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jīng)歷
學(xué)藝初成
竇爾敦從十五歲開始,就為地主扛活種田為生。一次,他在集市上見數(shù)名流氓欺侮一老一少賣棗者,欲打抱不平,被一韓姓老者阻擋,此人是流落民間的一名起義軍頭領(lǐng)。他深愛竇的為人,便出手將流氓打倒,收竇為徒,授藝三載。后來,竇爾敦殺死作惡多端的知縣父子,為躲避官府緝拿,流浪四方,遇靜慈和尚,學(xué)得軟、硬氣功、輕功和護手雙鉤等技藝,武功大大長進。不久,他回到家鄉(xiāng)舉起義旗,招兵買馬抗清朝統(tǒng)治。
劫銀比武
公元1713年,竇爾敦率部劫了大名府(今河北省境內(nèi))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清政府上下大為震驚,兵部大臣彭朋被革職。彭朋手下護衛(wèi)黃三太為捉拿竇爾敦,以比武之名約竇前來較量。比試時,黃三太違背“不用暗器”之約,暗發(fā)金鏢傷了竇爾敦的左膀,竇負傷逃脫。
抵抗清兵
后來,清軍多次圍捕,均未能將他拿獲。竇爾敦深感他活動的河北省河間、獻縣一帶無險可守,非久留之地。于是率部攻下河間府,奪取了河間府的印信和大量輜重,然后進入河北省燕山山脈,在一個名叫連環(huán)套的地方安營筑寨,同清庭抗爭。這時他的義軍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萬余人。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賜駿馬至圍場行獵,竇得知后,只身下山,潛入梁營中盜走御馬。
救母負傷
清軍幾次攻打竇寨未能奏效,于是拘捕了竇的母親,并張貼告示稱如竇不投案即殺其母。竇乃孝子,為救其母,自縛投案。其母責(zé)備他作了糊涂事,撞墻自盡。竇爾敦悲痛萬分,掙斷了繩索與差人搏斗,腿部負傷遭擒,后被清廷秘密殺害。
后人演繹
后人編著的公案小說《施公案》(寫江都知縣、通州漕運總督施世綸破案故事的小說),將竇爾敦的生平事跡加以改編收入其中。京劇藝人又根據(jù)《施公案》中竇爾敦的故事改編成京劇,至今仍上演的有《盜御馬》與《連環(huán)套》。在這兩出戲中,竇爾敦不再是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而是占山為王的綠林好漢。他與清王朝的斗爭,被改為武林中個人恩怨的爭斗!侗I御馬》寫竇爾敦在比武時被黃三太用暗器打傷,一直伺機復(fù)仇。十幾年后,他得知梁九公攜御馬外出狩獵,遂潛入梁營盜走御馬,并留下黃三太姓名,嫁禍于他,以報前仇。
《連環(huán)套》說的是梁九公失落御馬,見有黃三太的留名,欲拿其子天霸問罪(時三太已死)。三太好友彭朋為了庇護天霸,責(zé)令他在限期內(nèi)訪拿真正盜馬之人。
黃天霸喬裝鏢客外出查訪,遇竇部下賀天龍,得知盜馬案的線索,乃只身上山進入連環(huán)套,會見竇爾敦,勸其交出御馬,未果。二人遂約定,次日在山下比武定輸贏。是夜,黃的助手朱光祖上山,摸進竇的臥室,盜走其兵器——護手雙鉤,并將黃的兵刃——鋼刀,插留案間,以示警告。竇醒后大驚,深悔自己麻痹大意,在懊惱忿激之下,決定獻出御馬,隨黃到官府自首。
不久之后,竇爾敦之友梁大剛糾合綠林人士,前往劫救,反被竇爾敦斥退。竇獲釋后,看破紅塵,出家麒麟峪,在寂寞中渡過余生。
此劇的思想性和劇情均較為平淡,故很少整本全劇演出。經(jīng)常上演的只有《盜御馬》和《連環(huán)套》中的《天霸拜山》一折。這兩出戲在表現(xiàn)京劇的唱、念、作功等方面頗具代表性,沒有相當造詣的演員,一般難以問津。
京劇臉譜含義
竇爾敦在京劇中的臉譜“蘭花三塊瓦”,是“三塊瓦”臉譜中的一種!叭龎K瓦”的畫法是,用線條勾出兩塊眉、眼窩、一塊鼻窩,恰似三塊瓦片分布在臉上,故有此稱!盎ㄈ龎K瓦”是在眉、眼、鼻等部位勾畫出色彩多樣、花紋復(fù)雜的圖案。所表現(xiàn)的人物大都是綠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部將。藍色在臉譜中喻意剛烈勇猛,眉部畫有雙鉤一對,是竇爾敦使用的兵器。
《唱臉譜》歌詞
外國人把那京戲叫做Peking opera , 沒見過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臉上畫 ,
“四擊頭”一亮相,(哇……)
美極啦,妙極啦,簡直頂呱呱 !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
紅臉的關(guān)公戰(zhàn)長沙,
黃臉的典韋,白臉的曹操,
黑臉的張飛 叫喳喳!
