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傳記
簡介明蓮池、佛慧、袾宏大師,蓮宗八祖也。仁和沈氏子,年十七,補諸生,以學行稱。聞鄰人持佛名,無疾病而終,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即棲心凈土,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以自策。三十二出家,訪遍融、笑巖諸大老,參念佛是誰有省。旋居云棲,山故多虎,為誦經(jīng)施食,虎患遂寧。歲旱,居民乞禱雨,循田念佛,雨隨足至。眾悅,相與造屋,僧日歸附,遂成叢林。乃提倡凈土,痛斥狂禪,廣修眾善,以資凈業(yè)。時戒壇久禁,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為作證明。定水陸儀文,及瑜伽焰口,開放生池,著戒殺文,以拯冥陽之苦。著阿彌陀經(jīng)疏鈔,及云棲法匯,融會事理,統(tǒng)攝三根,從化者甚眾。忽別道俗,曰:“吾將他往!敝疗,示諸弟子,老實念佛,向西念佛而逝。年八十一。
蓮池祩宏禪師悟道因緣白話解說
杭州云棲祩宏禪師,字佛慧,號蓮池,俗姓沈,杭州仁和人。祩宏禪師十七補諸生(明清經(jīng)省各級考試錄取入府州縣之學者),以學識德行而名重一方。其鄰居有一位老婆婆,每日堅持念佛號數(shù)千聲,常年不怠。祩宏禪師問其故,老婆婆回答道:“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與人一拱而別,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钡偤甓U師深受啟發(fā),從此便棲心凈土。為了警策自己精進用功,祩宏禪師特于案頭上書“生死事大”四字。一日,祩宏禪師閱讀《慧燈錄》,失手打破茶杯,若有所省。
從二十七歲至三十一歲,祩宏禪師連遭喪父、失兒、亡妻、喪母之打擊,深感人命無常,生死事大,遂決意出家。大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祩宏禪師三十二歲,投西山無門性天禪師落發(fā),并于昭慶無塵玉禪師座下受具足戒。不久,祩宏禪師便孤錫游方,曾北游五臺,感得文殊菩薩放光,后入京師,參禮真圓遍融禪師及笑巖德寶禪師。
初禮德寶禪師于柳巷,祩宏禪師便請求開示修行法要。
德寶禪師道:“阿你三千里外求開示我,我有甚么開示你?”
祩宏禪師一聽,恍然有省,于是辭歸。
一日,祩宏禪師途經(jīng)山東東昌府的時候,聽到譙樓鼓聲響起,忽覺身心脫落,豁然大悟,遂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可奇。
焚香擲戟渾閑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明穆宗隆慶五年(1571),祩宏禪師沿途乞化,回到浙江,于古云棲寺舊址,結茅默坐,懸鐺煮糜。在這期間,祩宏禪師曾絕糧七日,終日惟倚壁危坐,胸前掛一塊鐵牌,上書云:“鐵若開花,方與人說!
后來,隨著前來歸附的衲子日漸增多,云棲寺很快修復一新,成為一個十方叢林。
祩宏禪師一生弘化,主張禪凈雙修,以凈為主。他認為禪與凈、禪與教都是一體不二的,殊途同歸。
關于禪與凈,祩宏禪師道:“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曉得此意,禪宗凈土,殊途同歸!
關于禪與教,祩宏禪師道:“參禪者,借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薄皩W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為模楷!
除此之外,祩宏禪師對戒律也非常重視。他認為讀經(jīng)、參禪、持戒,都與念佛是一體不二的:“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jīng),經(jīng)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
由于祩宏禪師本身是從禪入凈的,又主張禪凈不二、以凈為歸,所以他的開示,在朝野中影響很大。一時士庶都爭相前來禮敬問法。
侍郎王公宗沫曾告訴祩宏禪師:“夜來老鼠唧唧,說盡一部《華嚴經(jīng)》!
祩宏禪師道:“貓兒突出時如何?”
王公被問得啞口無言。
祩宏禪師自代云:“走卻法師,留下講案!辈⒆髻试疲
“老鼠唧唧,華嚴歷歷。
奇哉王侍郎,卻被畜生惑。
貓兒突出畫堂前,床頭說法無消息。
無消息,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世主妙嚴品第一!
另有侍御左宗郢問:“念佛得悟否?”
祩宏禪師道:“返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1615)七月的一天晚上,祩宏禪師上堂辭眾云:“我言眾不聽,我如風中燭,燈盡油干矣!
第二天,他便示疾,瞑目無語。眾弟子圍繞著他,心懷悲泣。
祩宏禪師忽然張開眼睛勸告大眾云:“大眾老實念佛,毋捏怪,毋壞我規(guī)矩!
當時有一僧人問:“誰可主叢林?”
