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巴志
尚巴志(1372年—1439年),原名巴志,琉球國國王,第一尚氏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
少年時即有才名,取代其父出任佐敷按司。1406年,起兵擊敗中山國王武寧,奪取中山王位,奉其父為名義上的中山王,執(zhí)掌國政。1416年滅山北。1422年其父死,正式繼位為王。1429年滅山南,統(tǒng)一了琉球。1430年(中國明宣宗宣德五年),中國明朝政府正式承認他統(tǒng)一琉球,封其為中山王,賜姓“尚”。
琉球國,最初是指歷史上在琉球群島建立的山南,中山,山北三個國家的對外統(tǒng)稱,后來指統(tǒng)一的琉球國(1429年-1879年)。
琉球國的地理位置在中國和日本之間,曾經(jīng)向中國的明、清兩代和日本的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琉球國多次遭受日本的入侵,1609年,薩摩藩入侵并在一個時期內(nèi)控制琉球國北部,此時的琉球國仍然對中國朝貢。1879年3月30日被日本滅亡且被并入日本,大部分國土被置為沖繩縣,北部諸島被并入鹿兒島縣。
琉球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東北亞和東南亞貿(mào)易的中轉(zhuǎn)站著稱,貿(mào)易發(fā)達,號稱“萬國津梁”。
歷史
琉球早期的歷史無考。按照有關(guān)琉球的記載,至遲在12世紀,該群島的居民已經(jīng)從原始社會步入了早期的氏族社會時代,稱按司時代。12世紀琉球開始出現(xiàn)了國家,史稱三山時代,到15世紀被統(tǒng)一為琉球王國。19世紀被并入日本。
琉球國自古以來與中國、日本、朝鮮及東南亞國家保持緊密的文化交流和海外貿(mào)易。
三山時代
三山時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國的勢力圖12世紀,琉球出現(xiàn)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分別位于琉球大島(沖繩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這個時期稱為“三山時代”。 三國中,以中山最強,山北最弱。
根據(jù)《中山世譜》以及《明實錄》和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山南王國以大里按司為中心,包括大里、佐敷、知念、玉城、具志頭、東風平、島尻大里、喜屋武、摩文仁、真壁、兼城、豐見,大致疆域相當于今日沖繩島南端國場川—與那原一線以南的地域。中山王國以首里按司為中心,包括浦添、首里、那霸、北谷、讀谷、越來、中城、勝連、具志川各城,大致疆域為南至國場川—與那原一線,北至仲泊地峽。山北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包括今歸仁、羽地、名護、國頭、金武、伊江、伊平屋(伊是名)等城,大致疆域為沖繩島仲泊地峽以北的部分,以及附近的伊江島和伊平屋島。
三王國時代,山南、中山、山北三國的勢力主要集中在琉球大島(沖繩島)本部,并未發(fā)展到北方的奄美諸島和南方的先島諸島。在三王國出現(xiàn)之前,外島按司與琉球本島各按司之間的關(guān)系是平等的。根據(jù)帶有神話色彩的《中山世鑒》記載,中山王先祖英祖在位時(相當于中國南宋的景定、咸淳時期),奄美、久米、慶良間等外島“來朝入貢”,但這一朝貢關(guān)系只是按司之間的結(jié)盟關(guān)系,而且到第四代王玉城王時期,隨著琉球本島進入三山時代,便已衰落了。
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楊載向琉球三國發(fā)布詔諭,中山國國王察度派弟泰期出使明朝,第二年,山北王怕尼芝和山南王承察度也相繼向明朝進貢。至此,山北、中山、山南三國開始向明政府朝貢,成為明王朝的藩屬國。為獲得打造大型船只的技術(shù),以避免使者船只受到海浪危害,1392年,琉球接受了朱元璋派遣的福建三十六姓善于造船航海的技術(shù)者。