紫色的天王托寶塔,
綠色的魔鬼斗夜叉,
金色的猴王,銀色的妖怪,
灰色的精靈笑哈哈!
一副副鮮明的鴛鴦瓦,
一群群生動的活菩薩,
一筆筆勾描,一點點夸大,
一張張臉譜美佳佳。ㄍ酃
演義記載
清代傳統(tǒng)俠義公案小說《施公案全傳》、《彭公案》中的豪俠。后世一些傳統(tǒng)通俗文學(xué)《大俠竇爾敦》、《楊香武三盜九龍杯》、《黃天霸全傳》、《連環(huán)套》也以說書等形式表現(xiàn)他。竇爾敦武藝高強,外號銅頭鐵羅漢,拿手絕活有螳螂十六式、達摩老祖易筋經(jīng)、達摩二十四式、陰陽二氣拳、虎尾三節(jié)棍、雙鉤等。
竇爾敦出身武林世家,自幼習(xí)武甚精,后又拜一尊佛海靖為師,得其真?zhèn),終于藝冠群芳,成為綠林高手。他為人忠厚,性格直爽,講究義氣,俠肝義膽,雖身懷絕技,卻并不欺人作惡,而是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因而深受武林人士擁戴,推舉他為山東綠林道八大處總頭領(lǐng)。 京劇《盜御馬》講的是黃天霸喬妝鏢客出口外,假意拜山,計誘竇爾敦自認盜御馬的故事。 在京劇里,竇爾敦被畫成藍臉。
人物故事
百里取人頭
竇爾墩從少林寺學(xué)藝歸來,為生活所迫,到本縣北宗村李財主家扛活。這年三十晚上,被長工李二拉到家里喝辭歲酒。飲至三更,一個朋友酒醉大哭,大伙問他怎么回事,他哭著向大伙說他在百里以外的張莊張百萬家扛活,本來雙方講定,每月工錢三十吊,到年底算賬時張百萬卻按每月十五吊,還說他賴張家的錢,并命家奴把他趕了出來。他有心去告他,一沒立字據(jù),二張家與官府勾結(jié),有錢有勢,有理官司也打不贏,他只好忍氣吞聲作罷。竇爾墩聽他講完,從腰里掏出一些碎銀子丟在桌上說:“哭有什么用!你家孩子老婆得吃飯,把它收好!庇终f:“來!今天是大年三十,咱們共同干一杯,以后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闭f完一飲而盡。他一放酒杯說:“我去解個手,”就出去了。大伙被他的朋友義氣所感動,一時高興又喝了起來。等了半天,不見竇爾墩回來,剛要去找,他卻回來了。大伙重新喝酒,都喝得酩酊大醉,一個個都睡著了。
天剛亮,突然殺聲四起,眾人驚醒。只聽外邊大聲喊道:“快交出竇爾墩來!”原來他趁解手的工夫,施展輕功本領(lǐng),到張莊把張百萬殺了。他在墻上寫著“殺人者,北京長工竇爾墩也”!張家立刻到官府報案,三班六衙連夜趕往北京捉拿竇爾墩。竇爾墩叫李二開門,衙役們進來一看,只見杯盞狼籍,一個個醉的不省人事,竇爾墩看樣子醉得更厲害。李二指著竇爾墩對衙役們說:“列位!這里離張莊少說也有一百里,若是三更殺了人,這時候回不來。你們看他醉成這個樣子,什么時候去殺的人呢?再說,他與張東家素不相識,又無冤無仇,怎么會憑白無故地去殺他呢?很可能是他的仇人栽臟陷害,請各位還是三思而行!
衙役們聽了覺得有理,又見眾人擔保,只好帶了保人回去交差。事后,竇爾墩拿出張百萬的帽子,告訴大家這事確實是他干的,從此,竇爾墩“百里取人頭”的故事就傳開了。
孤膽盜御馬
《說唱臉譜》頭一句就是——藍臉的竇爾墩盜御馬。
這是連本大戲《連環(huán)套》的一折,常常提出來單演。故事出于舊小說《彭公案》,線條比較龐雜,咱就只說盜馬這一點兒。
綠林好漢竇爾墩,河間府響當當?shù)娜宋。這名字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也絕對是個酷斃了的ID。大塊肉大碗酒,日子過得挺滋潤呢。突然冒出來黃三太這個老匹夫,“執(zhí)金鏢/借銀兩/壓豪強”。路不平有人鏟,事不公有人管,竇爾墩拍拍胸脯站了起來:贏了我就聽你丫的!黃三太也真不含糊,一甩頭就把竇爾墩撂倒,老竇這條棍兒,讓人給撅了。
《坐寨》這一大段西皮原板,竇爾墩回首往事,給自己找轍,他說——“也是某心大意未曾提防”。這多少沾點強詞奪理,插蔥裝象。黃三太在江湖上以一手獨門暗器獨步中原,不然他也不會這么狂,老竇也不會沒有耳聞。就像小李飛刀例不虛發(fā),沒人抱怨明槍容易躲,暗箭最難防。不管怎么遮掩吧,竇爾墩是咽不下這口窩囊氣。這不,大搖大擺的皇家車隊在咱哥們的地盤路過,老竇琢磨,把那輛尾號為8888的大奔偷來,給自己一雪心頭之恨。
也不是黃三太的坐騎,偷它怎么就報了仇呢?竇爾墩有創(chuàng)意:御馬失盜,肯定得驚動皇上吧。天子一怒,血流漂杵。留下一紙便條:“若問盜馬人,飛鏢三太定知情”。如此一來,黃三太就吃不了兜著走啦。
這招夠損。借刀殺人嘛!按笳煞虺鸩粓笸髟谑郎/豈不被天下人恥笑一場/飲罷了杯中酒換衣前往”,振振有辭穿著箭衣的竇爾墩摸到停車場,一把迷魂香將司機師傅熏倒,還順手宰了兩個倒霉的保安。最可樂的是,殺了人他還跟人說——“你二人今在我刀下命喪/自有那黃三太與你們抵償。”黑社會的煙熏火燎,本來就沒什么道義可言,像竇兒墩這樣,把賬算得這么明白的人,著實是童心未泯。
你用暗器,我使陰招,大家彼此扯平?伤f萬沒想到,黃三太早就命歸西天,自然死亡了。冤有頭債無主,錯打了如意算盤。連仇人的生死都打聽不著的家伙,還一門心思地打著響鼻兒算計人家,說您老什么好呢!
