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巨山位于江蘇境內。海拔204米。據(jù)說乾隆皇帝再則游 唐代詩人。原名李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jiān)察御史。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jiān)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后、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李嶠的生卒年,新舊《唐書》均無記載,根據(jù)《通鑒》推斷,生年應在貞觀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開元二年(714)。
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諸人死后,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采過之。唐代曾以漢代蘇武、李陵比蘇味道、李嶠,亦稱“蘇李”。明代胡震亨認為:“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唐音癸簽》)。他寫有詠物詩120首,自風云月露,飛動植礦,乃至服章器用之類,無所不包。雖刻意描繪,以工致貼切見長,但略無興寄。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說他“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現(xiàn)存《汾陰行》一首,詠漢武帝祀汾陰后土賦《秋風辭》事,寫盛衰興亡之感,最為當時傳誦。據(jù)說唐玄宗于安史亂起逃離長安前,登花萼樓,聽到歌者唱這首詩的結尾四句時,引起了情感上強烈的共鳴,悲慨多時,并贊嘆作者是“真才子”。玩。是古邳8大景之一。這里的寺廟
巨山,又名距山、岠山,古名葛嶧山,傳說古鳳凰城遺址位于山陰,岠山位于睢寧古邳鎮(zhèn)(下邳)境內,邳州市南端,素有邳州南
大門,睢寧北大門之稱,是本州最高的一座山,岠山自古十八景,名勝古跡很多,當?shù)亓鱾鬟@樣的記述:“四圍蹙蹙繡孤峰,昔有仙人隱仙蹤。古剎舟井傳遺址,往往陰雨吐長虹。夾壁墻中藏狐洞,雨將初息霧蒙蒙。凡山皆有景,此山景不同:養(yǎng)魚池嚴嚴峭壁,飛貓頂吐霧崢嶸。臥土牛下水監(jiān)管,憋死貓山崗凌層,閑來步上嶧山巔,山前山后亂石巖。簸箕峪,馬蹄泉,魚溝釣臺緊相連。蝎子山巔蝎子叫,龍泉泉水龍吐巖。嶧山東鍋壙巖,薛禮征東史跡傳。白牙石上臥喜鵲,石盆泉水清且漣。石頭床身依眠,仙宮王母足跡現(xiàn)。無梁殿不周全,響水橋缺半邊,鬼塹溝里鬼夜哭,鳳凰窩里鳳欲眠。養(yǎng)魚池牽連中線,嶧陽桐萬古流傳原有自然景觀因岠山開采石英被炸掉了。而今政府忽又提開發(fā),保護環(huán)境、可持續(xù)發(fā)展、發(fā)掘旅游資源等等,建岠山風景區(qū),建山莊,建小蘿卜頭紀念館等
人物名稱
唐代詩人。原名李嶠,字巨山。趙州贊皇(今屬河北)人。少有才名。20歲時,擢進士第。舉制策甲科。累官監(jiān)察御史。邕、嚴二州僚族起義,他受命監(jiān)軍進討,親入僚洞勸降,罷兵而返。遷給事中。武后、中宗朝,屢居相位,封趙國公。睿宗時,左遷懷州刺史。玄宗即位,貶滁州別駕,改廬州別駕。李嶠的生卒年,新舊《唐書》均無記載,根據(jù)《通鑒》推斷,生年應在貞觀十九年(645),卒年在玄宗開元二年(714)。
