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姚文田年少時家貧,父親客游他方,母親沈氏親自口授經(jīng)籍。有時生不起火,揭不開鍋,人們勸她賣掉舊屋地,沈氏說:“等我兒子作官時,留此地蓋一品坊哪!”
乾隆五十九(1784)年,皇帝出巡天津。姚文田以舉人應(yīng)召試,獲得第一名,授職內(nèi)閣中書,充任軍機章京。而后,其真正成了天下第一。
個人經(jīng)歷
姚文田年少時,家中貧困,父親客游他方,母親沈氏親自口授經(jīng)籍,有時生不起火、揭不開鍋,人們勸她賣掉舊房廢地,沈氏說:“等我兒子作官時,留此地蓋一品坊那!鼻∥迨拍辏〉鄢鲅蔡旖。姚文田以舉人應(yīng)召試,獲第一名,授職內(nèi)閣中書,充任軍機章京。而后,真的成了天下第一。
嘉慶四年,姚文田考取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嘉慶五年,出任廣東鄉(xiāng)試正考官。嘉慶六年,出任福建鄉(xiāng)試正考官。出任廣東學政。嘉慶十一年,充任日講起居注官。嘉慶十二年,出任山東省鄉(xiāng)試正考官。不久,父喪丁憂歸里。嘉慶十五年,三年服喪期滿,遷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充任日講起居注官。出任河南學政。嘉慶十六年,遷翰林院侍講、轉(zhuǎn)侍讀。嘉慶十七年,擢詹事府右庶子。嘉慶十八年,姚文田升國子監(jiān)祭酒,入值南書房。嘉慶年間,受“林清之變”影響,皇帝下詔求眾官進言。姚文田指出當時百姓負擔沉重,南方賦稅重、北方徭役多。解決的辦法是重在任人,管理好地方。此議,得到嘉慶帝贊賞而被升為詹事,充文淵閣值閣事。嘉慶十九年,姚文田又上疏勿施酷刑、愛民養(yǎng)民才能長治久安。嘉慶帝立刻下詔加緊發(fā)展農(nóng)桑、減緩苛政刑獄。升任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教習庶吉士。嘉慶二十年,擢兵部右侍郎。嘉慶二十一年,由兵部右侍郎轉(zhuǎn)為戶部右侍郎。嘉慶二十二年,充任會試副考官,轉(zhuǎn)戶部左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wù)。嘉慶二十四年充殿試讀卷官、提督江蘇學政。
道光年間,姚文田上奏漕運浮收弊端。道光帝頒詔,禁止浮收,裁革運丁陋規(guī),嚴禁勒索州縣。道光三年,充經(jīng)筵講官。道光四年,姚文田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道光五年,充順天鄉(xiāng)試副考官。次年,署工部尚書。道光七年,姚文田仕至禮部尚書。同年卒于任所。謚“文僖”。
翰苑名賢、文章巨匠姚文田,是清代一位蜚聲朝野的著名學士,他嘉慶年間高中進士,官至禮部尚書。這位老先生不僅治學嚴謹,而且為官耿直,一身正氣。每當他奉旨擔任科舉主考官時,總要在試場大門的兩邊貼上這么一副醒目的對聯(lián):“科場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撞法網(wǎng);平生關(guān)節(jié),不通一字,誡諸生勿聽浮言!闭婵芍^鐵面無私,令人吐舌。
姚文田博學多識,著述甚多,長于考據(jù)。他的學問無所不貫通,以程朱理學為宗。
生平年表
嘉慶四年(1799),姚文田考取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嘉慶五(1800)年,出任廣東鄉(xiāng)試正考官。
嘉慶六年(1801)出任福建鄉(xiāng)試正考官。后任廣東學政。
嘉慶十一年(1806),充任日講起居注官。
嘉慶十二年(1807),出任山東鄉(xiāng)試正考官。不久,姚文田因父喪丁憂歸故里。
嘉慶十五年(1810),三年喪服孝滿,姚文田遷任詹事府右春坊左中允、充任日講起居注官。出任河南學政。
嘉慶十六年(1811),遷翰林院侍講,轉(zhuǎn)侍讀。
嘉慶十七年(1812),擢詹事府右庶子。
嘉慶十八年(1813),姚文田升任國子監(jiān)祭酒,入值南書房。嘉慶年間多受“林清之變”影響,皇帝下召書求眾官進言。姚文田指出當時百姓負擔沉重,南方賦稅重,北方徭役多。解決的辦法是重在任人,管理好地方。此議得到嘉慶帝贊賞而被升為詹事,姚文田充文淵閣值閣事。
