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王海容

    王海容

    王海容,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1974.7~1979.2)。1964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學院俄語系,后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英語。1965 年11月入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參與基辛格秘密訪華和尼克松訪華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長助理,主管禮賓事務。1984年4月起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

    2017年9月9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9歲。


    人物簡介

    王海容,(1938.9—2017.9),出身于書香門第。她的祖父王季范是毛澤東的表兄,同時也是一位較有名望的無黨派知識分子,20世紀50年代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參事,后來又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常務委員,對王海容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

    2017年9月9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79歲。

    出生背景

    烈士遺孤

    其實,毛澤東對王季范的濃厚情感除了回報表兄昔年對自己的多方關照以外,感情深處還攙雜著對王氏一家三代深深的負疚。

    抗日戰(zhàn)爭前后,王季范日益不滿國民黨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腐敗統(tǒng)治,對毛澤東領導的工農(nóng)紅軍和陜甘寧邊區(qū)卻充滿敬意.心向往之!捌咂摺北R溝橋事變后.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八路軍在長沙設立辦事處,負責人即是王季范早年在湖南一師的同事徐特立。兩人闊別多年在故土重逢,喜不自勝。王季范提出請八路軍駐湘辦事處介紹其獨子王德恒前往延安參加抗戰(zhàn),徐特立當即表示一定鼎力相助。沒多久,在徐特立安排下,王德恒終于成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此時.王海容剛一歲多,弟弟尚在襁褓之中。

    王海容

    經(jīng)毛澤東批準同意.王德恒留延安參加了革命工作。他很快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40年春,他從抗大畢業(yè)。在另一位表叔——毛澤東的大弟毛澤民的介紹下,王德恒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抗戰(zhàn)后期.中央為開辟新的抗日根據(jù)地.組建了八路軍“南下支隊”.奔赴湘、粵淪陷區(qū)。王德恒隨八路軍“南下支隊”離開了他學習、戰(zhàn)斗、生活了整整六年的延安,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xiāng)湖南。踏上熟悉的三湘大地,他多么想去探望倚門盼兒歸的老父親啊!但是,王德恒最終還是過家門而不入,星夜兼程去桃源地區(qū)開展工作。那時,王德恒的公開合法身份是湖南修業(yè)高級農(nóng)業(yè)職工學校教員。令人惋惜的是積極為黨工作的王德恒終未能與近在咫尺的老父見上一面。不久.他在回長沙途中即被國民黨特務秘密逮捕,慘遭殺害,年僅三十歲。

    噩耗傳到延安,毛澤東深感悲痛。但因事關軍事機密,毛澤東未將王德恒犧牲的消息告知表兄王季范。在以后的數(shù)年,王季范照舊年復一年地給表弟毛澤東和兒子王德恒寫信,他多次拜托毛澤東對王德恒嚴加管教。使之成材,為國為民效力。他還反復告誡王德恒,務必要聆聽毛澤東的教誨,不可一日懈怠,為表叔也為家人爭光。

    王季范獲悉王德恒為國壯烈捐軀已是兒子離開人世后的第五年.也就是1950年仲秋毛澤東電邀王季范進京之際。在中南海的那次晚宴后,毛澤東把過去發(fā)生的一切告訴了表兄。望著年近古稀、須發(fā)花白的表兄,極富感情的毛澤東垂首恭立.悲從中來:“九哥……”毛澤東不知從何說起。好半天,他才哽咽著說:“你把德恒交給我,可我沒有照看好他,自當難辭其咎啊!”說著說著,兩行清淚潸然而下……

