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遼代皇帝。謚號孝武惠文皇帝,名德光,字德謹,契丹名堯骨(或譯耀屈之)。阿保機次子。生于唐昭宗天復二年壬戌十月甲子(廿三),卒于大同元年丁未四月丁丑(廿二)。927年至947年在位。 天贊元年(922)冬,任天下兵馬大元帥。三年,從遼太祖西征。四年冬和天顯元年(926)春,從征渤海國。遼太祖死,述律皇后攝政。天顯二年冬,其長兄耶律倍根據(jù)遼太祖的遺愿,率群臣請于述律后立耶律德光為帝,仍以天顯為年號。十一年,太原軍閥石敬瑭為后唐主所攻,遣使乞援于契丹,太宗乃親率遼軍長驅(qū)入援,敗后唐兵,冊石敬瑭為后晉皇帝。從此契丹的勢力伸入華北平原。會同元年(938),始改革官制,整訂賦稅。會同三年,遼太宗把北部烏古地區(qū)肥美而近便的土地撥給南北院中的契丹貴族,令其前往耕種。五年,石敬瑭死,子石重貴立,在給契丹的表文中稱臣不稱孫,兩國關(guān)系惡化。七年和八年,遼太宗兩次興師伐后晉,一再受挫。但他仍堅持南進。九年,遼太宗傾師南征,后晉兵潰。次年正月,遼滅后晉,遼太宗入汴京(今河南開封),改國號契丹為遼,改元大同。在連年南征中,遼軍強掠中原人民的財富,中原人民紛紛起義反抗。同時,契丹族人民也死傷慘重,厭戰(zhàn)心理逐漸滋長。遼太宗在汴京駐留不足三月,就被迫倉促北返。行至欒城病死。
即位
遼太宗即耶律德光,契丹的名字為堯骨,他是耶律阿保機的次子。在二十歲的時候就做天下兵馬大元帥,阿保機對他寄希望很大,在阿保機的三個兒子當中,他和長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機的喜愛,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親,在阿保機到各處征戰(zhàn)的時候,耶律德光都跟著出征,因此立功甚多,一直到后來平定渤海國,都有所建樹。所以同樣有勇有謀的母親述律后才對他另眼相看,在繼承皇位的問題上全力支持他,反對喜歡漢族文化的長子耶律倍繼位。 阿保機死后,述律后主持了推選新皇帝的儀式,在主政的耶律后的建議下,大臣們都贊成耶律德光繼位,于是,耶律德光舉行了契丹傳統(tǒng)的燔柴禮,正是繼位為契丹新皇帝。耶律德光在繼位之初,就花了大量的精力來鞏固他的帝位。因為他是在母親的支持下才得以繼位的,而有些大臣卻不太支持他,特別是他的哥哥耶律倍,更是不服,因為阿保機當初是將耶律倍立為太子的。所以耶律德光一直將哥哥當成他最大的政敵,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來鞏固自己的帝位,直到耶律倍逃到了后唐。首先,遼太宗耶律德光加強了對軍隊的控制。他經(jīng)常檢閱侍衛(wèi)親兵、各部族及各帳軍隊,以此來充分控制軍權(quán),防止異己勢力在其中滲透,從而在根本上鞏固自己的權(quán)勢。 其次,對于耶律倍管轄的渤海國遼太宗也嚴加防范,為了削弱渤海國的力量,他趁耶律倍離開屬地到京城的有利時機,將渤海國大量的居民遷移到其他地方,然后將其政治中心也遷移走,渤海國土地面積大大縮小了,而政治中心遷到離契丹很近的地方也利于監(jiān)視控制。 為進一步防范哥哥,遼太宗又兩次去耶律倍的府上,表面上作出兄弟和好的樣子,實際上是進一步了解情況。在耶律倍住在京城的時候遼太宗又趁機去渤海國,也是為了拉攏耶律倍的屬下,為他充當耳目,對付耶律倍。等耶律倍和他的屬下們要回渤海國時,遼太宗又抓住時機把他的屬下們召進宮里設(shè)宴招待,其實也是為了進一步拉攏他們,分化耶律倍的力量。不久,在母親的支持下,遼太宗又使出狠命的一招,將弟弟李胡立為皇太弟,作為皇位的繼承人。耶律倍在弟弟的一次次明里暗里的進攻下,終于無法再忍受下去,也為了避免以后有什么不測,就渡渤海投奔了后唐。遼太宗費盡心機,最后也終于達到了目的;蛟S契丹人的政治經(jīng)驗還沒有漢族人那么多,心也沒有那么狠毒,畢竟是將哥哥逼走了,沒有直接設(shè)陰謀將他殺死。阿保機當初也是如此,沒有在兄弟們第一次反叛時將他們殺死,而是赦免了他們,直到后來才殺了一些人,但對于首犯也沒有斬首,而是處以杖刑。
爭霸中原