琉球王國時代
第一尚氏王朝
首里城的宮殿,修筑于第一尚氏王朝時期1350年(元朝至正10年),浦添按司察度取代英祖第六代世子,被推舉為中山王。1406年,察度王世子武寧被佐敷按司巴志推翻,巴志自立為中山王。1416年巴志征服山北。1429年巴志又征服山南,形成統(tǒng)一的琉球王國,以首里城成為王城。1430年(宣德五年)明宣宗賜琉球王姓為尚氏,史稱“第一尚氏王朝”。根據(jù)琉球與明王朝的藩屬關(guān)系,琉球每一代國王都需要接受來自明王朝的冊封。第七代國王尚德相繼征服了喜界、慶良間、久米等島的按司勢力。
大約1400年—1550年期間,琉球王國進入黃金時代,商業(yè)高度發(fā)達,與中國、朝鮮、東南亞和日本進行貿(mào)易。 15世紀—16世紀,大量倭寇海盜騷擾琉球群島。琉球國蒙受巨大損失,海上貿(mào)易受到阻礙。
第二尚氏王朝
1469年(明憲宗成化5年、日本應(yīng)仁3年),琉球發(fā)生內(nèi)亂,尚德王被殺,第一尚氏王朝滅亡。1470年宮中的御鎖側(cè)官(管理財務(wù)的宮廷官員)金圓被群臣推舉為君,并于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報告“父喪”,1472年明朝使臣冊封金圓(已改名為尚圓)為王,史稱“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二代國王尚真王統(tǒng)治時期(1478年-1525年)為琉球的黃金時期,先后征服了八重山、與那國等島。至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日本大永2年)尚真王平定與那國島“鬼虎之亂”后,琉球王國終于將勢力擴張到整個琉球列島,確定了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八重山群島的疆界,即琉球史書中所稱“三省并三十六島”。
尚真王確立了琉球的官員品秩、朝儀制度、神官制度、賦稅制度、行政劃分,擴建了首里城,廢除了殉葬習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擁有兵器,確立了琉球國的政治經(jīng)濟體制,此后琉球進入穩(wěn)定發(fā)展的時期。
薩摩藩入侵
日本的德川家康繼承豐臣秀吉對外擴張的政策,派鄰近琉球王國的鹿兒島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入侵琉球。 1609年(明神宗萬歷37年、日本慶長14年)夏歷3月4日,島津家久率兵三千人、船一百余只,自九州島山川港出發(fā)入侵琉球,4月1日在琉球大島登陸,4月5日占領(lǐng)首里城。5月17日,薩軍俘虜琉球王尚寧和王子官員一百余人撤兵回國。薩摩藩聲稱入侵琉球國的原因,是因為該藩借口琉球沒有負擔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的兵費,而是由薩摩藩代為墊付,但琉球“不予償還”。實際原因當是為了奪占中琉之間的貿(mào)易利益,并用入侵琉球的收益來彌補薩摩藩入侵朝鮮和參加日本國內(nèi)戰(zhàn)爭(關(guān)原之戰(zhàn))的軍費開支。
據(jù)琉球國史《球陽》記載:日軍入侵琉球后,薩摩藩派遣日本官員,測量分配田地,劃清國界,制定賦稅,要挾琉球薩摩納貢,琉球政府還要被迫授予薩摩所派人員官品職位。尚寧王之后,尚豐王十一年(1632年),琉球在被薩摩所占島嶼建立館舍,兩國同時派官員管理來往貿(mào)易和收稅。至此被迫和日本建立了官方正式關(guān)系。但由于薩摩藩向琉球派遣官員長駐琉球是為了監(jiān)視琉球的舉動,及至尚貞王在位二十五年(1693年),琉球“創(chuàng)定姑米、馬齒兩島,遣大和橫目職兩員,看守貢船往來”。 同時,薩摩藩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
1654年,琉球王遣使臣到清朝請求冊封。清順治帝封尚質(zhì)王為琉球王,琉球成為清王朝的藩屬。期間海上貿(mào)易漸入衰敗。
