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輔佐商紂
箕子因封國于箕(山西省晉中市太谷縣),故稱箕子。是商末貴族,商紂王的叔父,與微子、比干齊名,史稱“殷末三賢”。
箕子佐政時,見紂王進餐必用象箸,感紂甚奢,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杯,為杯,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果然后來商紂王暴虐無道,整天酗酒淫樂而不理政,揮霍無度。紂王的叔父箕子,見紂王這般無道,苦心諫阻,但屢諫紂王都不聽。
有人勸箕子離去,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尹之惡而自悅于民,吾不忍也”。箕子見成湯所創(chuàng)六百年江山即將斷送在紂王手中,心痛如割,索性割發(fā)裝癜,披發(fā)佯狂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每日里只管彈唱“箕子操”曲以發(fā)泄心中悲憤。紂見此,以為箕子真瘋,遂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1-4]
武王訪箕子
紂王末年(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興兵伐紂。牧野決戰(zhàn),紂王兵敗自焚。武王攻入商都朝歌,商朝覆滅。在這商周變易之際,箕子便趁亂逃往箕山(今山西東南部晉城市陵川縣棋子山),在箕山(今棋子山)過起一段短暫的隱居生活。
箕子利用那些天然的黑白兩色石子擺卦占方,借以觀測天象,參悟星象運行、天地四時、陰陽五行、萬物循變之理。武王滅商建周后,求賢若渴的周武王訪道太行,在陵川找到了箕子,懇切請教治國的道理。[1-4]
箕子明夷
武王向箕子詢問殷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說話,因為他不愿意講自己故國的壞話。武王也發(fā)覺自己失言了,就向他詢問怎樣順應(yīng)天命來治理國家;佑谑潜銓⑾挠韨飨碌摹逗榉毒女牎逢愂鼋o武王聽,史稱箕子明夷。武王聽后,十分欽佩,就想請箕子出山治理國事,重用箕子。但箕子早對微子說過:"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殷商如果滅亡了,我不會作新王朝的臣仆)。"(《尚書·微子》)他不愿作周的順民,因此不肯再出山,武王無奈而走。
因怕武王再次來請,箕子乘武王走后,他便迅速率領(lǐng)弟子與一批商的遺老故舊一大批人,匆匆離開箕山向東方而去,從此陵川便留下了箕子履跡的傳說,棋子山也漸漸被人們稱作了謀棋山、謀棋嶺。
東渡朝鮮
箕子一行人從今膠洲灣渡海,奔向與商有一定族緣關(guān)系的朝鮮,創(chuàng)立了箕氏侯國。同去的有殷商貴族景如松、琴應(yīng)、南宮修、康侯、魯啟等。
據(jù)說,箕子一行到了黃海邊,便乘了木筏向東飄去。幾天后登上了一島,因見山明水秀,芳草連天,一派明麗景象,便將那地方叫做朝鮮。從此,箕子帶領(lǐng)的五千余人在那里定居下來。
相傳箕子到朝鮮后便建筑房屋、開墾農(nóng)田、養(yǎng)蠶織布、燒陶編竹,還施用八種簡單的法律,來防止和解決人們的爭執(zhí)。并把故國的文化傳播開來,把圍棋傳向四面八方。
后來當(dāng)周武王知道箕子遠避東方時,便派人到朝鮮封箕子做朝鮮的國君,并邀請箕子回鄉(xiāng)探望。武王因而封他為朝鮮侯,不把他當(dāng)臣下看待。這時箕子已經(jīng)52歲;幼龀r國君的第十三年,箕子從朝鮮回到國都前來朝見周朝天子。在途經(jīng)商故都殷商都城遺址,只見原來的宮室已經(jīng)殘破不堪,有些地方種上了莊稼。心甚傷之,欲哭而不可,欲泣則近于婦人,亡國之痛,涌上心頭,只好以詩當(dāng)哭,乃作《麥秀歌》,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悔恨商朝亡國。這里“狡童”系指紂王,意為你那時不聽我勸,如今落得這般天地。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詩歌中的"狡童"比喻不聽忠告的紂王。詩歌采用男女戀歌的形式,反映君臣關(guān)系,為后世比興手法的淵源;拥竭_箕子朝鮮以后的情況。
開發(fā)朝鮮
箕子帶去了懂詩書、禮樂、醫(yī)藥、陰陽、巫術(shù)的知識分子,懂得各種技藝的能工巧匠。他們把中原文明帶到朝鮮半島北部,教化臣民,使古朝鮮習(xí)行中國禮樂制度,衙門官制、飲食起居逐漸沿習(xí)中原習(xí)俗。