嘉慶十九年(1814),姚文田又上疏勿施酷刑,愛民養(yǎng)民方能長治久安。嘉慶皇帝聽從了他的建議,立刻下詔書加緊發(fā)展農(nóng)業(yè)、桑業(yè)、減緩苛政、減輕刑獄。姚文田任兵部右侍郎,轉(zhuǎn)任 戶部右侍郎,后升任內(nèi)閣學士兼任禮部侍郎。
嘉慶二十二年(1817),充任殿試讀卷官,提督江蘇學政。
道光年間,姚文田上奏漕運浮收弊端,道光皇帝聽從其建議,頒詔禁止浮收,裁革了運丁的陋規(guī),嚴禁勒索州縣。 道光三年(1823),姚文田充經(jīng)筵講官。
道光四年(1824),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
道光五年(1825),姚文田充任順天鄉(xiāng)試副考官。
次年,姚文田署工部尚書。當他奉旨擔任科舉主考官時,總要在試場大門的兩邊貼上醒目的對聯(lián):科場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撞法網(wǎng); 平生關(guān)節(jié),不通一字,誡諸書勿聽浮言。 可謂鐵面無私,令人敬畏。姚文田博學多識,著述甚多,長天考據(jù)。其學問無所不貫通,以程朱理學為宗。
道光七年(1827),姚文田官至禮部尚書。同年病逝于所任職期間。謚“文僖”。
個人著作
姚文田著有《說文聲系》、《古音諧》、《四聲易知録》、《易言》、《廣陵事略》、《邃雅堂學古録》、《邃雅堂文集》及《春秋經(jīng)傳塑閏表》等。
名聯(lián)
【姚文田自題聯(lián)】
世上幾百年舊家,無非積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姚文田自題書房
【姚文田撰題聯(lián)】
碧云懷舊侶;
明月定前身。
——姚文田手書墨跡聯(lián)
拳石書拔黃子久;
膽瓶花拯紫丁香。
——姚文田手書墨跡聯(lián)
過如春草芟難盡;
學似秋云積不多。
——姚文田手書墨跡聯(lián) 此聯(lián)墨跡現(xiàn)刻于上海文廟廡殿內(nèi)。
科場舞弊皆有常弄,告小人毋攖法網(wǎng);
平生聯(lián)節(jié)不通一字,誡諸生勿聽浮言。
——姚文田題省試、鄉(xiāng)試考場
【題詠姚文田聯(lián)】
姚文田號秋農(nóng),彭邦疇號春農(nóng),兩個農(nóng)夫,空想田疇之樂;
帥承瀛字仙舟,何凌漢字仙槎,一行仙吏,同登瀛漢之天。
——清·佚名題嵌姚文田等四人名字聯(lián)
史料記載
姚文田,字秋農(nóng),浙江歸安人。乾隆五十九年,高宗幸天津,召試第一,授內(nèi)閣中書,充軍機章京。嘉慶四年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迭典廣東、福建鄉(xiāng)試,督廣東、河南學政,累遷祭酒。
十八年,入直南書房。會因林清之變,下詔求言,文田疏陳,略謂:“堯、舜、三代之治,不越教養(yǎng)兩端:為民正趨向之路,知有長上,自不干左道之誅;為民廣衣食之源,各保身家,自不致有為惡之意。近日南方患賦重,北方患徭多,民困官貧,急宜省事。久督撫任期,則州縣供億少,寬州縣例議,則人才保全多!贝文陱蜕鲜,言:“上之於下,不患其不畏,而患其不愛。漢文吏治蒸蒸,不至於奸,愛故也。秦顓法律,衡石程書,一夫夜呼,亂者四起,畏故也。自數(shù)年來,開上控之端,刁民得逞其奸;大吏畏其京控,遇案親提,訐訴不過一人,牽涉常至數(shù)十,農(nóng)商廢業(yè),中道奔波,受胥吏折辱,甚至瘐死道斃。國家慎刑之意,亦曰有冤抑耳。從前馬譚氏一案,至今未有正兇,無辜致斃者累累。是一冤未雪,而含冤者且數(shù)十人。承審官刑撻橫加,以期得實,其中冤抑,正復不少。欲召天和,其可得乎?頃者林清構(gòu)逆,搜捕四出,至今未已。小人意圖見長,不能無殃及無辜,奉旨嚴禁,仰見皇上如天之仁。臣以為事愈多則擾愈眾,莠民易逞機謀,良善惟增苦累。應(yīng)令大小官吏,可結(jié)速結(jié),無多株引,庶上下相愛,暴亂不作矣。至所謂養(yǎng)民之政,不外於農(nóng)桑本務(wù)。