舊社會午時三刻的死囚犯,過長街的時候都要喝口親戚朋友的烈性酒,唱口行色匆匆的猛段子,這段《坐寨盜馬》就像現(xiàn)在我們?nèi)タɡ璒K包房點《把根留住》一樣,頗受二十年后的好漢們歡迎。黃天霸英雄蓋世,但他是綠林圈兒里的叛徒,竇爾墩雞鳴狗盜,然而一派天真使氣的模樣。臺下聽戲的,給這個藍臉賊喝著一波又一波的彩。竇爾墩風(fēng)光無限,大約是因為,人海茫茫,三十六計,像他這樣天真爛漫的主兒,在戲園子也不多見了吧。
文獻記載
文獻記載一(《古城璦琿》)
據(jù)愛輝縣保存下來的清朝史志《古城璦琿》記載,竇爾敦(1626—1687)原名竇二東,后清政府貶稱竇爾敦。明朝天啟年間,竇爾敦生于河北省獻縣竇三香疃,逝世于康熙26年(1687年),時年62歲。其祖父、父親都曾參加過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父親竇自忠曾帶過13萬兵馬,任督軍。竇爾敦的母親因竇爾敦造反抗清而被捕入獄,絕食撞墻而死。妻子齊金鳳在清軍攻打連環(huán)套時戰(zhàn)亡。竇爾敦有兩子,長子竇飛虎,次子竇飛豹。次子后隨竇爾敦流放到黑龍江,是今黑河市愛輝縣竇集屯的竇氏第一代傳人。
竇爾敦性格剛烈、豪爽,武功十分出眾。康熙年間,他在河北省連環(huán)套一帶樹旗起義,為反抗清政府拉起了隊伍,綽號“鐵羅漢竇爾敦”。
康熙21年(1682年),康熙決定在山海關(guān)外大凌河建一個牧場,飼養(yǎng)大批馬匹,專供皇帝和皇家選用。于是,大片民田被強占,激起了當?shù)剞r(nóng)民的無比憤怒。此事被威震四方的綠林好漢竇爾敦知道后,他率弟兄們劫了朝廷的十幾匹好馬。同年又在一個叫商家林的地方劫了皇綱,并把東西分給貧苦百姓。竇爾敦成了清政府當時有名的“大盜”,康熙帝親自下旨“限期捉拿竇爾敦歸案”,并兩次派兵攻打連環(huán)套,損兵折將,沒能抓獲竇爾敦。后來,朝廷聞知竇爾敦是個孝子,派人將竇爾敦的母親和嫂子拿到,施以酷刑。得知此消息的竇爾敦萬分悲痛,為了不牽連老母,他毅然到官府投案自首,被刑部判了死刑。
康熙23年(1684年),康熙帝召見黑龍江將軍薩布素,安排收復(fù)被沙俄占領(lǐng)的雅克薩城一事。這位將軍為鞏固邊疆,收復(fù)雅克薩,廣招人才。他對竇爾敦剛直不阿的品德和過人的武功,早就敬佩不已。當?shù)弥]爾敦被判死刑后,便在京城幾經(jīng)奔走,才使刑部免去竇爾敦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龍江。
竇爾敦被流放到歸愛輝布丁屯(江東64屯之一,現(xiàn)在俄國境內(nèi)),薩將軍選出一批年輕人,讓竇爾敦教他們殺敵格斗本領(lǐng),為取得戰(zhàn)爭勝利做好準備。康熙24年(1685年)中俄雅克薩戰(zhàn)爭打響,中國軍隊包圍了雅克薩城。薩將軍派竇爾敦到城中送勸降書,要求俄軍投降并撤出雅克薩及占領(lǐng)的地區(qū)。竇爾敦出色地完成了任務(wù),但敵軍拒不投降,在清軍的猛攻下,俄軍大敗,第一次雅克薩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
俄軍不甘心失敗,在清軍撤回愛輝后,他們又重新占領(lǐng)了雅克薩,重修被燒毀的城墻,并建起一座塔樓,樓上豎起一丈旗桿,旗桿上設(shè)有樓櫓。翌年(1686年)第二次反擊戰(zhàn)開打,敵將登樓用旗指揮,戰(zhàn)斗進行到第五天,城仍未能攻下。為使俄軍失去指揮,竇爾敦混入城內(nèi)將支撐樓櫓的旗桿砍斷。在敵陣中他只身與俄軍奮戰(zhàn),殺死許多俄兵,第二次雅克薩戰(zhàn)爭,中方又取得了勝利,為《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疆界,奠定了基礎(chǔ)。
竇爾敦在此次戰(zhàn)爭中負了傷,于1687年逝于愛輝鎮(zhèn)附近的火石山(今竇集屯)。為緬懷這位民族英雄,薩布素將軍在竇集屯為竇爾敦建造了祠堂,后人稱為“竇爾敦廟”。
