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犢子部根據(jù)地在拘舍彌地方,源自上座部系統(tǒng),保留了簡樸學風,尊奉《 舍利弗毗曇》(因此此書又被稱為《犢子毗曇》)。這一派最大的特點,是認為有一個“不可說我”的存在,是佛教中少見的“有我論”者,也因此常受到其他小乘部派及大乘佛教的攻擊,指稱他們?yōu)楦椒鹜獾。他們認為,“諸法若離 補特伽羅,無從前世轉至后世,依補特伽羅可說有移轉”。他們的學說,影響到瑜伽行唯識學派,立阿賴耶識為生死流轉的根本。
后犢子部之下,又分出四個分支,其中以 正量部最為興盛,它并且取代了原先犢子部的地位,自稱為根本正量部。
分支
犢子部
法上部
賢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南傳佛教稱其為六城部)
經(jīng)書記載
印順《印度之佛教》:“佛世一味之教,以七百結集,初分為圣大眾部及圣上座部,謂之根本二部。次于佛元百三十年頃,于上座部出分別說者,合為大眾、上座分別說及上座之三系,成鼎立之勢。迨大天等率眾南行,其上座系之沿恒河北岸及雪山麓而東進者,別出犢子部。其在 西北印者,自稱說一切有部以別之,成四大派。u2018寄歸傳u2019云:“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國相承,大綱唯四”,蓋謂此也。其弘布之區(qū)域,略言之,則大眾系在南印,說一切有系在西北印,分別說系在中印,犢子系則在中印之 東北,亦間及 西南也!
《異部宗輪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