1847年(清宣宗道光27年;日本弘化4年),最后一位琉球國王尚泰繼位。1853年5月,美國海軍準將佩里(Matthew C. Perry)的艦隊第一次到達琉球。1854年3月,佩里在《神奈川條約》的簽訂過程中要求日本開放琉球的那霸港口。日方表示琉球是個遙遠的國家,日方無權(quán)決定其港口開放權(quán)。 1854年7月11日,佩里與琉球國政府以中、英兩種文字簽訂開放那霸港口的條約。 琉球海上貿(mào)易受到?jīng)_擊。
覆亡
日本廢藩立縣
1871年11月30日(清穆宗同治10年、日本明治4年),琉球?qū)m古島民的兩艘進貢船(實際上是以進貢為名的商船),離開那霸港駛往中國。不幸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幸還,另一艘漂到臺灣西南海岸排灣族牡丹社的八遙灣(今屏東縣牡丹鄉(xiāng)境內(nèi))。該船共有船員69名,其中3名淹死,66名登陸。登陸的船員中,54名被排灣族原住民殺死,12名逃出,在鳳山縣(今高雄縣鳳山市)受到清政府保護。
同年12月11日,又有琉球八重山島民的兩艘進貢船離開那霸港開往中國,中途遇暴風,漂流海上。一艘下落不明,另一艘于12月28日漂到臺灣,45名船員同樣受到鳳山縣政府保護。1872年2月,前后兩批琉球難民57人,由當局送到福州的琉球館,7月平安回到那霸。同年4月,日本小田縣民4人,也遇難漂到臺灣,被臺灣原住民殺害。日人大嘩,要求懲治清朝和琉球,稱為牡丹社事件。
1872年,日本宣布琉球群島是日本的領(lǐng)土,不承認中國自1372年起對琉球的宗主國地位,宣布廢除琉球國,設(shè)置琉球藩,冊封琉球國王尚泰為藩王,正式侵占琉球。清政府在與日交涉中立場不穩(wěn),并拖延與日簽定有關(guān)解決琉球問題的條約。
1875年7月24日,日本明治政府派遣內(nèi)務(wù)大丞松田道之赴琉球,強迫琉球國王停止向清王朝朝貢禮儀,斷絕與清朝的外交關(guān)系。 松田道之帶來的日本政府的命令包括:
使用日本年號,廢止琉球?qū)η宄暫蛻c賀清帝即位而派遣使者的慣例,同時也廢除琉球國王更迭之際接受清朝冊封的慣例,以及琉球今后與清朝的交涉概由日本外務(wù)省管轄處分,撤銷在福州的琉球館,貿(mào)易業(yè)務(wù)由日本領(lǐng)事館管轄等。日本政府還命令琉球“藩王”入朝,研究政治厘革及興建之法。
強行將琉球納入日本版圖,強迫琉球和中國斷絕關(guān)系。
日本政府派遣松田道之到琉球,是因為此時明治政府已經(jīng)將琉球劃歸內(nèi)務(wù)府管理。1875年的這份命令,直接背景是大久保利通向明治政府提出的關(guān)于琉球的建議。1874年在北京簽訂完《北京專條》的大久保利通,回日本后便向明治政府提出“今通過與清國之談判,彼承認我征藩地為義舉,并出銀兩撫恤受害難民,雖似足以表明琉球?qū)儆谖覈鎴D之實跡,但仍難說兩國分界業(yè)已判然”,為將來計,期望明治政府借機斷絕琉球“與中國之關(guān)系,在那霸設(shè)置鎮(zhèn)臺分營”。
琉球國被迫終止與清朝的外交關(guān)系。1876年,記載琉球國歷史的《中山世譜》、《球陽》的編撰也被迫停止。
1879年3月30日(清德宗光緒5年;日本明治12年),日本將最后一位琉球國王尚泰和他的兒子尚典流放到東京,置琉球為沖繩縣。琉球國滅亡。4月4日,日本在全國范圍宣布設(shè)立沖繩縣。
清政府的交涉
當時清政府在西北,東北被俄國侵略,所以無暇顧及琉球問題。駐日公使建議:放棄琉球則傷害了琉球的感情,不放棄琉球則惹怒日本,多樹一敵,不如拖延擱置問題。清政府采取了這個建議。
1879年3月30日,日本在首里城向琉球王代理今歸仁王子命令交出政權(quán)并悍然宣布“廢琉置縣”,即是將日前改藩的琉球國改制為沖繩縣,至此,琉球國正式滅亡。
1879年6月12日,美國前總統(tǒng)尤利西斯·格蘭特及其隨員揚格(J. R. Young)和美國駐華副領(lǐng)事畢德格(W. N. Pethick)在天津會晤中國政府代表李鴻章,李鴻章要求他就琉球問題進行調(diào)停。格蘭特慷慨答應(yīng)。在他的調(diào)停下,日本與中國就琉球問題展開磋商,日本方面提出讓琉球國王在南山復(fù)國,清朝咨詢琉球國王意見。國王說:南山土地貧瘠,無法生存。清政府拒絕了這個建議。