文獻記載二(《獻縣志》)
竇爾墩,原名竇開山,乳名二東,清直隸河間府縣竇三町人,他上有長兄,排行第二,長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竇二墩。
竇爾墩出身貧苦農(nóng)民家庭,自幼給地主打活,他行俠仗義,嫉惡如仇,富有正義感,因不滿地主老財為富不仁,遂涉足綠林,抗清反暴。當時,獻縣以北,河間城以南的方圓數(shù)十里區(qū)域內(nèi),就是他與綠林好漢們經(jīng)常嘯取聚義舉之所。竇爾墩一生未婚,他獲取的錢財,多用于濟困扶危,個人堅持過簡樸清貧的生活。當?shù)匕傩諏λ锌诮员,十分敬仰;而那些豪門富戶和反動官府對他卻聞風(fēng)喪膽,恨之入骨。
竇爾墩少時曾拜在當?shù)孛麕燀n實門下習(xí)武,后又拜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將石某為師。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尤擅使大刀。綠林生涯,使其深感長兵器之不便,遂自己設(shè)計改制了一種護手雙鉤,此兵器兼有刀、鉤、匕首之功能,破長兵,敵短器,鉤刺自如,攻防兼?zhèn)。竇爾墩揮起雙鉤,疾如閃電,勢如猛虎一般,故后人又稱它為虎頭雙鉤。
為了扎下反清抗暴的大本營,他把河間府作為攻取目標,并智取得勝,首戰(zhàn)告捷。竇爾墩虎踞河間府,義旗一舉,從者如云。兵部尚書彭朋發(fā)兵河間,連戰(zhàn)失利,因此被彈劾削職。黃三泰為搭救彭朋,派人指鏢為憑,向竇爾墩借銀。雖說是借,實則是依恃武力,明搶強奪。竇爾墩是血性男兒,哪買他的帳。黃三泰栽了跟斗,惱羞成怒,遂有在李家店比武較量一場惡斗。比武前雙方曾商定,不得使用暗器。黃三泰是個久闖江湖的老手,雖有君子協(xié)定,但他仍暗器藏身。臨陣雙方交手數(shù)十合,黃漸覺氣力不支,遂背棄盟約,用“甩頭”擊竇。竇爾墩自恃武藝在身,沒提防對方會暗器傷人,遂被擊中左膀,遭敵暗算。時清兵突至,竇爾墩率眾出逃,失棄了河間府。
此后,竇爾墩又在清皇陵馬蘭峪以北的風(fēng)水禁地興隆山,覓得一處三面臨水,一面絕壁聳天的險地,扎下了連環(huán)套營盤,繼續(xù)與清廷作對。后來,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賜金鞍玉轡追風(fēng)趕月千里駒到圍場行獵。竇爾墩探知這一消息后,只身潛入御馬廄,用熏香熏倒守衛(wèi),用匕首殺門丁,盜走了御馬。此舉,使綠林義士大受鼓舞,給了清廷又一沉重打擊。彭朋因此再次被削職,黃三泰也因受到牽連。竇爾墩終于報了李家店的一箭之仇。
官兵攻環(huán)套數(shù)年不下,便想出了一個先捉拿竇爾墩的老母,誘其投案的毒計。竇母被捕后,官方貼出告示,稱數(shù)日之內(nèi),竇爾墩若不投案自首,便殺其母。竇爾墩是個孝子,求母心切,誤投囹圄而亡,時年34歲。
謎
竇爾敦當年山寨的遺址還依稀可辨,就在承德建龍西南兩華里的地方。這里三面環(huán)水,一面臨山,東、南兩面懸崖峭壁,形如刀切,令猴猱愁攀。北面是筑起的土城,城墻高約兩丈,難以逾越,至今土城墻依然橫臥。西面山峰陡峭險峻,難以通行。山寨土城里有通往雹子山頂?shù)鸟R道,留作騎兵部隊迅速撤離或增援之用。馬道逶迤在連綿起伏的山脊。據(jù)說,雹子山頂設(shè)有大本營,還有寬綽的演兵場,演兵場上依山就勢修建一個高高的點將臺,這些均在學(xué)大寨年代被開墾成糧田了。當?shù)乩习傩辗Q這里為連環(huán)套。連環(huán)套實際是一種陣地作戰(zhàn)的設(shè)施,至今已經(jīng)面貌皆非了。竇爾墩選在這里安營扎寨,確實有戰(zhàn)略眼光,憑天險據(jù)守,可退可進,加之精兵哨卡,礌石滾木防范,真是森嚴壁壘,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莫怪當年黃三泰多次率兵攻打連環(huán)套,都被竇爾墩擊得丟盔卸甲,落慌而逃,最后硬是被竇爾墩活活氣死。