祩宏禪師道:“解行雙全者。”
說完便高聲念佛而逝。春秋八十一歲。
祩宏禪師生前著作很多,著名者當推《阿彌陀經(jīng)疏鈔》、《沙彌律儀要略》、《禪關策進》、《緇門崇行錄》、《往生集》、《竹窗隨筆》等。
人物簡述
生平
大師杭州仁和人氏,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生于望族世家。父名德監(jiān),號明齋先生,母周氏。初習儒業(yè),十七歲補諸生,以學識與孝行著稱于鄉(xiāng)里。居俗家時,鄰家有一老嫗,日課佛號數(shù)千,大師問其所以,老嫗答言:“先夫持佛名,臨終時無疾而逝,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大師宿根深厚,聞語深為感動,信佛法之不可思議,遂寄心凈土。曾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以自警策。后來因為父母相繼去世,悲痛無比,由此對于佛家生死無常之理體會更深。于是與妻子湯氏訣別,決志出家修行,言之曰:“恩愛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為計!”并作七筆勾詞(表示世間名聞利養(yǎng)、兒女私情等等,一一舍去勾消,以明出家志向,其詞分為七節(jié)故名之),遂于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投西山無門寺性天和尚落發(fā),在昭慶寺無塵玉律師處得受三壇具足大戒,此后便杖策游方,遍參四處賢善知識。北游五臺,感文殊放光,入京師參訪笑巖德寶禪師,亦有所省悟,在向東昌的歸途上,忽聞樵樓之鼓聲而大悟,并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大師功德
隆慶五年(公元1571),入杭州云棲山,見山水清幽,易于安居修行,逐往山中結茅舍居之,常去山腳村落乞食以資養(yǎng)命。山中時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師慈悲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便絕。時歲又逢亢旱,村民懇請大師祈雨以解災情,大師手擊木魚,率眾繞田埂念佛,一時頃,所及之處,雨下如注。村中民眾歡喜踴躍,對佛法生大誠信,并自發(fā)組織力量,為大師建造禪院。自此之后,師于道場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聞風而至,海眾云集,共修凈業(yè),逐漸成為一大叢林。
大師主持道場后,注重真修實行,以戒律為基石,以凈土為皈依。禪與凈土兼提并重,弘宗演教常年不衰,此時南北戒壇久廢,為使戒法不絕,便令受戒者自備衣缽,于佛前為作證明而受具戒。并著述有關律制,軌范文例,如《沙彌要略》、《具戒便蒙》、與《菩薩戒發(fā)隱》等,以便信眾學習戒法。提倡戒殺放生,于寺中開設放生池和放生所,所著《戒殺放生文》風行于世。同時又修訂《瑜伽焰口》、《水陸儀規(guī)》、和《朝暮二時課誦》等佛門法事儀規(guī)行文。這些儀規(guī),一直沿用至今。
在生活上,蓮池大師簡樸清淡,始終以麻布素衣蔽身,一麻布幃用幾十年,日常行作都自力親為。著有三十二條自警以律己。待人接物心懷慈悲,外顯威儀而不失溫和,為道場與大眾不辭勞苦,以大悲心平等攝化一切有情。
圓寂
大師一生致力于弘揚凈土法門,主持云棲道場四十余年,言傳身教接引無數(shù)佛子同歸凈土,臨終前半月預知時至,于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1615)六月底,先往城中別諸弟子及故舊等,后歸寺中具茶湯設供話別眾僧。七月初一,上堂對眾曰“明日吾行矣!”。晚上,大師示微疾,瞑目靜坐于丈室。次日夕,諸弟子等請留遺訓,大師睜眼開示:“大眾老實念佛,莫捏怪,莫壞我規(guī)矩!毖援呄蛭髂罘鸲。師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弟子奉其舍利入塔于五云山麓。自七祖省常大師生西,至蓮池大師行化于世,其中間隔五百五十余年。此時間內教法式微,凈宗不振,雖有高僧大德出現(xiàn),弘揚凈土念佛法門,以救道法之衰落,然收效匪著。證諸史冊,自身行持謹嚴,度眾不遺余力,蓮池大師當為最為出色者之一。
人物年表
17歲舉諸生,以學行見稱。鄰有一老嫗,日日稱念佛號,彼問其所以,嫗對曰:“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而逝,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師為其語所感,爾后即寄心凈土,書“生死事大”四字于案頭以自策。
27歲喪父,
32歲母亦永訣。
嘉靖四十五年(1566)遂決意出家,投西山性天大師落發(fā),就昭慶無塵受具。旋即北游,謁遍融大師,諭以勿貪名利,唯一心辦道,老實持戒念佛。后參笑巖德寶于柳庵,辭別向東昌之歸途上,聞樵樓之鼓聲忽大悟。乃作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閑事,魔佛空爭是與非!
