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太祖-簡介
在我國古代東北遼河上游地區(qū),有一個古老的民族, 叫契丹.據(jù)說, 契丹的祖先是一個騎白馬的小伙子和一個騎青牛的姑娘,他們倆結婚成家以后,生下8個兒女,后來就發(fā)展成為8個部落。這雖然只是一個傳說, 但多少能使人們了解到契丹早期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大體輪廓。那就是: 契丹最早是由白馬和青牛兩個原始氏族組成的小部落,后來隨著人口逐漸增多,慢慢發(fā)展成8個部落,這就是史書上記載的契丹族古八部。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872年~926年),是遼朝的第一位皇帝,被尊為遼太祖。中國遼的創(chuàng)立者,又名耶律億,習稱阿保機。出身迭剌部的顯貴家族。這個家族擁有世選本部夷離堇(軍事首長)的特權,世為遙輦氏部落聯(lián)盟的夷離堇,執(zhí)掌軍事。
耶律阿保機的前輩是契丹迭剌部的酋長和軍事首領。他本人于901年被立為軍事首領,后不久酋長。他以武力征服契丹附近的地區(qū),掠虜了許多漢人和其他人。907年他被選為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連任九年。他利用漢人,采納他們的建議,決定要將這種三年一次的選舉制度改為世襲的制度。對此不滿的部落首領的反抗(諸弟之亂),他伏殺了他的敵人,統(tǒng)一了契丹的各個部落。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登基稱皇帝,立國號契丹(后來被改為遼),建年號為神冊。此外他還令人建立自己的契丹文字。
耶律阿保機建國后繼續(xù)進攻其周圍的國家,渤海國、室韋和奚分別被他消滅。 9世紀末,阿保機任遙輦氏痕德堇可 汗的扈衛(wèi)官,率領扈衛(wèi)隊戰(zhàn)勝了近鄰諸小部,并擊潰以蒲古只為首的部落豪強。901 年,被推為迭剌部夷離堇,主管遙輦氏聯(lián)盟的軍事。又破室韋、烏古、女真等部,俘奚人,掠漢地,因功在 903 年任于越。905年,唐朝垂亡,他應晉王李克用之邀到云州(今山西大同)相會,結為兄弟,約定共討梁王朱溫和盧龍軍節(jié)度使劉仁恭,但終因無利可圖而沒有踐約。907 年,痕德堇可汗死,契丹貴族奉阿保機為可汗,稱天皇帝(太祖)。阿保機通漢語,任用韓知古、韓延徽、康默記等有才學的漢人為謀士,并采納韓延徽的建策,置州縣,立城郭,定賦稅,模仿漢地的制度來管理在戰(zhàn)爭中擄掠的大量漢人。從此,契丹社會在奴隸制成分仍占重要比重的情況下,封建制成分得以迅速發(fā)展。他建立了一支精銳的親軍“腹心部”,討平黑車子室韋、奚等部,盡有其地;蕶嗟陌l(fā)展與守舊的契丹奴隸主貴族矛盾日形尖銳,其弟耶律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和于越耶律轄底發(fā)動叛亂,均被鎮(zhèn)壓。
916年,阿保機大會群臣、屬部,稱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隨后,親征突厥、吐谷渾、黨項等部,轉掠代北,擄獲許多人和牲畜。神冊三年(918)任康默記為版筑使,在潢河以北營建皇都(后稱上京,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六年,詔定法律,正班爵,新州防御使王郁率部來降。遼太祖又兩次親統(tǒng)大軍南下,肆行擄掠,均被李存勖率勁兵擊退。大批降人、俘虜?shù)倪w入使遼的實力漸趨雄厚,在長城以北草原上出現(xiàn)了農田、村落、城郭、礦冶、作坊以及寺院與孔廟。又進一步加強政權建設,在參酌舊俗的基礎上,援引漢人文法,強化了皇權統(tǒng)治。天顯元年(926年),阿保機領兵滅渤海國,七月,在歸途中病死。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其博大開放的政治胸襟重用漢人,建立健全統(tǒng)治機構,完善國家機器,博采眾民族文化之長,兼收并蓄,創(chuàng)造出多源合流的遼文化,推動了北方草原經濟的發(fā)展,加速了契丹社會形態(tài)的飛躍,為遼政權一度雄踞北方二百余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遼太祖-建都上京
