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布洛赫

    布洛赫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德國最有獨創(chuàng)性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對馬克思主義傳統(tǒng)作出創(chuàng)新的人物。布洛赫著作是具有包羅萬象性質的形而上學體系。在哲學的貧乏時代,布洛赫通過一系列偉大著作使形而上學重新成為真理與現(xiàn)實。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生于德國萊茵河畔路德維希港城(Ludwigshafen)的一個猶太家庭,其父為巴伐利亞鐵路局的職員。路德維希港城是一個新興的工業(yè)城市,空氣污濁,充斥著大量的無產(chǎn)階級,在這里,布洛赫看到了資本主義最丑惡的一面。隔河相望的曼海姆市(Mannheim),歷史悠久、文化繁榮,這里的古建筑群、劇院、音樂廳和圖書館象磁石一樣吸引著他,在城堡圖書館,布洛赫發(fā)現(xiàn)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寶藏。一橋之隔,有天壤之別,不幸生長在橋這一端的布洛赫,并沒有受狹隘環(huán)境的局限,缺乏文化氣氛的路德維希港城,反而使他對精神世界格外向往和偏愛,他和小伙伴們一道,用兒童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賦予路德維希港城以神秘的、精神性的外貌。從小,內心世界異常豐富的布洛赫就愛幻想,對于神秘的未來和廣闊的未知世界充滿了冒險家般的激情,這些富于青春氣息的激情與夢幻為他一生的哲學思辨定下了基調。

    無神論者

      雖然他從小受到過一些宗教訓練,但沒有任何證據(jù)表明他的家庭有文化氛圍,布洛赫的少年早慧只能用“天才”兩個字來形容。13歲那年,他成了無神論者,并在一部名為《根據(jù)無神論看待世界萬物》(Das Weltall im Lichte des Atheismus)的手稿中提出了他對于生活意義的看法:不存在非物質性的本質,物質是萬物之母,世界是一架機器。但是,這種對幻象的拒斥很快就被對神秘之物的追尋取而代之,象那個時代的許多德國青年一樣,布洛赫厭惡工業(yè)文明帶來的虛無主義、市儈哲學和唯物主義,受到當時流行的反理性主義傾向的影響,他在早期的另一部手稿中呼喚“感性”(sensuousness)的復興。1902-1903年,他的興趣主要放在哲學、音樂、心理學和 物理學上,并已經(jīng)與李普斯(Theodor Lipps)、哈特曼(Eduard von Hartmann)、文德爾班(Wilhelm Windelband,)、 馬赫(Ernst Mach)這樣一些學界泰斗有通信往來。此外,他已然深深沉浸在黑格爾和卡爾·梅(Karl May,德國探險小說作家)的著作中,這兩個人物對他一生的思想發(fā)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17歲那年,他又寫了一部手稿:《論力及其本質》(über die Kraft und ihr Wesen),后來,布洛赫在晚年的成熟著作中還引用過手稿中的兩句話作為題頭:“世界的本質是充滿著喜悅的精神,是強烈地要求創(chuàng)生成形的沖動;u2018物自體u2019是客觀的想象”,也就是說,這部手稿已經(jīng)孕含著他后來的一些主題思想。在如此年輕的時期,布洛赫就已經(jīng)開始探尋和表達新哲學之輪廓,其思想之早熟和創(chuàng)造力之充沛,令人嘆為觀止;這個世界上,大多數(shù)學者不過是在概括、總結、傳播和復制,他們所依賴的正是象布洛赫這類能綻放出燦爛的精神之花的開創(chuàng)性人物。

