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孝獻端敬皇后(1638年-1660年),即董鄂妃注一,內(nèi)大臣鄂碩之女,祖籍在遼寧佟佳江流域,其母為漢人。順治帝皇四子和碩榮親王生母。
原為“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大概是因清代命婦入伺后妃的緣故,得出入宮禁,竟與福臨談起了戀愛,這位滿籍軍人申斥董鄂氏時,被福臨打了個耳摑,羞憤致死,或者竟是自殺而死。注二董鄂氏于順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1656年10月12日)被擬立為賢妃,一個月后(九月二十九日,西歷11月15日)被擬立為皇貴妃,十二月初六日(1657年1月20日),福臨頒詔正式冊立其為皇貴妃(冊封貴妃制向無頒詔之例)。注三
董鄂妃入宮后住在承乾宮,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1657年11月12日)生下皇四子,不料未及百日即次年正月二十四日(1658年1月25日)便夭折。順治追封這位尚未取名的皇子(甚至打算立他為皇太子注四)為和碩榮親王。董鄂妃在皇宮內(nèi)雖極受福臨寵愛但為免遭妒,時時謹(jǐn)小慎微使其精神極度緊張加上喪子的打擊以及產(chǎn)后因孝莊太后生病而不得不勉力伺候,很快病倒(亦可能在十四年八月便已患。m樦问吣臧嗽率湃眨1660年9月23日)病逝于承乾宮,年僅22歲。
董鄂妃之死對福臨的打擊極大,福臨“竟至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弊⑽灏嗽露蝗眨9月25日)董鄂妃被追封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簡稱端敬皇后,而對此,福臨“猶以無天圣二字為歉”。福臨親自撰寫其《行狀》數(shù)千字,并命大學(xué)士金之俊為她作《別傳》,輟朝五日以示哀,用藍筆批答奏章四個多月注六,甚至再萌剃發(fā)出家的念頭,經(jīng)各方人士勸阻才未果。三七(陰歷九月初十日,西歷10月13日),在景山火化,由茚溪行森注七秉燭,偈語曰:出門須審細,不比在家時;火里翻身轉(zhuǎn),諸佛不能知。136天后,即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福臨亦逝。康熙二年六月初六日(1663年7月10日),董鄂氏與福臨合葬孝陵。
董鄂妃亦作董妃、棟鄂妃,譯自滿洲音,非漢姓董。至于將董鄂妃與董小宛誤作一人亦因一“董”字,孟森等人已證偽。
根據(jù)魏特《湯若望傳》。《湯若望傳》只是提到董鄂妃是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后有人提出這位滿籍軍人即為福臨異母十一弟襄親王博穆博果爾,陳垣亦作了考證。但是也有學(xué)者考證這位滿籍軍人并非博穆博果爾。史料并無可靠的直接的關(guān)于這位滿籍軍人即為博穆博果爾的記載。學(xué)者證偽的證據(jù)包括,《愛新覺羅宗譜》載博穆博果爾之嫡福晉并非董鄂氏,而是博爾濟吉特氏;《清世祖實錄·順治十一年四月甲子條》載和碩親王之福晉或夫人并不是命婦,無需入伺后妃;另外也沒有史料記載博穆博果爾有側(cè)福晉;清廷在博穆博果爾死后給他以特殊的尊榮,亦能找到其他的亦有說服力的原因;根據(jù)董鄂氏之父鄂碩的升遷以及其在順治十三年閏五月十二日的一次祭禮上竟能排在伯索尼之前等證據(jù),推論董鄂氏應(yīng)該在三月之前已經(jīng)入宮,而此時距離博穆博果爾去世有四個月之久;而博穆博果爾亦有可能死于痘疹,云云。
附注:博穆博果爾,生于崇德六年十二月二十日(1642年1月20日),死于順治十三年七月三日(1656年8月22日)。
詔書略引如下:“朕遵圣母皇太后諭旨,思佐宮闈之化,爰慎賢淑之求,于本月初六日,封內(nèi)大臣鄂碩之女董氏為皇貴妃。贊理得人,群情悅愉,逢茲慶典,恩赦特頒!备ER后來說她“年十八,以德選入掖廷”,是掩飾之詞。關(guān)于兄納弟婦,即所謂治棲者,滿清初年民俗并不以為惡。
亦根據(jù)魏特《湯若望傳》。順治稱“和碩榮親王,朕之第一子也”,亦有立為皇太子之意,見于福臨《皇清和碩榮親王壙志》。
同上。
按制,皇帝批答奏章例用朱筆,遇皇帝、皇太后大喪改用藍筆批答二十七日,皇后之喪則無此制。董鄂妃之喪禮有頗多破格之處。
茚溪行森,茚溪為號,行是行輩,森是名。
以上時間換算根據(jù)陳垣《二十史朔閏表》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楊珍·《董鄂妃的來歷及董鄂妃之死》,載于《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01期。