李嶠對唐代律詩和歌行的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與影響。他前與王勃、楊炯相接,又和杜審言、崔融、蘇味道并稱“文章四友”。諸人死后,他成了文壇老宿,為時人所宗仰。其詩絕大部分為五言近體,風格近似蘇味道而詞采過之。唐代曾以漢代蘇武、李陵比蘇味道、李嶠,亦稱“蘇李”。明代胡震亨認為:“巨山五言,概多典麗,將味道難為蘇”(《唐音癸簽》)。他寫有詠物詩120首,自風云月露,飛動植礦,乃至服章器用之類,無所不包。雖刻意描繪,以工致貼切見長,但略無興寄。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說他“裁剪整齊,而生意索然”,切中其病。七言歌行現(xiàn)存《汾陰行》一首,詠漢武帝祀汾陰后土賦《秋風辭》事,寫盛衰興亡之感,最為當時傳誦。據(jù)說唐玄宗于安史亂起逃離長安前,登花萼樓,聽到歌者唱這首詩的結尾四句時,引起了情感上強烈的共鳴,悲慨多時,并贊嘆作者是“真才子”。 歷史介紹
巨山,對睢寧人來說,既是驕傲,又是遺憾。驕傲的是,巨山是“古邳八景”之一,歷史名山;遺憾的是,巨山已成荒山,歷史景觀蕩然無存。巨山風景區(qū)將要重新開發(fā),一些歷史景觀要恢復,著實令人神往! 【奚降倪z憾 山原名嶧陽山、葛嶧山,身跨邳、睢兩縣,除去 山、山西兩村村民居住、開挖耕種外,現(xiàn)有荒山面積2000多畝。巨山平列四座山峰,西峰最高,因常有云蒸霞蔚,故曰“白云崖”,亦稱“白云峰”,海拔213米,是蘇北除連云港云臺山之外的最高峰?滴跄觊g進士季運隆所輯的“八景”詩中有這樣的描繪: 峰獨秀聳長空。據(jù)史料記載,巨山古木蔽日,古時,山巔有寨,寨內有“泰山行宮”。時代久遠,我們早已難覓“泰山行宮”的蹤跡,但取而代之的威武壯觀的“彌陀寺”也算讓人欣慰! (jù)說,上個世紀50年代,人為上山砍伐樹木,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自1958年以來,雖多次栽植,始終是只見栽植不見樹林。究其原因,主要是山上土層淺薄,山體面南部分水土流失嚴重,保不住水分造成樹木成活率低。1982年以后,又多次組織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活動,同時采取簽訂合同、面向社會公開承包的方法,但收效甚微,至今仍是荒山裸露,一派荒涼景象! 【奚揭苍l(fā)揮過不可磨滅的作用。1960年,解放軍在巨山的西主峰上設立雷達站,為殲滅入侵敵機立下汗馬功勞。雷達站撤走后,江蘇省于1980年在此建成“徐州地區(qū)電視轉播臺”。至1985年底,電視臺遷至徐州。以后10年,巨山再未得到有效的開發(fā)利用! 。保梗梗的甑,縣鎮(zhèn)兩級政府決定復建古邳歷史景觀,睢寧縣成立了古邳歷史景觀領導小組,于1995年10月1日正式啟動建設,歷經(jīng)三年時間,投資近300萬元,建成巨山目前尚存的彌陀寺、賦山亭、葛洪洞等幾處景點,但由于投入乏力,最終還是半途而廢。雖如此,每年春節(jié)、清明節(jié)期間,仍有數(shù)萬名游客到巨山登高賞景! 【奚降臋C遇 隨著旅游業(yè)的繁榮, 山風景區(qū)的開發(fā)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擺上了古邳鎮(zhèn)黨委、政府的重要日程。如何開發(fā) 山風景區(qū),古邳鎮(zhèn)一改過去單純依靠財政投入的辦法,招商引資、市場化運作,吸引外來資本的注入綠化、開發(fā) 山。自去年10月份以來,該鎮(zhèn)政府多次和擁有資產(chǎn)逾千萬元的外地客商宋江北接觸、洽談,并實地進行了考察,認為宋江北開發(fā)動機純正,具有承擔 山分步開發(fā)的能力。