州位于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自唐楊端之后,楊氏世代統(tǒng)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楊鏗內(nèi)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歷初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并于萬歷十七年公開作亂。明廷對楊應(yīng)龍之亂舉棋不定,未采取有力對策。因此應(yīng)龍本人一面向明朝佯稱出人出錢以抵罪贖罪,一面又引苗兵攻入四川、貴州、湖廣的數(shù)十個屯堡與城鎮(zhèn),搜戮居民,奸淫擄掠。二十六年,四川巡撫譚希思于綦江、合江(今四川瀘州東)設(shè)防。次年,貴州巡撫江東之令都司楊國柱率軍三千進剿,失利,楊國柱被殺。明廷罷江東之,以郭子章代之。又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jié)制川、湖、貴三省兵事,并調(diào)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征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fā),每路約三萬人。劉綎進兵綦江,連破楠木山、羊簡臺、三峒天險。又敗應(yīng)龍之子朝棟所統(tǒng)苗軍。巾幗英雄秦良玉與其丈夫馬千乘亦率兵攻下金筑等七寨,并偕同酉陽等土司軍一起攻下桑木關(guān)為南川路戰(zhàn)功第一。其他幾路明軍也取得勝利。三月底,劉綎攻占婁山關(guān),四月,楊應(yīng)龍率諸苗決死戰(zhàn),又敗。綎進占楊應(yīng)龍所依天險之地龍爪、海云,至海龍囤(今遵義西北),與諸路軍合圍之。六月,劉綎又破大城。應(yīng)龍知大勢已去,與二妾自縊,子朝棟等被執(zhí),明軍入城,播州平。后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朝鮮之役 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戰(zhàn)。萬歷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quán)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占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今漢城)。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于武備,軍隊望風而潰。李昖逃奔平壤、后又奔義州(今新義州東北)。日軍進占王京后,毀墳?zāi)梗偻踝、陪臣,剽掠府庫。又攻入開城、平壤。朝鮮八道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形勢下,明朝應(yīng)朝鮮之請,出兵援朝。但援軍因兵少力弱,地理不熟,游擊史儒戰(zhàn)死,副總兵祖承訓(xùn)僅以身免。明廷得敗訊后,以宋應(yīng)昌為經(jīng)略、李如松為東征提督,集四萬兵馬赴朝。次年正月進攻平壤,擊敗小西行長部,獲平壤大捷,此后又復(fù)開城,扭轉(zhuǎn)戰(zhàn)局。后又進逼王京,但在距王京三十里的碧蹄館因輕敵中伏,損失慘重。三月,劉綎、陳璘率軍抵朝。明軍扼臨津、寶山等處,并斷日軍糧道,日軍缺糧,不得不放棄王京,退縮至釜山等地,開始與明軍談判。明兵部尚書石星力主和議。但因日本提出以大同江為界等無理要求,談判破裂。二十五年日軍再次發(fā)動進攻,明神宗朱翊鈞下石星等于獄,以邢玠為薊遼總督,麻貴為備倭大將軍,調(diào)薊遼、宣府、大同、山西、陜西兵及福建、吳淞水兵援朝,又募川、漢兵等往援。次年二月,明軍兵分四路,中路李如梅、東路麻貴、西路劉綎、水路陳璘,分道向釜山挺進,陳璘與朝鮮水軍將領(lǐng)李舜臣緊密配合,在海上打敗敵人最精銳的小西行長所部,八月,豐臣秀吉死,日軍撤兵,中朝聯(lián)軍乘勢進擊,日軍大敗。但李舜臣和明軍老將鄧子龍也在與日軍的海上會戰(zhàn)中犧牲。十一月,戰(zhàn)爭基本結(jié)束。
三次戰(zhàn)役雖取得勝利,但也使明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損失。史載:“二十年,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余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余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苯(jīng)此三次戰(zhàn)役后,明朝元氣大傷,成為導(dǎo)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女真堀起