隆慶五年(1571),乞食云棲,見山水幽絕而愛之,居焉。山故多虎,環(huán)山40里,歲傷不下數(shù)十人,居民苦之,師發(fā)悲愿,為誦經(jīng)施食,虎患遂寧。歲亢旱,居民乞禱雨。師曰:“吾但知念佛,無他術也!北姽陶,乃持木魚出,循田塍行,唱佛名。如足所及,時雨如注。眾悅,相與庀材造屋。師居山修念佛三昧,教化遠近,衲子云集,遂成一大叢林。
萬歷十二年(1584),編《往生集》,記傳古今往生者之事跡。二十年,開法于杭州凈慈寺,又興戒壇之制,行自誓受戒之法。于山中及城內外造放生池,作《戒殺放生文》,誡害物命。弘揚凈土,著《阿彌陀經(jīng)疏鈔》等,融會事理,統(tǒng)攝三根,至于淵奧。四十三年六月杪,忽入城別諸弟子及故舊,曰:“吾將他往。”還山,設茶別眾,眾莫測。至七月朔晚,入堂曰:“明日吾行矣。”次夕,入丈室,示微疾,睽目坐,城中諸弟子畢至,復開目云:“大眾老實念佛,毋捏怪,毋壞我規(guī)矩!北娏糁瑤熥鳌度上А、《十可嘆》以警眾,面西念佛端然而逝。
世壽81歲,僧臘50夏,塔全身于寺左嶺下,留世著作有《阿彌陀經(jīng)疏鈔》4卷、《往生集》3卷、《凈土疑辯》1卷、《禪關策進》1卷、《梵網(wǎng)戒疏發(fā)隱》5卷、《沙彌要略》、《具戒便蒙》各1卷、《緇門崇行錄》1卷、《水陸法會儀軌》6卷、《楞嚴摸象記》10卷、《竹窗隨筆》3卷、《云棲遺稿》3卷、《山房雜錄》2卷等。后由其弟子搜集師之著作30余種編成《云棲法匯》流通。參閱《云棲志·釋德清撰蓮池大師塔銘》、《凈土圣賢錄》卷5等。
八祖道場
云棲
蓮池大師愛云棲之環(huán)境,此地既離杭州不遠,又是個山幽境勝之地,大師結茅駐錫,終使云棲寺成為歷數(shù)百年而不衰的專修凈土道場。
山徑紆徐日,溪聲到處聞。
竹深陰戛日,木古勢干云。
倚檻聽啼鳥,攀崖采異芬。
韶華春已半,萬物各欣欣。
此詩為清康熙皇帝巡幸云棲寺時所留下的五言詩,短短四十字,道出了云棲幽靜深奧的特色。
上世紀三十年代,臨海項氏士元編纂《云棲志》十卷,其《自序》有:“杭為浙省首區(qū),西南一帶,湖山秀美,選佛之場,棲真之宅,環(huán)列錯峙,五云在諸山中尤為秀聳,江湖映帶,南北兩峰,均落腕中,山之西麓,云棲寺在焉。境則變喧而幽,土則去穢而凈,蓋五云檀有杭州山水之美,云棲尤占五云之勝也。溯茲寺自宋乾德間伏虎禪師開山以來,中經(jīng)吳越王錢氏暨釋裯宏發(fā)揚演播,慧光日啟,逮至有清,圣祖世宗高宗輩迭次巡幸,加以褒崇,香火益盛。嘉道以還,雖火患頻遭,故物多化灰燼,而寺僧鳳翔、瑞真等咸克發(fā)抒愿力,銳志重興,承缽之徒,亦能篤守老實念佛之戒,以故宗風廣扇,迄今未衰,祇園紺宇,先后增辟,以視疇昔,更遠駕而上之”。此文言簡意周,不僅敘述了寺之環(huán)境與歷史沿革,并說明距今七十年前之寺貌。從而我們可知此寺自蓮池大師之后,一直是“篤守老實念佛之戒,宗風廣扇,迄今未衰”的凈土道場。
該寺自蓮池大師住持之后
截至《寺志》成書之上世紀三十年代,凈土宗風歷三百六十余年而不變,首應歸功于大師之德化風靡遠近,故道俗之來受教與乞受戒者甚多。據(jù)《往生集》、《凈土圣賢錄》、《居士傳》等所載,就有數(shù)十人之眾;《云棲志·卷五禪德》所示者即有如榮、如清、廣槐、大賢、廣如、大冥、智瑛、圓信、廣印、廣彰、大掄、廣承、本金、鶴林、大善、方宜、成法、成杰、等圓、與明、與楷、交熙、維章、中庸、天壽等二十五人,諸師皆秉蓮池大師之教,虔信凈土法門,以蓮池大師手訂之制度為規(guī)則,導住眾皆篤修凈業(yè)使然。