出生于迭剌部霞瀨益石烈(契丹語,鄉(xiāng))耶律彌里(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德祖耶律撒刺的子。自幼聰敏,才智過人。及長,值伯父釋魯掌權,深得信任,入職任“撻馬狨沙里”,組建侍衛(wèi)親軍。相繼降小黃室韋,破越兀、兀古、六奚諸部,被國人譽為“阿主沙里”(沙里,契丹語“郎君”),唐昭宗天復元年(901),任本部夷離堇(軍事首領),專事征伐,大破室韋、于厥及奚。進大迭烈府夷離堇。次年,領兵四十萬南下,討河東、代北(今山西北部),克九郡。三年(903),北攻女直,南取河東懷遠軍,略地薊北(今河北北部)。升于越,總知軍國事,成為部落聯(lián)盟的實際操縱者。天?三年(906)十二月,痕德堇可汗卒,翌年(907)正月,廢傳統(tǒng)選汗制,在心腹支持下,燔柴告天,即皇帝位,上尊號天皇帝。即位后,平定以刺葛為首的“諸弟之亂”,盡殺要求恢復世選的原七部首領,鞏固了帝位。后梁貞明二年(916)二月,于龍化州(今內蒙古敖漢旗東)上尊號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大契丹。建國后,著手制定新制度。
對遙輦氏二十部進行改造,天贊元年(922),將“人眾勢強,故多為亂”的迭刺部析為五院部和六院部,各置夷離堇,隸北府,使迭刺部夷離堇由最高軍事首領削為北宰相府下的一級官員。徹底廢除部落世選制,確立皇位世襲。創(chuàng)“斡魯朵”(宮衛(wèi))制,建成特殊的皇權侍衛(wèi),“入則居守,出則扈從。”成為對內鎮(zhèn)壓異已,對外擴張的一支核心力量。健全法制,制訂契丹第一部法典《決獄法》。組織人力創(chuàng)制契丹文字。本著“因俗而治,得其宜”的原則,制定民族政策。降奚后,置六部奚,命勃魯恩主之,仍號奚王。降渤海,改東丹國,仍用渤海老相為右大相。中央官制分南北,“(北面)以國制治契丹,(南面)以漢制待漢人!贝罅ξ諠h文化,興建孔子廟、佛寺、道觀等。對外大肆擴張轄地。
稱帝當年(907),征黑車子室韋,降其八部。五年(911),取奚、?等地。繼而南下中原,神冊元年(916),攻蔚、新、武、媯、儒五州,自代北至河曲逾陰山,盡有其地。四年(919),降烏古部。天贊三年(924),酉征吐渾、黨項、阻卜等部,遠逾流沙,拔浮圖城(今新疆吉木薩爾南),盡取諸部。天顯元年(926),東滅渤海,改東丹國,以長子耶律倍為人皇王主之。是年七月,自渤海班師,途中卒于扶余府(今吉林四平西)。謚升天皇帝(一作大圣皇帝),廟號太祖,翌年(927),葬祖陵(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圣宗統(tǒng)和二十六年(1008),進謚大圣大明天皇帝。興宗重熙二十一年(1052),加謚大圣大明神烈天皇帝。
遼朝的創(chuàng)立者,字啜里只,又作阿;、阿保謹、阿布機、安巴堅、按巴堅,漢名億,契丹族。出身迭剌部的顯貴家族。契丹迭刺部霞益石烈鄉(xiāng)耶律彌里人。是德祖皇帝撒刺的長子。母為宣簡皇后蕭氏。唐咸通十三年(872)生,遼天顯(926)卒,終年55歲。這個家族擁有世選本部夷離堇的特權。高祖耶律耨里思、曾祖耶律薩剌德、祖耶律勻德實、父耶律撒剌的世為遙輦氏部落聯(lián)盟的夷里堇,執(zhí)掌軍事。9世紀末,耶律阿保機任遙輦氏痕德堇可汗的撻馬狨沙里(扈衛(wèi)官),率領撻馬部(扈衛(wèi)隊)戰(zhàn)勝了近鄰諸小部,并擊潰以蒲古只為首殺害于越(聯(lián)盟執(zhí)政者)耶律釋魯?shù)牟柯浜缽姟?01年,被推為迭剌部夷離堇,主管遙輦氏聯(lián)盟的軍事。
又破室韋、烏古、女真等部,俘奚人,掠漢地,因功在903年任于越。905年,唐朝垂亡,他應晉王李克用之邀到 云州(今山西大同)相會,結為兄弟,約定共討梁王朱溫和盧龍軍節(jié)度使劉仁恭,但終因無利可圖而沒有踐約。907年,痕德堇可汗死,契丹貴族奉為可汗,稱天皇帝(太祖)。耶律阿保機通漢語,任用韓知古、韓延徽、康默記等有才學的漢人為謀士,并采納韓延徽的建策,置州縣,立城郭,定賦稅,模仿漢地的制度來管理在戰(zhàn)爭中俘掠的大量漢人。從此,契丹社會在奴隸制成分仍占重要比重的情況下,封建制成分得以迅速發(fā)展。他建立了一支精銳而忠誠的親軍“腹心部”,討平黑車子室韋、奚等部,盡有其地,確立了森嚴的儀衛(wèi)制度;蕶嗟陌l(fā)展與守舊的契丹奴隸主貴族矛盾日形尖銳,其弟耶律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端和于越耶律轄底發(fā)動叛亂,均被鎮(zhèn)壓。