    幼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乃人生三大不幸.兒子犧牲的不幸消息令王季范老淚縱橫,肝膽俱裂。雖然當初送子赴延安投身革命亦有不測之思想準備,只是一朝永訣,豈能不痛惜乎?然而兒子是為革命而死,既已為革命獻身,也是死得其所。想到這里,老人情不自禁地安慰起一旁表情肅然的毛澤東來:“潤之老弟,快莫這樣講。為了國家安寧,你幾十年東奔西忙,拋家不顧;為了人民翻身,表弟媳楊開慧慷慨就義,澤民、澤覃兄弟血染疆場。如今你又把岸英大侄送到了朝鮮戰(zhàn)場……德恒以你作楷模.為天下安寧、百姓安居樂業(yè)而壯烈犧牲,他死得重于泰山,自當含笑于九泉。家人也以他為榮,夫復憾哉?!”毛澤東聞言,不禁緊緊握住王季范的雙手:“九哥,你說的極是哩!德恒是個好伢子,這也是你當父親的教育之功!人民是忘不了的.我毛澤東也是忘不了的!”毛澤東發(fā)自肺腑地說:“你要節(jié)哀,多多保重,還要照顧好他的一雙兒女.他們是烈士遺孤啊!有何難處,可以直接找我。我們是一家人,不必客氣……”

    毛澤東所說的“烈士遺孤”就是王海容、王起華姐弟。

    王季范先生素來喜歡天真活潑的海容姑娘。痛失愛子,深深的哀痛化作對遺孤的悠悠眷愛。他對孫女厚望殷殷,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名聯(lián)“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海容”一名.即為王季范所取。王海容長大成人后十分珍愛這個富有哲理的名字,如有人讀錯寫錯(曾有不少人將“容”寫成“蓉”).必予當場糾正。王季范先生的家教對孫女的成長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他幾乎決定了王海容一生的命運。

    少年時代。王海容絕大多數(shù)時間生活在乃祖身邊,耳濡目染,獲益頗深?箲(zhàn)勝利后她在長沙接受初級教育。王季范應召晉京,正當花季的王海容也隨祖父到了北京。

    家庭情況

    王海容雖然沒有結婚但并不孤獨。她有著一個幸福熱鬧的家庭。和她居住在一起的有她的5個親人:母親肖鳳林,弟弟王起華,弟媳裴震坤,侄兒王宇清,侄女王宇丹。

    他們的家就在中南海的旁邊,住房原是過去的某外國使館的一部分。一條僻靜的小巷,隔開了繁華的鬧市,一座歐洲風格的雅致小樓,顯得格外清靜、幽雅。海容的母親肖鳳林,也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但如今由于年老多病,再加上歷經(jīng)滄桑,飽受挫折磨難,身心受損的老人腦子已不太正常,受不得一點兒的刺激。王海容對母親很孝順,雖然家里已經(jīng)給老人請了保姆,但下班之后她依然經(jīng)常買菜下廚房。

    生平履歷

    王海容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不尋常的教育世家,乃祖王季范先生是湖南頗有名望的教育家。王海容的父親王德恒是王季范的獨子,抗戰(zhàn)初期投奔延安。母親肖鳳林靠著當教員的微薄薪金,含辛茹苦,撫育海容、起華姐弟,備嘗艱辛。彼時,王海容一家就和王季范生活在一起。

    王季范出身小康之家。他的父親王文生娶湘鄉(xiāng)大坪唐家坨(現(xiàn)已劃歸韶山)文芝儀的次女為妻。這位文氏姑娘不是別人,就是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的親姐姐文六妹。所以王季范的母親是毛澤東的二姨媽。王季范和毛澤東實為姨表兄弟。年長毛澤東九歲的王季范是王家的次子.因在家族同輩中排行第九.后輩人均稱他為“九阿公”。毛澤東則一直叫這位表兄為“九哥”。毛澤東從兩歲起寄養(yǎng)在外祖父家。他幼年的大部分歲月都在唐家坨度過。從某種意義上說,王季范是毛澤東的真正蒙師。

    湖南湘鄉(xiāng)湘鄉(xiāng)縣囊中羞澀

    新中國成立之初,時任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曾屬意王季范重新出山,任職教育部。但王季范認為應該選拔年富力強的青年后生、有志之士任職,自己年事已高.終堅辭不就。但王季范同時表示.自己隨時可為國家建言獻策,服務人民。周恩來總理遂任命王季范為政務院參事室參事。之后十余年間.王季范還連續(xù)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束裝就道到長沙

