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舍里皇后
清圣祖赫舍里皇后(1652-1674),滿洲正黃旗。
孝誠仁皇后為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生于順治十年(1653年)十月初七日,滿洲正黃旗人,是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其父為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喀布拉?滴跛哪昃旁鲁醢巳湛滴醯鄞蠡椤粤⒑丈崂锸蠟榛屎,時年皇帝十二歲,皇后十三歲。
康熙八年,生皇二子承佑,此子四歲夭折;十三年五月初三,生二阿哥胤礽,即被康熙帝復立復廢的皇太子。
皇后因生皇六子,產(chǎn)后幾個時辰就死于坤寧宮,時年二十二歲?滴醯酆鼙矗z朝五日,諸王以下的文武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的八旗二品命歸人等。俱齊集舉哀,持服二十七日。五月二十七日奉移皇后梓宮權厝都城北鞏華城。六月二十七日冊溢大行皇后日:仁孝皇后?滴醵甓率湃兆造柸A城沙河殯宮奉移仁孝皇后。孝昭皇后梓宮;二十六日二后梓官至景陵,奉安于享殿;三月初八日入葬地宮。
雍正元年九月初四日升祔太廟,謚曰:孝誠恭肅正惠安和儷天襄圣仁皇后。至乾隆、嘉慶年間,屢加謚號,全部謚號為: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圣仁皇后。
入宮歷程 在八歲的玄燁繼承皇位之后,由于沖齡無力理政,故順治帝臨終前委幼子于四大輔政大臣,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 隨著四輔政大臣內(nèi)部勢力的變化,本來位居末位的鰲拜的勢力日益強大。鰲拜為人十分專橫,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和其他輔政大臣放在眼里。 而此時歷經(jīng)三朝、經(jīng)歷多次宮廷斗爭的索尼,以年老多病為由,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持不與鰲拜發(fā)生沖突的回避態(tài)度。眼看鰲拜權傾朝野,孝莊太皇太后為達到遏制鰲拜的目的,轉(zhuǎn)而籠絡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兩朝均在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選擇皇后的傳統(tǒng),冊立索尼的孫女赫舍里氏為皇后。 其實在候選人中,既有鰲拜的女兒,又有遏必隆的女兒,選誰為皇后必然會導致皇后所在家族力量的壯大,當時,鰲拜的狂妄已經(jīng)日益暴露出來,洞察力極強的孝莊文皇后當然不會沒有察覺,因此,鰲拜的女兒被第一個從名單中去除。遏必隆是一個兩邊倒的人物,哪一方強大,他就傾向于那一方,對待遏必隆既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女兒可以進宮為妃,但不可以為后。