說起當年竇爾敦的故事,當?shù)乩习傩諘蚪驑返,大清朝的故事,仿佛就發(fā)生在昨天。但是,無論民間傳說還是評書演義以及文獻資料,有些地方說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
一、竇爾墩的身世。據(jù)《獻縣志》記載:竇爾墩,原籍直隸。ê颖保┖娱g府獻縣人。本名竇開山,乳名二東,后來人稱他竇爾墩。還有種說法竇爾墩出生在直隸河間府的竇三町,他上有長兄,排行第二,長得虎背熊腰,故又叫竇二墩。清朝史志《古城璦琿》記載,竇爾敦原名竇二東,后清政府貶稱竇爾墩。明朝天啟年間,竇爾敦生于河北省獻縣竇三香疃。上述說法并不矛盾,歷史上獻縣曾歸河間府所轄,竇三町與竇三香疃雖說法有異,實際是一個村子。
1、竇爾墩武藝高強,究竟師武于誰。
一種說法,據(jù)《獻縣志》記載,竇爾墩少時曾拜在當?shù)孛麕燀n實門下習(xí)武,后又拜明末民族英雄史可法的部將石某為師。他十八般武藝樣樣皆精,尤擅使大刀。
二種說法,竇爾敦出身武林世家。竇爾墩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參加過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父親竇自忠曾帶過十三萬兵馬,任督軍。竇爾墩自幼習(xí)武甚精,后又拜尊佛海靖為師,得其真?zhèn)鳎K于藝冠群芳,成為綠林高手,善使三節(jié)棍、雙鉤。
三種說法,竇爾墩十五歲就為地主扛活種田。一次,他在集市上見數(shù)名流氓欺侮一老一少賣棗者,欲打抱不平,被一韓姓老者阻擋,此人是流落民間的一名起義軍頭領(lǐng)。他深愛竇爾墩的為人,便出手將流氓打倒,收竇為徒,授藝三載。后來,竇爾敦殺死作惡多端的知縣父子,為躲避官府緝拿,流浪四方,遇靜慈和尚,學(xué)得軟、硬氣功、輕功和護手雙鉤等技藝,武功大大長進。
四種說法竇爾墩從少林寺學(xué)藝歸來,為生活所迫,到本縣北宗村李財主家扛活。
這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和第三種說法相近,也有據(jù)可考。竇爾墩開始是和韓實門下學(xué)武,后又得高人真?zhèn)鳌_@高人是誰,是史可法的部將石某,還是海靖和靜慈和尚。現(xiàn)在雖無資料可考,但竇爾墩受海靖或靜慈傳授還是可信的。至于竇爾墩在少林寺學(xué)武,實屬傳說。
2、竇爾墩使何兵器。據(jù)說竇爾墩確實擅使大刀,但后來打仗深感長兵器不便,遂自己設(shè)計改制了一種護手雙鉤,此兵器兼有刀、鉤、匕首之功能,破長兵,敵短器,鉤刺自如,攻防兼?zhèn)。竇爾墩揮起雙鉤,疾如閃電,勢如猛虎一般,故后人又稱它為虎頭雙鉤。
3、竇爾墩是否結(jié)過婚,有沒有后代。
一種說法,竇爾墩結(jié)過婚,卻有后代。竇爾墩拜史可法的部將石某為師后,石某看竇爾墩聰敏超眾,格外喜愛,就把武藝全部傳授給他,并將女兒許配他為妻。
二種說法,竇爾墩的妻子叫齊金鳳,在清軍攻打連環(huán)套時戰(zhàn)亡。竇爾敦有兩個兒子,長子竇飛虎,次子竇飛豹。次子竇飛豹后隨竇爾敦流放到黑龍江省璦琿縣,是璦琿縣竇集屯的竇氏第一代傳人。竇集屯在黑河市璦琿鎮(zhèn)的西北,相距十多華里。據(jù)竇集屯年長的人們說,這村確實有過一座竇爾墩廟,里邊供著竇氏祖先的牌位!拔母铩睍r期,竇爾墩廟被毀掉,F(xiàn)在這村住著七十多戶人家,其中四戶竇姓人家都說是竇爾墩的后裔,現(xiàn)在竇氏家族在黑龍江已經(jīng)繁衍至第二十二代。每年都有一些外地的竇氏家族后人來此尋訪先祖竇爾墩的足跡和同根的血脈。竇爾墩的后裔人丁興旺。