916年,耶律億大會群臣、屬部,稱大圣大明天皇帝,廟號遼太祖,建元神冊,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隨后,親征突厥、吐谷渾、黨項等部,轉掠代北,擄獲許多人畜。神冊二年(917),晉王李存勗所署新州裨將盧文進降遼。三年,任康默記為版筑使,在潢河以北營建皇都(后稱上京,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境)。六年,詔定法律,正班爵,新州防御使王郁率部來降。遼太祖又兩次親統(tǒng)大軍南下,肆行俘掠,均被李存勗率勁兵擊退。大批降人、俘虜?shù)倪w入使遼的實力漸趨雄厚,在長城以北草原上出現(xiàn)了農田、村落、城廓、礦冶、作坊以及寺院與孔廟。又進一步加強政權建設,在參酌舊俗的基礎上,援引漢人文法,強化了皇權統(tǒng)治。根據(jù)契丹與漢人經濟生活的不同,對部落和州縣各因俗施治。由于漢人逐漸增多,朝中專設漢兒司主其事。天顯元年(926),遼太祖領兵滅渤海國,七月,在歸途中病死,葬祖州。漢名億。
遼太祖,契丹王朝的締造者。契丹迭剌部霞瀨益石烈耶律彌裏(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東)人。耶律阿保機出生於契丹貴族家庭。父耶律撒剌的曾任夷離堇(官名軍事首領)。他自幼聰敏,才智過人。稍長,值伯父釋魯掌權,深得喜愛與信任,出任被稱為“撻馬”的侍衛(wèi)親軍的首領。憑藉這支精銳武裝,阿保機迅速崛起。唐昭宗天復元年(901),任本部夷離堇,很快又成為整個部落聯(lián)盟的夷離堇,掌握了契丹的兵馬大權。此後,他率軍南征北戰(zhàn)、西討東伐,大破室韋、於厥、奚及女真,進而升為於越(官名,地位僅次於可汗),總管軍國大事。
唐天祐三年(906),契丹痕德堇可汗死,遺命推選阿保機為汗。次年(907),阿保機廢傳統(tǒng)選汗制,即皇帝位,上尊號天皇帝。後梁貞明二年(916),正式廢除契丹的傳統(tǒng)部落聯(lián)盟制度,在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稱“大圣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國號大契丹。
建國後,阿保機參照漢族的政治模式,改革契丹舊有的統(tǒng)治制度,建立起新的國家機構。廢除部落世選制,立長子倍為皇太子,確立皇位世襲制;健全法制,制訂契丹第一部法典《決獄法》;組織人力創(chuàng)制契丹文字;本著“因俗而治,得其宜”的原則,制定民族政策;中央官制分南北,“(北面)以國制治契丹,(南面)以漢制待漢人”;大力吸收漢文化,仿唐代長安,修建皇都,即後來的遼上京;興建孔廟、佛寺、道觀等。在內部政權和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耶律阿保機還大肆對外擴張,從神冊元年(916)開始,曾先後親徵突厥、吐谷渾、黨項、沙陀諸部,大獲全勝,使契丹國聲威大振。天贊三年(924),再次徵吐谷渾、黨項、阻卜諸部。天顯元年(926),東滅渤海,七月,班師途中病逝於扶馀府(今吉林四平西)。
耶律阿保機經過多年的征戰(zhàn),把北方各族統(tǒng)一在自己的政權統(tǒng)治之下,建立起幅員廣闊的遼王朝。密切了北方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推動了契丹及北方各民族的發(fā)展和進步。也為日後中國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做出了貢獻。
遼太祖-契丹文字
神冊五年(公元920年),由于契丹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發(fā)展需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在文臣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的參與下,仿照漢字創(chuàng)造了契丹國字,即契丹大字。契丹文字共有兩種,其中一種是遼太祖阿保機主持創(chuàng)造的契丹大字,另一種是遼太祖弟耶律進刺創(chuàng)制的契丹小字。契丹大小字區(qū)別不是字的大小,而是由于創(chuàng)制先后不同而表現(xiàn)出來的拼音程度的不同。