同時,赫舍里氏的入宮之路也極其坎坷:鰲拜多次上奏以“滿洲下人之女”不可立為皇后為由,不斷嘲諷著索尼一家,同時毫無主見的遏必隆也迎風附和。就在這些閑言碎語的包圍下,年僅十二歲的赫舍里氏終于在康熙四年九月嫁入皇宮。事實證明,孝莊文皇后的決策是十分正確的,在與鰲拜的斗爭中,赫舍里氏家族立下了汗馬功勞。雖然索尼中途去世,但是他的二兒子,即孝誠仁皇后的叔父——索額圖,在這次斗爭中幫助康熙皇帝取得了最后的勝利。孝誠仁皇后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寵愛。
婚禮
康熙四年七月初七日,聘皇后赫舍里氏,行納采禮。 九月初七日,因為第二日為大婚吉日,故康熙帝遣官祭告天地、太廟、社稷。之后行大征禮!【旁鲁醢巳,清代入關以來第三次皇帝大婚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前兩次分別為順治帝與大、小博爾濟吉特氏皇后的婚禮)——根據(jù)美籍華裔歷史學家吳秀良《康熙朝儲位斗爭記實》敘述,婚禮過程如下: 禮儀的程序幾乎完全按照漢族的傳統(tǒng),其間業(yè)雜有滿洲的舊習,最明顯的是,納彩(送禮品到新娘家,是訂婚儀式的步驟之一)的重要禮品是馬匹和馬鞍。婚禮前,由欽天監(jiān)的官員擇一吉日,皇帝派以內(nèi)務府大臣為首的一行人,其中包括三位公主、三位攝政大臣的夫人以及內(nèi)侍和侍衛(wèi),把禮品送到新娘家。計有十匹鞍轡齊全的駿馬,十仗盔甲,一百匹錦緞,以及二百匹其他精美布料。 新娘的父親噶布拉及祖父索尼率家中男性成員,索尼夫人率女性成員迎禮。全家人分列庭院兩側(cè),向北三跪九叩(皇帝的寶座朝南),感謝皇上的恩寵。 九月七日,即大婚禮前一天,皇帝派遣滿洲大臣祭告天地、太廟、社稷。同日行大征禮(即納聘禮)。聘禮包括兩萬兩黃金、一萬兩白銀、一個金茶罐、兩個銀茶罐、一對銀箱、一千匹錦緞、二十付馬鞍、及四十匹駿馬。這一禮儀同樣以女方親屬向被三跪九叩謝恩而結束。 九月八日舉行大婚禮。康熙皇帝進入太和殿觀看冊立孝誠皇后的封冊和金印。接著,他把兩件皇后的象征物交給欽派使臣,使臣手捧冊寶,眾侍臣尾隨其后,送到后邸。 皇后接到這兩件象征物,行了跪叩禮之后,乘轎到皇宮。轎前由四位大臣的夫人帶領,轎后有七位大臣的夫人跟隨,她們?nèi)框T馬而行(婦女騎馬是滿洲傳統(tǒng)的一個顯著特點)。兩側(cè)由侍和內(nèi)侍護送,皇后的隨從們被恩準通向中宮的御道上行走。 此時,康熙身著大婚禮服,先到太皇太后(孝莊,昭圣太皇太后)和皇太后(孝惠,仁憲皇太后)宮中行禮謝恩,接著到太和殿賜皇后親屬(此時皇后仍留在中宮)及諸王百官宴席。與此同時,皇太后率諸大臣和攝政大臣的夫人們到太皇太后宮中,在那里設宴招待皇后的母親及其母系親屬。下午六時許,大婚禮以漢族傳統(tǒng)的合巹宴結束。此宴結束后,皇帝和皇后便留在中宮。 次日,皇帝諭禮部援引漢族先例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上尊號。同一天,皇后到太皇太后宮及皇太后宮行 孝誠仁皇后(10張)朝見禮。第三天,皇帝御太和殿,諸王百官上表朝賀,以大婚禮成頒詔天下。詔書闡明了確立皇后,共承宗廟,助隆孝養(yǎng),綿延本支的意義。 