三種說法,竇爾墩一生未婚。他獲取的錢財,多用于濟困扶危,個人堅持過簡樸清貧的生活。當?shù)匕傩諏λ锌诮员,十分敬仰,而那些豪門富戶和反動官府對他卻聞風(fēng)喪膽,恨之入骨。
上述三種說法還是第二種說法可信。前種說法竇爾墩的妻子姓石和后種說法終生未娶,無證可考,有杜撰之嫌。但竇爾墩妻子齊金鳳,在清軍攻打連環(huán)套時戰(zhàn)亡,當?shù)匕傩找矡o此說法,也未留下遺跡?赡軐⑵涿酶]金蓮誤傳竇爾墩之妻了。
4、竇爾墩為何聚嘯山林。
一種說法,竇爾墩拜史可法部將石某為師后,在石家住了半年。竇爾墩請求返家的時候。石某,就是竇爾墩的老師,也是他的老岳丈,與其深談了幾個深夜,教育他樹立反抗清朝統(tǒng)治的雄心大志。竇爾墩聽了老師的教誨后,堅定了抗清的思想,決心跟清朝皇帝斗下去。不久,他回到家鄉(xiāng)舉起義旗,招兵買馬抗清朝統(tǒng)治。
二種說法,據(jù)《獻縣志》記載,竇爾墩出身貧苦農(nóng)民家庭,自幼給地主扛活,他行俠仗義,嫉惡如仇,富有正義感,因不滿地主老財為富不仁,遂涉足綠林,抗清反暴。當時,獻縣以北,河間城以南的方圓數(shù)十里區(qū)域內(nèi),就是他與綠林好漢們經(jīng)常聚義之所。
還有一些說法都非常概念,并無據(jù)可考。如說竇爾敦性格剛烈、豪爽,武功十分出眾。康熙年間,他在河北省連環(huán)套一帶樹旗起義,為反抗清政府拉起了隊伍,綽號“鐵羅漢竇爾敦”。實際竇爾墩在連環(huán)套之前已經(jīng)拉起了隊伍。又如,他為人忠厚,性格直爽,講究義氣,俠肝義膽,雖身懷絕技,卻并不欺人作惡,而是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因而深受武林人士擁戴,推舉他為山東綠林道八大處總頭領(lǐng)。現(xiàn)在還未見到有資料證實竇爾墩在山東為綠林道八大處之首。
大凡人入綠林都有具體的緣由,《水滸傳》里的一百單八將,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竇爾墩也應(yīng)如此,不然他不會自上“梁山”的,可惜唯存的史料《獻縣志》和《古城璦琿》都沒有詳細的記述。民間傳說又五花八門,矛盾百出。這也難怪,現(xiàn)在剛剛發(fā)生一件事情,轉(zhuǎn)眼之眼就會傳出幾個版本,何況幾百前的綠林好漢竇爾墩呢!
5、竇爾墩的年齡!东I縣志》說:竇爾墩“誤投囹圄而亡,時年三十四歲!薄豆懦黔a琿》則說:“竇爾墩(1626—1687)原名竇二東……逝世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時年六十二歲。”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據(jù)《古城璦琿》記載:康熙廿一年(1682年),康熙決定在山海關(guān)外大凌河建一個牧場,飼養(yǎng)大批馬匹,專供皇帝和皇家選用。于是,大片民田被強占,激起了當?shù)剞r(nóng)民的無比憤怒。此事被竇爾墩知道后,率領(lǐng)弟兄們劫了朝廷的十幾匹好馬。同年又在一個叫商家林的地方劫了皇杠,并把東西分給貧苦百姓。竇爾墩成了清政府當時有名的“大盜”?滴趸实塾H自下旨“限期捉拿竇爾墩歸案”,并兩次派兵攻打連環(huán)套都損兵折將,沒能抓獲竇爾墩。后來,朝廷聞知竇爾墩是個孝子,派人將竇爾墩的母親拿到,施以酷刑,并張貼告示稱如竇不投案即殺其母。竇爾墩為救其母,自縛投案。竇母責(zé)備他作了糊涂事,撞墻自盡。竇爾墩悲痛萬分,掙斷了繩索與差人搏斗,腿部負傷遭擒,后被清廷判了死刑。 康熙廿三年(1684年),康熙帝召見黑龍江的薩布素將軍,部署收復(fù)被沙俄占領(lǐng)的雅克薩城。薩布素將軍為鞏固邊疆,收復(fù)雅克薩而廣招人才。他對竇爾墩剛直不阿的品德和過人的武功早就敬佩不已。薩布素將軍得知竇爾墩被判死刑后,便在京城奔走營救,最終刑部免去竇爾墩的死罪,改判流放黑龍江。