政治上,箕子頒布八條成文法,禁止殺人、傷人、盜竊;經(jīng)濟上,推廣殷商的田畝制度和中原先進的耕作、養(yǎng)殊技術(shù)。據(jù)朝鮮王朝史學(xué)家安鼎福編著的《東史綱目》記載,箕子在朝鮮治理不到三年,當(dāng)?shù)孛耧L(fēng)大變,夜不閉戶,沒了盜賊,婦人守貞不淫,男婚女嫁不重聘禮,民眾節(jié)儉敬睦,社會和諧安定。還有人把平壤郊外的大同江比作黃河,把永明嶺比作嵩山,編成歌典來歌頌和贊美箕子。
中國唐代大詩人柳宗元所說的箕子“化及民”,就是箕子在朝鮮教化百姓,并形成了良好的社會風(fēng)氣,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對此,《高麗史》也有記載:公元1102,禮部上奏稱,中國教化禮儀,自箕子始,并乞求為其立祠以祭。
不管是中國文獻還是朝鮮史書,箕子對古朝鮮的開發(fā)都是功不可沒的,日本江戶時代前期(公元17世紀(jì)初)的史學(xué)家林鵝峰認(rèn)為,箕子到朝鮮開創(chuàng)“東方君子國”,“東方君子國”這種稱謂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
據(jù)史料記載,箕子王朝共歷41代君王,直至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箕子的第四十一世孫箕準(zhǔn)被門下衛(wèi)滿發(fā)動政變所推翻,箕準(zhǔn)南逃,箕子王朝滅亡;映r在朝鮮半島統(tǒng)治了近一千年。根據(jù)《太原鮮于氏世譜》,朝鮮的鮮于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后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直到公元前1世紀(jì)才被滅。
出于民族主義原因,目前有朝鮮韓國學(xué)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rèn)箕子朝鮮的存在。
后繼發(fā)展
《史記·朝鮮列傳》明確記載說:西漢建立政權(quán)后,與古朝鮮以水為界。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盧綰反叛,投降匈奴;燕人衛(wèi)滿逃跑到朝鮮地區(qū),后來奪取王位,建立了衛(wèi)氏王朝,建都王儉城(今平壤)。呂后當(dāng)權(quán)時,衛(wèi)滿曾經(jīng)與漢朝的遼東太守約定,稱為漢朝的"外臣"。衛(wèi)滿傳國三代,至孫子右渠王。右渠王與漢朝關(guān)系緊張。漢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使者涉何與右渠王反目,涉何殺死朝鮮的裨王長,右渠王派兵殺死涉何。于是,兩國間爆發(fā)戰(zhàn)爭。元封三年,在漢朝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尼相參殺了右渠王投降。漢武帝把朝鮮地區(qū)劃分為四郡:樂浪、臨屯、玄菟、真番。并封右渠王的兒子長降以及尼相參等人為侯。
以上史實,是兩國學(xué)術(shù)界都承認(rèn)的。如: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科學(xué)院歷史所主編的《朝鮮通史》(賀劍城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2年出版),就是這樣記述的:"紀(jì)元前3世紀(jì),中國周滅亡,分裂為數(shù)國,互相混戰(zhàn)。當(dāng)時古朝鮮的侯也稱為王,擁有相當(dāng)?shù)墓倭艡C構(gòu)和相當(dāng)?shù)奈溲b部隊。后來,秦統(tǒng)一中國,筑萬里長城時(紀(jì)元前214年),古朝鮮的否王曾企圖利用這個機會,擴張自己的勢力。后來,他的兒子準(zhǔn)王收留北中國燕、齊、趙等國避亂和遷徙的居民,使住于古朝鮮西部地區(qū),擴大了古朝鮮的領(lǐng)域。"
"紀(jì)元前206年漢統(tǒng)一中國后,修萬里長城外的遼東故塞,以盧綰為燕王,與古朝鮮以浿水為界。紀(jì)元前195年盧綰叛漢,亡命匈奴,其部下衛(wèi)滿聚眾千余名,渡水入朝鮮。準(zhǔn)王賜予博士爵位和百余里土地,令其統(tǒng)率亡命于古朝鮮西部國境之漢人。衛(wèi)滿在古朝鮮的西部境界擴張勢力,于紀(jì)元前194年襲擊王儉城,驅(qū)逐準(zhǔn)王,自立為古朝鮮’國王’。"