在鞏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遼太宗開始繼續(xù)父親阿保機的事業(yè),向南用兵,爭霸中原。契丹從阿保機開始就想把疆土擴展到黃河岸邊,進而擁有黃河以北的大片領(lǐng)土。但中原的勢力一直抵制契丹的入侵,所以,契丹用兵時總是趁中原幾派勢力相爭時打著支援一方的旗號進攻。在后唐統(tǒng)治時期,尤其是后唐明宗時期,中原比較穩(wěn)定,再加上后唐的軍隊號稱鴉軍,都穿黑衣,戰(zhàn)斗力也很強,而契丹是以民為兵的,沒有專門的野戰(zhàn)軍,所以在和中原兵作戰(zhàn)時總是吃虧。因此,遼太宗的勢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變故時乘虛而入,收漁人之利,單純的宣戰(zhàn)和正式?jīng)Q戰(zhàn)很難取得成功。所以,遼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李嗣源死后,而且是石敬瑭主動求救時才敢出兵,后來滅后晉也是由于后晉將領(lǐng)投降揀了個便宜。
石敬瑭和后唐末帝李從珂發(fā)生矛盾之后,石敬瑭為保住自己的勢力,稱帝登基,只得向遼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遼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誘人的條件,趕忙親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自己則得到了一大塊肥肉,不費吹灰之力將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攏入契丹的統(tǒng)治范圍,而且每年還有大批的布帛輸入。
遼太宗將十六州弄到了手,下一個目標就是繼續(xù)南下,將邊界推進到黃河岸邊。石敬瑭死后,石重貴繼位,后晉態(tài)度的變化給遼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機和充分的借口。同時,幽州的趙延壽也想像當年石敬瑭那樣當個皇帝,勸遼太宗乘機進攻。后晉將領(lǐng)楊光遠也暗通契丹,說后晉違背盟約,正好借機出兵,而且后晉境內(nèi)發(fā)生了大的災害,軍隊也死亡過半,只要出兵,就能一舉成功。
遼太宗禁不住心動了,為了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便發(fā)動了對后晉的討伐戰(zhàn)爭,而且連續(xù)打了三次,直到滅了后晉。在滅后晉長達三年的戰(zhàn)爭中,遼太宗超人的意志力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這說明他用兵中原是經(jīng)過了長期準備和長期等待的,一遇到有利時機就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最后終于實現(xiàn)了多年的愿望,雖然得勝由于后晉軍隊的投降,但遼太宗的意志力之強確實令人佩服。 在用兵的過程中,遼太宗的過人謀略也運用得很充分。他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漢族官吏的稱帝野心和他們之間的矛盾,這和遼太宗多年了解掌握中原的各種政治和軍事情報有很大的關(guān)系。 他先利用了趙延壽想當中原皇帝的野心,讓他充當了和后晉作戰(zhàn)的先鋒。許諾趙延壽在滅后晉之后讓他做皇帝,使他深信不疑,作戰(zhàn)很是賣力。第一次發(fā)兵,只有趙延壽的一路兵馬取得了一點戰(zhàn)果。等最后滅了后晉,遼太宗卻閉口不提當初的諾言,趙延壽不知羞恥地提出立自己為太子,遼太宗卻說太子應該由他的兒子當,他當不合適。就是任趙延壽官職時大臣也提議將給他的“都督中外諸軍事”給劃掉了。狡詐善變的遼太宗將趙延壽大大耍弄了一番。對于另一個人物杜重威遼太宗也同樣許諾給皇帝之位,等杜重威投降后,讓他穿上皇帝穿的赭黃袍,和之前讓趙延壽穿赭黃袍去撫慰后晉將士一樣,將這兩個一心要當皇帝的敗類像耍猴一樣耍了個夠;实圻@個位子最后還是遼太宗自己坐上了。 對后晉的戰(zhàn)爭由于后晉愛國將士的英勇奮戰(zhàn),遼太宗也打得很艱苦,第二次發(fā)兵時,被后晉的皇甫遇、慕容彥超、李守貞等將領(lǐng)打得大敗而歸,契丹國內(nèi)當時也發(fā)生了災害,人和牲畜大量死亡,各部落也有了厭戰(zhàn)情緒,而且母親述律后了解到后晉派使者議和時,也極力勸說遼太宗罷兵講和。