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在江淮流域東漢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七仙女下凡配為夫妻的神奇故事而廣為流傳,《中國人名大辭典》更把董永列為我國歷史名人載入。在“董永”條下載曰:“董永,后漢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后徙安陸……”此處增加了“奉父避兵”南遷之說。
簡介
安慶黃梅戲戲曲傳統(tǒng)經(jīng)典劇目《天仙配》中董永賣身葬父,玉帝第七女(七仙女)深為同情,私自下凡,與董結(jié)為夫婦。一百日后,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樹下忍痛分別的故事更是婦孺皆知,歷史上董永其人年少喪母,與父親兩人相似依為命,后東漢光和七年暴發(fā)黃巾起義,便和父親避兵亂,由山東流寓今湖北孝感,后父親逝世,家中無錢葬父,便賣身為奴,行孝感天。
西漢末年,劉向的《孝子圖》亦有董永的記載。此書已亡佚,有關(guān)董永故事的記載僅見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覽》的引文!短接[》引文如下:“前漢董永,干乘人,少失母,獨養(yǎng)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u2018后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
董永故事所以在江淮流域流傳甚廣,只據(jù)現(xiàn)已掌握的資料從其流傳的過程進行考查。其故事的傳播,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漢代,儒家學說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統(tǒng)治階級以“孝”教化其民,作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為人們道德上效仿的楷模,很快流傳開。董永故事首先在山東流傳,繼而在黃河流域廣為傳播。山東省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董永畫面,三國魏曹植的{靈芝篇》,即是董永故事在山東繼而在黃河流域傳播的反映。在三國以前,尚未見到江淮流域有關(guān)董永故事的記載。
東晉時期,隨著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內(nèi)襲,黃河流域戰(zhàn)亂頻仍,長期分裂,社會極不安定,大批士族和平民相率南遷,到長扛流域定居下來。這樣,也就將董永的故事帶到了我國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董永故事也就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廣為流傳!端焉裼·董永》,亦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了。這應(yīng)是董永故事流傳的第二個階段。
南朝劉宋建立以后,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劉劭殺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歷史上稱其為“元兇”。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劉駿起兵討劭。因劭弒父,劉駿以“孝”為號召,收買人心,兵力大盛。劉駿沿江東下,到達新亭(今南京南)即位,其年號也以“孝”名,為“孝建”,死后謚號“孝武帝”。劉駿凡二十八子,其“字”也以“孝”排,如孝師、孝德、孝良、孝烈、孝貞、孝善、孝英……等。由于劉駿出于政治上的需要,提倡孝道。所以,為“諸德之本”的孝在社會上蔚然成風。就在孝建元年,析安陸置孝昌縣(后改孝感),亦倡孝之意。作為孝子出身的董永,當然地成為社會上最受推崇的歷史人物之一,董永故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董永墓、董永祠、董永廟等有關(guān)董永的遺跡和紀念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由于南朝宋的統(tǒng)治者以行政手段進行倡導,所以董永故事流傳之廣,影響之深,董永遺跡、紀念物之多,都超過了黃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