關(guān)于順治孝獻皇后董鄂妃,社會上有各種傳說。最普遍的一種就是說她是明末清初的秦淮名妓董小宛。豫親王多鐸出兵討伐南明時,占領(lǐng)南京后將董小宛帶回獻給順治。清末野史還盛傳,董小宛是被南下的洪承疇俘獲。洪本想自己霸占,因董誓死不從,才將她送入皇宮,成了順治帝的愛妃。福臨對董小宛寵愛有加。后來,董小宛觸怒孝莊皇太后被賜死。福
臨竟因此把萬里江山往他的兒子玄燁一丟,自己到五臺山出家了。
到底孝獻皇后是不是董小宛呢?經(jīng)史學(xué)家多年考證,認(rèn)為孝獻皇后與董小宛根本就是兩個人。
歷史上董小宛確有其人,她生于明朝天啟四年(1624年),名白,字青蓮,后來成為秦淮一帶的名妓。她19歲從良,嫁給江南才子冒襄(辟疆)為妾。二人感情真摯,相敬如賓。清軍南下時,為避戰(zhàn)亂,夫妻二人顛沛流離,相依為命達9年之久,董小宛終因勞累過度,于順治八年(1651年)病死,年僅28歲,葬于影梅庵,當(dāng)時名人贈吊的挽詩很多。當(dāng)順治帝呱呱墜地時,董小宛已15歲。到順治二年,順治帝剛7歲,而董小宛已22歲,7歲的皇帝怎么可以納22歲的漢族妓女為妃子呢?孝獻皇后是順治十三年入宮的,那時董小宛已死5年。顯而易見,董小宛絕不可能是孝獻皇后。
為什么野史能把董小宛與孝獻皇后扯在一起呢?原來是她們的姓中都有一個董字,她二人又都是傾國傾城的絕色佳人。在編寫野史時,為了使故事情節(jié)離奇,能引起讀者的興趣,或許出于對滿族統(tǒng)治的故意中傷,于是文人墨客采用移花接木之術(shù),把董小宛和孝獻皇后說成是一個人。其實孝獻皇后姓董鄂氏是譯音,許多史書也有譯為"棟鄂"、"東古"、"東古"、"東果"的。這樣看來,她二人之間更沒有什么聯(lián)系了。
歷史上真實的孝獻端敬皇后董鄂氏,即董鄂妃,本是順治朝內(nèi)大臣鄂碩女。她十八歲時入宮。順治十五年(1658年)生皇四子榮親王,不久愛子病逝,董鄂妃十分傷心悲痛,身體每況愈下,終于順治七年(1660年)八月病逝,時年二十二歲。入宮后,董鄂妃因其美貌和賢良,頗得順治寵愛,剛?cè)雽m一個月就晉封為皇貴妃,死后三天就被追封為皇后,可謂紅極一時。但是,在順治帝死后,她的地位急轉(zhuǎn)直下,遭到了一系列冷遇:神牌不進太廟,不系世祖謚,祭祀降格,死后沒有推恩外戚,喪儀未列入《大清會典事例》等。這樣的結(jié)果,其實并不是董鄂氏本人的原因,主要是以孝莊皇太后為首的滿族王貴對其生前為順治獨愛不滿,因為她順治就曾兩此廢后,而皇后卻都是孝莊皇太后的侄女和侄孫女。因此,皇親國戚也更不滿意順治給她的皇后桂冠,覺得名不正言不順。人心不服,董鄂妃倍受冷落也就很自然了。其實也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從董鄂妃死后火化看來,董鄂妃可能是患上了天花,并傳染上順治,因此半年之后,順治也因出痘(天花癥)而亡,招致皇族之恨。
另外,關(guān)于董鄂妃還有一個傳說,一些史學(xué)工作者經(jīng)過考證,認(rèn)為孝獻皇后是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而博穆博果爾正是順治帝的同父異母弟。主要依據(jù)就是欽天鑒洋人湯若望在回憶錄中的一段記載:
順治皇帝對于一位滿籍軍人之夫人,起了一種火熱的愛戀。當(dāng)這軍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時,竟被對于他這申斥有所聞知的天子親手打了一個耳光。這位軍人于是乃因憤至死,或許竟是自殺而死;实鬯旒磳⑦@位軍人的未亡人收入宮中,封為貴妃。這位貴妃于1660年產(chǎn)一子,是皇帝要規(guī)定他為將來的皇太子的。但是數(shù)星期之后,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薨逝;实鄞鬄榘矗怪聦に酪捇,不顧一切。
湯若望是當(dāng)時的欽天監(jiān)監(jiān)正,是德國傳教士,與順治帝關(guān)系比較密切,因此他的這段回憶可靠性、可信性很高。根據(jù)他的這段回憶,這位軍人的未亡人當(dāng)然是后來的孝獻皇后,那是毫無疑問的,但這位自殺的軍人是否一定是博穆博果爾,卻令人懷疑。博穆博果爾是皇太極第十一子,生母為懿靖貴妃。順治十二年十二月封襄親王,翌年七月初三日死,年僅16虛歲,實足年齡才14歲零6個月。
也有人提出,清初有命婦輪番入侍后妃的制度,因此,持孝獻皇后的前夫是襄親王的觀點的人認(rèn)為,親王的福晉是命婦,是要輪翻入宮服侍后妃的,這便給順治帝與弟媳相識熱戀提供了機會。但孝獻皇后的前夫是否就是襄親王博穆博果爾卻并無證據(jù),還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