其二,則由蓮池大師手訂云棲寺之規(guī)制,使后人有法可依。大師所制之規(guī)約周而備,計有:1.大堂規(guī)約;2.西堂規(guī)約;3.律堂規(guī)約;4.法堂規(guī)約;5.老堂規(guī)約;6.病堂規(guī)約;7. 各房規(guī)約;8.下院規(guī)約;9.直院事宜;10.定額人數(shù);11.節(jié)省財費;12.出應期會;13.暫到客眾;14.外住法眷;15.十方云水;16.眾事雜式;17.僧約;18.修身十事;19.各執(zhí)事約;20.僧值凡例;21.赴請三約;22.善罰例;23.免例;24.擯例;25.求住式;26.學經(jīng)號次;27.受戒式;28.過犯懺悔式;29.津送式;30.上方善會約;31.流通藏本法寶約;32.藏經(jīng)堂事宜;33.水陸道場規(guī)約;34.誦經(jīng)禮懺不誠敬罰例?芍^堂堂有規(guī)約,事事有所依,執(zhí)事明其職,修學各有式,誤事罰銀錢,賞罰甚分明。
明代中后期的佛教寺院,多飛檐翹角宏偉壯麗,云棲寺雖是當時的佛教中心,住僧千余,但大師無意寬宏寺宇。僧舍欠缺,即于房外支閣以居,寺院卻依制管理得整整有條。寺僧禮佛誦經(jīng)或靜坐修持設有專房;僧職分明,執(zhí)事僧有辦公處所,每間房舍都安鎖鑰,定時啟閉;院內老堂、病堂、浴室、客房一應俱全;一日夜中由直板僧鳴板巡行,聞板隨聲念佛者舉善,晚間有直夜僧巡視察單,并由直院總管此事;戒為三學之本,嚴格執(zhí)行半月一次的“誦戒”和“羯磨”,按規(guī)定對寺僧賞功罰過,如有嚴重犯戒者,立即遷單。規(guī)制中尚有《直院誡言》、《庫銘》、《堂銘》、《廚房銘》、《浴堂銘》、《齋堂條示》、《受食偈》、《定香銘并式》等,張貼當處以警示眾僧。
大師為寺院住眾和諧清凈,以精進于道業(yè),更訂《僧約》十條,如有違犯,立即出院。所訂僧約計有:1.敦尚戒德約;2.安貧樂道約;3.省緣務本約;4.奉公守正約;5.柔和忍辱約;6.威儀整肅約;7.勤修行業(yè)約; 8.直心處眾約; 9.安分小心約;10.隨順規(guī)制約。
為保僧眾個人的如法修持,大師訂立了《修身十事》:1.不欺心;2.不貪財;3.不使奸;4.不用謀; 5.不惹禍;6.不侈費;7.不近女;8.不外騖;9.不避懶;10.不失時。
大師對出家之要求極嚴,凡愿于云棲寺出家者:1.必須由父母或極親之人親送至寺;2.經(jīng)審核非是忤逆不孝、非犯罪脫逃、非勢逼貧窮、非心圖放逸、非曾為惡事、非身屬大家、非負債不還、非家緣未了者方可;3.讀誦經(jīng)典方面應已粗知晨昏功課之經(jīng),如《心經(jīng)》、《彌陀經(jīng)》之類;4.頗通書字:書不必博學,但亦曾少分讀習,字不必工好,但能隨分書寫。另據(jù)《云棲法匯》所載,有勿納沈氏子孫出家,當是取古人“易子而教”之義。
進寺之道友,須于剃頭前依號順序學畢規(guī)定經(jīng)典,否則不能剃頭。學經(jīng)之號次分:
法字號:晨昏課經(jīng)全堂,《佛祖遺教三經(jīng)》、《沙彌要略》、《四分戒本》、《梵網(wǎng)戒經(jīng)》、《十六觀經(jīng)》、《大彌陀經(jīng)》、《金剛經(jīng)》、《圓覺經(jīng)》、《維摩經(jīng)》、《楞嚴經(jīng)》、《法華經(jīng)》、《華嚴經(jīng)起信論》。
報字號:晨昏課經(jīng),《沙彌要略》、《遺教經(jīng)》、《四分戒本》、《梵網(wǎng)戒本》、《十六觀經(jīng)》、《大彌陀經(jīng)》、《金剛經(jīng)》、《圓覺經(jīng)》、《普門品》、《行愿品》。
化字號:晨昏課經(jīng),《彌陀經(jīng)》、《梵網(wǎng)經(jīng)》、《觀經(jīng)上品上生章》、《四分戒本》。
以上三號,俱依經(jīng)次學完一經(jīng),再進一經(jīng),跳越學者罰銀一錢。課經(jīng)不完不得剃頭,《要略》不知不得進具戒,《具戒》不知不得受菩薩戒,年滿六十量處,晨昏課經(jīng)未熟剃頭者,缺一事罰銀一錢。
云棲寺由于“嚴凈毗尼,尊崇講誦,明因果,識罪福,整飭清規(guī),真修實行”,故能歷數(shù)百年而不衰,大師所訂之各項規(guī)制,今人當引以為鑒。
初住云棲之因緣