此時東北女真族努爾哈赤興起,成為日后明帝國的隱患。
1619年,遼東軍區(qū)司令官楊鎬四路進攻后金,在薩爾滸大敗,死四萬余人,開原、鐵嶺淪陷,北京震動。朱翊鈞用熊廷弼守遼東,屯兵筑城,才將遼東局勢扭轉(zhuǎn)。不過朱翊鈞的三十年“斷頭政治”,連“票擬”、“朱批”都已經(jīng)完全停止,即使軍事科技領(lǐng)先當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明顯優(yōu)于前朝,但是明朝行政已長年陷于癱瘓。
朱翊鈞在薩爾滸之戰(zhàn)的次年(1620年)逝世,葬于定陵!睹鞒弁趿辍诽岬剑喝f歷的定陵1958年發(fā)掘,萬歷帝尸骨復(fù)原,“生前體形上部為駝背”。
大事件記
紅薯傳入中國。
萬歷六年——李時珍撰寫《本草綱目》。
萬歷十二年——利瑪竇繪制第一張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圖》。
萬歷十二年——朱載出版《律呂精義》。
萬歷十二年——定陵開建。
萬歷二十九年——利瑪竇將油畫引入中國。
萬歷二十九年——楊繼洲撰寫《針灸大成》。
萬歷三十三年7月13日——海南瓊州發(fā)生7.5級地震。
萬歷三十六年——天主教傳入上海。
出生
萬歷六年——沈德符,文學家
萬歷十二年——胡正言,鐫刻家
萬歷三十九年1月——朱由檢,明思宗
逝世
萬歷二十二年——梁辰魚,劇作家
萬歷三十三年——田義,太監(jiān)
歷史評價
《明史·神宗本紀》:“故論考謂:明之亡實亡于神宗。”趙翼《廿二史札記·萬歷中礦稅之害》:“論者謂明之亡,不亡于崇禎而亡于萬歷!鼻甯咦谇≡凇睹鏖L陵神功圣德碑》中則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啟時閹宦之專橫,大臣志在祿位金錢,百官專務(wù)鉆營阿諛。及思宗即位,逆閹雖誅,而天下之勢,已如河決不可復(fù)塞,魚爛不可復(fù)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懷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無告,故相聚為盜,闖賊乘之,而明社遂屋。嗚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懼哉?”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一書將萬歷皇帝的荒怠,聯(lián)系到萬歷皇帝與文官群體在“立儲之爭”觀念上的對抗。怠政則是萬歷皇帝對文官集團的一種報復(fù)。黃仁宇說:“他(即萬歷皇帝)身上的巨大變化發(fā)生在什么時候,沒有人可以做出確切的答復(fù)。但是追溯皇位繼承問題的發(fā)生,以及一連串使皇帝感到大為不快的問題的出現(xiàn),那么1587年丁亥,即萬歷十五年,可以作為一條界線。這一年表面上并無重大的動蕩,但是對本朝的歷史卻有它特別重要之處!
但若站在心理學的角度,朱翊鈞的這種怠政也可以被理解為習得性失助或憂郁癥的臨床表現(xiàn)。
在《萬歷十五年》文末總結(jié),“1587年,是為萬歷15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jīng)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晏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diào)和,高級將領(lǐng)的富于創(chuàng)造或者習于茍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后的結(jié)果,都是無分善惡,統(tǒng)統(tǒng)不能在事實上取得有意義的發(fā)展。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里作悲劇性的結(jié)束。萬歷丁亥年的年鑒,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
奇特記錄
朱翊鈞同時創(chuàng)下了中國皇帝歷史上的一個“光輝”記錄:長達28年未曾上朝。這也是很多史學家所詬病的一個話題,很多人如此評價:“明亡,實亡于萬歷!闭f的就是此人長達28年的不理朝政。
年號索引