    學習時期

      1905年(20歲),布洛赫進入慕尼黑大學,師從移情心理學的代表人物李普斯。通過李普斯,布洛赫接觸到新浪漫主義的現(xiàn)象學和建立在自我省察基礎上的心理學,還與現(xiàn)象學大師胡塞爾(Husserl)和舍勒(Scheler)有過聯(lián)系。1907年,布洛赫去烏茲堡大學(Würzburg)學習哲學、物理學和音樂,在那里,他跟著當時在實驗心理學和認識論領域最有權威的學者屈爾佩(Oswald Külpe)干了六個學期,深受其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影響。在烏茲堡,經(jīng)一個擁護猶太復國的朋友介紹,布洛赫對卡巴拉(Cabbala)和猶太神秘主義產(chǎn)生了興趣,后來他指出,神秘主義中包含著濃厚的烏托邦精神。

    開始創(chuàng)作

      22歲那年,布洛赫完成了一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手稿:《論“尚未”范疇》(über die Kategorie Noch-Nicht),獨具一格的新哲學誕生了!新哲學的核心范疇是“尚未”,“尚未”是主客觀世界發(fā)展變化的樞機,就主觀意識而言,“尚未意識”是一種向未來可能性開放的期盼意識[在中文里,“未來”一詞本就意味著“尚未”],它是烏托邦意識的心理基礎。22歲那年,布洛赫的烏托邦理論找到了出發(fā)點和堅實的基礎。

      主要是為了追求一個女生以及放蕩不羈的波西米亞生活方式,布洛赫于1908年轉學到柏林,跟從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家西美爾(Georg Simmel)學習。布洛赫對西美爾的形式主義以及缺乏系統(tǒng)性不太滿意,但西美爾對不可見的直接性(“生活的瞬間”)的強調、關于靈魂的一般解釋學的計劃以及有關“或許”的學說,多多少少還是對他產(chǎn)生了影響。布洛赫雖然對老師的批評哲學持批評態(tài)度,但西美爾廣博的興趣以及哲學要與真實生活相結合的想法,倒是與他不謀而合。在柏林,布洛赫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先驅之一盧卡奇成為好朋友,他們隔三差五地在一塊熱烈討論,兩人都很左傾,[布洛赫從少年時代起就讀過馬克思、恩格斯、培培爾和羅莎·盧森堡的書]都對德國古典哲學有濃厚興趣,都受到過新康德主義、生命哲學等等的影響。在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1923年)的核心概念“無產(chǎn)階級意識”、“總體性”中,可以看出布洛赫思想對他的影響,但這兩個人顯然錯誤地估計了對方,后來盧卡奇走上了理性主義的道路,做了很講究實際的半官方哲學家(盡管官方對他并不很滿意),布洛赫卻從很早起就對非理性的幻想和體驗更感興趣,后來在1930年代的表現(xiàn)主義論爭中,他們的這一分歧充分暴露出來。就哲學和藝術而言,盧卡奇顯然是一個沒有多少才分和才情的人,他自始自終都沒有超過黑格爾和馬克思,現(xiàn)代哲學對他幾乎就沒有起任何的影響(雖說他寫過長篇大論的文章對之進行批判),他的著作枯燥、平板,沒有什么突出的、吸引人的觀點。布洛赫則不同,他很有天才,思想敏銳,富于現(xiàn)代性,雖然也繼承古典哲學的傳統(tǒng),但絕對不會重蹈覆轍,再走前輩的老路,他是一個有自己獨創(chuàng)性思想的人,對于文化遺產(chǎn),他總是從自己獨特的哲學視角出發(fā)重新進行闡釋,信手拈來,卻又絕非炒現(xiàn)飯。布洛赫的書象迷宮、象色彩斑斕的多棱鏡、象多聲部的大合唱,充滿了神秘、充滿了魅力。阿多諾曾說,哲學有兩種功能,一種是說理,另一種是表現(xiàn)。很少有哲學家做到第二點,布洛赫卻做到了,他的哲學和表現(xiàn)主義是同調的。