"漢四郡的設(shè)置對朝鮮各部落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上有巨大的影響。漢通過樂浪郡,與朝鮮各部落之間的交易廣泛開展起來了?脊胚z跡發(fā)掘工作中(僅遼東地方尚不得知),在大同江流域黃海道,直到韓國慶尚道地方,都發(fā)現(xiàn)漢朝時代的文化遺物的事實,就說明了這一點。"
方志記載
封國于箕
“箕子,名胥余,因封國于箕(今山西太谷縣東北)”本段此句“在太谷縣東北”有待商榷,有日知錄原文
《左傳·信公三十三年》:“狄伐晉,及箕,”解曰:“太原陽邑縣南有箕城。”非也,陽邑在今之太谷縣,襄公時未為晉有。傳言“狄伐晉及箕”,猶之言“齊伐我及清”也,必其近國之地也。成公十三年,厲公使呂相絕秦,曰:“入我河縣,焚我箕、郜!庇直仄溥吅又,秦、狄皆可以爭。而文公八年,有箕鄭父;襄公二十一年,有箕遺,當(dāng)亦以邑氏其人者矣。"為證。
箕子明夷
《太平御覽卷十六》:至周武王訪箕子,箕子言大法九章,而五紀(jì)明歷法。(歲月日星辰為五紀(jì)也。)五伯之末,史官喪紀(jì),疇人子弟分散,(如淳曰:家業(yè)世相傳為疇。律,年三十三傳之,疇官各從父事。)或在夷狄,故其所記,有黃帝、顓頊、夏、殷、周及魯歷。戰(zhàn)國擾攘,秦兼天下,未遑暇也。亦頗推五勝,(五行相勝。秦以周為火,用水勝之也。)而自以為獲水德,乃以十月為正,色尚黑。漢興,方紀(jì)綱大基,庶事草創(chuàng),襲秦正朔。
東去朝鮮
《史記·宋微子世家》、《尚書大傳·洪范》中都有記載。周武王滅殷封箕子于朝鮮,箕子朝鮮侯國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度龂z事》記載:“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
《韓非子》:紂為象箸而箕子怖,以為象箸必不盛羹於土簋,則必犀玉之杯,玉杯象箸必不盛菽藿,則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舍茅茨之下,則必錦衣九重,高臺廣室也。稱此以求,則天下不足矣。圣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
箕氏世系事跡,見于鮮于氏奇氏譜牒。據(jù)譜牒所載,“箕氏凡五十三王。其第五十一世曰元王勛者,有別子三:曰友平,其后為鮮于氏。曰友誠,其后為奇氏。曰友諒,其后為韓氏云。”說亦未必可信。今姑擷其大要如下:其略曰:“武王克殷,箕子恥臣周,走之朝鮮,今平壤也。殷民從之者五千人,詩書禮樂及百工之具皆備。周人因而封之;硬皇。子松,始受周命為朝鮮侯。亦曰韓侯。韓,方言大也!对姟匪^王錫韓侯者,即其后也。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引《潛夫論》謂:"昔周宣王亦有韓城,其國也近燕,故《詩》曰u2018溥彼韓城,燕師所完"u2019,又引王肅云:"涿郡方城縣有韓侯城",又引《水經(jīng)注》云:"方城今為順天府固安縣,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按《大清一統(tǒng)志》:"韓城在固安縣西南;《縣志》今名韓侯營,在縣東南十八里。"細審詩義,今人多從此說。據(jù)現(xiàn)行政區(qū)劃,當(dāng)在北京市通縣之西,固安縣之東北。王符:《潛夫論》,篇三五《志氏姓》:“昔周宣王時亦有韓侯,其國也近燕。其后,韓西亦姓韓,為衛(wèi)滿所伐,遷居海中。汪繼培箋:案韓西蓋朝鮮之誤。此說不可取,鄭玄曰:周封韓侯,居韓城,為侯伯,言為獫夷所逼,稍稍東遷也。固安縣之韓侯國后遷至東北,原姓姬,后改姓韓,以國為姓,可有史書為證,魏略曰:箕子之后朝鮮侯,準(zhǔn)與滿戰(zhàn),不敵也。將其左右宮人走入海,居韓地,自號韓王。其子及親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準(zhǔn)王海中,不與朝鮮相往來?勺C固安縣之韓侯國后遷至東北,原姓姬,后改姓韓,東北必有韓侯國,后來東北與朝鮮就有了韓姓既而詩云,韓侯受封北土,追其蠻貊,王肅潛夫論言,東北韓侯被衛(wèi)滿所滅,其后逃入韓地,此韓侯為韓西.;邮藗髦霖懢赐蹶I。其十三年,當(dāng)周桓王十年。饑,使通齊魯語者,泛海買米。二十世曰孝宗王存。使上大夫鮮于益聘于齊。齊行人公孫恪來聘。有伯一清者,自言周人。得軒轅氏之術(shù),能煉丹長生。以訪東海神山,浮海至朝鮮。群臣請試其術(shù)。不許。太子孝信之。王卒,孝立,是為天老王。以一清為國師。筑求仙臺于紇骨山,高五百尺。以修道故,傳位于子修道王襄。以一清為國太師。使一清弟子盧龍,駕大船數(shù)十,入東海求神山。至竹島,遇風(fēng),舟盡覆。盧龍僅免。天老王及修道王,皆以服丹藥毒發(fā)卒。