述律后對兒子說:“如果漢人做契丹王,行嗎?”遼太宗說:“不行!笔雎珊笥终f:“那你為什么非要當漢王呢?”遼太宗說:“石氏忘恩負義不能容忍!笔雎珊笥謩袼骸澳憔褪堑昧藵h地也不能久留,萬一有什么意外,后悔就來不及了!焙髞淼氖聦嵳f明述律后還是有先見之明的,遼太宗也命喪于中原。遼太宗沒有聽從母親的勸告,堅持要后晉割讓鎮(zhèn)州和定州,才肯息兵,其實他是不愿意就此輕易喪失這個機會。雖然一時失利,但遼太宗還是第二年又出兵進攻,結(jié)果抓住了時機,利用杜重威怯懦和想當皇帝的弱點,勸降成功,不久后晉也被滅掉了。
改國號稱帝
會同十年(公元947年),遼太宗用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了后晉都城開封,在崇元殿他又穿上漢族皇帝的裝束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把投降的石重貴封為負義侯,除了諷刺,這個官職沒有任何別的含義。后晉因為契丹而建立,最后又因為契丹而滅亡,真是興也耶律德光,亡也耶律德光。靠別人的力量建立的王朝很難長久存在下去。在稱帝之前,遼太宗耶律德光又做了做表面文章,讓了讓帝位,但后晉的大臣們被赦免已經(jīng)很感激他了,誰還敢說別的,于是都說“夷、夏之心,皆愿推戴皇帝”,遼太宗也不再讓,欣欣然坐上了父親阿保機早就想坐的皇帝寶座。在舉行儀式時,漢人穿漢服,契丹人穿他們的民族服裝,遼太宗則穿漢服。此后,遼朝的官服制度也就以此為標準,契丹和漢人分別穿本民族的服裝。遼太宗在做了中原皇帝的同時還將契丹國號改為“大遼”,年號也改成“大同”。有的書中為了敘述簡便,就將這之前的契丹也稱為遼。 在滅晉的前后,也不斷遣將繼續(xù)征烏古、黨項、吐谷渾等,鞏固遼朝對這些部族的控制。
病逝
大同元年(947),在臨城(今河北臨城)得病,而且病情惡化很快,四月,到了欒城(今河北欒城)的殺胡林,更是高燒不退,在胸口和腹部放了冰塊也無法降溫,終于死在了欒城,享年46歲。為防止尸體腐敗,契丹人將他的內(nèi)臟摘去,將尸體用鹽浸泡,運貢獻 耶律德光對于契丹的貢獻很大,尤其在他繼位之后,在許多方面促進了契丹政治和經(jīng)濟和發(fā)展。在政治方面他完善了從阿保機開始的管制,使之系統(tǒng)化。他還使契丹的領(lǐng)土繼續(xù)擴大,使契丹走向了強盛時期。他在位期間,契丹的農(nóng)業(yè)也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此外,契丹的本民族文化也發(fā)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遼太宗對于遼朝的貢獻較大的要數(shù)對政治制度的發(fā)展完善了。遼太宗將后晉的一整套漢族官制帶到了遼國,加上原來阿保機時期確立的官制,終于使遼的官制在部分漢化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隨著遼的統(tǒng)治區(qū)域不斷擴大,遼太宗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務,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則,形成了北、南兩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遼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掌握契丹的一切軍政事務,也是遼朝的最高權(quán)力機關(guān)。之所以稱為北面官,是因為遼國有崇拜太陽的習俗,喜歡向東,而且以左為上。這樣,遼王的大帳就面向東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辦公地點,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為幾種類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帳官,北面皇族帳官,以及北面諸帳官和北面宮官。