    思想變化

      1911年,布洛赫移居加爾米西(Garmisch),沉浸在自己的哲學研究之中。為了與朋友盧卡奇討論問題,布洛赫往返于加爾米西和海德堡之間。在海德堡,布洛赫加入了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小圈子,韋伯的夫人評價這個年輕人說:“最近新來了一位猶太哲學家──一個留著長長額發(fā)的男孩,一副自命不凡的模樣,他顯然把自己看成是宣講新彌賽亞福音的先知,并希望別人也把他看成這樣”,韋伯也有類似看法,對他的神秘思想敬而遠之。1913年,布洛赫與雕塑家艾莎·凡·斯特里茨基(Elsa

      von Stritzky)結婚,她諾斯替式的(gnostic)基督教神秘主義大大感染了他。

      一戰(zhàn)爆發(fā)后,布洛赫因為身體不合格免于服役,他對帝國主義之間的爭斗和德國人狂熱的民族情緒十分反感,遂于1917年離開德國,到瑞士參加反德活動。在瑞士,他與小他七歲的本雅明(1892-1940年)相遇,兩位奇才惺惺相惜;那時,布洛赫已是一位沉浸于馬克思著作中的社會主義者。在瑞士,布洛赫還遇到了宗教無政府主義者雨果·波(Huge Ball),波的著作提到閔采爾、魏特林等人,后來布洛赫不僅專門寫過閔采爾,還用革命和烏托邦的視角來重新闡釋宗教與神秘主義。在這段“狂飆”時期,布洛赫身邊盡是一些充滿末世論情懷的畫家、詩人和邊緣知識分子,他積極參與他們的活動,并以表現(xiàn)主義風格寫了一本書:《烏托邦精神》(Geist der Utopie)。這本書寫于瑞士,1918年發(fā)表于慕尼黑,布洛赫將它題獻給他深愛的妻子艾莎。這一散文風格的書混合了彌賽亞主義、社會主義和改造過的黑格爾主義,是布洛赫前期的代表作。1919年,布洛赫返回柏林,后又到慕尼黑。他寫作了一部關于哲學邏輯的手稿,可惜后來在納粹期間遺失。1921年,他發(fā)表了《革命神學家托馬斯·閔采爾》(Thomas Münzer als Theology der Revolution)一書,一半是從共產(chǎn)主義出發(fā),一半是從千年王國主義出發(fā),布洛赫對閔采爾的神學做了精彩的研究。這部書可以說是《烏托邦精神》一書的尾聲。

    布洛赫

    婚姻波折

      1921年,布洛赫的第一個妻子艾莎不幸病逝,這造成了難以愈和的創(chuàng)傷。第二次婚姻(1922年)只維持了一年,整個20年代布洛赫都在四處漂泊,1928年左右布洛赫與來自波蘭的一位年輕的建筑系女生卡羅拉(Karola Piotrkowska)邂逅并相戀,這一戀愛于1934年開花結果。他們的婚姻生活很美滿,兩人相互支持、相互幫助,卡羅拉在自傳《源自我的生活》(Aus meinem Leben)中曾描述過他們的幸福生活。