修道王子徽襄王邇立,誅一清及盧龍。二十七世曰英杰王黎。周敬王元年立。北胡入寇,自將伐之。拓地千里。北胡,或曰:即中國所謂東胡;蛟唬簩嵑笫乐呿H也。二十九世曰濟世王混。禁人民潛商齊魯者。三十二世曰赫圣王搿Q噘夜估雌。卒,子和罗王谐立。六妮彫周安王二十二妮zQ噯飼直嚦,郡守苗春败之。卒租櫟文望z亓。五妮彫周厢j跛哪輟Q嘟遠蛉飼至晌鰨洗蠓蛭牢難園苤宓籃。燕将移屯连灶l。札Wぃ珊@聰。明妮彫坞y雜職苤。蔀c逼浣。余衷溳还。卒,讘n燜懲躉ⅰJ輳芟醞跏拍輟1焙醵蚰岢導(dǎo)估闖。菭┎伐燕。下大废|瓴凰酪員蚧嶂。北胡兵一千,共拔上谷。燕连年擂o鄭圓壞彌盡J拍輳芟醞醵輟G牒停碇。卒,子嘉祹n躐戳。二十妮彫周厢j跛氖輟Q喑仆,亦称王。追蛙O右韻露攀饋W,子三蕾t蹯狹。元妮彫秩O黯ν蹺迥輟J勾蠓蟯趿厝韁。自箕子三十九蕵妨湛|酵躒,大为燕将秦开所败。失地二千余梨|R耘寺紜N聰旰蔚。北胡酋阿里氮N蚯脛ㄑ,不袘唬北胡怨,矐询贡。自将伐之,败还。卒,子字I懲跣恿ⅰM踔潰粲誶,惟矒]氤。卒,子哀王讋。立二十年而秦铭v盒恕6吣輳噯宋纜,率千訃喫来箼澹封以故秦勘K卦簧舷掄險呤倮鎩:夯蕕墼輟N纜嬙酰漢罕樂。请入螡许之。满遂袭王。王与談Μ不胜。将左右宫人級梧种oЦ『。攻鲁尗,王之。都晋掜郡,今全罗变^酪嬪嬌ひ。传九蕽为百济所灭。时王莽始建国元妮zR琶癖>垡揮紓釹韌踔胝咴緩舐硨V兩ㄎ涫,綔熘B侶拊啤!逼淥墻圓喚槔,伪迹蟿蚧。然天蠑佫可全然伪造之五P鼙羋雜惺率滴蕁>葜,覈速p葡氤使糯樾味?/p>
箕子繼序之君。東史無考。而新刊《幸州奇氏族譜》。列錄箕子以后世序。以為奇氏於湖南光州?A旱檬?袒雍笃媸鲜老瞪踉;雍笫。復(fù)系馬韓世系甚詳。然有節(jié)節(jié)可疑者。今采錄焉。蓋周武王已卯;觼砭映r。仍以為君。漢惠帝丁未;䴗(zhǔn)為馬韓。合為九百二十九年。而今此四十一代。則為一千三十六年者。可疑也。四十一代之中。東史只有箕否、箕準(zhǔn)兩代名。而此則無箕否?梢烧咭病G胰龂腥~以后。始有諡法。而《奇譜》列錄。皆似諡號?梢烧咭。東史。以箕準(zhǔn)為馬韓始祖。號虎康王而已。無繼序之君。而《奇譜》。則無虎康王。而以康王卓為首?梢烧咭。其列錄。太祖文圣王箕子四十年。莊惠王松二十五年。敬孝王詢二十七年。恭貞王伯三十年。文武王椿二十八年。太原王札四十四年。景昌王莊十一年。興平王捉十四年。哲威王調(diào)十八年。宣惠王索五十九年。國家晏然無事。誼襄王師五十三年。文惠王炎五十年。盛德王越十五年。悼懷王職二十五年。文烈王優(yōu)十五年。昌國王睦十三年。武成王平二十六年。貞敬王闕十九年。樂成王懷二十八年。孝宗王存十七年。天老王孝二十四年。修道王襄十九年;障逋踹兌荒。奉日王參十六年。德昌王僅十八年。壽圣王翔四十二年。英杰王藜十六年。逸民王岡十七年。濟世王鯤二十二年。淸國王璧三十五年。導(dǎo)國王澄十九年。赫圣王騭二十八年。和羅王謵十六年。說文王賀八年。慶順王華十九年。佳德王詡二十七年。三老王煜二十五年。顯文王釋三十九年。章平王潤二十八年。宗統(tǒng)王恤十二年。哀王準(zhǔn)二十八年。馬韓康王卓?021。漢惠戊申立三年。安王龕三十二年。惠王寔十三年。明王武三十一年。孝王亨四十年。襄王燮十五年。元王勛二十六年;趺魇。漢成帝癸卯。為百濟王溫祚所竝。又按馬韓。以康王卓為首。其下列錄七王。且東史。馬韓始於漢惠帝戊申立。成帝癸卯。為百濟王溫祚所滅。當(dāng)為一百七十六年者。亦可疑而東史往往特書之。以為信跡。則似未為允當(dāng)也;哟颉;蛞詾榻鸩菁野馘所傳。未可據(jù)也;幼訉O。不可略也。故僅得古牒。冥搜幽探。得略干條。兼為辨證之。《魏略》;䴗(zhǔn)子支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準(zhǔn)往?022海中。不相往來。韻書。箕子封於朝鮮。支子仲食采於于。因氏以鮮于!度龂尽贰ur于嗣。魏明帝景初中。樂浪太守。明帝遣嗣及帶方太守劉昕。越海定二郡。諸韓國臣智。加賜邑君印綬。其次與邑長。《晉書》。單于嬰。晉武帝太康二年。平州刺史。鮮卑寇遼西。嬰討破之。鮮于樞。宋趙孟鈐視謔嗍弧;又蠖囿單獺:橥蜃凇抖苣俊貳;拭骱槲浼。有弦曊a┱摺N辛轂鸞。其茋\飳仭W蘊┐ɡ礎(chǔ)>悠餃萊縟實畈。遂以寔为箕子后。笆~羆。租欏毨袭。而弦曋o現(xiàn)湃訟視陬頡:胚q庵。尤庵宋先生門弟又有鮮于恪。亦知名人!稏|史》。馬韓元王。有子三人。曰友平、友誠、友諒。國亡。友平奔高句麗。仕琉璃王。為北原鮮于氏。友誠降百濟。仕溫祚王。為德陽奇氏。友諒?fù)鰵w新羅。仕脫解王。為上黨韓氏。李月沙廷龜崇仁殿碑曰。馬韓末。有孱孫三人。曰親后為韓氏。曰平為奇氏。曰諒入龍岡烏石山。為鮮于氏。其曰親者。卽《通考》所謂;䴗(zhǔn)子友親。留在冒姓韓氏者也。其曰平曰諒。與《奇譜》同。又有箕氏!度f姓統(tǒng)譜》;。箕子之后。以國為氏。周有箕鄭。