竇爾墩被流放到璦琿縣的布丁屯(江東六十四屯之一,現(xiàn)在俄國境內(nèi))。薩布素將軍選拔一批年輕人,讓竇爾墩教他們武功,為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做準備?滴24年(1685年)中俄雅克薩戰(zhàn)爭打響,中國軍隊包圍了雅克薩城。薩布素將軍派竇爾墩到城中送勸降書,要求俄軍投降并撤出雅克薩及占領(lǐng)的地區(qū)。竇爾墩孤身送了降書,但敵軍拒不投降。清軍猛攻雅克薩城,俄軍大敗,第一次雅克薩戰(zhàn)爭取得了勝利。俄軍不甘心失敗,在清軍撤回璦琿后,他們又重新占領(lǐng)了雅克薩,重修被燒毀的城墻,并建起一座塔樓,樓上豎起一丈旗桿,旗桿上設(shè)有樓櫓。翌年(1686年)第二次反擊戰(zhàn)開打,敵人的將領(lǐng)登樓用旗指揮。戰(zhàn)斗進行到第五天,雅克薩城仍未能攻下。為了使俄軍失去指揮,竇爾墩混入城內(nèi)將支撐樓櫓的旗桿砍斷。在敵陣中竇爾墩奮不顧身與俄軍奮戰(zhàn),殺死許多俄兵。第二次雅克薩戰(zhàn)爭,中方又取得了勝利,為《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疆界,奠定了基礎(chǔ)。
竇爾墩在此次戰(zhàn)爭中負了傷,于1687年逝于璦琿鎮(zhèn)附近的火石山(今竇集屯)。為緬懷這位民族英雄,薩布素將軍在竇集屯為竇爾敦建造了祠堂,后人稱為“竇爾墩廟”。
根據(jù)以上《古城璦琿》內(nèi)容推測:修《獻縣志》者可能只知竇爾墩投案后被判死刑,而不知最終去向,因而得出“誤投囹圄而亡,時年34歲”的結(jié)論!豆懦黔a琿》的記載卻使竇爾墩多活了二十八年,且成為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
二、竇爾墩與黃三泰。
《獻縣志》記載:清初時期朝廷鷹犬黃三泰,確有其人。
黃三泰是浙江紹興人,出身綠林,因在南海大紅門降虎救過康熙皇帝玄燁的駕,得過皇帝賜給的黃馬褂,后來一直事忠朝廷。
竇爾敦聚嘯河間府期間,曾率部劫了大名府運往京城的十萬兩官銀。清政府上下大為震驚,兵部尚書彭朋發(fā)兵河間,連戰(zhàn)失利,因此被彈劾削職。黃三泰是彭朋手下的護衛(wèi),為了解救彭朋,決心捉拿竇爾敦。于是,黃三泰派人指鏢為憑,向竇爾敦借銀。雖說是借,實則是依恃武力,明搶強奪。竇爾墩豈能接受此等無理要求,斷然拒絕。黃三泰栽了跟斗,惱羞成怒,遂設(shè)計在李家林擺下八十一門英雄盛會,企圖借比武之機除掉竇爾敦。竇爾敦果敢赴會,并在比武中連續(xù)打敗了大賊魔歐陽天佐、怪俠歐陽天佑、紅蓮羅漢碧坤長老等高手,就連名震江湖的飛天玉虎蔣伯芳也敗在了竇爾敦手下。黃三泰親自出馬會斗竇爾敦,兩人在比武前簽下君子協(xié)議,不許使用暗器。黃三泰是個久闖江湖的老手,雖有君子協(xié)定,但仍暗器藏身。兩人臨陣交手數(shù)十回合,黃三泰漸覺氣力不支,遂背棄盟約,用“甩頭”擊竇爾墩。竇爾墩自恃武藝在身,又有協(xié)定在前,沒提防對方會暗器傷人,遂被擊中左膀,遭敵暗算。這時清兵突至,竇爾墩率眾逃走。
后來,清軍多次圍捕,均未能將竇爾墩拿獲。竇爾敦深感河間、獻縣一帶無險可守,非久留之地。于是率部進入燕山深處的平安堡安營筑寨,同清庭抗爭。當時他的義軍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萬余人。
竇爾墩與黃三泰的故事有多種說法。如小說《彭公案》、連本大戲《連環(huán)套》、京劇《盜御馬》等,將兩人的爭斗說得引人入勝。
據(jù)民間傳說,有一天,竇爾墩正在山寨里率領(lǐng)部下練武,哨兵前來報告山下發(fā)現(xiàn)大隊清兵。竇爾墩走上峭壁觀看,只見山下清兵眾如蜂擁,當中樹起一面大旗,上書“黃”字,原來是黃三泰率兵前來。竇爾墩正要報黃三泰一箭之仇,傳令緊閉土城大門,嚴陣以待。