中國年號索引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quán)年號
天命(1616年-1626年):后金—太祖努爾哈赤之年號
洪武(1619年):明朝時期—李新之年號
天真混(1619年):明朝時期—李文之年號
元龜(1570年四月二十三-1573年七月二十八):日本—正親町天皇之年號
天正(1573年七月二十八-1592年十二月初八):日本—正親町天皇、后陽成天皇之年號
文祿(1592年十二月初八-1596年十月二十七):日本—后陽成天皇之年號
慶長(1596年十月二十七-1615年七月十三):日本—后陽成天皇、后水尾天皇之年號
元和(1615年七月十三-1624年二月三十):日本—后水尾天皇之年號
天佑或天祐(1557年-1572年):后黎朝—英宗黎維邦之年號
嘉泰(1573年-1578年):后黎朝—世宗黎維潭之年號
光興(1578年-1600年):后黎朝—世宗黎維潭之年號
慎德(1600年):后黎朝—敬宗黎維新之年號
弘定(1600年-1618年):后黎朝—敬宗黎維新之年號
永祚(1618年-1629年):后黎朝—神宗黎維祺之年號
崇康(1566年-1578年):莫朝—英祖莫茂洽之年號
延成(1578年-1585年):莫朝—英祖莫茂洽之年號
端泰(1586年-1587年):莫朝—英祖莫茂洽之年號
興治(1588年-1590年):莫朝—英祖莫茂洽之年號
洪寧(1591年-1592年):莫朝—英祖莫茂洽之年號
武安(1592年):莫朝—景宗莫全之年號
寶定(1592年-1593年):莫朝—閔宗莫敬止之年號
康佑或康祐(1593年):莫朝—閔宗莫敬止之年號
乾統(tǒng)(1593年-1594年):莫朝—代宗莫敬恭之年號
隆泰(1594年-1628年):莫朝—光祖莫敬寬之年號
羅平(1597年):后黎朝時期—武登之年號
福德(1597年):后黎朝時期年號
大德(1597年):后黎朝時期—阮明智之年號
年代對照
萬歷四十八年 | 公元 1620年 | 庚申年 |
萬歷四十七年 | 公元,1619年 | 己未年 |
萬歷四十六年 | 公元,1618年 | 戊午年 |
萬歷四十五年 | 公元,1617年 | 丁巳年 |
萬歷四十四年 | 公元,1616年 | 丙辰年 |
萬歷四十三年 | 公元,1615年 | 乙卯年 |
萬歷四十二年 | 公元,1614年 | 甲寅年 |
萬歷四十一年 | 公元,1613年 | 癸丑年 |
萬歷四十年 | 公元,1612年 | 壬子年 |
萬歷三十九年 | 公元,1611年 | 辛亥年 |
萬歷三十八年 | 公元,1610年 | 庚戌年 |
萬歷三十七年 | 公元,1609年 | 己酉年 |
萬歷三十六年 | 公元,1608年 | 戊申年 |
萬歷三十五年 | 公元,1607年 | 丁未年 |
萬歷三十四年 | 公元,1606年 | 丙午年 |
萬歷三十三年 | 公元,1605年 | 乙巳年 |
萬歷三十二年 | 公元,1604年 | 甲辰年 |
萬歷三十一年 | 公元,1603年 | 癸卯年 |
萬歷三十年 | 公元,1602年 | 壬寅年 |
萬歷二十九年 | 公元,1601年 | 辛丑年 |
萬歷二十八年 | 公元,1600年 | 庚子年 |
萬歷二十七年 | 公元,1599年 | 己亥年 |
萬歷二十六年 | 公元,1598年 | 戊戌年 |
萬歷二十五年 | 公元,1597年 | 丁酉年 |
萬歷二十四年 | 公元,1596年 | 丙申年 |
萬歷二十三年 | 公元,1595年 | 乙未年 |
萬歷二十二年 | 公元,1594年 | 甲午年 |
萬歷二十一年 | 公元,1593年 | 癸巳年 |
萬歷二十年 | 公元,1592年 | 壬辰年 |
萬歷十九年 | 公元,1591年 | 辛卯年 |
萬歷十八年 | 公元,1590年 | 庚寅年 |
萬歷十七年 | 公元,1589年 | 己丑年 |
萬歷十六年 | 公元,1588年 | 戊子年 |
萬歷十五年 | 公元,1587年 | 丁亥年 |
萬歷十四年 | 公元,1586年 | 丙戌年 |
萬歷十三年 | 公元,1585年 | 乙酉年 |
萬歷十二年 | 公元,1584年 | 甲申年 |
萬歷十一年 | 公元,1583年 | 癸未年 |
萬歷十年 | 公元,1582年 | 壬午年 |
萬歷九年 | 公元,1581年 | 辛巳年 |
萬歷八年 | 公元,1580年 | 庚辰年 |
萬歷七年 | 公元,1579年 | 己卯年 |
萬歷六年 | 公元,1578年 | 戊寅年 |
萬歷五年 | 公元,1577年 | 丁丑年 |
萬歷四年 | 公元,1576年 | 丙子年 |
萬歷三年 | 公元,1575年 | 乙亥年 |
萬歷二年 | 公元,1574年 | 甲戌年 |
萬歷元年 | 公元,1573年 | 癸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