晉文公問濟饑。對曰以信;。晉大夫。漢箕堪。西華令;。臧荼將;。烏桓校尉;。晉時勸劉琨攻石勒。我東。則京兆帳籍有箕氏。而皆微賤。余於湖南按察營。見箕姓。役使令者。問其族。則只有一身云。此箕子子孫之大略也。我東。為箕子紀(jì)事?白骰映r史者。有尹斗壽《箕子志》。李栗谷先生珥《箕子實記》。徐命膺《箕子外紀(jì)》。正廟諸臣所編《箕田考》。按柳泠齋得恭《灤陽錄》。圓明園宴班。王中堂杰。求三國秘史、東國聲詩於副使。本國無此二種答之。又求圃隱、牧隱二《集》。徐公浩修或慮有忌諱處。竝辭以無。中堂懇問他書。不得已以韓久庵《箕子井田圖說》應(yīng)之。后竟筵稟校正。附柳根、許筬、李瀷諸說。名以《箕田考》。印送。此外。未知有何書也。愚以為於《洪范》之書。十有三祀。《微子之命》。以其舊爵名篇。而知武王、周公之仁。不奪人之所守也;映苤f?芍^誣罔千秋者也。謹(jǐn)為辨證焉。
開發(fā)朝鮮半島北部
中國記載箕子開發(fā)朝鮮事跡的書籍,有《尚書大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史記》和《尚書大傳》都記載了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鮮的事。
成書于西漢初年的《尚書大傳》云:"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硬蝗讨苤,走之朝鮮。武王聞之,因以朝鮮封之。"《尚書·微子》篇中,微子稱箕子為"父師"。先秦史書《竹書紀(jì)年》云:"伯夷、叔齊去隱于首陽山。或告伯夷叔齊曰:’胤子在,父師在夷,奄孤竹而君之,以夾煽王燼,商可復(fù)也!"父師在夷,與箕子開發(fā)朝鮮吻合。西漢焦延壽《易林》也說:"朝鮮之地,箕伯所保"。它們的記述可以互相印證。其中,《史記·宋微子世家》記述得比較系統(tǒng)具體。
《漢書·地理志下》記載得比較具體:"玄菟、樂浪,武帝時置,皆朝鮮、貉、句驪蠻夷。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朝鮮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dāng)時償;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俗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辟。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nèi)郡賈人,往往以杯器食?こ跞±粲谶|東,吏見民無閉藏,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于犯禁浸多,至六十余條?少F哉,仁賢之化也!然東夷天性柔順,異于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shè)浮于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
箕子后人
《后漢書·東夷傳》還記敘了箕子后代的情況:"其后四十余世,至朝鮮侯準(zhǔn),自稱王。漢初大亂,燕、齊、趙人往避地者數(shù)千口;而燕人衛(wèi)滿擊破準(zhǔn)而自王朝鮮,傳國至孫右渠。""昔箕子違衰殷之運,避地朝鮮。始其國俗未有聞也,及施八條之約,使人知禁,遂乃邑?zé)o淫盜,門不夜扃,回頑薄之俗,就寬略之法,行數(shù)百千年,故東夷通以柔謹(jǐn)為風(fēng)。異乎三方者也。茍政之所暢,則道義存焉。仲尼懷憤,以為九夷可居,或疑其陋,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三國志·東夷傳》也有相同的記述!度龂尽纷⒁段郝浴酚浭龅酶敿,而且記述箕準(zhǔn)南逃以后,"其子及親留在國者,因冒姓韓氏"。該國的確既有箕姓,又有韓姓。
歷史成就
箕子作為儒家前驅(qū),其思想上承大禹,下開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其經(jīng)歷正如柳宗元《箕子碑》所說:“正蒙難”;“法授圣”;“化及民”。
1、“正蒙難”是說他在隱居時心憂天下,以“箕子操”來寄情書懷;
2、“法授圣”是說周武王滅商后向箕子咨詢治國大道,箕子以洪范九疇傳授之;
3、“化及民”是說箕子在朝鮮建立東方君子國。
正蒙難
