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1940年生于南非開普敦, 南非作家,2003年度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庫切的小 說“精準(zhǔn)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 本質(zhì)”,他的作品《恥》、《等待野蠻人》和《國家中心》是這一風(fēng)格的典范。瑞典皇家 頒獎委員會指出庫切的獲獎理由為:“在人類反對野蠻愚昧1983年以《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1999年以《恥》兩度獲得英國布克文學(xué)獎。庫切和另一位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戈迪默被視為南非當(dāng)代文壇的 雙子星座。
基本概況
瑞典皇家科學(xué)院宣布2003年度的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是南非作家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 (John Maxwell Coetzee)。63歲的庫切將贏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3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他于2002年移居澳大利亞,任職于阿德萊德大學(xué),最新作品《伊莉莎白·考斯特羅:八個教訓(xùn)》是集雜文和小說于一體的著作。庫切的作品是內(nèi)容豐富多樣的巨大財富。沒有哪兩部小說用同樣的手法寫成。但所有的作品都表現(xiàn)出一個相同的主題:如何在逆境中獲得拯救。作品的主人公往往遭受了沉重的打擊,被剝奪了外在的尊嚴(yán),但他們總是能從失敗中獲得力量。
瑞典皇家科學(xué)院表示,庫切的數(shù)部小說“精準(zhǔn)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zhì)”,他的作品《恥》、《等待野蠻人》和《國家中心》是這一風(fēng)格的典范。這幾部作品“構(gòu)思纖美精巧、文白韻味深刻、分析精辟入微”,是難得一見的閃光之作。此外,庫切在批判西方文明的理性主義和偽道德方面也“筆鋒犀利、入木三分。但庫切的小說也存在“是非不清的觀點,尤其是在一些涇渭分明的問題上”。瑞典皇家頒獎委員會在其頒獎辭中,指出庫切的獲獎理由為:“在人類反對野蠻愚昧的歷史中,庫切通過寫作表達了對脆弱個人斗爭經(jīng)驗的堅定支持。”
《恥》一書表面上看像暢銷書,有大學(xué)教授每周定時招妓以解決性需求、大學(xué)教授誘奸女學(xué)生進而丟掉教職、教授女兒“自甘墮落”地在偏僻農(nóng)場里當(dāng)農(nóng)民、白人女子遭黑人強奸等情節(jié),但實際上是非常嚴(yán)肅、深刻的一部作品!罢麄故事所反映的是殖民主義消退后所造成的影響。這個影響,已經(jīng)不單單是我們通常所認(rèn)為的殖民者給被殖民者造成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道德上的損害,這些損害也作用于殖民者身上。當(dāng)殖民主義勢力消退后,殖民者的后裔為他們的父輩所做的事情要承擔(dān)后果。小說反映了很復(fù)雜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在小說《恥》(Disgracei)中,庫切讓我們領(lǐng)略了一個名譽掃地的大學(xué)教師的掙扎。當(dāng)南非白人至上的傳統(tǒng)崩潰后,這名教師在全新的環(huán)境中苦苦維護自己和女兒的尊嚴(yán)。這部小說探究了他所有作品的中心議題:人能否逃避歷史?
