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1996-2000年,南開大學社會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
1985-1988年,山西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獲哲學碩士學位。
1981-1985年,河南師范大學化學系,獲理學學士學位。
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青年教師社會學理論研修班。
經(jīng)歷
2003年2015,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4)、院長助理(2005)、系主任(2012)。
1996年至2002年,南開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教授(2002)。
1988年至1995年,山西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講師(1990)、副所長(1992)、副教授(1994)。
兼職
中國社會學會常務理事,天津社會學會理事,中國社會學會科學社會學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
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天津市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常務理事。
《廣東社會科學》,《科學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通訊》,EASTS等雜志編委。
南開大學哲學系復聘教授;
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博士生指導組成員,
國家全民科學素質(zhì)行動計劃專家組成員,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雜志編委。
研究方向
社會學理論;科學社會學;網(wǎng)絡社會研究。
主講課程
本科生:西方社會學理論、科學社會學。
碩士研究生:西方社會學理論、科學社會學研究。
博士研究生:社會學理論與方法專題、科學社會學專題、科技人類學專題、當代社會學理論專題。
研究生招生專業(yè):社會學。
碩士培養(yǎng)方向:科學社會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
博士培養(yǎng)方向:科學社會學,當代社會學理論。
主講課程
科研項目
網(wǎng)絡社會中群體性事件的預警方法與機制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我國網(wǎng)絡社會治理研究”子課題,2014)。
基于社會學與心理學的人類神秘信仰分析(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建設工程項目,2012年)。
科技獎勵獲獎人員狀況調(diào)查(中國科協(xié)調(diào)研課題2012年招標項目)。
科技工作者的分層問題研究(中國科協(xié)調(diào)研課題2009年招標項目)。
知識社會學與當代社會學前沿問題研究(教育部2007年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
天津知識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與發(fā)展對策研究(天津市科技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計劃項目2007年度項目)。
知識社會學與當代社會理論研究(南開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項目2006);
文化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循環(huán)型社會研究(南開大學“985工程”循環(huán)型經(jīng)濟哲學社會科學創(chuàng)新基地開放課題項目2006);
科學社會研究中的社會學與人類學視角比較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004);
知識與社會行動的結構(韓國高等教育財團資助出版項目2004);
中國公眾基本科學素質(zhì)基準研究(中國科協(xié)2049計劃項目2003);
電腦網(wǎng)絡對工作組織的影響研究(教育部十五規(guī)劃項目2001);
知識經(jīng)濟與知識社會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999);
全國高校職工隊伍調(diào)查·南開大學典型調(diào)查(全國總工會調(diào)研項目1999);
面向知識經(jīng)濟的天津技術創(chuàng)新系統(tǒng)研究(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1998);
我國科技隊伍狀況研究(教育部九五規(guī)劃項目1997);
社會系統(tǒng)管理研究(山西省科委軟科學項目1993)。
科研成果
出版專著5部,譯著2部,參加著編8部,發(fā)表各類論文約60余篇。
論文
技術與社會:工作組織的網(wǎng)絡化實踐研究(《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05);
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形象(《社會學家茶座》2005/02);
網(wǎng)絡時代的學術期刊、媒體整合實踐及其意義(《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4/03);
科學知識的社會史(《科學文化評論》2004/03);
結構性風險與知識社會的建構(《探求》2003/01);
論兩種不同取向的社會學(《南開社會學評論》2001);
科學的智力組織與社會組織(《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1/06);
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建構與發(fā)展(《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1/04);
從榮譽獎金到研究資助(《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03);
技術創(chuàng)新的社會行動性質(zhì)三論(《科技導報》2000/05);
社會建構論與技術哲學(《自然辯證法研究》2000/09);
知識生產(chǎn)和科學的自組織(《自然辯證法通訊》1999/01,《哲學動態(tài)》1999/04摘要);
電子網(wǎng)絡與科學工作的社會結構(《自然辯證法研究》1998/07);
多重視角中的科學主義及編史學問題(《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8/05);
科學技術與社會風險(《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8/03);
市場科學與現(xiàn)代科學運行的市場模式(《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7/02);
技術的社會建構(《自然辯證法研究》1994/10);
小管理、大管理(《系統(tǒng)辨證學學報》1994/04);
科學歷史的社會學建構(載《中國科技史學術討論會文集》,科技文獻出版社1993年);
自主科學的社會基礎(《科學技術與辯證法》1991/02);
我國科學獎勵制度探析(《科學學研究》1990/04)。
——專著
《知識與社會行動的結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與劉珺珺教授合著);
《科學的社會建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繁體字版,臺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2年);
《現(xiàn)代“煉金術”的興起》(武漢出版社2002年);
《特殊群體》(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
《中國社會管理引論》(中國科技出版社1995年)。
——譯著
《解析醫(yī)療衛(wèi)生政策》(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年)
《科學的智力組織和社會組織》(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哲人石:探尋金丹術的秘密》(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
《真理的社會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
《人與科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