    王季范一行抵京后已是國慶節(jié)前夕,毛澤東特意派秘書將其一家安排在當時最負盛名的北京飯店下榻,給了王季范很高的禮遇。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以后.王季范差不多成了毛澤東家庭的一員。1959年8月27日晚間。毛澤東從外地開會回到北京。29日午后.征塵甫卸的毛澤東就和解放軍炮兵司令孔從洲中將一起為女兒李敏與孔將軍之子孔令華主持婚禮。王季范作為主要客人,與蔡暢、鄧穎超、廖夢醒等人一起,亦應邀參加了在中南海頤年堂舉行的喜宴。婚宴結束后便開始在春藕齋放電影。毛澤東那天也許太高興.多飲了幾杯,沒有與眾人一起看電影.但他特意留下孔從洲將軍和王季范繼續(xù)敘談。

    1972年夏初,王季范老先生不幸病故后,毛澤東敬獻的花圈緞帶上寫著“九哥千古”四個字。工作人員稱,王季范去世的那一天(7月11日)下午,獲悉訃聞的毛澤東神色黯然。

    人物軼事

    少小出入中南海

    王海容入京后。先后在京城名牌中學師大女附中、北京女五中就讀。在如花的季節(jié)里,王海容勤奮刻苦,手不釋卷。在人生的航道上,她也是一帆風順。

    寓京二十余年間,尤其是“文革”以前,王季范一直是毛澤東中南海豐澤園菊香書屋的座上賓。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從政之余,常撥冗約見家鄉(xiāng)父老及湘籍先賢名流如程潛、齊白石、薛恭綽、章士釗、仇鰲、張干諸位老先生至中南海豐澤園小聚,王季范則每每出席作陪。席間,賓主觥籌交錯,談笑風生。毛澤東興致所至,還特意關照諸位老友可攜子女同來。少女時代的王海容就是這樣隨乃祖出入中南海,漸漸與毛澤東熟識的。

    李訥至親妙齡文靜家風舉手投足祖孫公公報考大學憂國憂民老弟

    1962年12月26日.正逢毛澤東七十壽辰。他破例在中南海舉行家宴。除家人之外,還邀請了章土釗、程潛等數(shù)位湖南同鄉(xiāng)老人與會.王季范當然也在邀請之列。是日,毛澤東興致所至,還特意關照各位來客可攜帶一名子女.王季范自然攜同王海容前往。就在那天.王海容第一次見到隨父親章士釗同來的章含之。她沒有想到,僅僅過了兩年.自己竟然和毛澤東一樣尊章含之為師,后來又共事于外交部。

    在這次宴會開始之前。興致頗高的毛澤東與諸鄉(xiāng)賢海闊天空論古今滄桑興亡,末了又問及兒孫輩近況。毛澤東誠心誠意聘請章含之為自己的英語“塾師”。“拜師”之后,毛澤東又和王海容閑聊起來!昂H莅。疫@大門一直是朝你敞開的,什么時候想來就來,來了也可以住下來不走,就算是我們家庭中的一員,你看要不要得哇?只是不曉得你爺爺舍不舍得.放不放心嘍?”王季范聞毛澤東這番話.心情很不平靜:“潤之老弟.二十多年前我把德恒送到延安.你帶著他走上了為人民解放的光明大道。今天,海容跟著你,走的是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我怎么會不放心、不舍得呢?”

    毛澤東極重情誼,后來他果真說到做到。只是老人家如此安排對王海容一生利也,弊也,那是見仁見智的事了。是非唯有留待后人評說矣!

    王海容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挫折是在1957年盛夏。高考時,王海容名落孫山,當化學工程師的美好理想頓時成了泡影。那個時候,社會風氣甚好,北大、清華一類高等學府決無后門可走。當然,以季范先生的清廉家風,王家也決計不會向有關部門艦顏相求,更不會去敲毛澤東的“后門”。

    最初的時候,王海容的心情雖然非常苦悶,但她并不氣餒。她和一些落榜同學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

    春雷洪流北京化工廠門捷列夫羅蒙諾索夫木已成舟既成事實

    王海容很快跨進了北京化工廠的大門,默默開始了她一生中短暫的徒工生活。

    毛澤東為她取名“王波"

