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簡介
郭若虛以“指鑒賢愚,發(fā)明治亂”言繪畫功能,故云“嘗考前賢畫論,首稱像人”,將人物畫置于首位。對人物畫的創(chuàng)作,他提出了“必分貴賤氣貌,朝代衣冠” 的創(chuàng)作準則,繼而就不同身份的人物,論其“制作楷!,頗為詳盡。較之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提到的“尊卑貴賤之形”有很大發(fā)展,但由于注重共性,忽略個性,易將創(chuàng)作導向類型化、模式化道路。
謝赫“ 六法”出后,一直為畫界所遵奉,郭若虛更謂“六法精論,萬古不移”,但他專立《論氣韻非師》一篇,表其獨特見解。他認為“骨法用筆以下五法可學,如其氣韻,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復不可以歲月到,默契神會,不知然而然也!边@一說法,遂將 謝赫主于客體的論畫,移至主于主體的論畫家,將“氣韻”看作“生知”,未免人于唯心。他又認為,古畫勝跡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寄情之作,“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肯定人品修養(yǎng)對繪畫的主導作用固然不錯,但全然不講技藝修養(yǎng),必難以做到氣韻生動。顯然,這是 張彥遠以“衣冠貴胄,逸士高人”為善畫者觀點的發(fā)展,明顯流露出對畫工的輕視,后來的文人畫家貶低畫工畫、畫院畫,多從郭之所論繼作生發(fā)。他所說的“畫而非畫”有強調(diào)畫外功夫的合理性,但“得白天機,出于靈府”,“本自心源,想成形跡”,都忽略長期實踐的必要性。后來一些文人畫作一味托物寄情,忽略形似,不以造化為師,終難成大家。
郭若虛以“氣韻非師”,重視“心源”但又以五法可學,因而他的創(chuàng)作論亦不乏極建樹。如論用筆三病,就是對“骨法用筆”的很好發(fā)展。他認為“腕弱筆癡,全虧取與”的“版”造成“物狀平扁,不能圖混”之病,“運筆中疑,心手相戾”的“刻”造成“勾生圭角”之病,“欲行不行,當散不”的“結”造成“似物凝礙,不能流暢”之病。這對以毛筆為工具,以線條為基礎的中 國畫,無疑是洞察就里、極為中肯的批評。此外,在《論制作楷模》中,分言畫衣、林木、山石、畜獸、龍、水等,都能指導創(chuàng)作,深得其理,并不以畫為“心畫”。
郭若虛對繪畫史的認識也不乏卓見。他在《論古今優(yōu)劣》中正視題材之變、各代長,認為“若論佛道人物,士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則古不及近”。所言正是唐宋之別,一語中的。論人物畫的“曹吳體法”,為何“當風”、“出水”;論李成、關仝、范寬“三家山水”的特點;論花鳥畫的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及前者“耳目所習”,后者“志節(jié)高邁”等,均是深知畫理、畫道和知人論世之言。
版本
現(xiàn)存善本有汲古閣《逮津秘書》本(毛晉跋),另有《學津討原》、《四部叢刊續(xù)編》、《叢書集成初編》等本。新刊本有《中國美術論著叢刊》本,黃苗子點校,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年版。又有俞劍華注釋本,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