    四處旅游

      在20年代的漫游時期,布洛赫去過意大利、法國,還到過突尼斯,在那里接觸到伊斯蘭教,獲得了許多有益的感性認識。德國他主要去的地方是柏林,在那里與后來成為法蘭克福學派頭面人物的阿多諾(Theodor Adorno,1903-1969年)相遇。阿多諾比布洛赫年輕18歲,讀完《烏托邦精神》后登門拜訪作者,由此結下友誼。阿多諾敬佩布洛赫,布洛赫則在維也納的先鋒雜志上撰稿稱譽阿多諾的音樂觀。相比之下,布洛赫與本雅明的關系更親密。和布洛赫一樣,本雅明也對神秘主義傳統(tǒng)(尤其是“卡巴拉”)著迷,并試圖以馬克思主義的視角來重新思考宗教、烏托邦和末世論,而且在戲劇觀上受到布洛赫的影響;布洛赫則得益于本雅明對細節(jié)的敏感,他發(fā)現(xiàn),這一點在盧卡奇身上是缺乏的。1924年他倆一起去度假,與盧卡奇討論文學上的一些問題,經(jīng)過這次討論,布洛赫清晰地意識到,本雅明比盧卡奇更能理解幻想對馬克思主義的意義。1926年,他倆住在巴黎的同一家旅館,進行著無休無止的熱烈討論,雖然兩人的氣質不一樣,但這些爭論和談話對雙方都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本雅明將布洛赫視為能與卡夫卡和布萊希特比肩的、將德語散文推向完美境地的作家,并為《烏托邦精神》寫了評論,布洛赫則為本雅明的《單行街道》寫下了極富洞察力的書評。自1919年相識,他們的友誼持續(xù)了20年。和本雅明一樣,布洛赫也與布萊希特交厚,早在1921年,布洛赫就與布萊希特相識,他們的友誼一直保持到布萊希特的逝世。在30年代的表現(xiàn)主義之爭中,布洛赫站在布萊希特一邊,支持現(xiàn)代派藝術,批評盧卡奇“把十九世紀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的結束干脆視為其藝術沒落的開始”。在柏林,布洛赫還與“達達派”和其他的藝術圈子有密切往來。在馬克思主義者中,為現(xiàn)代主義和先鋒藝術做辯護的人,要首推布洛赫。

    創(chuàng)作高峰

      20年代,布洛赫已有一定的名氣,定期為柏林有名的報刊(如Die Weltbühne 、Vossische Zeitung和Berliner Tageblatt)供稿。他寫了大量的政治和文化評論,抨擊后期資本主義的抽象生活,攻擊魏瑪共和國,向往蘇聯(lián)式的社會主義。他早期的評論文章收在1923年出版的《穿越荒漠》(Durch die Wüste)一書中。1923年他對《烏托邦精神》一書進行了大幅度的修訂,更為系統(tǒng)地表述了自己的烏托邦哲學。布洛赫此時已是一位羽翼已豐的馬克思主義者,在為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寫的書評中,可以看出,他力圖把自己的烏托邦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系統(tǒng)地結合到一起。1930年,他的散文集《蹤跡》(Spuren)出版了,受德國作家黑貝《璣珠集》的影響,這本書采用了一種新寓言體,它立足于對離奇的體驗、短小的神話、傳說以及日常生活瑣事作出闡釋。和阿多諾的《最低限度的道德》(Minima Moralia)、本雅明的《單行街道》類似,《蹤跡》試圖通過文學呼喚人們走出扭曲了的世界!钝欅E》的主題思想是,“世界的秘密”有其“蹤跡”可尋,而世界的秘密在于這個世界是“尚未”完成的,日常生活中的白日夢與幻想包含著“尚未意識”,這些意識形式透露了世界的秘密。

    逃往國外

      對于布洛赫等反法西斯主義作家來說,希特勒的上臺是件不幸的事情,加之他有猶太血統(tǒng)、信仰共產(chǎn)主義、支持現(xiàn)代派藝術,便只能逃亡國外。1933年布洛赫離開德國到了蘇黎世(Zürich),在那里與卡羅拉結婚,于次年(1935年)發(fā)表《這個時代的遺產(chǎn)》(Erbschaft dieser Zeit)。《這個時代的遺產(chǎn)》是社會和文化分析方面不可多得的一部好書,在書中,布洛赫懷著痛楚的嘲諷回顧了“金色的二十年代”,初步分析了法西斯主義的本質,而且還對詩歌、戲劇、美術(現(xiàn)代派藝術)、電影、建筑、哲學、音樂、大眾文化、物理學以及政治學在當代取得的新進展作出了中肯的評價。