蓮池大師受具不久,即帶著瓢缽錫杖云游四方,以遍訪名師,請求教益!对茥·卷五禪德》中之大師傳云:“師遍參諸方,得念佛三昧。師依凈土一門乞食次,見云棲山水幽寂,乃結茅三楹,倚壁危坐,常糧至七日念佛不輟。環(huán)山多虎,裯住后虎為遠徙。值歲大旱,循田念佛,雨隨足跡而注,居民德之,遂成蘭若,道風大扇。四眾歙集,嚴凈毗尼,杰出諸寺,專勤念佛,遠追蓮社,人稱云棲菩薩!薄缎吕m(xù)高僧傳四集》卷四十三所記,則較此為詳,其大意謂:
大師受具足戒之后,即攜一瓢一杖遍游諸方,曾北詣五臺,夜禮文殊菩薩感見異光。又入京師參訪遍融、笑巖,過東昌聞鼓聲而開悟。隆慶辛未(1571),乞食梵村,見云棲山水幽寂,遂生終焉之志,有護法楊國柱、陳如玉為結茅屋三楹,供師安居。大師吊影寒巖,絕粒七日,倚壁危坐,精進修習。五云山多虎,環(huán)山四十里,每年死于虎口者,達數(shù)十名,當?shù)鼐用駷榇藗改X筋。大師即發(fā)悲心,為誦經(jīng)千卷,并設瑜伽施食津濟之,虎患遂止。不久,當?shù)赜职l(fā)生了旱災,土地干涸,莊稼大片枯死。村民們又來山請大師禱雨。師笑對村民說:“我只會念佛,別無其他法術”。在村民們的再三懇求下,大師只得答應。遂下山至田間,師手擊木魚,沿著田埂邊走邊念佛,村民隨后跟念佛號,時雨隨足跡而注,居民大悅。為報大師之恩,村民們即相與庀材木鼎新寺宇,以永一境之香火。眾檀信遵大師之意,不日蘭若成,外無崇門,中無大殿,惟禪堂安僧,法堂奉經(jīng)像,僧眾所居不求舒適,以可蔽風雨為足,自此法道大振。
萬歷戊子歲(1588),一場特大瘟疫在杭州蔓延,每日死于病者達千余人。太守余良樞想起了曾以佛法馴服猛虎和求得大雨的蓮池大師,即請師至靈芝寺祈禱消災,疫病遂止。
梵村舊有朱橋,常因錢塘江大水倒灌而沖塌,給人們的行走帶來極大的不便,大師見此即提議重建,師要求當?shù)鼐用,不論貧富貴賤,每人捐銀八分。有人認為造橋工程量大,怕事難成,勸師多征銀兩,但大師拒絕加重人們的負擔。為時不久,修橋必需的資金齊集。于是大師鳩工筑基,每下一椿師為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數(shù)日,橋也就順利地造成了。
除虎患、禱雨、禳疫、造橋等等都體現(xiàn)了大師慈悲為懷、利濟民眾的精神。除此之外,大師更著《放生文》,造放生池,組織專事放生的會社,提倡戒殺放生。大師還說明對于放生的人,可增福祿,或延壽命,或免危急,,或愈重病,或升天堂,或證道果,隨施獲報。行善不應以得福報為目的,然因善行所召,福報自至,欲拒不能。在師之感召下,戒殺放生之風在各地興起。
大師以佛教慈悲濟世精神,為民辦了一系列的好事,也為他久居云棲打下了一個良好的群眾基礎,故使云棲道場受到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庶民百姓的愛戴與支持。
主張思想
蓮池大師生于法道式微的明代末年,以自己的真修實學,重振蓮風,其凈土思想,別成一格,二百余年,流韻猶在,茲概述有三。
(1)單提凈土,融匯各宗。
大師是從永明延壽以來,融禪凈教律為一體之大成者,主唱禪凈不二,念佛含攝萬法之旨。大師痛念末法眾生,掠影宗門,撥無凈土,有若狂象;教下講師,依文解義,說食不飽。如法思惟,唯念佛一門,橫截生死,普攝三根,于是單提凈土,著《彌陀疏鈔》十余萬言,總持圓頓諸經(jīng),融會事理,指歸一心。蓮池大師詮釋"一心不亂"云:一心者,專注正境也;不亂者,不生妄念也,一心不亂,有事有理。如前憶念,念念相續(xù),無有二念,信力成就,名事一心,屬定門攝。如前體究,了知能念所念,更非二物;非有非無,離于四句,觀力成就,獲自本心,名理一心,屬慧門攝,諸妄消亡,故兼得定。此一心即實相,即同乎法界,即定中之定,即菩薩念佛三昧,即達摩直指之禪,即是轉識成智。故知念佛總攝一切佛法。