由于受到漢字與契丹語的雙重影響,契丹大字變成表意文字與拼音文字的混合體。其字形結構與簡化的漢字相似,有點、橫、直、撇、捺等筆畫,也全部是橫平豎直拐直角的彎。有個別字是直接借用漢字的形、音、義,例如“皇帝”、“王”等,這類字全是用來記錄契丹語中的漢語借詞。還有些只是借用了漢字的字形和中義,讀音則依據(jù)契丹語。而大部分契丹大字都與漢字字形不同,是自行創(chuàng)制的新字。
契丹大字數(shù)量少,筆畫也十分簡單。據(jù)《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記載,契丹大字只有一千余字,而10畫以上的字約百余,占總字數(shù)的l/10。大部分部在10畫以下,這是契丹大字比漢字進步的地方。
契丹小字大約是以一個方體字代表一個音綴,不過不像契丹大字那樣合疊成多音銜的方塊字,而是仿照古回鵑文的辦法,從11至下,連續(xù)直寫,所以稱它“數(shù)少而該貫”。但因為每個音綴仍然是來自漢字的方法,無法聯(lián)合,造成各合綴相互分離,各個多音詞之間不易截斷,運用起來,非常不便。
據(jù)推測,契丹的這種人字與小字只是在契丹貴族文人中使用,范圍極有限。遼朝的義化主要依靠漢字作工具進行傳播發(fā)展。
遼太祖-千秋史話
在一千多年的中國,當時北方有一個北抵今日本海,黑龍江,西北到今天的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南到今天的天 津,山西雁門關一帶,擁有遼闊土地的王朝——遼國,當時的遼國要比處于同時代的北宋大的多,遼朝一共存在了兩百多年,對中國的歷史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秦漢時期,我國的北方就生活著很多以放牧為生的游牧民族,像漢朝時期的匈奴,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他們英勇彪漢,在這些民族中有個民族叫契丹,在南北朝時期,契丹還很弱小,到了隋唐時期契丹部落已經變的非常強大了,有時候還敢以武力對抗中原的統(tǒng)治。公元872年的一天,在契丹族出生了一個男孩,他就是耶律阿保機,他生的一幅虎像,他的祖母相信這個孫子可以給家族和部落帶來希望,怕被人害,就另設了一個帳篷將耶律阿保機藏了起來,經過精心撫養(yǎng),耶律阿保機漸漸長成了一個小伙子,他身體健壯,眼光明銳,又練有一身的好武功。部落的長者都相信,這個人是部落首領的合適人選,把他選為部落首領衛(wèi)兵的統(tǒng)帥。在他30歲的時候,耶律阿保機就當上部落的軍事首領,他躊躇滿志,一心想有一番大的作為,他東征西戰(zhàn),不斷的吞并臨近部落,在他的種種努力下,終于在后來的契丹可汗的爭奪中獲勝,當上了契丹的可汗,那年他36歲。在十年后,耶律阿保機再一次沖出了山谷,奔向草原,在龍化州稱帝,這在契丹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跨越,使契丹完成了從氏族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跨越,形成了一個在中國北方的兼治番漢的大帝國。
耶律阿保機能夠建立強大的契丹國,除了他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得到了漢臣的輔佐。在當時,很多漢人流落在塞外,他們依附于塞外的少數(shù)民族生存,同時給少數(shù)民族帶去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耶律阿保機看到這一切后,他覺得要想使部落成為契丹中最強大的一部分,進而統(tǒng)一整個契丹民族,必須依靠漢人。后來,在塞外耶律阿保機建立很多漢城,里面住的都是漢人,然后任用漢人去管理他們,當時,契丹國的農業(yè),教育,司法等等部門都任用漢人進行管理,甚至在軍隊中最主要的將領也是漢人。但是,耶律阿保機想到,要想真正建立大遼國必須奪取人口稠密地區(qū),于是他率領大軍南下,下幽州,奪宿州,取河套地區(qū),一路橫掃千軍,所向無敵。
