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原名汪誠儀,安徽歙縣人。擅長油畫。1954年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繪畫系畢業(yè),留校任教。1955年由學院推選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在著名蘇聯(lián)畫家馬克西莫夫教授指導下研習油畫,1955年由學院推選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在著名蘇聯(lián)畫家馬克西莫夫教授指導下研習油畫。1981年籌建并負責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第二畫室教學及系教研工作,任教授。1986年赴歐洲考察,在巴黎國際藝術城舉辦畫展。
作品
《信》
《漁火》
《潮》
《白鴿系列》
《油畫基礎技法》
《中國當代藝術家畫庫——汪誠一專輯》
出版
《江蘇畫刊》1978年6月,封面,《上海文藝》,1978年9月,封里,《浙江日報》,1978年11月12日,《少年文藝》,1978年12月,封面,《工農(nóng)兵畫報》,1978年12月,封里,文匯報》,上海,1979年12月26日, ,《肖像畫選輯》,福建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肖像畫選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9年,《聯(lián)合晚報》,新加坡,1996年9月15日,《聯(lián)合早報》,新加坡,1996年9月21日
其他信息
1957年畢業(yè)後回中國美術學院任教達三十余年,其間曾主持油畫系第二畫室及系教研工作。早在50年代即以表現(xiàn)抒情題材見長,油畫班畢業(yè)作品《信》的展出和出版,曾引起美術界和社會上許多人的關注和喜愛。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新中國第一代青年拓荒者真實感人的形象,其現(xiàn)實主義精神在當時油畫界頗具影響,後被收入《中國美術五十年》大型畫冊。
個人說明
八十年代之後藝術家嘗試意象油畫的創(chuàng)作方式。他不再嚴謹?shù)孛枋隹陀^對象,而是注重色彩的純化與簡括。作品《花的旋律》色彩強烈、用筆粗獷、造型概括,以意寫的筆觸將激情和靈性凸現(xiàn)出來,彰顯了“形”與“色”的主觀性和隨意性。那些短小的“線”,松化了形象的造型感,模糊了形體之間、色彩之間的轉換關系,從而改變了人們的日常視覺經(jīng)驗。此件作品是汪誠一八十年代創(chuàng)作方式的轉折時期的重要代表作。
“文革”之后,汪誠一轉向藝術語言方面的探索,但并沒有離開現(xiàn)實主義的基本原則,即再現(xiàn)生活的原則。《漁火》最能代表他這段時期的成就。這幅畫代表了畫家對青少年時期的記憶,那時他曾乘坐民船經(jīng)常往返于安徽和浙江之間,有時由新安江逆流而上,目睹船夫和纖夫的勞動,蘭溪江畔漁舟夜泊的詩情畫意,這一切都令他銷魂。這幅尺寸不大的畫,傾注了畫家對水鄉(xiāng)生活的摯愛。汪誠一采用了言簡意賅的繪畫語言,使畫面近乎色彩底稿,這可能受到蘇聯(lián)現(xiàn)實主義開放體系的影響。對于慣于嚴謹造型的觀眾有一種新鮮感,并具有表現(xiàn)主義的效果。《漁火》與另一幅風格相近的《童年》都在油畫系第一屆年展中展出。
評論文章
八十年代初汪誠一曾去甘南藏族地區(qū)生活,畫出了一批色彩強烈、用筆粗獷、造型概括的藏族風情畫,其中有《浪山節(jié)》、《三頭牦!贰ⅰ稜攲O倆》、《牧》等。這些畫先后在蘭州、杭州展出,頗得好評,被認為是“富有特色,具有藝術個性和充滿生活氣息”的作品。
1986年汪誠一出訪歐洲,回來后風格一變,畫出了不少女人體作品,畫法從原來比較強烈的色彩和動勢轉向輕選、淡雅、平和,追求簡潔的語言,喜歡以動態(tài)的背景和用筆襯托靜態(tài)的人體,這形成了他九十年代的藝術特色。
他倡導在油畫教學中發(fā)揮學生的主動精神,汲取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他主張因材施教,嚴格的基礎訓練與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相結合,反對統(tǒng)得過死和把教師個人風格技巧強加給學生。在色彩教學中反對教條主義,強調(diào)發(fā)展學生自己的眼睛,提高他們的用色能力和藝術素質。他的格言是,“要經(jīng)常告誡自己,不要牽著學生走,讓他們自己走”。“最重要的是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
布面油畫
2009年 簽名:誠一,汪城一:又名誠儀。安徽歙縣人。中國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1954年畢業(yè)於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繪畫系。1955年由學院推選考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訓練班,在著名蘇聯(lián)畫家馬克西莫夫教授指導下研習油畫。1957年畢業(yè)后回中國美術學院任教達30余年,其間曾主持油畫系第二畫室及系教研工作。 藝術年表:50年代即以表現(xiàn)抒情題材見長,油畫班畢業(yè)作品《信》的展出和出版,曾引起美術界和社會上許多人的關注和喜愛;80年代后更多地傾向對藝術語言的探索。代表作有《暖風》參加“88杭州中國油畫邀請展”、《潮》參加第二屆中國油畫展、《白鴿系列》參加中國美院進京展等。1986年赴歐洲考察,在巴黎國際藝術城舉辦畫展。
評論
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水彩畫,是幾年前她寄給我的一本裝璜精致的水彩畫集。畫冊不大,畫也不多,面對這些充滿激情,撲來而又美好的圖畫讓我看到了一個久違了的陳秀莪,我為她的作品驚嘆不已。 那種水彩的韻味和詩一般的境界,是她作品的魅力所在。要達到這種韻味和境界,不僅是她對水彩的控制、色調(diào)的把握、造型的簡約概括這些技術、技巧運用自如,更是她審美內(nèi)力的自然流露?此漠嫞S幸环N說不出的回味。如:早期的“讀”、“小羊羔”、“風雨來臨”、“夏日”、“莫高窟之二”、“跪著的女人體”、“紅白相映”、“菖蘭”、“牡丹”、“玉蘭”等等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小時候讀“五柳先生傳”其中有一句說他“為讀書、不求甚解”,我十分欣賞。直至今日,我仍佩服陶淵明的治學精神。其實讀書如此,畫畫又何賞不是。為今有些畫就是太求甚解,恨不得把看到的全部畫出來,卻不去注意精神層面。最后只能是“技術高超”索然無味。
陳秀莪的作品,好就好在舍棄多余的,留下最動人的詩的語言,從而讓我們可以細細品味,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