思想家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見微知著。當(dāng)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衰象初顯的時候,外表上轟轟烈烈,其實內(nèi)囊卻上來了,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史記宋微子世家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這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夫商之季世,紀(jì)綱之廢,道德之墮極矣!保ㄍ鯂S語)商朝的滅亡決不單單是紂王一個人的過失,而是整個國家民族沉迷在令世風(fēng)日下人心不古的墮落習(xí)俗里面去了,如歷代王朝末世一樣。
當(dāng)有人勸他離開殷商另謀高就。他說,我如果這樣去做,是在“彰君之惡”和“自說于民”。于是,箕子佯狂而獨自一人隱居在箕山,閑暇時候借樂曲《箕子操》抒發(fā)自已郁郁不得志的苦悶心情。當(dāng)紂王聞知箕子近況,遂囚禁在今天一個名叫“箕子臺”的地方。箕子臺在今河南西華縣。箕子在那個地方構(gòu)思出洪范九疇的偉大思想。
法授圣
當(dāng)周武王以“小邦周”打敗“大邑商”后,曾經(jīng)恭恭敬敬誠惶誠恐地不恥下教于箕子;泳桶押榉毒女犞螄蟮纻魇诮o周武王。
這個洪范九疇在中國思想史的地位實在不得了。它闡述了行政方式、行政準(zhǔn)則及行政決策方式,是一部中國歷代專制王朝的行政大法,對于中國專制社會形成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同時也奠定了陰陽五行說的基礎(chǔ),提供了中國人傳統(tǒng)思維的框架。
從洪范九疇的內(nèi)容看,它涵蓋了對自然世界、人身、行為、治國安民、政綱、天文、歷數(shù)、根本大則、做人德性、氣候征象、禍福種類等等人生實踐內(nèi)容的全部,但它決不是西方認(rèn)識論意義上的知識,而是完全出于實用目的的一種經(jīng)驗積累。洪范九疇其實是就社會政治秩序?qū)跽f話行為的經(jīng)驗總結(jié)。陳來在《儒家思想的起源》一文中說,“中國上古的天啟文獻竟然全部集中于社會事務(wù),這不能不說華夏族特有的一種文化態(tài)度和文化精神。”
社會秩序的得治是“洪范九疇”提出的真正目的,這與亞里斯多德提出范疇理論的本體論目的可謂是天壤之別。就目的的思維特征言,亞里斯多德范疇理論的提出,是出于一種“純知識”的興趣和好奇。而“洪范九疇”的提出則是出于解決社會現(xiàn)實問題的實用性需要。
從方法的角度看,亞里斯多德對范疇的獲得方法和途徑進行了自覺的反思,在思維上具有思辯色彩,一種遠離人生感覺經(jīng)驗的純理性態(tài)度。這反映在范疇篇前四章內(nèi)容。相反,洪范九疇是中國人對人生、社會實關(guān)懷而求得的經(jīng)驗知識!斑@些分類的標(biāo)準(zhǔn)是經(jīng)驗,故可視為經(jīng)驗的綜合!保ǔ芍杏ⅲ┯纱宋覀兛梢缘弥鞣剿季S方式是本體、語言、邏輯三位一體的,而中國的傳統(tǒng)思維方式則是社會、實用、經(jīng)驗的三位一體的。所謂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其實就是這種思維下的“杰作”。
箕子作為思想家最偉大的地方在于首次提出“社會公正”的政治哲學(xué),并且寄希望于“開明君主制”!拔逶换蕵O......皇極,皇建其有極......毋偏毋頗,遵王之義。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惡,遵王之路。毋偏毋黨,王道蕩蕩。毋黨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側(cè),王道正直......凡厥庶民,極之傅言,是順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保ㄊ酚浰挝⒆邮兰遥┰谶@里箕子闡述了“王道正直”的精神史觀!盎式ㄆ溆袠O”就是要國君建立治國的典范,這個典范就是“王道”(即遵王之道、遵王之路、遵王之義)。后人釋“皇”為大,釋“極”為中,又云:“大中之道,大立其有中,謂行九疇之義。”
化及民
在那次兩人高峰會面之后不久,周武王把朝鮮作為箕子的封地賞賜給他;觼淼阶约旱姆獾睾蟪祟C布實施具有憲法性質(zhì)的“八條之教”外,教民耕作建立“箕田”、教民禮儀。今天朝鮮穿衣喜歡白色,就是“殷人尚白”這一習(xí)俗的延續(xù)。
“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漢書地理志)
“昔箕子既適朝鮮,作八條之教以教之,無門戶之閉而民不為盜”(三國志魏書東夷傳)
個人作品
