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陳書本傳云:“卒時年四十四,太子為之流涕!恋露,追贈光祿卿”。則至晚當卒于至德元年,推其生年,當為大同六年。但據(jù)傳中口氣,時后主尚為太子,則至晚當卒于太建十四年,如再推生年,則在兄琰及從兄玠生年之前一年矣。于理甚不合。故疑“四十四”為“三十四”之誤,而定其生年較兄琰遲一年,俟再考證)少篤學,美詞藻。州舉秀才,起家陳安成王行參軍,歷遷東宮學士。兄琰時為管記,并以才學,娛侍左右,時人此之二應。太建二年,(公元五七o年)太子設奠于太學宮,群臣并賦詩,命瑜為序,文甚贍麗。太建中,累遷太子洗馬,中舍人。嘗受莊、老于周弘正,學成實論于僧滔法師,并通大旨。時皇太子欲博覽群書,以子集繁多,命瑜鈔撰,未就而卒;侍訃L親自為文,遣使吊祭之。瑜卒后,侄從典集其文為十卷,《陳書本傳》行于世。藝術與其它意識形態(tài)的區(qū)別在于它的審美價值,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藝術家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來表現(xiàn)和傳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欣賞者通過藝術欣賞來獲得美感,并滿足自己的審美需要。除審美價值外,藝術還具有其它社會功能,如認識功能,教育和陶冶功能,娛樂功能等。其中藝術的社會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歷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學的認識功能。藝術的教育功能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潛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念等的深刻變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藝術的娛樂觀念是人們通過藝術活動而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它不同于生理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