附:冊赫舍里氏為皇后的詔書: “朕惟乾坤德合,式隆化育之功。內(nèi)外治成,聿懋雍和之用。典禮于斯而備,教化所由以與。咨爾何舍里氏乃內(nèi)大臣噶布喇之女也。世德鐘祥,崇勛啟秀。柔嘉成性,宜昭女教于六宮。貞靜持躬,應正母儀于萬國。茲仰承太皇太后懿命,以冊寶立爾為皇后。其尚弘資孝養(yǎng),克贊恭勤。茂本支奕葉之休,佐宗廟維馨之祀。欽哉! 九月初九日,皇后詣太皇太后、皇太后宮,行朝見禮! 九月初十日,以大婚禮成。頒詔天下。詔曰:帝王承天立極,作民父母,使四海同倫,萬方向化。匪獨外治,蓋亦內(nèi)德茂焉。故政教弘敷,肇先宮壸,所以共承宗廟,助隆孝養(yǎng)。綿本支,睦九族,甚鉅典也。朕祗纘鴻基,篤念倫紀,茲者圣祖母昭圣慈壽恭簡安懿章慶敦惠太皇太后,深惟婚禮為天秩之原、王化之始,遴選賢淑,俾佐朕躬,正位中宮,以母儀天下。欽遵慈命,虔告天地宗廟,于康熙四年九月初八日,冊立內(nèi)大臣噶布喇之女何舍里氏為皇后。朕躬暨后,允修厥德,夙夜敬勤,期克紹于徽音,庶俾薄海內(nèi)外。丕協(xié)倫常,洽被仁恩,聿臻上理。布告天下,咸使聞知。
皇后參與的節(jié)日禮儀
清宮三大節(jié)即元旦、冬至、萬壽節(jié)(皇帝誕辰),節(jié)日期間,須有皇后參與。 康熙八年,定元日太皇太后、皇太后儀駕、中和韶樂、丹陛大樂全設。帝率王公大臣、侍衛(wèi)暨都統(tǒng)、子、尚書以上官,先朝太皇太后宮,次詣皇太后宮,行禮如儀。畢,皇后率公主、福晉、命婦行禮亦如之。(即元旦朝賀禮儀) 從康熙四年至康熙十二年每年十二月十七日是皇后的生日(稱“千秋節(jié)”),這日宮中必為皇后大行慶賀。該日皇后先詣太皇太后宮,次皇太后宮行禮,還宮升座,自公主迄鎮(zhèn)國將軍夫人,公、侯,迄尚書命婦,咸朝服行禮。冬至受賀儀同。 康熙九年(1670年)八月,康熙偕同皇后奉太皇太后、皇太后一同謁孝陵。夫妻二人共同為順治帝陵寢舉哀、致祭。
附:皇后千秋節(jié)
。ǹ滴跛哪晔拢┪斐健;屎笄锕(jié)。停止行禮 。ǹ滴跷迥晔拢┕锖;屎笄锕(jié)。停止行禮 (康熙六年十二月)丁亥;屎笄锕(jié)。停止行禮 。ǹ滴跗吣晔拢┬了取;屎笄锕(jié)。照例行禮筵宴 (康熙八年十二月)丙子;屎笄锕(jié)。免行禮 (康熙九年十二月)庚子。皇后千秋節(jié)。照例行禮。停止筵宴 。ǹ滴跏晔拢┘孜;屎笄锕(jié)。照例行禮。停止筵宴 。ǹ滴跏荒晔拢┪煳。皇后千秋節(jié)。照例行禮。停止筵宴 (康熙十二年十二月)壬子。皇后千秋節(jié)。照例行禮。停止筵宴
皇后之子
長子承祜
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日,皇后生下康熙皇帝的第一位嫡子,即皇次子承祜。此時的康熙皇帝,剛剛除掉自己的心頭大患——鰲拜集團,此時承祜的降生無疑是雙喜臨門。 小皇子承祜天性聰明伶俐,不僅皇帝皇后夫婦喜歡,更是宮內(nèi)上下的寵兒。 康熙十一年正月,因孝莊太皇太后“身疾特甚”,所以孫子玄燁陪伴祖母前往赤誠湯泉(位于今天河北張家口市赤城縣)療養(yǎng)。二十四日正式啟程。二月初三抵達目的地,初五日,承祜薨,時父親康熙正在赤城。當他聽說唯一的嫡子夭折的消息后,“痛悼之”。