1880年4月4日,李鴻章會見日本政府代表竹添進一,并出示了琉球三分方案,也即包括琉球本島在內(nèi)的中部各島歸還琉球,恢復(fù)琉球王國,將宮古及八重山以南各島劃歸中國,將包括奄美大島在內(nèi)的五島劃歸日本。李鴻章稱,這是何如璋訪問美國駐日公使平安時,由平安秘密出示的,是平安與格蘭特協(xié)商決定的。7月30日(六月二十四日),恭親王等在奏折中也談到:“臣等接何如璋報晤美國駐日使臣平安稱:格蘭特擬一辦法,球地本分三島,議將北島歸日本,中島還琉球,南島歸中國,似此事了,亦兩國有光。又稱格蘭特將大局說定,然后回國云云。”
由于清政府和日本政府對所有建議和交涉未能達成一致。琉球被日本占領(lǐng)已經(jīng)成為事實,清朝最終未在與日本的談判條約上簽字,琉球問題被長期擱置。琉球國最終滅亡。
政治
1875年—1879年的琉球國旗琉球的政治架構(gòu)分為國王及王族、國相、寨社三個層次。
國王之下為王族,分有王妃、世子、郡主、附賓(駙馬的低一級稱謂)、攝政(國王去世、而世子還沒有得到古代中國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時代行國政)五種官稱。
國相是一國的行政首腦,國相由國王任命。在琉球的歷史當中,有很多從中國遷過去的人擔任過這個職位。國相統(tǒng)轄的官員除了各個島嶼的“寨社”的長官和酋長外,還管轄國家機構(gòu)中的官職,包括出使中國的“朝貢使”、“大夫官”、“長史官”和充當翻譯的“譯官”、負責海事的“通事”、“總管”,對內(nèi)的“紫巾官”、“法司”、“司貢”之類的官員。需要注意的是,“長史”和“長史官”并不一樣,長史和國相是國家的高級官員,而長史官是具體負責某某工作的官員。
寨社(按司),是琉球的地方行政單位,也是各個島嶼所固有的官職。這些寨社的長官或酋長都是世襲,也是琉球的大的貴族和地方勢力,曾經(jīng)參與過琉球國內(nèi)的政變。其他官職有管理貿(mào)易、收稅官員等。
琉球王國官職分為正、從九品。王弟、王叔、國相皆稱“某地王子”。王子之下為各地按司,他們將手中兵權(quán)上交國王,聚居于首里,遙控其領(lǐng)地。按司再下為王舅、法司、紫巾官,稱“某地親方”。三品以下黃帽官稱“某地親云上”,無領(lǐng)地者稱“某里之子親云上”、“某筑登親云上”。從六品至從七品為“某掟親云上”。八品紅帽官稱“某里之子”或“某地里主”。九品稱“筑登之”,不入流者稱某子。
外交
琉球國受中國明清兩朝的冊封,屬于明清的藩屬。同時琉球國亦向日本的薩摩藩、江戶幕府朝貢。在相當長的時期內(nèi),琉球與朝鮮的貿(mào)易關(guān)系也非常頻繁,僅次于中國,日本。除此以外,琉球還與周邊國家如暹羅(現(xiàn)在的泰國)、土耳其、巴基斯坦、馬來西亞、爪哇國、蘇門答臘、馬六甲、占城、越南、呂宋等國進行外交和貿(mào)易交往,琉球國與暹羅國、爪哇國進行過官方文書“咨”的交往。在近代,1860年以后,琉球與美國和英國有過官方接觸,并簽署一系列開放口岸的條約。
與中國
元世祖登基之后,派遣使者赍詔書去曉諭琉球,但是因為路途遙遠,風險很大,所以這次的行動沒有成功。
琉球按司察度于1372年(明洪武5年)向明朝皇帝朝貢,受冊封為中山王,改流求國號曰琉球。至于國中官守之職名,人員之進退,號令之出入,服制之法度,都由琉球自己管理,明朝政府概不干涉。
從明洪武5年(1372年)以后,琉球國一直使用古代中國朝代的年號,奉行中國古代王朝正朔。直至清光緒5年(1879年),日本強行“廢球置縣”為止,琉球國的官方文書、與英法荷訂立的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其國都首里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面向西方,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琉球人也與日本人做生意,但每逢中國冊封使到琉,必禁用假名、和歌、寬永通寶(日幣),改穿唐服。
與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1372年(洪武5年)正月命行人楊載以“即位建元詔”:
“朕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惟爾琉球,在明朝東南,遠據(jù)海外,未及報知。茲特遣使往諭,爾其知之!