北面朝官,這是遼朝官制的主要機構(gòu),在北面朝官中又分為南北兩個不同的部門,如北樞密院管兵部,南樞密院管吏部。這和總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應該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樞密院是遼國的最高行政機構(gòu),分別掌管軍政和民政,也通稱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還有北南樞密院中丞司,掌管糾察檢舉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參與軍國大事,類似于漢族官制中的參知政事。另外,還有大惕隱司,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務。設(shè)置夷離畢院,掌管斷案、刑獄。敵烈麻都司掌管禮儀。最后在百官之上還設(shè)置了一個沒有實際職務的大于越府,只是一個榮譽稱號,和漢族王朝的太師的稱號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難得到大于越的稱號,整個遼朝也只有三個人得到過。
北面御帳官,它也有許多下屬機構(gòu)。例如侍衛(wèi)司,負責御帳的護衛(wèi)。北南護衛(wèi)府,負責北南兩個樞密院的護衛(wèi)工作。
北面皇族帳官,阿保機的后裔、阿保機伯父的后裔、阿保機叔父的后裔、阿保機兄弟們的后裔共四個系統(tǒng)的皇族,分別設(shè)立有職權(quán)的營帳,叫做四帳皇族,地位很高。北面皇族帳官也有分支機構(gòu),大內(nèi)惕隱司就專門掌管四帳的政教事務。
北面諸帳官,這是為阿保機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設(shè)立的機構(gòu),如遙輦氏,渤海王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寵,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有效地控制。
北面宮官,主要掌管宮廷一些日常事務。
南面官制,和北面官相對應。在遼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進一步完善了漢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設(shè)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機構(gòu)。以此來招徠漢族人,管理漢族人的事務。南面官主要由漢人來擔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職的,他們被稱為漢官,也穿漢服。南面官由于辦公的營帳在遼國王大帳的南面,所以稱為南面官。
南面官中的分支機構(gòu)有:漢人樞密院,阿保機的時候叫“漢兒司”,其他有中書省、尚書省、門下省、御史臺、翰林院等。
在地方官制當中,遼朝也是兩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縣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漢人和渤海人則使用唐朝時用的州縣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遼太宗又趁機整頓了東丹也就是原來渤海國的行政制度。先讓耶律倍的妃子主持東丹政務,然后采取措施加強了對東丹的控制。東丹國在原先并不是遼中央政權(quán)直接管轄的地區(qū),東丹是個親王的封國,東丹王對于本地的事務可以全權(quán)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號和國號,而且有權(quán)直接和外國交往。對于宰相以下的官員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遼太宗就在東丹國設(shè)立了中臺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參與政務管理,從而加強了對東丹的控制。
