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侯秉衡(1865---1946)近代,字維鈞。寓居天津。擅花卉、人物,尤長于牛。伸紙運墨,解衣當眾揮毫,人皆羨之。 年逾古稀,步履輕健,善談,亦能詩,多真趣。
在民國二十三年(1934)編纂出版的《靜?h志》中,共記述了靜?h的6位書畫家。其中,清朝4人,即高爾儼、勵杜納、薛宗濂、邊雨蘭;民國時期2人,除了現(xiàn)屬霸州市洋芬港的閻至陽外,另一位就是侯秉衡了。
侯秉衡,名侯維均,宇秉衡,清同治四年(1865)出生在靜?h獨流鎮(zhèn)二道街 侯家胡同一個亦官 亦農(nóng)的家庭里。他的 二世祖侯 元泰曾于清乾隆五十四年考中過己酉科 武舉人。他還有位祖先曾做過朝廷的二品官。因為 侯氏家族的富廉和顯赫,獨流一帶曾有“南侯北張”之說。
侯秉衡的父親侯受孚是侯氏家族的第八世傳人。他有3個兒子,其中二兒子侯維申是光緒己卯科舉人,曾做過河南柘城、商水、靈寶等縣的 知縣。他不僅仕途亨通, 顏體書法也頗見功力。侯秉衡雖然是侯受孚的三兒子,但他在 堂兄弟8人中排行第六,故人們都尊稱他“侯六爺”。
侯秉衡是獨流侯氏家族的第九世傳人。到他出生時,這個家族的 社會地位和家業(yè)已顯衰落。為了振興家業(yè),顯赫門庭,青年時的侯秉衡也曾一度發(fā)奮,冀望考取功名。但是,機遇之神卻和他擦肩而過,使他的功名夢化為泡影。
為了彌補功名難就所帶來的精神失衡,他便每天以書法繪畫澆愁!叭淌яR”得之失之。他不知不覺的竟和繪畫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為了激發(fā)創(chuàng)作熱情,尋訪繪畫名家,他曾用很長的一段時間,游歷了江南的名山大川。祖國的 錦繡河山為他的腦海裝進了許多創(chuàng)作素材,這為他在以后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大展鴻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光緒年間后期,侯秉衡慕名找到了寓居上海以賣畫為生的中國著名畫家 任伯年,二人一見如故。任見侯在繪畫藝術(shù)上是位可塑人才,便欣然收他為弟子。此后,侯秉衡在任伯年大師的精心培育下,繪畫水平,尤其是 花鳥畫的藝術(shù)水平有了一個里程碑式的飛躍。
侯秉衡在繪畫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善于博取眾家之長,從不拘泥成規(guī)。他的花鳥畫雖然繼承了任伯年的傳統(tǒng)畫法,但在技法上卻又 仿宋人焦墨鉤骨、賦色肥厚的 工筆畫法,并吮吸了惲壽平等先輩沒骨法的精髓,形成了自己兼工帶寫、溫馨明快的格調(diào)。他的山水畫曾效法王石谷,又兼取董其昌、黃鶴山樵等畫家的特點,博眾之長,集于一身。他的水墨花卉,吸取了郎世寧、張兆祥、朱夢廬等人的筆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侯秉衡60歲的時候,其繪畫水平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佳境,作品深受社會各界人士歡迎。當時,他畫的一個小扇面能賣一塊大洋,一幅整開的《 麻姑獻壽》賣50塊大洋。此外,他的繪畫作品經(jīng)常在 天津美術(shù)館和《天津湖社月刊》上展出和刊登。隨著侯秉衡的繪畫名氣不斷升高,世人對他的褒揚也屢見報端。僅將民國十九年(1930年)2月7日《天津益世報》的一篇文章簡錄如次,以窺一斑:“侯維均,字秉衡……工花卉 翎毛,以菊花、牡丹擅長, 設(shè)色別具心裁,堪稱獨造,每一幅非三五十金不作。嘗與 大元帥張作霖畫十六幅連景菊花,枝葉扶疏,種類畢陳,大元帥大為嘉獎。”
侯秉衡的人品、 畫品皆高。日本侵略中國時,他沒給 日本人畫過一張畫。他鄙視社會上的媚上驕下者,這些人求購他的墨寶, 千金難買寸作。他自己曾作過家學,都是自家和親戚家的孩子來此讀書。窮苦家的孩子登門求學,他從不拒之門外,并分文不收。
民間二十六年(1937) 靜海鬧大水,他攜全家搬遷到天津市 紅橋區(qū)芥園大街寶義里居住。閑暇之時,經(jīng)常和華士奎、趙元禮、 方地山等一些天津知名書畫家切磋技藝。在天津,他還收了一些繪畫弟子,其中有以后成名的書法家 黃壽昌、花鳥畫家肖 心泉、書畫家 吳玉如……
侯秉衡的夫人王氏,靜?h 李家灣子人。他們有一子三女。兒子侯瑞云,字少衡,一生在津從商。業(yè)余時間專攻 工筆菊花技法,數(shù)十年不輟,現(xiàn)存遺作菊花寫生400余幅。
侯秉衡先生于民國三十五年(1946)在津病逝,終年8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