明朝政府以皇帝詔書形式正式告知琉球列島上的國家,位于中部的中山國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隨載入朝,貢方物。明太祖回賜當時明朝實行的歷法《大統(tǒng)歷》及文綺、紗羅。此后琉球幾乎每年都來朝貢。洪武二十五年,三國向明朝派遣了留學(xué)生。明朝為了使留學(xué)生能夠安心學(xué)習,對他們的生活給予關(guān)懷,分季節(jié)給他們衣服和住的帷幄等等東西。當時琉球向明朝派遣留學(xué)生達到了空前的地步。
琉球人隨朝貢使團前往明朝大陸,所帶的貨物往往會因為沒有報關(guān)而被負責海關(guān)的官員查沒,造成很大損失。正統(tǒng)元年,琉球使者稱所攜貨物都被官方的管理機構(gòu)貪墨了,希望皇帝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明朝皇帝令有關(guān)部門按照市場價格給了他們很高的費用,算作收購。在以后的交往中,琉球王國對明朝形成了一種貿(mào)易性的依賴情況,所以往往一年前往明朝進行多次“朝貢”,這其實是貿(mào)易,明朝政府“雖厭其煩,不能卻也。”
在琉球遇到海嘯、暴雨、以及臺風的侵襲后,明朝政府除了給來朝貢的使團很多的援助物資外,還要求琉球朝貢期延長至十年一貢,以便休養(yǎng)生息,但琉球為了能和明朝繼續(xù)貿(mào)易,以便國內(nèi)經(jīng)濟的恢復(fù),還是堅持一年一貢或隔年一貢。
琉球在與明朝的交往中,吸收了明朝的先進技術(shù)和文化,在文明上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他們有了自己的獨特的音樂,崇尚佛教,在島上修建了崇元寺。宮殿和民房的建筑是帶有海島風格的明朝古代建筑模式,而且建筑的方向一律向西,以示傾慕明朝、慕義向化之意。
公元1522年—1566年(明世宗嘉靖年)間,倭寇猖獗,在明朝東南沿海侵擾。琉球王協(xié)助明朝破倭,不時向明朝提供倭寇的動向,琉球王世子尚元還對從浙江敗還抵琉球境的倭寇,“遣兵邀擊,大殲之,獲明朝被掠者六人”送還明朝政府。受到皇帝的嘉獎。
1561年嘉靖40年,日本侵入琉球,大掠各地的寶物并俘虜國王,當時琉球王侍從寫的《喜安日記》記載:“有如家家日記,代代文書,七珍萬寶,盡失無遺”。薩軍將琉球王尚寧等百余人俘至鹿兒島,達三年五個月,逼迫尚寧王屈辱地承認向其“進貢”。同時還強行割占琉球北部五島,給琉球造成了很大的損失,但即便如此,也尚未改變中琉關(guān)系。明朝禮部官員“乃定十年一貢之例”,但國王還是每年都遣使朝貢。其年,日本有進攻雞籠山(臺灣古地名)的計劃,間接還要侵擾福建,尚寧派遣使者告訴明朝政府,皇帝詔海上警備。
明朝衰敗之后,琉球國還是朝貢不絕,直到南明唐王立于福建,還繼續(xù)遣使朝貢。明史贊揚琉球國:“虔事天朝,為外籓最!