因為怕祖母悲傷,所以他雖然“郁悶不已”,并連續(xù)多日痛苦難耐,深居簡出,但依舊在祖母跟前“笑語如!;隨行官員們眼見皇帝痛苦不堪,于是接連上奏加以規(guī)勸,康熙強忍悲痛,道出“稚子事,朕無濟于事...”,并召安葬皇子的官員到了一個僻靜的地方哭著安排了后事。 赫舍里皇后無法承受愛子突然夭折的打擊,這年十月,她病倒了?滴趸实勐勚诵,征得祖母同意,即刻飛騎進京探望,并在宮內(nèi)陪伴皇后整整一天,直到皇后病情好轉(zhuǎn),方才放下心來。 承祜是為康熙真正的嫡長子,他可以說是康熙帝早殤諸皇子中最受寵愛的一位,因獨有他得到皇父“甚愛之”、死后得到“痛悼之”的明確記載(這些文字記載甚至連胤礽都未得到)。只是有福無命。他的幼殤,不失為皇后早逝與胤礽幼立太子的一大誘因,因康熙冊立胤礽為皇太子的吉日正是承祜的生日,十二月十三日。后皇二子承祜不序齒,皇二子之位恰為承祜親弟胤礽取代。
次子胤礽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巳時,歷經(jīng)千辛萬苦,皇后生下其次子保成(保成為胤礽原名,一說為小名)。因難產(chǎn)出現(xiàn)的危癥,在兩個時辰后的申時,年僅22歲的皇后在坤寧宮辭世。再得嫡子之喜與突喪皇后之悲的同時發(fā)生,這給年輕的康熙帝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盡管傷心,但對于這位皇后以生命為代價孕育的皇子,康熙帝感慨萬千,道出“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嫗愛惜”之語,因此即便是日理萬機,仍堅持親自撫養(yǎng)這個生而喪母的哀子,對其寵愛至極。 康熙十四年六月,在皇后去世一周年之際,康熙決定冊立保成為皇太子,特發(fā)布諭旨于禮部命擇定吉日;本年十二月十三日(該日恰為早殤的承祜的生日),一歲半的胤礽被正式被授予象征皇太子身份的冊、寶,成為清代歷史上唯一一位受正式冊封禮的皇太子。 康熙十九年五月初三日,在仁孝皇后去世六周年之際,康熙特遣六歲的胤礽第一次前往陵寢為無緣謀面的母親致祭,以盡孝道;康熙二十年,在送仁孝、孝昭二后的梓宮至陵寢之前,康熙又命太子前往致祭,至后又讀文大祭。此后亦不乏派太子往奠母后陵寢祭奠的旨意。 皇太子胤礽在皇父無微不至的關懷下幸福地成長起來,衣食無憂自不必多說,康熙更是竭盡全力滿足兒子的各方面要求;但康熙不分輕重地溺愛和驕縱皇太子,致使之前賢明有禮、敦厚謙恭的胤礽逐漸變得蠻橫無禮、不可一世,與君父的要求格格不入,終致君儲之間矛盾叢生、不可調(diào)和。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55歲的老皇帝痛下決心廢掉皇太子,他痛哭流涕地數(shù)落著太子的罪行,其中一條罪狀便是“生而克母”,痛斥太子的不孝;但廢黜皇太子當天,康熙便開始后悔,夜晚更是夢到了他孝愛的祖母孝莊太皇太后與胤礽的生母赫舍里皇后,“皇后亦以皇太子被冤見夢”,而此時的仁孝皇后已去世整整三十四年。第二天,康熙便與諸臣訴說此事,實際上是為復立胤礽尋找借口。至皇三子胤祉奏皇長子詛咒廢太子事發(fā)、諸皇子奪嫡愈演愈烈時,康熙終于在翌年正月復立胤礽皇太子之位;但終因胤礽個人素質(zhì)以及佞臣挑撥離間,三年后再被廢黜,幽禁咸安宮內(nèi)。在胤礽被幽禁期間,康熙仍苦念父子之情,故“時遣太監(jiān)往視,賜物賜食”,致使“二阿哥面貌今甚豐滿。阿哥所生七八子,朕皆養(yǎng)于大內(nèi)”等關懷舉動;至康熙晚年時,他更是為兒子考慮周詳,生怕自己去世后,胤礽遭遇不測,故他特命于京郊鄭家莊修建王府(此府規(guī)模甚偉),供胤礽居住。可以說,胤礽的一生幸福不得不歸源于父母之間深厚的感情。
