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晦九
劉晦九(1887—1946年),年少時有神童之譽,15歲就與其弟劉述曾同科應(yīng)試而考中秀才,兼之家學淵源深厚,又深得其父劉原道真?zhèn),于清末時畢業(yè)于國立兩江高等師范(按:《巢湖文化全書·文化名人卷》稱:劉晦九“畢業(yè)于江南水師學堂”。該水師學堂始建于1890年,為清政府在洋務(wù)運動中開辦的軍事學校,設(shè)駕駛、輪機、魚雷3個班,課程有英語、機械、航海、天文等,此與劉的志趣及其后生活閱歷不符。況且辛亥革命后,江南水師學堂即改為海軍部辦公地,這更證明“畢業(yè)于水師學堂”之說欠實)。20世紀20年代初,劉晦九就以其博學執(zhí)教于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開巢縣(今居巢區(qū))人在大學任教之先河。又有史料稱,他早年在北平時,就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組織。1925年回鄉(xiāng)后,一度與黨組織失去聯(lián)系,但仍念念不忘造福桑梓,先后在巢城創(chuàng)辦了明強小學,并發(fā)起成立居巢卿云詩社。他知識淵博,為人謙恭,被詩社推選為社長,從而結(jié)識了一大批地方名人,如曾任縣教育局局長的李蘊初(李克農(nóng)之兄),著名詩人胡資方,教育界名人陳灌蕪,書畫名家劉慎旃,以及早在1913年時,曾就讀于巢縣官立中學堂的劉■敬與其妹夫陶靜庵等。
出身于世代書香的劉晦九,更念及一度火紅桑梓的官立中學堂。中學堂天地雖小,卻不忘“憑山脊以為堂,士品宜從高處立;借湖光而作鑒,文風須向上游爭”,僅在1913年招收的學生中,便造就培養(yǎng)出諸如李克農(nóng)(今上將)、劉■敬(留美碩士,時任金陵大學教務(wù)長)、劉■誠(留英博士)、楊亮功(1907年在柘皋首創(chuàng)“養(yǎng)正小學”即后為第二高等小學讀書,再至巢縣中學堂、合肥省立二中就讀,于1915年考入北京大學)、萬昌言、董質(zhì)堅(時任合肥二中教師)等佼佼者。劉晦九目睹著列強對華虎視眈眈,念及到官場上下日趨腐敗,故而萌生出要為地方再辦中學動議,好培育振興國家的英才。適時,恰逢張治中將軍1927年回鄉(xiāng)掃墓,就讀于日本明治大學的陳灌蕪也于同期返里,他們均有熱衷辦學育人的心愿,一回到巢縣,就積極參與“復校”工作,并由陳灌蕪等人領(lǐng)銜,經(jīng)過1928年一年的努力,后上報安徽省教委經(jīng)審核批準,鑒于原名“中學堂”已不合時宜,始將學校定名“巢縣縣立初級中學”,校址仍選定于巢城臥牛山東麓定林寺旁原中學堂,并由縣財政局下?lián)荛_辦費3000元加以修葺、擴建。擴建后的校舍坐西朝東,校門迎著朝陽,右前遠處為“旗鼓相當”的旗山與鼓山,大門左前,為拔地矗天七層高塔,即俗稱羈絆臥牛(臥牛山形似一頭牛脊朝西、牛尾向北的老牛)的大寺塔,莘莘學子步入循此拾階步步而高,有催人奮進之深涵。
1929年3月,幾經(jīng)坎坷的“巢縣縣立初級中學”終于開學,校長陳灌蕪。當時,學校共招收本科班、預科甲班、預科乙班、職工班四個班級。當年秋季,再增招一個女生班。至1930年秋,全校已發(fā)展為六個班,學生數(shù)達146人。劉晦九因?qū)W識淵博且熱心桑梓教育,受聘在校教授國文。是時,為了弘揚續(xù)辦的中學,進而擴大學校知名度,劉晦九曾執(zhí)筆寫成《巢縣縣立中學校校歌》。其后,校歌又經(jīng)童雪鴻譜曲,全文如下:
巢湖滋泱漭,大秀郁青蒼。人杰地靈熾而昌,振起新思想。
扶我好家邦,菁莪■樸人中望。牛山隈,啟門墻;爾多士,翱以翔,祝愿他巢山巢水俱以長,蹈厲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