琉球曾經(jīng)協(xié)助明朝剿滅倭寇。琉球與明朝非常的關(guān)系和密切的交往,使得在明朝實行海禁之后還能通過琉球這扇窗口了解日本和東南亞海上國家的一些事情,增進了明朝對外界的了解。
由于琉球的國土狹小,人口少,物資匱乏,所以軍事上沒有長足的進步,但有一定的常備軍,即王宮衛(wèi)隊,這些軍隊保持了很高的戰(zhàn)斗力,對保護琉球和參與明朝剿滅倭寇的戰(zhàn)斗中作出了貢獻。但由于軍隊的數(shù)量少,沒有抵擋住日本的入侵,國王被擄。
琉球國王形容與明朝的關(guān)系是“父子之國”,但實質(zhì)是琉球的每次的朝貢都是在明朝當時薄來厚往的“天朝觀念”中進行的。所以琉球在與明朝的朝貢形式的貿(mào)易中獲得了巨大的利益,而所的物資銷往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國家,是琉球成為東海之上一個必不可少的貿(mào)易中轉(zhuǎn)站。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當時的日本和明朝的關(guān)系惡化,明朝的倭禁很嚴,禁止和日本人貿(mào)易,但日本人的奇缺物資還是通過當時的朝鮮和東海之上的貿(mào)易王國琉球那里得到里及時的補充,琉球也在與明朝交往的國家中形成了重要的一環(huán)。
與清朝
前往琉球的中國清朝使節(jié)1646年(清順治3年),琉球國王尚賢遣使金應(yīng)元到清朝請求冊封。因為當時清朝戰(zhàn)亂未平,所以長時期滯留在福建省。福建平定后,琉球使者通過清朝的將領(lǐng)來到了北京。禮部官員認為,明朝賜給琉球王的印和官方文書都沒有繳回,不宜封賜,所以第一次請封沒有成功。
翌年,清政府贈給使者衣物和布帛等等等東西,讓他們回到了琉球。1655年順治10年,琉球遣使前往清朝朝貢。第二年,再遣貢使,并且繳換了明朝敕印,請求封號。順治皇帝頒布了《敕琉球詔》,在詔書中,清朝皇帝向琉球國王約定貢期,為二年一貢,進貢人數(shù)不得逾一百五十名,許正副使二員、從人十五名入京,其他隨從人員要在閔南地區(qū)待命。
這個詔書既對琉球作為清朝藩屬的肯定,也規(guī)定了向新的清朝王朝朝貢的級別和時間。但由于當時海上風浪很大,敕封的清朝使者沒有出海。
1661年清康熙元年,康熙皇帝也向琉球頒布了新的《敕琉球詔》。原來派去而沒有去成的使者拿著兩道詔書到了琉球,完成了冊封典禮。
琉球在康熙時期多次朝貢,但由于貢使在海上遭遇風浪,貢物損失很嚴重,所以琉球會在第二次朝貢的時候?qū)⑸弦淮蝸G失的數(shù)目補足,但康熙皇帝不允許。琉球在向清朝朝貢的時候,總是進貢很珍貴的奢侈品,康熙皇帝對使者說:“所進瑪瑙、烏木、降香、木香、象牙、錫速香、丁香、檀香、黃熟香等,皆非土產(chǎn),免其入貢。其琉璜留福建督撫收貯。馀所貢物,令督撫差解來京!敝辉试S以后進貢土特產(chǎn),但琉球的本意,第一是恭順使然,第二就是在朝貢貿(mào)易中獲得更多的利潤。當時海上不是很平靜,所以冊封使者往往不愿遠去琉球,所以會讓琉球請封使者自己將冊封的詔書和印信領(lǐng)回去,但使者非常希望能讓冊封使去琉球,結(jié)果皇帝允準了他們的要求。
琉球國王去世后,按照規(guī)定“琉球國凡王嗣位”,先要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讓本國有威望的人和王公大臣共同出具聯(lián)署證明材料。然后清朝政府派出正副使臣“奉敕往封”,賜琉球王繼承者“駝鈕鍍金銀印,乃稱王。未封以前稱世子,權(quán)國事!1681年(康熙21年),康熙皇帝在接待琉球朝貢使時,賜御書“中山世土”額。這一年,琉球再次向清朝派遣留學(xué)生。以往清朝冊封使去琉球國,會在海上因為海浪等風險,會遲到琉球,延誤冊封時間。琉球國請封使建議修改航道,從五虎門三晝夜到達國。這些使者希望能通過改變航道,提高效率,得到康熙皇帝準許。