      布洛赫一直沒有參加德國共產(chǎn)黨(KPD),并曾暗示,黨所提出的無能的客觀主義以及在提供理想目標方面的失敗,應對法西斯主義在德國的興起負部分的責任。30年代,他批評了某種缺乏熱情的共產(chǎn)主義(Cold Communism)將面包和小提琴隔離開來的做法,他認為幻想、藝術和烏托邦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不可缺少的“暖流”,這使他與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格格不入,導致后者將他視為神秘的非理性主義者。但奇怪的是,在政治上布洛赫竟然為斯大林的蘇聯(lián)唱贊歌,而且把現(xiàn)代政治歸結為“要希特勒還是要斯大林?”這種二元選擇。很明顯,蘇聯(lián)并不是即將廢除國家和特權的社會主義社會,而是一個對老百姓施加暴政的新帝國,也許布洛赫和其他西方左翼知識分子一樣,被蘇聯(lián)的對外宣傳和自己一廂情愿的幻想蒙上了眼睛?可是,在蘇聯(lián)進行大規(guī)!扒逑础焙屯罋⒌臅r期,布洛赫仍支持斯大林,將那些懷疑和動搖的人稱之為叛徒。在《希望的原理》中,他仍然將蘇聯(lián)視為一個理想的國度。有時候,一個知識分子是很容易在政治上被蒙騙的。

    暫定美國

      好在布洛赫沒有去蘇聯(lián),而是逃到了美國,在美國至少不會被清洗掉,而且還可以自由地思考。從1938年到1949年,他都呆在美國,在那個遠離戰(zhàn)爭的國度,他寫下了《希望的原理》這部成熟時期的代表作的大部分。他一直未能精通英語,對美國有一種反感,他認為美國文化同樣帶有法西斯主義的味道。在美國的反共浪潮中,布洛赫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到移民局接受公民權審查,最后在美國憲法口試合格后才正是成為美國公民。在美國,布洛赫雖然很關心德國的事情,為反法西斯的刊物《自由德國》撰稿,但他與圍繞在托馬斯·曼周圍的德國流亡知識分子的關系并不太緊密。遷移到美國的法蘭克福研究所沒有聘用他,[這要怪阿多諾沒有盡心盡力]他沒有固定的生計來源,只得靠妻子養(yǎng)活,他的妻子先是當女招待,后來在一個建筑師事務所謀得一份工作。關于希望的著作以《自由與秩序,社會烏托邦文摘》(Freiheit und Ordnung,Abriss der Sozialutopien)為題,先后在紐約(1946年)和東柏林(1947年)出版。他的引起巨大爭議的關于黑格爾的研究著作,于1949年在墨西哥和布宜洛斯·艾里斯以西班牙文印行,書名叫《黑格爾的思想》(Il pensamiento de Hegel)。

    恢復任教

      通過布萊希特,布洛赫與第三國際發(fā)起的、籌建自由德國的國家委員會發(fā)生了聯(lián)系,這使他得以在恢復和平后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從1918年開始,布洛赫就盼望建立一個朝向“東方之光”(蘇聯(lián))的新德國,二戰(zhàn)后成立的民主德國正好“符合”他的理想。1949年回東德之后,布洛赫滿懷希望地工作,在講堂上他試圖復興哲學化的馬克思主義,并教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學生,沃夫岡·哈里希(Wolfgang Harich)是其中之一。起初,由于他譴責美帝國主義是新形式的法西斯主義,并相信東德將在維護世界和平和保存、發(fā)揚德國文化方面發(fā)揮重大作用,他幾乎被視為擁護現(xiàn)政權的模范。雖然他的妻子已是一名黨員,但他仍沒有入黨,而是試圖去觀察黨的原則。1951年,布洛赫的黑格爾研究的德文本以《主體-客體:評黑格爾》(Subjekt-Objekt,Erl?uterungen zu Hegel)為題在東柏林發(fā)表。斯大林主義者們把黑格爾貶低為“反動唯心主義”,不予理睬,布洛赫的這本書無異于向這種觀念提出了挑戰(zhàn),因而遭至廣泛的批評。1952年,布洛赫發(fā)表了一部論阿維森那的專著:《阿維森那與左翼亞里士多德主義者》(Avicenna und Aristotelische Linke),對馬克思主義的物質概念作出新解釋。同年,還發(fā)表了評論17世紀德國法理學家克里斯琴·托馬修斯的專著:《克里斯琴·托馬修斯:一位無憂無慮的德國學者》(Christian Thomasius:Ein deutscher Gelehrter ohne Misere),在這本書中,布洛赫從馬克思主義立場出發(fā)繼承了自然法的遺產(chǎn)。馬克思的著作缺乏對自然法的尊重,從理論上應該為其后繼者對個體人權的踐踏負責,一向熱衷于烏托邦與幻想的布洛赫能關注自然法,說明他具有理論敏感性和現(xiàn)實感。1954-1955年,長達1800頁的《希望的原理》(Das Prinzip Hoffnung)前兩卷在東柏林出版了,布洛赫成為東德公認的著名哲學家,他獲得了國家獎章,并成為德國科學院院士。