芳儀永謝
康熙十三年,皇后第二次臨盆。此時的坤寧宮內(nèi)外一片忙碌,準備迎接新皇子的到來。念喜歌的兩位接生嬤嬤早已等候在一旁,掩埋小皇子胎盤的“喜坑”也挖好,并把寓意皇后快生貴子的筷子和紅綢、金、銀、八寶等物安放在喜坑內(nèi),只等赫舍里氏皇后順利生產(chǎn)。左等右等,大家盼望的皇子終于在初三日上午巳時出生。 康熙皇帝見皇后終于又誕育了健康的皇子,異常高興,當即取一個乳名叫保成(皇七子胤礽),祝愿他能夠平安成長。然而皇后卻因難產(chǎn)導致昏迷不醒,幾個時辰不見轉(zhuǎn)機,盡管御醫(yī)使盡渾身解數(shù),仍無法挽救漸漸逝去的皇后生命,年僅二十二歲(周歲僅二十歲)的赫舍里氏皇后于當日下午申時咽下了最后一口氣。坤寧宮里的氣氛一下子由開始的喜悅驟變成悲傷。僅僅幾個時辰得時間,康熙皇帝就經(jīng)歷了再得嫡子和痛失愛妻得大喜大悲,巨大的痛苦之中又夾雜少許欣慰,這種悲喜交加的滋味,恐怕只有當事人自己才能體會得清楚。
中宮有恙,皇帝探病
據(jù)《康熙起居注》: 【康熙十一年十月】 初四日乙巳,駐蹕顏家公。是日,聞皇后違和。 上召學士傅達禮諭曰:“前日自京城來奏,皇后有恙,朕召太醫(yī)院官武超眾問以方藥。遂諭云:朕以太皇太后圣躬違和,奉駕來幸溫泉,若得太皇太后霍然全愈,朕懷庶慰,爾等勿得妄行奏聞,恐致太皇太后憂慮。而武超眾不解朕意,遂爾奏聞。蒙太皇太后慈諭云:我已痊愈,中宮有恙,可速往視之。朕奏云:中宮雖病,自有定數(shù),臣去亦無益。況臣特奉太皇太后來此,必須同往,遂得不行。適又自京城來奏,皇后病劇。太皇太后慈諭云:爾欲奉我同行固是,但中宮病劇,可速往省視,若病勢全可,不妨再來相迎。況爾奉我同行,固為孝思,遵命前往,亦孝道也。朕不敢違太皇太后慈旨,即可起行,一省皇后,仍即來迎!彼煊谏陼r起駕,夤夜馳行。初五日昧爽,至京城,進東直門。寅時,回宮。卯時,詣皇太后宮問安。因皇后病痊,遂傳諭往迎太皇太后。 于初六日寅時,自京城起駕,出東直門。至平家譚,命眾緩行。上酌從近臣侍衛(wèi)前行,至邦郡,迎見太皇太后,啟奏皇后病痊。 可見,當時皇后雖然病重,但由于太皇太后在赤城湯泉養(yǎng)病,康熙不愿意違背孝道,也不愿意驚動太皇太后,所以一直都沒有去看望皇后,可當太皇太后得知中宮有恙,便告訴皇帝自己已經(jīng)痊愈,并讓皇帝回宮探望皇后,太皇太后還說奉旨回宮探望皇后,也算是對自己盡孝了。這說明皇后有恙時,孝莊太皇太后對皇后很是關心,她也比較喜歡自己親自選定的皇后。 有了這道懿旨,康熙便回宮探望病重的皇后,在正史中,皇后有恙,皇帝親自從遠方趕回宮中探望的僅有赫舍里氏一人。與夫君分別月余后重逢的歡欣,驅(qū)除了赫舍里氏纏身的病魔,同玄燁聚首之始,她的身體即開始好轉(zhuǎn),這表明她對玄燁十分眷戀,在精神、情感上都非常需要玄燁的慰藉;同時也說明玄燁很善于體貼皇后,只要在她身邊,就盡可能地給予充分的愛撫。 