后來,耶律阿保機下令仿照北宋的京城,在草原上建立契丹國的都城——遼上京,這開創(chuàng)了少數(shù)民族在草原上建立都城,當皇帝的先河。(在中國歷史,也有其他的少數(shù)民族建立封建政權,稱帝,比如鮮卑拓拔部建立的北魏,但是傳統(tǒng)上,北方少數(shù)民族認為只有進入中原統(tǒng)治漢人,才能做皇帝,所以北魏先將都城建在大同,后又遷到洛陽)他的這個創(chuàng)舉為后來的女真人(金),蒙古人(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耶律阿保機當時建的都城遼上京,周長6千多米,分為供漢人居住的漢城和供契丹人居住的皇城,商業(yè)交易就在漢城進行。從遼上京遺址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契丹已經和許多外國進行了通商交易,在漢城設有專門接待外商的旅館,而北宋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和文學家歐陽修都到過遼上京。耶律阿保機當時對漢人是皇帝,實行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而對于契丹人是可汗,用契丹傳統(tǒng)的氏族方法進行統(tǒng)治,這樣番漢分而制之,解決了復雜的民族問題,為后來的金,元,清這些少數(shù)民族政權處理民族問題提供了借鑒。
耶律阿保機在他54歲的時候率軍攻克了渤海國,建立中山國,但是不幸在班師的途中抱病死亡,他并沒有看到他所夢想的大遼帝國的建立,在他死后十幾年后,他的子孫為他實現(xiàn)了他的愿望,建立了強大的遼帝國。遼國是一個非常廣大的國家,在當時世界上是一個非常有影響的大國,那時的西方人,像波斯人,以及后來的阿拉伯人,俄羅斯人都知道在中國的北方有個強大的國家叫契丹,但他們并不知道同時期的北宋,現(xiàn)在俄語中中國的發(fā)音就是取自“契丹”這兩個字的發(fā)音
遼太祖-最早的法典
耶律阿保機(公元872-926年)是契丹族歷史上杰出的人物,在中國北方民族史上留下了輝煌的業(yè)績。他創(chuàng)建了 契丹(遼)王朝,推動了契丹民族的發(fā)展,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掌握軍政大權后,為擴充自己的實力,阿保機經常率軍隊對鄰族進行掠奪。同時,他依靠腹心部(宿衛(wèi)軍),鎮(zhèn)壓異己,戰(zhàn)勝強敵,使自己的事業(yè)取得成功。其妻述律氏,積極為阿保機選拔、推薦有才干的漢臣。如著名漢臣韓知古、韓延徽,都得到阿保機的重用。
阿保機擔任聯(lián)盟首領以后,要仿照中原帝王建立世襲的權力,違背了契丹首領三年一選、以次相代的舊習,引起了守舊勢力的反對,爆發(fā)“諸弟之亂”。平叛后,阿保機更加決心摒棄契丹舊的政治制度,按照中原漢地政權的模式,建立新的契丹國家機構。公元916年,阿保機在龍化州(今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北)即位,國號契丹(太宗時改稱遼),建元“神冊”,采用皇帝稱號,稱“天皇帝”,其妻述律氏稱“地皇后”。立長子耶律倍為皇太子,確立了世襲皇權的統(tǒng)治。選舉聯(lián)盟首領的“柴冊儀”,只是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儀式保存下來。創(chuàng)立了契丹文字,并制定法律。 《決獄法》是遼代最早的一部法典,它雖然早已失傳,但對后來遼代各朝的法律有著重要影響。
阿保機建國后,對鄰族和中原地區(qū)開始更大規(guī)模的侵掠。滅掉東部渤海國后,以其地封予皇太子耶律倍,改名東丹國,都天福城。耶律倍稱人皇王,賜天子冠服,建元“甘露”。然而,阿保機病故后,皇后述律氏稱制,權決軍國事。她采取高壓手段,力保次子德光繼承帝位,是為遼太宗。阿保機時代結束,契丹王朝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遼太祖-遼太祖陵
遼太祖陵位于巴林左旗林東鎮(zhèn),是遼國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陵墓。周圍古木參天,小溪潺潺,是一處清幽靜謐的所在。
遼太祖陵由陵區(qū)和奉陵邑祖州兩部分組成,陵區(qū)的山門巧妙地借用了天然的山谷,構思奇巧,十分獨特。原先的地面建筑宏偉壯觀,后被毀,現(xiàn)僅存一些磚瓦碑石等。從其殘存的石雕上,可以看出遼國契丹文化的特點,古樸拙致,秀麗自然,是研究契丹歷史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