個人經(jīng)歷
庫切一九四0年出生于南非開普敦市,兼具德國和英國背景,但以英語為母語。六零年代庫切移 居英國,做過計算機程序設(shè)計師,后來轉(zhuǎn)往美國攻讀文學(xué),取得博士學(xué)位,在紐約州立大學(xué)巴法羅分校教文學(xué)。
一九八四年他回開普敦大學(xué)教英國文學(xué),去年又應(yīng)阿德萊德大學(xué)之邀赴澳洲任教,但目前這學(xué)期,他在芝加哥客座。一九七四年才出版第一本小說,算來起步稍晚,但成績非凡,他一九八三年以《邁可.K的生命與時代》贏得英國布克獎、一九九九年又以《恥辱》再度得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贏得兩次布克獎的作家。如今再加上諾貝爾的桂冠,他在世界文壇的成就將是空前的。而我們知道,布克獎只頒給原著以英語創(chuàng)作者,在此,庫切的南非背景也深具意義。庫切除了小說,也從事翻譯、撰寫文學(xué)評論與書評。他在作品中往往不指明地理背景,但類似南非行之有年的種族隔離政策,形成偏頗、愚昧的社會觀念,導(dǎo)致價值觀與行為上的混亂,卻是他創(chuàng)作的主題。
庫切對成為公眾人物向來敬謝不敏,這從他從未出席布克獎頒獎典禮就可證明,諾貝爾獎主辦單位也已警告全世界的記者,不要冀望采訪得到他。 《伊麗沙白.卡司特羅八堂課》中,女主角在得到某個獎項時表示:要勸他們別浪費時間籌備什么頒獎典禮,把支票寄來就好了。這大概可以暫且充當(dāng)他的得獎感言吧。庫切1940年生于南非開普敦,1983年以《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 、1999年以《恥》兩度獲得英國布克文學(xué)獎。庫切和另一位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戈迪默被視為南非當(dāng)代文壇的雙子星座。他于2002年移居澳大利亞,任職于阿德萊德大學(xué)。2003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庫切的作品在中國文學(xué)界紅了一段時間。但由于其作品豐富的內(nèi)涵和罕見的深度,對它們進行詮釋和評價常常如履薄冰。在這個平庸為患的時代,大師的出現(xiàn)固然讓人精神振奮,然而大師們對讀者的要求也不比一般作者。面對不易理解的作品,作者的背景和創(chuàng)作花絮或許能暫時把讀者從疑惑中解救出來。不過,不少大師都深知這種“解救”多半和文學(xué)無關(guān),僅僅是為閱讀者提供背景,甚或談資。塞林格《九故事》新版在中國上市之前,塞老就對裝幀提出了特殊要求,比如封面不能出現(xiàn)任何照片,作者名字要比書名做得小,書里不能有作者介紹和原書沒有的前言后記等等。
興趣愛好
庫切的興趣主要集中于是非對錯的觀念發(fā)生無休止劇烈沖突的情形。像馬格麗特著名 油畫作品中的男子在鏡子前端詳自己的 脖子一樣,庫切筆下的人物在做出重大決定的一刻,總是游移不前,無法采取行動。這種消極被動不僅是吞噬個性的陰霾,同時也是人類最后的一塊庇護地,因為人們可以裝作不理解行動的意圖而抗拒那些壓迫性的命令。正是對人物 弱點和 失敗的探索,庫切捕捉到了人性中神圣的閃光。
構(gòu)思精巧
約翰·馬克斯韋爾·庫切的小說構(gòu)思精巧,對話雋永,辨析卓越。與此同時,他是一位是非分明的懷疑主義者,對西方文明殘酷的理性主義和 膚淺、虛偽的 道德觀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他智性的誠實消融了一切自欺欺人的基礎(chǔ),區(qū)別于那些 庸俗華麗的悲天憫人和懺悔自責(zé)的作品。即使當(dāng)他在作品中自我悔罪,例如為動物的權(quán)利辯護,他也清楚地闡明了這種悔罪的前提,而不是一味地自責(zé)。
主要作品
1974年——《昏暗的國度》(英文書名 Dusk lands)1976年——《來自國家的心臟》(英文書名 In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1980年——《等待野蠻人》(英文書名 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1983年——《邁克爾·K.的生活和時代》(英文書名 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1986年——《敵人》(英文書名 Foe)1990年——《鐵的時代》(英文書名 Age of Iron)1994年——《圣彼得堡的大師》(英文書名 The Master of Petersburg)1997年——《少年時代:來自省城生活的情景》(回憶錄)(英文書名 Boyhood: Scenes from Provincial Life)
1999年——《恥》(英文書名 Disgrace)2002年——《青春》(英文書名 Youth)2003年——《伊麗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課》(英文書名 Elizabeth Costello: Eight Lessons)2005年——《慢性男人》(英文書名 Slow Man)2007年——《荒年日記》(英文書名 Diary of a Bad Year)論文集
1996年——《冒犯》(英文書名 Giving Offense : Essays on Censorsh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