從這個細節(jié)里,可以看出皇帝、皇后平日關系甚好,且皇后頗得太皇太后掛念,從側(cè)面反映出皇后不僅與皇帝相處融洽,在整個后宮中也較為人情練達。體現(xiàn)出孝莊、玄燁及赫舍里氏之間的相互體貼與照顧。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及皇后,是玄燁家中高居最上層的4位,他們之間關系如何,表現(xiàn)上看是皇家內(nèi)部之事,實質(zhì)上對于穩(wěn)固朝綱,鞏固中央集權統(tǒng)治,起有削弱或加強作用。因為只有他們和諧相處,團結無隙,才能保證玄燁集中精力料理國政,無后顧之憂,這在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尚很尖銳,三藩反叛之心已露端倪的客觀形勢下,顯得尤為必要。換言之,他們能夠相互諒解,配合默契,也是其所處特定時代與環(huán)境所需求的。當時距清朝入關不足三十年,新興的滿洲統(tǒng)治者仍然壯志勃勃,充滿朝氣,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盛世——康乾盛世正醞釀在胚胎之中。玄燁家中主要成員之間的良好關系,是滿族統(tǒng)治者及清朝社會正處于上升階段這一總的發(fā)展趨勢的反映。
善后
皇后喪儀
據(jù)《圣祖仁皇帝實錄》: 【康熙十三年五月】 丙寅!陼r。皇后崩于坤寧宮。上輟朝五日。諸王以下、文武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命婦以上。俱齊集舉哀。持服二十七日。以軍興、免直隸各省文武官齊集舉哀制服。及遣官進香! 戊辰。奉移大行皇后梓宮、至西華門外享殿。上親臨送。諸王以下、文武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八旗二品命婦以上。俱齊集舉哀 丙子。常祭大行皇后。上親臨舉哀 甲申。初祭大行皇后。上親臨舉哀。是日、上除服 乙酉。繹祭大行皇后。上親臨舉哀 庚寅。奉移大行皇后梓宮、權厝于都城北鞏華城。上親臨送。諸王以下、文武官員。俱齊集西安門外、舉哀跪送。其隨送王大臣官員等、至鞏華城。奉安梓宮畢。舉哀行禮。 壬辰。上至鞏華城。大祭大行皇后。諸王以下、文武官員。俱齊集舉哀。除服 癸巳。繹祭大行皇后 【康熙十三年六月】 乙未。滿月。致祭大行皇后 【康熙十四年正月】 己卯。遣滿漢大學士各一員、恭點仁孝皇后神主。是日、恭奉神牌、升祔奉先殿 【康熙十四年五月】 辛酉。仁孝皇后忌辰。行期年致祭禮 康熙十五年二月,仁孝皇后地宮興工,開皇后于皇帝先行下葬的先河,此陵即使康熙帝景陵。 康熙十九年五月初三日,仁孝皇后六周年祭日,康熙帝特遣胤礽首祭母后仁孝皇后,以讓兒子為母盡孝。 康熙二十年二月十七日,以送仁孝、孝昭(崩于康熙十七年)二后梓宮自鞏華城至山陵安葬,康熙帝又遣皇太子胤礽率諸臣往祭。十九日正式啟行,三月初七日到達山陵,特命康親王杰書至仁孝皇后梓宮前、端親王博果鐸至孝昭皇后梓宮前,讀祝致祭;禮畢,安放兩皇后梓宮至地宮前享殿內(nèi),翌日安葬禮成。同時,康熙還特地安撫兩皇后家屬,賜食賜物,以示恩寵。 雍正元年,雍正皇帝奉孝誠、孝昭、孝懿、孝恭四后同祔圣祖廟。以孝誠仁皇后為圣祖元配,當合于古禮,故首奉孝誠仁皇后,次奉孝昭仁皇后,次奉孝懿仁皇后,次奉孝恭仁皇后。
