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布魯圖胸像類別
雕塑 、 名畫年代
作于1537~1538年間作者
米開朗基羅規(guī)格
此雕像高約74厘米,屬地
現藏佛羅倫薩國立美術館簡介
在意大利封建勢力最反動時期,米開朗基羅為西斯庭教堂繪制的壁畫《最后的審判》也被作為“罪證”,曾受到天主教會方面的誹謗。后來在柯西莫·美第奇執(zhí)政時期,大師的行動還經常處在暗探的監(jiān)視下。這使米開朗基羅深感苦悶。這時,他多年所深信的民主理想開始破滅了。他在一首十四行詩中吐露過這種思想:“在這奴隸般的生活與孤寂之中,在精神極端貧乏的岔道上,我只能從事自己的神圣創(chuàng)作!與此同時,他創(chuàng)作了一尊象征對統治的暴政表示極端蔑視的英雄雕像《布魯圖胸像》。
這件作品約作于1537~1538年間,雕塑家在這個古羅馬歷史人物身上寄托著自己欲翦除佛羅倫薩暴君亞歷山大·美第奇大公愿望。亞歷山大·美第奇一貫憑恃霸權,作惡多端,最后被他的親戚勞倫齊諾刺死。我們這里且不研究勞倫齊諾滅親的動機,僅就除暴安良這一壯舉,足使米開朗基羅深感興奮。
米開朗基羅選擇公元前44年3月刺死羅馬獨裁者朱利烏斯·凱撒的密謀集團首領布魯圖為對象,把他塑成一個英雄形象。他在這尊胸像上突出的是人物的威武不屈。布魯圖被象征共和政體的擁護者。他的臉向左有力地轉去,身披古羅馬長袍,個性刻畫得十分鮮明,臉上表情果斷,顯出他在嚴酷的現實面前所表現的大無畏精神。作為共和派領袖,這個歷史人物是具有光明磊落的性格。這正與雕塑家在16世紀初塑造的《大衛(wèi)》與《摩西像》等有著近似的意義。只是在《布魯圖胸像》上的個性刻畫更要確鑿一些,因為它多了一層行動的意志力和內在精神的力量。 米開朗基羅一生向往有一位拯救意大利的民族英雄,這一思想在他過去的作品中都有所流露。對他來說,鏟除意大利奸佞,除了英雄人物,別無可倚托。他總愛說:“殺死暴君,其實殺的不是人,而是披著人皮的野獸!边@也許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布魯圖胸像》的全部動機。
布魯圖(舊譯布魯特斯;公元前85~前42年)是古羅馬共和政體的擁護者。公元前49年羅馬發(fā)生內戰(zhàn)時,他加入龐培的軍隊。不料龐培敗死,后獲凱撒寬恕,并先后被任命為山南高盧總督和內事行政長官。但他企圖恢復羅馬共和政體的愿望不滅,仍舊反對凱撒的獨裁統治,毅然參加了刺殺凱撒的密謀。凱撒被刺后,他與同伙逃往馬其頓,在那里招兵買馬,與凱撒方面的司令官安敦尼相抗衡。公元前43年2月元老院授予他以東方最高司令官的職權。在一次戰(zhàn)役中,他擊敗了屋大維指揮的凱撒派軍隊,但在第二次戰(zhàn)役中(公元前42年10月),他的軍隊被聯軍擊潰。布魯圖見大勢已失,終于自殺。此人還是一個斯多噶派學者,寫過許多論文,均已佚失。唯有與羅馬演說家西塞祿通信的九卷本《書信集》中的兩卷留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