    彈指一揮,春秋兩載。1960年12月1日出版的第23期《中國青年》刊登了一篇署名徒工王波,題為《我的經(jīng)驗》的心得體會。這家當年發(fā)行量近三十萬份的青年刊物同時還發(fā)表了胡 耀邦、陳士榘等革命前輩撰寫的重要文章。當時,誰也沒有去想這位“徒工王波”是何方人士,更沒有把這篇普普通通的文章與領袖人物聯(lián)系起來。不過,有些讓人困惑不解的是,編輯部為名不見經(jīng)傳的“王波”的這篇文章寫下一大段提綱挈領的編者按語:

    《我的經(jīng)驗》是一篇好文章。作者根據(jù)自己的切身經(jīng)驗,對有高中文化水平的知識青年當徒工是不是屈才,青年徒工應該如何去體會黨和國家對自己的無微不至的關懷.自己應該如何迅速地掌握階級斗爭知識和生產(chǎn)斗爭知識等問題.都作了清楚的闡述。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這篇文章中還提到了應該如何正確認識書本知識與實踐的關系和革命者應該如何對待革命工作中的錯誤缺點這兩個問題。文章中說:“我們要牢牢記住,真正的知識是在實踐中得來的,任何書本知識只有作者們在實踐中反映了客觀真理,才算是真正有用的。否則,書本上的道理便只是無用的假道理.決不是能夠改造世界的有用的真理!庇终f:“在上面,我講的全是些好事情,這是真的。難道沒有一點壞事情,或者叫做錯誤、缺點嗎?當然是有的,年年有的.月月有的。怎么對待呢?以我們工人階級主人翁的姿態(tài),把所有錯誤、缺點,一件一件克服掉!

    四十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終于真相大白:原來這位王姓“徒工”不是別人.就是毛澤東的姨表侄孫女王海容!《我的經(jīng)驗》系“御批”——經(jīng)毛澤東的“大手筆”親自修改潤飾的錦繡珠璣好文章!

    北京化工廠的經(jīng)歷在少女時代王海容的記憶里是很難抹去的。那時.她深感思想上取得了不少的收獲。中國青年雜志社在獲悉了王海容的不尋常經(jīng)歷后.便約她寫一篇經(jīng)驗體會。王海容有感而發(fā).一氣呵成,寫就一篇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的長文,詳細介紹了自己高中畢業(yè)后在北京化工廠當徒工的經(jīng)過和體會。文章的初稿這樣寫道:

    1958年大躍進.我投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高潮.到北京化工廠當徒工。在我們徒工中.有人認為讀了十二年書當徒工是屈才.我覺得,現(xiàn)在工人階級掌握政權.知識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們應當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只有把書本知識和生產(chǎn)知識結合起來,才能更有效地提高生產(chǎn)水平。事實證明,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和師傅的幫助.在短短幾個月中,我已掌握了較復雜的操作技術。老工人有豐富的技術經(jīng)驗.這是從書本上學不到的.我們應虛心學習他們高尚的品質和生產(chǎn)經(jīng)驗。我也懂得,現(xiàn)在的勞動不是為了資本家而是為了勞動人民和社會主義祖國,這是無上光榮的。勞動對知識分子更重要的是改造資產(chǎn)階級和小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意識.培養(yǎng)我們成為一名無產(chǎn)階級的堅強戰(zhàn)士,這不是屈才不屈才的問題。我們要做又紅又專工農(nóng)化的知識分子。任何知識只有在實踐中反映了客觀真理才算是有用的。我們能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己的一切力量.這是值得自豪的……

    王海容的文章語言樸實,真實地表達了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黨、對祖國以及勞動人民的樸素情感。對自己這篇不加修飾的文字,王海容并沒有底,她心里有點不踏實,很想聽聽毛澤東的意見。于是,王海容在那年8月1日提筆給毛澤東的秘書葉子龍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中國青年雜志社約我寫一寫關于自己對徒工的體會和認識,以便幫助廣大青年徒工早日改變上述不正確的態(tài)度.安心于自己的工作。同時,他們還希望能夠得到主席公公對青年徒工的指示和希望。稿子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寫好了.但感覺許多地方重點不突出,內容也欠佳。我想讓主席公公在百忙中抽出一點點時間替我修改一下……”