《麥秀歌》是箕子朝周途經(jīng)故都朝歌時而作。故地重游,作者目睹宮室毀壞荒涼,淇河之濱,朝歌原野,遍地小麥正揚花秀穗,但今夕縱異,觸景生情,心甚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則近于婦人,憤然吟詩。寥寥十?dāng)?shù)字將亡國慘狀和原因和盤托出,而且凄涼悲惋。朝歌殷民聽見,皆動容流涕。
箕子還總結(jié)治國安邦之道的著作《洪范》。
教育思想
神道設(shè)教
箕子在《洪范》篇中所表達的思想是神權(quán)至上主義,反映了殷商時期“率民以事神”的社會現(xiàn)實。他總結(jié)了商代神道設(shè)教的經(jīng)驗,他認(rèn)為統(tǒng)治者必須按照天生萬物的法則辦事,違背了這個法則,就要受到上天的懲罰。
“我聞在昔鯀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聽說從前鯀用堵塞的方法治理洪水,攪亂了五行,上帝于是發(fā)怒,不把九類大法傳給他,因而他不懂得治國安民的常道。鯀被誅以后,禹繼承了他,上天就賜給他九類大法,因此得到了治國安民的常道,做了這樣的安排。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居九疇之首,各有其性,必須順其性而用之。這個思想雖然籠罩著神秘主義的外衣,但仍有一定的進步性與合理性。如把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元素放在“相互關(guān)系”中加以考察比較,形象地看出了事物在性質(zhì)上有“潤”與“燥”的差別,在方位上有“上”與“下”的差別,在形體上有“曲”與“直”的差別,這里注意觀察事物的特性和功能,試圖從聯(lián)系和差別中去認(rèn)識事物,包含有差異思想的萌芽,從而為研究事物的矛盾打開了思路。又如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元素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客觀關(guān)系,鯀由于不掌握水、土之性,采取以土堙水的辦法而失敗了;禹總結(jié)了這個教訓(xùn),通過實測來掌握山川形勢,同時按“水曰潤下”的客觀性能,采取疏導(dǎo)法,取得了治水平土的功績。這種對“五行”各種物質(zhì)性能關(guān)系的認(rèn)識,包含有內(nèi)在聯(lián)系思想的萌芽,給后人帶來了有益的啟示。禹經(jīng)過治水平土的斗爭,在初步認(rèn)識“五行”各種性能的基礎(chǔ)上,觸類旁通,促進其能動性的發(fā)揮。如認(rèn)識到“水曰潤下”的特性,就令發(fā)展水稻生產(chǎn);認(rèn)識到“火曰炎上”的特性,就推行刀耕火種;認(rèn)識到“木曰曲直”的特性,就促進各種交通工具的制造;認(rèn)識到“金曰從革”的特性,就發(fā)展冶煉鑄造,變革自然,為人所用。
箕子認(rèn)為天子必須立一標(biāo)準(zhǔn),使人民遵從!盎式ㄆ溆袠O!弊龅健拔⿻r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他認(rèn)為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民順從教化,不敢違法亂紀(jì)。而人民必須絕對服從天子,“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辈灰衅,要遵守先王的正義;不可夾雜私心的偏好,遵守著先王的大道;不要做壞事,遵守著先王的正路。君子有絕對權(quán)威,“唯辟作福,唯辟作威,唯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本骺梢越o人恩賜,可以給人懲罰,可以吃美好的玉食,臣民不能給人恩賜,不能給人懲罰,不能吃美好的玉食,所以臣民不能僭奪。
箕子認(rèn)為筮是探測上帝意志的方式,因之必須重視,“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边x擇能夠用龜殼卜卦和用蓍草占卦的人,命令他們根據(jù)不同的兆形卜卦。君主有疑問時,要“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首先君主自己要多加考慮,然后再和卿士們商量,再和人民大眾商量,最后再問及卜筮。不過卜筮以龜或筮表示,有決定權(quán)。卿士、庶人只是陪襯而已。因此“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本油,龜卜同意,筮占同意,但卿士不同意,人民大眾不同意,這也吉利。這即是說,對于君主要做的事,縱使卿士、庶民不贊成,但只要符合君主本人的意愿而又有卜筮同意,也是吉利的。由此可見卜筮在帝王神道設(shè)教中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箕子認(rèn)為如君主不從天意,天必警以災(zāi)異,天人相應(yīng)。因而有“休徵”、“咎徵”之說。所謂“休徵”,即美好的徵兆,順乎天意,則風(fēng)調(diào)雨順,萬事吉利。所謂“咎徵”,即不好的徵兆,逆乎天意,則降災(zāi)降禍,萬事不順。