遼太宗治理遼國的過程也是他學習漢族文化,總結(jié)漢族治國經(jīng)驗兵運用于實際的過程。原來遼太宗就很重視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不但支持漢族人在漢族地區(qū)發(fā)展農(nóng)業(yè),在草原地區(qū)適合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地方,他也讓人開墾土地,發(fā)展生產(chǎn)。為保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防止沒有重農(nóng)習慣的契丹族人有意無意的破壞,遼太宗下令禁止隨從們隨意踐踏莊稼,行軍時也命令部隊繞開農(nóng)田。農(nóng)業(yè)的發(fā)達對遼國多種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也增強了遼的國力。
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同時,遼太宗也繼續(xù)父親阿保機的做法,盡量征召人才,尤其是漢族人。得到十六州后,曾經(jīng)選拔了一批漢族的知識分子治理各州的事務,其中有不少能干的良才。遼太宗又仿效漢族皇帝的做法,讓下屬舉薦有才德的人任官。后來又下詔書招聘賢才,如果考核時確實很突出的,就馬上可以擔任很高的職務。在援助石敬瑭那次戰(zhàn)爭中,遼太宗得到了后唐的書記張礪,非常高興,覺得此人難得,讓手下以禮相待。張礪非常感動,此后真心輔佐遼太宗,遼太宗也很器重他,將他升為翰林學士,后來又任命為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了遼太宗的宰輔之臣。重用有才德的漢人,對于遼太宗的統(tǒng)治幫助很大。與此同時,遼太宗還學習漢族的一些做法,例如對貪官污吏的處罰,整頓賦稅制度,減輕百姓過重的經(jīng)濟負擔。對于漢族的一些禮儀他也盡量吸收,例如他廢除了婚姻制度中姊死妹續(xù)的舊契丹民俗。下令做漢官的契丹人隨漢族禮俗,可以和漢族人自由通婚,從而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交流和進一步的融合,也從根本上密切了契丹與漢族的關(guān)系。
盡管如此,契丹人的習慣也不能從根本上得以改變,特別是遼軍在南下中原作戰(zhàn)的時候,由于遼國軍隊沒有后勤供應,糧草要靠自己就地解決,所以,遼兵到一個地方就必然要騷擾百姓,搶奪糧草,這使遼軍遭到漢族人的強烈反抗。民心丟失了,遼在中原的統(tǒng)治也就很難再繼續(xù)下去,直到臨死,遼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完,其實就算他早一點知道,并采取措施,也無法在較短的時機內(nèi)改變長期的民族習慣。契丹作為一個落后的游牧民族統(tǒng)治漢族地區(qū),就必須漢化,遼太宗死前大概認識到了這一點,但他已經(jīng)沒有機會把他總結(jié)的經(jīng)驗教訓在實踐中貫徹實施了。
遼軍在漢族地區(qū)除了掠奪糧草之外,許多契丹人還在漢族地區(qū)擔任官職,由于不懂治理之道,漢人中的一些投機取巧的小人就充當了他們的走狗,教他們搜刮民財,魚肉百姓,這更增加了百姓對遼軍不滿,于是中原地區(qū)反抗不斷,遼太宗只好北返。當然,他北歸也有不服中原水土留戀草原家鄉(xiāng)的原因。在回去的路上,他慨嘆道:“我不知中國人(指中原漢人)難制如此!逼鋵崳|太宗本人對于漢族人的反抗也應負主要責任,他在北返途中,異常殘忍,竟采取了屠城這種野蠻殘酷而又喪失人性的做法,這更是反抗蔓延而激烈。
最后,遼太宗總結(jié)了這次出兵的得失:“我有三失,所以天下才這樣反叛我!各地搜刮百姓錢財,是第一失;讓契丹士兵打谷草擾民,是第二失;沒有早點遣返節(jié)度使去治理各鎮(zhèn),是第三失!睂τ谌绻卫碇性,他也有了比較成熟的想法,在給他的弟弟李胡的信中他寫道:“我夜里常思考治理中原的辦法,看來,只有推心置腹、和協(xié)軍情、撫慰百姓這三件事最重要!敝豢上偨Y(jié)得有點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