目前鎮(zhèn)政府已與宋江北簽訂了開發(fā)協(xié)議! 〔稍L的當日,我們見到了宋江北,他急切地告訴我們,開發(fā)巨山風景區(qū)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荒山綠化是重中之重。為此他已付諸行動,在外地訂購了一畝多1.5米高的松樹苗,兩輛大車也已開進山里,準備挖坑筑壩攔水,并且運來了10個容積為180升的大油桶為樹木澆水之用。從2005年起,確保每年植樹成活不低于1萬棵,力爭用三年的時間讓荒山變成綠色的家園! ∷谓闭f,目前當務之急除了綠化、綠化、還是綠化。只有綠樹成蔭,才能與巨山上的一些歷史景觀相映成輝,綻放出歷史的韻痕,而惟有如此,才能顯現(xiàn)出挺拔峻偉的巨山雄姿。打個比方,巨山如藏在深山溝的村姑,他要為其梳妝打扮,把她風風光光地“嫁”出去,讓更多的人前來投資開發(fā),使這塊寶地放出異彩! ≌劦介_發(fā)巨山風景區(qū)的初衷,宋江北動情地說,他因探訪親友,曾多次至古邳登巨山,每每感到邳州與睢寧的巨山兩重天,邳州轄區(qū)蒼松翠柏、綠樹成蔭、郁郁蔥蔥,而睢寧轄區(qū)則是砂石裸露、溝壑縱橫、荒涼不堪,目睹此景,是巨山的開發(fā)潛力及歷史責任感深深地觸動了他。為挖掘兩漢文化、發(fā)展鎮(zhèn)域經(jīng)濟、造福子孫后代,使其成為古邳的一枝獨秀,睢寧的一大亮點,他愿意投資綠化巨山,開發(fā)巨山,實現(xiàn)余生價值。
巨山的未來 站在云氣蒸騰的巨山之巔,我們聽取了開發(fā)商宋江北和古邳鎮(zhèn)分管城建的負責人關于風景區(qū)發(fā)展規(guī)劃的介紹。古邳景觀構成的主要特點是以人文為主題,以自然為載體,集歷史、人文、自然于一體,情景交融、史景合一。其景觀的分布格局多依山傍水又多匯聚于古城區(qū),既分散又相對集中,點、線、面結合,張弛有序,利于開發(fā)旅游! “凑展炮(zhèn)旅游資源空間組合態(tài)勢與未來建設構想,巨山風景區(qū)核心的主題,將從古邳鎮(zhèn)自身的綜合條件出發(fā),緊緊跟隨當今旅游開發(fā)將集中于人文內涵豐富和自然生態(tài)突出的旅游資源這一發(fā)展態(tài)勢,緊扣“觀光采風、休閑度假、回歸自然、文化體驗”這一突出主題特色和時代特征,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氛圍。通過對 山風景區(qū)的建設與開發(fā),使之形成一種“人文情韻”、“自然生態(tài)”、“輕松休閑”相交融的整體格局。 目前,在云霧升騰的巨山之巔重建有彌陀寺、寺外有葛仙洞,洞前有葛仙井。據(jù)傳,葛仙洞為晉道教理論家、醫(yī)學家、煉丹術家葛洪居留處,葛洪井為葛洪煉丹所用。此外山間還建有賦山亭和葛洪亭。按照巨山風景區(qū)整體規(guī)劃,將對目前現(xiàn)有的或規(guī)劃的三公祠、千佛洞等景點分步進行或修或建。將來 山風景區(qū)將修建內容各異的三洞、功能不同的三路、形態(tài)各異的三橋;在中天門附近建設以旅館、餐飲、休閑、停車場為一體的娛樂中心;分布實施建立“嘉樂年華養(yǎng)老院”及配套設施;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設別墅山莊;在2008年底前,在巨山風景區(qū)開展建設以種植、養(yǎng)殖兼科、工、貿一體的“農(nóng)家樂”特色旅游項目,讓鮮脆爽口的貢菜、馳名中外的老字號甜油等地方名特產(chǎn)品飛向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