補偏就正
箕子指出各種不同類型的個性特征和品格,都應(yīng)采取補偏救弊的辦法,使之合于正道。他說,“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不要反復(fù),不要偏心,王道是正直的,凡不合乎正直之道,偏剛偏柔之人,都要加以裁抑。他說:“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沉潛剛克,高明柔克!彼鲝垖δ切┕秸钡娜,就用正直去對付他;對那些強硬不可親近的人,就采取剛強的方式去制服他;對那些平和可親之人,就用柔緩的方式去教育他。糾正沉靜之人的缺點,要用剛強來補救;糾正高傲之人的缺點,要用柔和來補救。
箕子認(rèn)為正直是德行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不要過剛,也不要過柔,這才合乎正直之道。君民各安其位,各守其本份,才不違背正直之道。違背正道,就會有過失!巴跏∥q,卿士惟月,師尹惟日。歲月日時無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蓖跽哂辛诉^失,影響一年,卿士影響一月,師尹影響一日。一年一月乃至一日都沒有變化,百谷就能成長,政治就會光明,優(yōu)秀之士就能得到任用,國家也就安寧了。王道即正道,補偏就正,平康正直,萬事大吉,國家平安。這是箕子設(shè)計的治國方案。
重視五事
箕子在總結(jié)殷亡的教訓(xùn)中,還提出對君主及太子要在“貌、言、視、聽、思”這“五事”上進行教育: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恭作肅,從作又,明作晢,聰作謀,睿作圣!
箕子說所謂五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語,三是視察,四是聽受,五是思慮。容貌要恭敬,言語要有條理,視察要清楚,聽受要聰敏,思慮要通達。容貌恭敬,表現(xiàn)就嚴(yán)肅;言語有條理,辦事就順利;視察清楚,就能明辨一切;聽受聰敏,謀事就能成功;思慮通達,就能成為圣人。箕子作為太師,提出重視“五事”,顯然是針對君主及太子的。他認(rèn)為君主與太子不能只作孤家寡人,還要對外界多所接觸,要“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要在“五事”上多加注意,要謙遜待人,要廣見多聞,才能使自己聰明通達、多謀善斷。這樣,才能成為理想的圣君。
選用平民
平民是商周社會中低于士卿、師尹,高于奴隸的一個階層;又鲝堅谄矫裰羞x擇合乎貴族統(tǒng)治所需要的人任用之。他說:“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xié)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彼囊馑际钦f,在平民中,凡是有計謀、有作為、有操守的,你就應(yīng)該看重他,重用他;凡是沒有能夠上你所建的標(biāo)準(zhǔn),但是也沒有什么大錯誤的,你也應(yīng)該寬容他。有猷、有為、有守者是上才,可以重用。就是達不到上才標(biāo)準(zhǔn)的人,也要誘撫之,使之為我所用。這是箕子在人才的任用與選拔方面,突破神權(quán)政治局限的例證。
此外,箕子在“八政”中提出國家重要的政府要員八位:“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奔匆皇枪芾砻袷常枪芾碡斘,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住行,五是管理教育,六是管理司法,七是接待賓客,八是治理軍務(wù)。箕子把管理教育的司徒官,位在第五,可見他對教育的地位是重視的。
八大法律
箕子制定了八大法律:
1,殺人者死
2,傷人者賠償
3,盜竊者為奴
4,男女不能亂搞
5,同姓不得結(jié)婚
6,部落人不許越界
7,部落不許仇殺
8,生活中要避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