琉球?qū)W生來清朝后,清朝皇帝往往命給予琉球留學(xué)生以“都通事”(官職稱呼)這個級別的待遇,每天的伙食非常豐富,四季會發(fā)給他們袍褂、衫袴、鞾帽、被褥等,一應(yīng)具全,連從琉球來陪侍的從人也會對他們照顧。留學(xué)生如果在清朝病故,皇帝會“賜銀百兩,交禮官擇近京地葬之,并以二百兩贍恤其家。”雍正二年,皇帝在接見由琉球王舅組成的請封使團的時候,御書“輯瑞球陽”額賜給琉球王,還贈送皇室的一些珍貴玉器和金幣等禮物。乾隆三年,御書“永祚瀛堧”額賜給琉球王,并且要求琉球不必專程來清朝答謝。乾隆四十九年,御書“海邦濟美”額賜給琉球王,并贈送玉、磁、緞匹諸物。1798年(嘉慶3年),賜御書“海表恭籓”額贈送。
琉球國有許多商船、漁船因為海風等原因吹到清朝境內(nèi),清朝政府往往贈送豐厚的物資后將其遣返,遇難者還會按照規(guī)定給予撫恤。雍正八年,琉球的二號貢船在到達東海海面后遭風漂至臺灣,觸礁,正貢船亦同時漂沒,福州將軍玉德等奏報皇帝。皇帝命令搭救官伴、水梢人等,照常例加倍給賞,貢物不用再另外派人進貢了。對于遭海風侵襲在清朝避風的琉球商船,清朝方面會命令按人數(shù)日給鹽菜口糧,等到回國之日另給行糧一月。
除了宗藩關(guān)系外,清史稿對琉球國與清朝頻繁的交往做了一個總結(jié):“琉球國小而貧,逼近日本,惟恃清朝為聲援。又貢舟許鬻販各貨,免征關(guān)稅,舉國恃以為生,其貲本多貸諸日本。國中行使皆日本寬永錢;所販各貨,運日本者十常八九。其數(shù)數(shù)貢清朝,非惟恭順,亦其國勢然也!狈浅5臏蚀_,也顯示了琉球的外交靈活性和明智性。
與日本
被薩摩軍隊劫掠后重建的那霸王港琉球王國金庫16世紀,由于日本和明朝的關(guān)系惡化,國內(nèi)資源短缺,只得通過南方的薩摩藩與琉球進行貿(mào)易,從東南亞運回海產(chǎn)品和一些奢侈用品,又從琉球與明朝的貿(mào)易當中獲得所需要的緊缺物資,也使琉球的經(jīng)濟發(fā)展增速。日本的薩摩藩于1609年(后陽成天皇慶長14年)侵入琉球,俘虜了琉球王,還侵占了琉球群島北部的一些島嶼。
從另一方面講,琉球與薩摩藩的交往還不是正式的官方交往,琉球與薩摩藩的交往僅僅保留在軍事和經(jīng)濟層面上。琉球也把日本視為相對清朝而言的“夷”,是處于平等地位的兩個國家。當日本定下侵略朝鮮,攻入清朝的軍事政策后,琉球處在兩大強國之間,必然會因為傾向問題而受到另一方的侵略。琉球直到明亡之后與日本的關(guān)系還局限于經(jīng)濟方面。政治方面,琉球國曾經(jīng)向日本薩摩藩和江戶幕府派使者朝貢。
人種
琉球種族與文化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比較常見的看法認為,與日本繩紋時代屬于相同文化的人種在公元前10世紀到前3世紀之間,從中國中南部沿海地區(qū)來到包括琉球群島在內(nèi)的日本西南部地區(qū),并從西向東擴散。也有說法認為,古琉球文化屬于百越文化的一部分。另一種常見的說法是上古時代的琉球居民來自印度尼西亞或澳大利亞,屬于馬來人。具體來自哪個地區(qū)尚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