康熙追悼行動
1、皇后上謚號為“仁孝皇后”,此為清代列后中獨一無二 2、皇后崩逝后停靈乾清宮 3、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五日,將皇后的梓宮安放在了紫禁城西 4、從五月初五日開始,康熙幾乎每一天都要去梓宮前舉哀 5、五月二十七日,康熙親自把皇后梓宮送到了鞏華城 6、康熙十三年六月至十二月,康熙去鞏華城34次;十四年去24次;十五年去15次 7、康熙十三年十二月,皇后之父噶布喇以“勛舊世裔。素著忠貞。翊衛(wèi)攄夙夜之勞。謀猷重股肱之寄”的名義被授為一等公,世襲罔替 8、康熙十六年正月至七月,去鞏華城7次 9、康熙十六年除夕,仍去陪伴嫡妻(此時已立鈕祜祿氏為后) 10、康熙十六年九月,皇帝親往閱仁孝皇后山陵 11、朝鮮使臣面見康熙皇帝,康熙在皇后的靈柩前陪皇后,不愿見朝鮮使臣。朝鮮使臣向其國王報告說:“清皇不恤國事……” 12、康熙親制仁孝皇后冊文,最為樸實無華;而其他二后的冊謚文僅去叫大臣制,辭藻滿篇的阿諛奉承無半點實在處,而康熙卻點頭稱好(可以用“敷衍搪塞”來形容了)
名字、謚號
關于赫舍里皇后的名字,史書并無準確記載。自唐代之后婦女閨名多不上官方史書,清代入關后更是承襲漢族人這一傳統(tǒng),上至后妃,下至民女,閨名一般不上正史;屎笫菫楹丈崂锸,故如今流傳頗廣的“芳兒”、“芳儀”之類純屬杜撰,不可靠。 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八日,康熙帝諭禮部曰:皇后赫舍里氏,作配朕躬,已經(jīng)十載。上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盡誠孝;佐朕內(nèi)治,尤極敬勤;節(jié)儉居身,寬仁逮下;宮闈式化,淑德彰聞。茲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崩逝。惓懷懿范,痛悼彌深。宜有稱謚,以垂永久。著內(nèi)閣翰林院會同擬奏,應行典禮,爾部詳察以聞。 康熙十三年六月二十七日,“上素服御太和門。遣和碩康親王杰書、和碩莊親王博果鐸同赍冊寶。詣鞏華城。冊謚大行皇后。 冊文曰:朕惟王化肇于閨門。洵藉內(nèi)庭之助。陰教成于宮壸。尤資后德之賢。故皇英嬪而帝道興。任姒歸而王圖永。緬稽淑行。載籍攸存。惟翚服之有光。斯彤管其紀盛。聿彰令聞。爰著徽稱。皇后何舍里氏。毓自名門。躬全懿范。作朕元配。正位中宮。慈惠本乎性成。柔嘉維則。溫恭篤于天賦。禮度攸嫻。主雅化于閨闈。表芳型于海宇。勤兩宮之孝養(yǎng)。婉以承顏。遇九御以寬和。恩能逮下。蘋蘩時飭?俗艟\。浣濯常衣。允昭節(jié)儉。箴規(guī)之益。贊宵旰而彌勤。貞順之風。御家邦而式化。方期永綏福履。詎意頓隔音容。月掩椒涂。鑒亡蘭殿。朕心傷悼。率土悲哀。懷哲思賢。惓徽音于靡盡。揚休宣譽。垂鴻號于無疆。彝典式遵。崇褒用錫。特以冊寶。謚曰仁孝皇后。于戲。圣善弘宣。奕世頌祎褕之盛。母儀備美。千秋耀琬琰之輝。靈其有知。膺茲光寵。 六月二十八日,以冊謚仁孝皇后,頒詔天下。詔曰: 國家化理,肇起宮闈,陰教敷宣,實資壸德。自古賢后,咸有徽稱,昭垂奕世,誠歷代之鉅典也。皇后何舍里氏,溫惠性成,柔嘉天亶,發(fā)祥世胄,正位中宮。