有人詰難大師:智人宜直悟禪宗,而今只管贊說凈土,將無執(zhí)著事相,不明理性?大師回答:歸元性無二,方便有多門,曉得此意,禪宗凈土,殊途同歸。……若一味說無相話以為高,則資性稍利者,看得兩本經(jīng)論,記得幾則公案,即便能之,何足為難?且汝既了徹自心隨處凈土,吾試問汝,還肯即廁溷作住止否?還肯就犬冢牛馬同槽而飲啖否?還肯洗摩飼哺伽摩羅疾,膿血屎尿諸惡疾人,積年累月否?于此數(shù)者,歡喜安穩(wěn),略不介意,許汝說高山平地總西方。其或外為忍勉,內起疑嫌,則是凈穢之境仍分,憎愛之情尚在,而乃開口高談大圣人過量境界,撥無佛國,蔑視往生,可謂欺天誑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凈土法門,似淺而深,似近而遠。似難而易,似易而難……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凈土疑辯》)
蓮池大師以正法眼藏與凈業(yè)功行,破斥邪見,開導迷茫,發(fā)人深省,于凈宗的弘揚,厥功甚偉。
(2)念佛含攝一切功德。
大師以華嚴一即一切的圓融理念詮釋念佛法門,認為念佛是大總持法門,含攝菩薩六度萬行,囊括一大藏教理的精義。由是,大師不主張閱藏,應一心念佛!妒鹃啿匾Z》云:"大藏經(jīng)所詮者,不過戒定慧而已……此戒定慧即是念佛法門,何也?戒乃防非為義,若能一心念佛,諸惡不敢入,即戒也;定乃除散為義,若一心念佛,心不異緣,即定也;慧乃明照為義,若觀佛聲,字字分明,亦觀能念所念,皆不可得,即慧也。如是念佛,即是戒定慧也,何必隨文逐字,閱此藏經(jīng)。"(《云棲法匯》)大師對機而施教,亦不可死執(zhí)。
大師道隆德盛,當時,李太后遣內侍赍紫袈裟白金問法要,大師書偈答曰:"……修福不修慧,終非解脫因,;鄱阈,出世世第一。眾生真慧性,皆以雜念昏;修慧之要門,但一心念佛。念極心清凈,心凈土亦凈;蓮臺最上品,于中而受生。見佛悟無生,究竟成佛道;三界無倫匹,是名大尊貴。"
(3)注重戒律,普勸念佛。
大師深悲末法眾生,業(yè)深垢重,教綱衰滅,戒律松弛,此時修行,應以戒律為根本。因而,大師整飭清規(guī),在南北戒壇久禁不行的情況下,大師令求戒者具三衣,于佛前受之,大師為證明。已受戒者,半月誦《梵網(wǎng)經(jīng)戒》及《比丘諸戒品》。其住持的道場,規(guī)條甚嚴,出《僧約十條》、《修身十事》等示眾。各堂執(zhí)事職責詳明,夜必巡警,擊板唱佛名,聲傳山谷。布薩羯磨,舉功過,行賞罰,絲毫無錯。大師策厲清規(guī),嚴明梵行,以救末世疲弊之習。由此遂成大師凈土思想一大特色。
大師深感凈宗念佛法門乃至簡至易,普攝諸根,仰賴佛力,圓證菩提的無上大法,故殷殷普勸念佛往生凈土。
茲錄一段法語為例:
蓋此念佛法門,不論男女僧俗,不論貴賤賢愚,但一心不亂,隨其功行大小,九品往生。故知世間無一人不堪念佛。若人富貴,受用現(xiàn)成,正好念佛;若人貧窮,家小累少,正好念佛;若人有子,宗祀得托,正好念佛;若人無子,孤身自由,正好念佛;若人子孝,安受供養(yǎng),正好念佛;若人子逆,免生恩愛,正好念佛;若人無病,趁身康健,正好念佛;若人有病,切近無常,正好念佛;若人年老,光景無多,正好念佛;若人年少,精神清利,正好念佛;若人處閑,心無事擾,正好念佛;若人處忙,忙里偷閑,正好念佛;若人出家,逍遙物外,正好念佛;若人在家,知是火宅,正好念佛;若人聰明,通曉凈土,正好念佛;若人愚魯,別無所能,正好念佛;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人看經(jīng),經(jīng)是佛說,正好念佛;若人參禪,禪是佛心,正好念佛;若人悟道,悟須佛證,正好念佛;普勸諸人,火急念佛;九品往生,華開見佛;見佛聞法,究竟成佛;始知自心,本來是佛。