      但是,受莫斯科控制的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容忍真正意義上的思考,一切與官方哲學不同的論調都可能在一夜之間成為遭受鎮(zhèn)壓的反動思想。不管一個知識分子的聲名有多顯赫,意識形態(tài)的高壓控制是終究回避不了的,要么堅持自由思想、成為被口誅筆伐乃至肉體消滅的異端分子,要么卑躬屈膝、迎合官方的格調。布洛赫是一個一輩子用自己的腦瓜想問題的人文知識分子,不可能與僵化的官方哲學長期和平共處。事實上,矛盾很快就暴露出來了。不少人指責他試圖把他主編的雜志《德國哲學雜志》變成與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抗衡的陣地,他的一系列觀點遭到批判,有人給他扣上“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的帽子。自1956年斯大林內幕被赫魯曉夫暴光之后,布洛赫終于認識到蘇聯(lián)的可怕狀況并不是西方制造的謠言。蘇共20大召開之后,布洛赫對蘇聯(lián)是唯一的社會主義模式提出質疑,主張各國摸索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放棄教條主義和凌駕于無產(chǎn)階級之上的專制,回歸民主集中制。他公開宣稱東德社會主義應進行政治的和哲學的改革,旋即遭到四面圍攻。1957年,他的一批學生被捕,其中有支持鐵托反斯大林專制的哈里希。雖然布洛赫不贊同哈里希用“民主的人道主義”來改革東德的方案,但他還是牽連到“反革命活動”中去了,不過僥幸的是,他逃脫了逮捕。哈里希以與西方共謀的罪名被判十年監(jiān)禁,布洛赫則被勒令退休,停止授課。黨的領導人瓦特·烏布里希(Walter Ulbricht)將布洛赫定性為:過于強調主觀性,其烏托邦哲學忽視了具體的階級斗爭,唯心主義地追求“遙遠的目標”。1957年,由官方授意出版了一本批判布洛赫的小冊子:《恩斯特·布洛赫對馬克思主義的修正》。作為一名修正主義分子,布洛赫被剝奪了參加學術生活的權利,處在一種隔絕的狀態(tài)中,只能與朋友們私下往來。但是,他的著作仍在出版,1959年,《希望的原理》第三卷在東柏林出版,不過印數(shù)不多,1960年,他關于閔采爾的書也再版了。1961年柏林墻開始修建時,布洛赫正巧在西德訪問,此時他對東方社會主義的希望徹底破滅,向西德政府請求政治避難。

      他接受了圖賓根大學的邀請,任客座教授,在那兒他依然熱烈擁護社會主義,當然他擁護的是他理想中的社會主義,和其他的德國教授不同,他將很多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學生身上。布洛赫以其資歷、學識和良心贏得了廣泛的尊重,人們將他稱為德國古典哲學在思辨(Speculative)方面的最后一個代表。莫爾特曼(Jürgen Moltmann)等德國神學家到他的希望哲學中尋找理論資源,這使他名揚國際;他對基督教的獨到看法,促進了基督教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對話,甚至影響到拉美的解放神學運動。60年代,他積極支持學生運動,認為西方反資本主義的力量來自中產(chǎn)階級子弟,在這一點上他和馬爾庫塞有相似之處。在美國,他和馬爾庫塞成了革命學生的精神領袖。一方面,他反對美帝國主義,抨擊越南戰(zhàn)爭,呼喚重振列寧的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社會主義和十月革命,另一方面,他猛烈抨擊蘇聯(lián),擁護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支持布拉格之春,支持以色列建國。他的人道主義社會主義主張吸引了捷克的哲學家和1968年,他與馬爾庫塞一起參加了南斯拉夫的“科爾丘拉(Korcula)暑期學!,1969年接受薩格勒布(Zagreb)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 、