黃三泰令清兵猛攻。當清兵淌著齊腰深的柳河,進到山寨第一道防線時,礌石滾木密如冰雹一般從山上傾下,砸得清兵折腰斷腿,血染柳河,丟盔卸甲,四散逃命。這時,黃三泰心里焦急,朝山上連發(fā)三支金鏢,直取竇爾墩。但山高壁陡,金鏢尚未飛到山頂,已被絕壁擋回。正在黃三泰猶豫惱怒之際,竇爾墩在山頂朝他猛擊數(shù)石,打傷了黃三泰的右臂。黃三泰險些跌倒在河里,幸虧清兵急救,狼狽逃回。
黃三泰回到家里,傷痛加劇,心里苦悶,米水不進,不久就死去了。
黃三泰死后,竇爾墩又盜過御馬。有一次,清太尉梁九公乘御賜千里駒到圍場行獵。竇爾墩探知這一消息后,只身潛入御馬廄,用熏香熏倒守衛(wèi),用匕首殺死門丁,盜走了康熙的御馬。此舉震驚朝廷。竇爾墩又借刀殺人,留書嫁禍黃三泰?伤⒉恢傈S三泰早已被他氣的命歸西天了。這樣,仇恨就落在了黃三泰之子黃天霸身上。黃天霸也曾幾次率兵來攻打竇爾墩的山寨,但是,每次都無功而返。
說竇爾墩的故事,還應(yīng)說一說金頭墳。
在興隆縣城東三十里處一個山腳下,有個像小山般的墳?zāi),這就是遠近馳名的金頭墳。金頭墳是竇爾墩胞妹竇金蓮的墳?zāi)。竇金蓮,是個文武全才、英勇善戰(zhàn)的女將。她自幼喪失父母,依靠兄長照顧長大。當竇爾墩在河間府與黃三泰比武失利之后,她就隨同兄長竇爾墩到塞外平安堡,與兄長一道建成了連環(huán)套。她關(guān)心部下,對人和氣,作戰(zhàn)勇猛,因此受到將士們的尊敬,都稱之為女寨主。一年初冬,竇爾墩率領(lǐng)將士到圍場劫皇貨,竇金蓮鎮(zhèn)守山寨,遭清兵的突然襲擊。竇金蓮據(jù)險死戰(zhàn),最終因寡不敵眾,英勇陣亡!清兵割了竇金蓮的頭顱,回師熱河。
當清兵走到潘家店后山梁時,正與竇爾墩相遇。兩軍在山下擺開戰(zhàn)場,廝殺起來。清兵已精疲力竭,又突然遭到阻擊,被殺得死傷過半。主帥嚇得魂不附體,馬失前蹄,跌了下來,在左右護衛(wèi)下,倉皇逃脫。后來把這地方稱之為“夾馬石溝”,至今此溝仍存。
竇爾墩率部返回山寨,得知胞妹竇金蓮陣亡,淚如雨下,痛哭不止。竇爾墩為紀念胞妹,用黃金塑金頭鑲在竇金蓮的身上,葬于山寨腳下,起名“金頭墳”。
為人們所樂道的竇爾敦故事莫過于至今仍上演的京劇《盜御馬》與《天霸拜山》。這兩初折子戲都源于整本全劇《連環(huán)套》。
《連環(huán)套》說的是梁九公失落御馬,見有黃三泰的留名,欲拿其子黃天霸問罪(時三泰已死)。彭朋為了庇護天霸,令其在限期內(nèi)訪拿真正盜馬之人。黃天霸喬裝鏢客外出查訪,遇竇爾墩部下賀天龍,得知盜馬案的線索,乃只身上山進入連環(huán)套,會見竇爾敦,勸其交出御馬,未果。兩人遂約定,次日在山下比武定輸贏。是夜,黃天霸的助手朱光祖上山,摸進竇爾墩的臥室,盜走其兵器護手雙鉤,并將黃天霸的兵刃鋼刀插留案間,以示警告。竇爾墩醒后大驚,深悔自己麻痹大意,在懊惱忿激之下,決定獻出御馬,隨黃天霸到官府自首。不久之后,竇爾敦之友梁大剛糾合綠林人士,前往劫救,反被竇爾敦斥退。竇爾墩獲釋后,看破紅塵,出家麒麟峪,在寂寞中渡過余生。
《連環(huán)套》的思想性較差,違背了竇爾墩的歷史真實性,現(xiàn)在很少整本演出全劇。經(jīng)常上演的只有《盜御馬》和《天霸拜山》兩折。
行文至此,錄一段《盜御馬》的唱詞作為結(jié)尾。
喬裝改扮下山崗,
山洼一帶扎營房。
我趁著月無光大膽地前往,
盜不回御馬我難回山崗。
來至在山洼內(nèi)用目觀望,
尋不著御馬圈今在何方?
耳邊廂猛聽得梆聲兒響亮,
要成功跟隨了他我暗地里埋藏。
御營中是禁地某休要亂闖,
又只見看馬的人睡臥兩旁。
我這里將熏香暗地里點上,
熏倒了看馬的人料也無妨。
千里駒休得要踢跳喧嚷,
膽大的小更夫敢來逞強!
你二人今在某刀下命喪,
自有那黃三泰他與你們抵償。
御馬到手精神爽,
金鞍玉轡黃絲韁。
左右相稱赤金鐙,
項下提胸對成雙。
讓蹬扳鞍把馬上,
洋洋得意我回轉(zhuǎn)山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