以上法語字里行間,洋溢著大師的悲心與智慧,精辟地點示各色人等諸種境遇,均是念佛求生的契機。大師的言傳身教,證悟境界,不愧一代祖師的風范。憨山大師曾盛贊蓮池大師說:"惟蓮池大師的才具,足以經(jīng)邦濟世;悟性,足以傳承心;教理,足以契合根機;戒律,足以護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勵世人;規(guī)約,足以療救時弊;若不是法身大士來開朗末世重重昏暗,誰又能做到這些呢?"蕅益大師亦贊曰:"此是云棲老漢,肚里最多思算,諦觀末世法門,百怪千奇沒干。繞他梵語華言,不出威言那畔。所以旋轉萬流,直指西方彼岸。只圖腳底著實,何必門庭好看,八十余年暗室燈,聞風猶使頑夫憚。"這些恰其如分的評語表明蓮池大師的德學風范,堪稱凈宗八祖的稱號。
思想特色
大師于凈土諸經(jīng)中,特重《佛說阿彌陀經(jīng)》。師以《阿彌陀經(jīng)》的持名念佛,為至簡至易、最為要約的法門,認為依《阿彌陀經(jīng)》而行,即可以念佛之心而入佛之知見。師于所著《阿彌陀經(jīng)疏鈔》卷一中,列出佛說此經(jīng)有十義:1.大悲憫念末法,為作津梁故;2.特于無量法門,出勝方便故;3.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故;4.化導二乘執(zhí)空,不修凈土故;5.勉進初心菩薩,親近如來故;6.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故;7.護持多障行人,不遭墮落故;8.的指即有念心,得入無念故;9.巧示因于往生,實悟無生故;10.復明徑路修行,徑中之徑故。由此可知《佛說阿彌陀經(jīng)》,實為世尊大悲本懷的流露,是為末法苦惱眾生,所開示的出離生死之唯一捷徑。
大師據(jù)華嚴五教的教判,將《阿彌陀經(jīng)》判為頓教所攝,亦兼通終教及圓教。因正攝于頓教,所以此經(jīng),雖薄地凡夫,但能持名念佛,即能往生凈土,得不退轉,以即身成辦生死大事,故迥異于漸教要以歷劫修行,始能位隺不退;兼通于終教,所以念佛生于凈土,然后才能逐漸成佛;分通于圓教,所以此經(jīng)述說凈土的水鳥樹林,皆演妙法,處處盡是如來的化現(xiàn),這就是華嚴別教一乘的事事無礙境界,《無量壽經(jīng)》說,能于寶樹中見十方剎,阿彌陀佛常在西方而亦遍于十方等等,亦含此意,故兩經(jīng)均正攝于頓教。
大師認為修凈土者,必須具備信、愿、行的三個條件,缺一不可。師以《阿彌陀經(jīng)》的“執(zhí)持名號,一心不亂”,為行持之要,念佛的功能在一心不亂,數(shù)目多少則無關宏旨。
一心不亂,當分“事一心不亂”及“理一心不亂”兩方面:
事的一心,在于執(zhí)持名號時之憶念,即是口中稱佛名號,耳中聞佛名號,心中常憶念佛的名號,字字分明,念念相續(xù),行住坐臥,不間不斷,除此佛念,別無二念,因此將貪、瞋、癡等煩惱雜念,一律排之于心境之外。能達于此,即已得信力成就,即可調伏煩惱,但還不能破除煩惱。
理一心為聞佛名號之時,不唯憶念常念,更應反觀審察此憶念之根源,達于極點,則能于自本心契合根源而為一心。此理一心,可分二個階段:1.能念、所念更無二物,即在能念的我心之外,別無一個為我所念的佛在;除了所念的佛外,無有心能念佛,了知惟有一心。2.能念所念均為非有非無,離四句,言思路絕,無可名狀。即于一心之中,能所情消,有無見盡,契合清凈本然之體。此不涉事相,為純理觀,此觀力成就即入見道位,可破除煩惱雜心。
望月信亨之《中國凈土教理史》謂:“此理一心正是《文殊般若經(jīng)》之一行三昧,《華嚴經(jīng)》之一行念佛、一時念佛,《起信論》中觀佛之真如法身,畢竟得住正定所說,均有此理一心之意。又《觀經(jīng)》之至誠等三心,《起信論》之直心等三心,《往生論》之清凈等三心,乃至華嚴十心、寶積十心,此一心中無不具足!秲裘分朔,德云之二十一種念佛法門亦不離此。此名菩薩念佛三昧,又名達磨直指禪,亦說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實指此理一心而言!