      布洛赫贏得了姍姍來遲的豐收與回報,他的著作被譯為包括波斯文、阿拉伯文和日文在內的多國文字,1975年著名的索爾本(Sorbonne)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晚年雙目失明的布洛赫仍堅持工作,直到1977年夏天溘然長逝。在長達的92年的風云變幻中,布洛赫充滿激情地生活、斗爭、思考和寫作,面對這個既丑惡、野蠻又充滿神秘和希望的世界,滿懷好奇心的他,象個孩子那樣興奮地拾揀古往今來的人類生活中涌現(xiàn)的斷片,仿佛總有講不完的故事和寫不完的東西,20世紀90年代,象他這樣博學多才、有宏大而連貫的思想體系的哲學家,恐怕是再也難以發(fā)現(xiàn)的了。

    主要著作

      在圖賓根,布洛赫辛勤地整理自己汗牛充棟的著作與手稿。經(jīng)修訂后再版的書有:《革命神學家托馬斯·閔采爾》(1962),《主體-客體》(1962),《這個時代的遺產(chǎn)》(1962),《阿維森那與左翼亞里士多德主義者》(1963),《穿越荒漠》(1964),《烏托邦精神》(1923年版,1964年再版)。新版的書有:《自然權利和人類的尊嚴》(Naturrecht und menschliche Würde)(1961),《哲學基本問題》(Philosophisch Grundfragen)(1961),《圖賓根哲學導論》(Tübinger 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1963,1964),《文論》(Literarische Aufs?tze)(1965),《基督教中的無神論》(Atheismus im Christentum)(1968),《關于客觀想象的哲學論文集》(Philosophische Aufs?tze zur objektiven Phantasie)(1969),《革命前,布拉格時期,政治評論》(Politische Messungen,Pestzeit,Vorm?rz)(1970),《唯物主義問題》(Das Materialismusproblem)(1972),《經(jīng)驗世界》(Experimentum Mundi)(1975),從長達3000頁的《萊比希哲學史講義》(Leipziger Vorlesungen zur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未發(fā)表)中摘選出來的《哲學史中的諸世界之間》(Zwischenwelten in der Philosophiegeschichte)(1977)。

    TAGS: 哲學家 猶太人 德國人
    名人推薦
    • 村上剛基
      村上剛基,1989年2月9日出生于福岡県,日本演員,主要作品有《貓街》、《紅線》、《白色之春》等。
    • sam tsui
      Sam Tsui,耶魯大學杰出校友,音樂家。曾任美國NBC主持人。因其在耶魯大學求學期間利用業(yè)余時間,和好友Kurt Schneider運用混成技術制作一人橫跨六...
    • 陳世清
      陳世清,中國當代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管理學家、邏輯家、作家。出版著作40多種。其創(chuàng)立的對稱哲學是第一個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立的哲學體系,其創(chuàng)立的對稱經(jīng)...
    • 李宗桂
      李宗桂,生于1952年,四川眉山人。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中山大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委(教育部)表彰的在工作中...
    • 斯賓格勒
      斯賓格勒,著名哲學家、文學家,這個名字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T诮粋世紀的時間里,斯賓格勒與漢語世界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那部振聾發(fā)聵之作《西方...
    • 湯一介
      湯一介,學者,1927年2月16日出生于天津,195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哲學系,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Mc Master University)榮譽博士學位,2011...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