    其實,王海容只是想請毛澤東過過目,對文章提一些修改意見.并沒抱太大的期望。因為她知道.作為人民的領袖,毛澤東實在太忙了,日夜操勞黨和國家的大事.對自己這樣一個中學畢業(yè)生的文章.不要說沒有時間去改,有沒有時間看都是問題。所以,她在給葉子龍的信中最后也表示,如果主席公公沒時間代她修改,就請早日將文章寄回來。

    文章隨信寄出之后.一晃就是兩個多月,王海容一直沒有收到退回的文章,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不安。沒有想到10月中旬的一天.突然接到通知,說是毛主席要親自見她。王海容欣喜若狂。

    1960年10月17日下午3時.王海容準時來到毛澤東在中南海的住所豐澤園。一進門,只見毛澤東手中正拿著厚厚的一沓稿紙。仔細一看,正是自己早先隨信寄給葉子龍的稿子。毛澤東不僅仔細閱讀了全文,而且對這篇差不多是中學生作文式的文章親筆作了大量的修改。在稿子的第一頁上,毛澤東寫了兩行大字,第一行是“我的經(jīng)驗”,第二行是“徒工王波”。原來毛澤東除了為她的文章定了標題.還為她本人起了個筆名。這大約是王海容一生中唯一的筆名。毛澤東一向喜好為下屬改名、取名?此齐S手拈來,其實頗有深意!安ā迸c“!毕嚓P,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一陣寒暄之后,毛澤東將手中的稿子遞給王海容。王海容發(fā)現(xiàn)不少頁碼上除了許多重要修改之外.有些段落完全是毛澤東重新寫的。那些精心推敲的點睛之筆,令滿紙生輝。

    毛澤東在從政之余破例撥冗認真修改這篇中學生式的稚嫩習作,這在他數(shù)十年批注圈閱文件生涯中,也許是絕無僅有的。毛澤東之所以這樣做,固然是出于領袖對新中國千千萬萬青年學生的關心和愛護。更重要的。是他從王海容的這篇文章中看到了教育知識青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這天下午從3點到5點。毛澤東與王海容談了整整兩個小時。內容從工廠到學校,從勞動鍛煉到思想改造,涉及的面非常廣。北京的10月,天黑得早,傍晚5點多鐘王海容從毛澤東處告辭出來,大街上已是華燈初上,她的心情格外興奮和舒暢。

    外交部之“王”

    王海容應約開始為《中國青年》寫稿的當年初夏,她再度向高考發(fā)起了沖擊。這一次拼搏獲得了成功——王海容跨進了北京師范學院的大門,成為該院俄語系的一名并不年輕的新生。

    王海容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地處京城鬧市的北京師范學院聚集著很多來自附近街巷胡同的學子,他們常;丶已a充營養(yǎng).只有王海容等少數(shù)城里姑娘是例外。四年的大學生活,自甘寂寞的王海容常與來自京郊的農(nóng)村女同學為伴,她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冷清的學生集體宿舍里度過的。王海容很少回到那個近在咫尺、溫暖舒適的爺爺?shù)募。她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除了專業(yè)以外,對哲學、文學、數(shù)學甚至軍事都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在學好俄語的基礎上,王海容在有限的課余時間里還拼命自學英、法、德語。這為她后來進入外交界打下了語言方面的良好的基礎。

    毋庸置疑,就當初而言.王海容畢業(yè)后的職業(yè)就是中學俄語教師,別無選擇。因為這所市屬高等師范學院的培養(yǎng)目標就是為北京城鄉(xiāng)各中學培養(yǎng)合格的師資。但是,當毛澤東風聞自己的表侄孫女在北京師院俄語系深造以后,情況就起了微妙的變化。當1964年那個酷熱夏季開始之際,北京師院校園里爆出了一個大冷門:上級讓剛拿到畢業(yè)證書的王海容去北京東城外交部街三十三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報到。這讓王海容也愣住了。但她甚至連自己的辦公室都沒進,馬上又被派到了孕育了許多當今中國第三代外交官的“搖籃”——北京外國語學院(現(xiàn)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進修英語。在王海容“修煉”的一年多時間里,毛澤東進一步施加了自己的影響。他親自讓秘書找到自己的英語“塾師”、執(zhí)教于北京外國語學院英國文學系的章含之。毛澤東“屈尊”拜托這位正在給自己業(yè)余講授英語的優(yōu)秀而年輕的女教員平時對海容姑娘多加關照,輔導輔導,開開“小灶”。于是,按照“最高指示”,章含之每星期給王海容補兩次課。