由此可見念佛雖然容易,其理實深不可測。蓮池大師所見之念佛法門,是極其簡易而又極其精深,在簡易的實踐之中,含有精深的哲理思辨。近人有以念佛法門為接引初機的淺薄之教,則是一種未能深入凈土教理的蠡測之論。
蓮池大師又據(jù)宗密大師之《普賢行愿品疏》,分念佛有稱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此四種念佛后后勝于前前,以稱名念佛最淺近,實相念佛最究竟,而此實相念佛就是理之一心。所以,仍可首尾兼顧,并非別出方便。
蓮池大師之凈土思想特色,亦即在于此。關于一心不亂可分事、理二種一心來解釋,雖從凈覺仁岳以來即有此說,但仁岳及以后之天如、性澄等大師,均是以天臺教之立場,說出理一心,以釋一心三觀之義,是以此義作為倡導臺凈融合的立論根據(jù)。蓮池大師體究理之一心,即是體究審察獲自本心之意,此亦即達磨所傳的當下直指的禪,大師即以此為禪凈合一之理論根據(jù)。但此說不同于永明延壽等諸師,永明等師為救一般淺薄禪徒的空腹高心而不事實修者,故勸以兼修念佛,仍以禪宗、凈宗為兩門。而到蓮池大師,則倡導禪凈不二的同歸之說,而不是兼帶或雙修了,此可為其特色。
軼事典故
生死事大
祩宏年幼時,其鄰居有一位老婆婆,每日堅持念佛號數(shù)千聲,常年不怠。祩宏問其故,老婆婆回答道:“先夫持佛名,臨終無病,與人一拱而別,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钡偤晟钍軉l(fā),從此便棲心凈土。為了警策自己精進用功,祩宏特于案頭上書“生死事大”四字。一日,祩宏閱讀《慧燈錄》,失手打破茶杯,若有所省。
聞鼓大悟
大師北游五臺,感文殊放光,入京師參訪笑巖德寶禪師,亦有所省悟,在向東昌的歸途上,忽聞樵樓之鼓聲而大悟,并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擲戟渾如夢,魔佛空爭是與非。”
伏虎祈雨
隆慶五年(公元1571),大師入杭州云棲山,見山水清幽,易于安居修行,逐往山中結茅舍居之,常去山腳村落乞食以資養(yǎng)命。山中時有虎患,村民深受其苦,大師慈悲為作施食佛事,不久虎患便絕。時歲又逢亢旱,村民懇請大師祈雨以解災情,大師手擊木魚,率眾繞田埂念佛,一時頃,所及之處,雨下如注。村中民眾歡喜踴躍,對佛法生大誠信,并自發(fā)組織力量,為大師建造禪院。自此之后,師于道場中大弘教法,普度群萌。四方佛子聞風而至,海眾云集,共修凈業(yè),逐漸成為一大叢林。
鳩工筑基
梵村舊有朱橋,常因錢塘江大水倒灌而沖塌,給人們的行走帶來極大的不便,大師見此即提議重建,師要求當?shù)鼐用,不論貧富貴賤,每人捐銀八分。有人認為造橋工程量大,怕事難成,勸師多征銀兩,但大師拒絕加重人們的負擔。為時不久,修橋必需的資金齊集。于是大師鳩工筑基,每下一椿師為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數(shù)日,橋也就順利地造成了。
主要著作
袾宏一生勤于筆耕,著述豐富,共30余種,由其弟子僧人大賢、居士李守一等人匯集成為《云棲法匯》,共3函,34冊。據(jù)《云棲法匯目錄》,分列如下:
釋經(jīng)類共3種:
《戒疏發(fā)隱》5卷(附《戒疏事義》、《戒疏問辨》),《彌陀疏鈔》4卷(附《疏鈔事義》、《疏鈔間辨》、《四十八問答》、《凈土疑辨》),《遺教節(jié)要》。
輯古類共16種:
《諸經(jīng)日誦》、《具戒便蒙》、《沙彌要略》、《尼戒錄要》、《禪關策進》、《僧訓日記》、《緇門崇行錄》、《華嚴感應略記》、《往生集》(附《勸修凈土三章》)、《皇明名僧輯略》、《武林西湖高僧事略》、《自知錄》、
《蓮池大師全集》
《水陸儀文》、《施食儀軌》、《誦戒式》、《放生儀》。手著類共11種:
《楞嚴模象記》、《西方愿文略釋》、《戒殺放生文》、《竹窗隨筆》、《竹窗二筆》、《竹窗三筆》、《正訛集》、《直道集》、《山房雜錄》、《遺稿》、《云棲共住規(guī)約集》。
人物評價
惟蓮池大師的才具,足以經(jīng)邦濟世;悟性,足以傳承心。唤汤,足以契合根機;戒律,足以護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勵世人;規(guī)約,足以療救時弊;若不是法身大士來開朗末世重重昏暗,誰又能做到這些呢?”(憨山大師贊)
此是云棲老漢,肚里最多思算,諦觀末世法門,百怪千奇沒干。繞他梵語華言,不出威言那畔。所以旋轉萬流,直指西方彼岸。只圖腳底著實,何必門庭好看,八十余年暗室燈,聞風猶使頑夫憚。”(蕅益大師贊)
明季蓮池大師,參禪大悟之后,力修凈業(yè),重興云棲。以契理契機,莫過凈土。遂著《彌陀經(jīng)疏鈔》,發(fā)其甚深旨趣。凈土宗風,為之丕振。而一生悲敬雙修,事理不二。以故戒殺放生,濟孤利冥之懿范,數(shù)百年來,中外景仰。(印光法師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