大江以南,地不如中原之廣,每歲漕儲正供,為京畿所仰給者,無他,人力盡也。兗州以北,古稱沃衍;河南一省,皆殷、周畿內(nèi);燕、趙之間,亦夙稱富國。今則地成曠土,人盡惰民,安得不窮困而為盜賊?歲一歉收,先請緩徵,稍甚則加蠲貸,又其甚則截漕發(fā)粟以賑之,所以耗國帑者何可算也。運河屢淤,東南漕未可恃,設(shè)有意外,何以處此?臣見歷來保薦州縣,必首列勸課農(nóng)桑,其實盡屬虛談,從無過問。大吏奏報糧價,有市價至四五千錢,僅報二兩內(nèi)外,其於收成,又虛加分數(shù),相習成風。但使董勸有方,行之一方而收利,自然爭起相效,田野皆辟,水旱有資,豈必盡資官帑,善政乃行哉?民之犯刑,由於不率教;其不率教,由於衣食缺乏而廉恥不興。其次第如此,故養(yǎng)民為首務(wù)也。”奏入,仁宗嘉納之,特詔飭各省以勸課農(nóng)桑為亟,速清訟獄,嚴懲誣枉。
二十年,擢兵部侍郎,歷戶部、禮部。二十二年,典會試。二十四年,督江蘇學政。道光元年,江、浙督撫孫玉庭等議禁漕務(wù)浮收,明定八折,實許其加二。文田疏陳積弊曰:“乾隆三十年以前,并無所謂浮收。厥后生齒日繁,物價踴貴,官民交困,然猶止就斛面浮取而已。未幾而有折扣之舉,始每石不過折耗數(shù)升,繼乃至五折、六折不等。小民終歲勤動,事畜不贍,勢必與官抗。官即從而制之,所舉以為民罪者三:曰抗糧,曰包完,曰挜交丑米。民間零星小戶、貧苦之家,拖欠勢所必有。若家有數(shù)十百畝之產(chǎn),竟置官賦於不問,實事所絕無。今之所謂抗糧者,如業(yè)戶應(yīng)完若干石,多赍一二成以備折收,書吏等先以淋尖、踢腳、灑散多方糜耗,是已不敷;再以折扣計算,如準作七折,便須再加三四成,業(yè)戶必至爭執(zhí)。間有原米運回,州縣即指為抗欠,此其由也。包完者,寡弱之戶,轉(zhuǎn)交有力者代為輸納。然官吏果甚公正,何庸讬人?可不煩言而自破。民間運米進倉,男婦老幼進城守待,陰雨濕露,猶百計保護,恐米色變傷。謂其特以丑米挜交,殆非人情。惟年歲不齊,米色不能畫一,亦間有之。然官吏非執(zhí)此三者,不能相制,生監(jiān)暫革,齊民拘禁,俟其補交,然后請釋。不知此皆良民,非莠民也。此小民不能上達之實情也。然州縣亦有不能不爾者,自開倉訖兌運,修整倉廒蘆席、竹木、繩索、油燭百需,幕丁胥役脩飯工食,加以運丁需索津貼滋甚,至其平日廉俸公項不能敷用。無論大小公事,一到即須出錢料理。即如辦一徒罪之犯,自初詳至結(jié)案,約須百數(shù)十金。案愈巨則費愈多。遞解人犯,運送糧鞘,事事皆需費用。若不取之於民,謹厚者奉身而退,貪婪者非向詞訟生發(fā)不可,吏治更不可問。彼思他弊獲咎愈重,不若浮收為上下咸知,故甘受民怨而不惜。其藉以自肥者固多,而迫於不獲已者蓋亦不少。言事者動稱u2018不肖州縣u2019,州縣亦人耳,何至一行作吏,便行同茍賤?此又州縣不能上達之實情也。州縣受掊克之名,而運丁陰受其益,然亦有不能不然者。昔時運道深通,運丁或藉來往攜貨售賣以贍用;后因黃河屢經(jīng)倒灌,運道受害,慮其船重難行,嚴禁多帶貨物。又從前回空帶鹽,不甚搜查;近因鹽商力絀,未免算及瑣屑,而各丁出息遂盡。加以運道日淺,反多添夫撥淺之費。此費不出之州縣,更無所出。此又運丁不能上達之實情也。數(shù)年前因津貼日增,於是定例只準給三百兩。運丁實不濟用,則重船不能開,州縣必獲咎戾,不免私自增給,是所謂三百兩者虛名耳。頃又以浮收過甚,嚴禁收漕不得過八折。州縣入不敷出,則強者不敢與較,弱者仍肆朘削,是所謂八折者亦虛名耳。然民間執(zhí)詞抗官,官必設(shè)法箝制,而事端因以滋生,皆出於民心之不服。若將此不靖之民盡法懲處,則既困浮收,復陷法網(wǎng),民心恐愈不平。若一味姑容隱忍,則小民開犯上之風,將致不必收漕,而亦目無官長。其於紀綱法度,所關(guān)實為匪細!笔枞,下部議。時在廷諸臣多以為言,文田持議切中時弊,最得其平。詔禁浮收,裁革運丁陋規(guī),八折之議遂寢。
四年,擢左都御史。七年,遷禮部尚書。尋卒,依尚書例賜恤,謚文僖。
文田持己方嚴,數(shù)督學政,革除陋例,斥偽體,拔真才,典試號得士。論學尊宋儒,所著書則宗漢學。博綜群籍,兼諳天文占驗。林清之變未起,彗入紫微垣;道光初,彗見南斗下,主外夷兵事:文田皆先事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