    入學之初,王海容就顯示了與眾不同的“斗士”風采。“文革”期間她的種種標新立異的舉動其實在此時已初顯端倪。1964年9月28日,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英語的王海容寫信給毛澤東,反映對學院教學改革的一些意見。王海容這樣寫道:“在改革的某些具體做法上或某些措施上還有不少的偏差,存在一定的問題,我認為如果現(xiàn)在不及時糾正,那么將影響學生全面地掌握知識!笔盏酵鹾H輥硇,毛澤東十分重視。他老人家當即批轉黨內分管文教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陸定一,明確表示:王函中“有些事值得注意”,“請派人調查一下,及時改正”。毛澤東特別在王函第一頁上寫下一段贊揚性的批語:“此人叫王海容,是個女孩子,很有些志氣,是人民代表王季范的孫女兒,也是我的外孫女兒。你如果想找她談談,可叫我的秘書徐業(yè)夫送她去!

    平心而論,王海容20世紀50年代出席中南海毛澤東的便宴或家宴時.她不過是“叨陪末座”、“廁身其間”的陪客。王海容開始與毛澤東面對面地交談是在20世紀60年代。除了前述一次外,最重要的當推山雨欲來的“文革”前的那一次。

    在北外進修結束前夕,毛澤東曾召見過自己的表侄孫女?駸崮甏跋Φ倪@次“亮相”非同尋常.王海容差不多是一夜之間成了顯山露水的人物。在那次接見中.毛澤東海闊天空地發(fā)表了他對中國教育革命的一系列看法。毛澤東說:“要允許學生上課看小說.打瞌睡!彼先思疑踔吝夸獎那些不遵守校規(guī)校紀的學生。毛澤東說:“老師講得不好,為什么就一定要聽呢?”他還說:“在學習上不要搞五分,也不要什么二分.搞三分、四分好!”領袖這些聞所未聞、“離經(jīng)叛道”的驚世之論使得在傳統(tǒng)教育中長大的王海容頗為驚駭,臉上充滿了迷惘不解的神色。多少年后,她才真正理解了表祖父的話原來就是鼓勵年輕人敢想、敢說、敢干的“造反精神”——這是自稱“猴氣十足”的毛澤東一貫的思想。毛澤東的灌輸,對性格直爽、辦事風風火火的湖南妹子王海容多多少少有所影響,特別是不久就開始了那場延續(xù)了十年之久的浩劫。在那次差不多是家庭式的祖孫漫談中,毛澤東讓王海容讀讀曹雪芹的《紅樓夢》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毛澤東不無開導地對表侄孫女說:“要做翻譯,搞外文,不讀圣經(jīng)、佛經(jīng),不讀小說,那怎么行呢?”毛澤東希望王海容要記住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不朽詩句。他最后語重心長地告誡自己的表孫女:“我們的干部子弟很令人擔心,他們沒有生活經(jīng)驗和社會經(jīng)驗,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優(yōu)越感。要教育他們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而要完全靠自己!焙髞淼臍v史多少有點讓毛澤東不幸言中了。

    1965年11月.王海容結束了在北京外國語學院的進修,學成歸部。根據(jù)周恩來總理的指示,她被安排在外交部辦公廳秘書處綜合組。在最初的時候,王海容的工作主要是負責部長們與總理間的文電收發(fā),同時也干些諸如編寫外交通報之類的雜活。那時,與她在辦公廳一起共事的就有中共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現(xiàn)任國務院外事辦公室主任的劉華秋,以及“文革”中風雨同舟的戰(zhàn)友——前駐委內瑞拉大使、駐佛得角大使陳德和等。陳德和第一次見到王海容已是1966年七八月間,他剛從山西汾陽參加四清工作回到北京不久。年輕的王海容給陳德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看上去不到三十,衣著樸素.性格直爽,平易近人!

    由于在“文化大革命”中站隊正確,更兼特殊的政治背景,王海容在外交部“仕途”平坦,一馬平川。從禮賓司負責人到部長助理、副部長,只經(jīng)過短短四個春秋。20世紀70年代中期,她攀升到一生中的政治巔峰,在中國政壇上熠熠生輝。

    人物評價

    “海容”這個名字,有說是她祖父給她起的,也有說是毛澤東為她改的,乃是取自古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由此可見,王家希望這個女兒,要胸懷四海,博學廣聞。1960年秋,王海容考入北京師范學院俄語專業(yè),后又進入北京外語學院讀英文,按學校的教學方向,她將來畢業(yè)后是要去當中學老師的。但是,王海容畢業(yè)后,卻沒有當過一天老師。她入學時沒有走“后門”,畢業(yè)分配時卻走了個大“后門”。

    1965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辦公廳。開始,她的工作主要是負責部長與總理的文電收發(fā),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然而,由于她的特殊身份和背景,還有德高望重的周恩來總理的特殊關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著特殊的“分量”。

    到外交部之后,王海容的工作可謂春風得意。從她履歷中可以看到:1965年11月,她作為外語學院的畢業(yè)生躋身外交部辦公廳,按一般的情況頂多也只是個科級秘書。其后,是“文化大革命”開始,“轟轟烈烈”搞了三四年。這期間,她出入中南海,活躍于毛主席身邊,雖然沒有什么特別的名位,但其“活動的權力”則等同于高級干部一般。

    到了1970年夏天,由周恩來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擔任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人”。時過一年,到了1971年7月,王海容被正式任命為禮賓司的副司長。第二年,又一道任命下來,王海容被提為外交部“部長助理”。再過一年多一點,王海容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了。此后,她在這個崗位上一干便是4年多,直到失勢倒運。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與世長辭。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工作人員一樣,伏倒在毛澤東的遺體前痛哭不已。一個時代結束了,王海容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

    同年10月,“四人幫”倒臺,中央和國家機關中與“四人幫”有牽連的人都被隔離審查。由于自己的特殊身份,王海容也被宣布停職。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檢查交代,她說清楚了自己的問題。從1978年12月底起,她的工作關系從外交部移交到中央組織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 為了適應新的工作,中央又決定讓王海容到中央黨校進修學習,按照中央黨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學員的進修學習時間為半年或1年。但是,王海容卻在中央黨校整整呆了3年。

    1984年,王海容終于被重新任命為國務院參事室的副主任。職務雖然比外交部副部長低,但依然保留著副部長待遇。從此,圍繞在她身上的神秘的光環(huán)消失了,但一個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卻浮現(xiàn)了出來。

    TAGS: 人物 外交 中美外交 政府官員
    名人推薦
    • 季方
      季方(1890-1987),字正成,江蘇海門三陽鎮(zhèn)人。前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新四軍老戰(zhàn)士、農(nóng)工民主黨名譽主席。建國后,歷任交通部副部長、江蘇省副省長,...
    • 李葆華
      李葆華,曾用名趙升陽、趙振聲,化名楊震(1909年10月2日-2005年2月19日),男,漢族,河北省樂亭人,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的卓越領導人李大釗之子,中華人...
    • 張周凱
      在職大學,中共黨員,曾任北川羌族自治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 里卡多·馬蒂內利
      里卡多·馬蒂內利(Ricardo Martinelli)(1952年3月11日——)巴拿馬商人、政治家、總統(tǒng)。他是巴拿馬的一名百萬富翁,其旗下的“超級99”大...
    • 格哈特·弗里茨·庫爾特·施羅德
      姓名:格哈特·弗里茨·庫爾特·施羅德 1944年4月7日,施羅德出生于北威州一個名叫莫森貝格的小村莊里。1966年就讀格廷根喬治&m...
    • 畢季龍
      畢季龍:清末民初上海著名通俗小說家的三公子;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企業(yè)管理學院碩士;夫人曾是解放前活躍在東歐外交界的中共地下工作者;女弟是詩人...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