佐朕奉事太皇太后、皇太后,克誠克孝;統(tǒng)理內(nèi)治,維敬維勤;節(jié)儉居身,寬仁逮下;徽音茂著,懿范彰聞。茲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日崩逝,惓淑儀之備美,宜顯號以褒揚。爰敕所司,詳稽典禮,祗告太廟。本年六月二十七日,冊謚為仁孝皇后禮成。于戲。翟祎在御,難忘十載之芳型;琬琰增輝,永播千秋之令譽。頒示天下,咸使聞知。 關于這獨一無二的謚號 赫舍里皇后初謚“仁孝”,至于“孝誠仁”是雍正給改的,暫不提這個。就說“仁孝”這個在清朝皇后中獨一無二的謚號:清朝其他皇后的謚號都以“孝”字開頭,且在康熙之前已冊了四位皇后謚,分別是:孝慈高皇后、孝端文皇后、孝獻皇后(即順治寵妃董鄂氏)和孝康章皇后,為何到了自己妻子,康熙卻別出心裁給了這樣一個謚呢?康熙自己就謚為“仁皇帝”,他的功績不僅被他的后代所稱頌,也被所有崇拜他的人所稱頌,他被譽為清代最有作為的皇帝,有這么一個“仁”的謚號可謂至高無上了,想必古人也十分崇敬“仁”。古人崇尚孔子,孔子不就是推崇“仁義”嗎,康熙能給原配一個這樣的謚號,可見二人感情之深厚。 據(jù)古代傳統(tǒng)謚法,“仁孝”當解為—— 仁:續(xù)義奉功曰仁。慈民愛物曰仁?思簭投Y曰仁。貴賢親親曰仁。殺身成人曰仁。能以國讓曰仁。理則萬事曰仁。率性安行曰仁。功施于民曰仁。屈己待下曰仁。度功而行曰仁。寬信敏惠曰仁。愛仁利物曰仁。體元立極曰仁。如天好生曰仁。教化溥浹曰仁。慈心為質(zhì)曰仁;輴垆咔⒃蝗。 孝: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xié)時肇享曰孝;大慮行節(jié)曰孝;慈惠愛民曰孝;慈愛忘勞曰孝;從命不違曰孝;善事父母曰孝;遵義安仁曰孝;幾諫不倦曰孝;姻睦其黨曰孝;博于備養(yǎng)曰孝;敬慎所安曰孝;尊仁愛義曰孝;能養(yǎng)能恭曰孝;繼志成事曰孝;踐修世德曰孝;丕承先志曰孝;博施被物曰孝;教刑四海曰孝;德通神明曰孝;先意承志曰孝;能奉祭祀曰孝;志不忘親曰孝;富貴不驕曰孝;徽音克嗣曰孝。 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新繼位的雍正皇帝加仁孝皇后謚號為:仁孝恭肅正惠安和儷天襄圣皇后;雍正元年六月,因仁孝皇后謚號中仁字重復,改謚曰:孝誠恭肅正惠安和儷天襄圣仁皇后;乾隆、嘉慶累加謚,全稱曰: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圣仁皇后。 其原文如下: 雍正元年,禮臣言:“古帝王升祔太廟,必以皇后配饗。周祀閟宮,漢于別寢,唐、宋有坤儀、奉慈殿以展孝思。自是配廟者,皇后字上一字與廟謚同,祀別廟者,但有謚無廟號。其配位或一帝一后,或一帝二后。宋太宗、徽宗則四后先后升祔,禮制不同。本朝太祖三后,唯孝慈祔廟稱高后,太宗二后,孝端、孝莊并稱文后,世祖三后,孝惠、孝康并稱章后,孝獻但祀孝陵饗殿,定制然也。今圣祖祔廟,仁孝作配,允宜同饗。第廟謚曰仁,與尊謚衤復,改題孝誠,與孝恭體備母儀,并宜同祔。其孝昭、孝懿,應集廷臣詳議。”尋議定:“夏、商逮六朝,皆一帝一后,唐睿宗二后,宋太祖三后,太宗四后。祔廟之制,朱子諸儒咸無異說。謹按前典,孝昭、孝懿應與孝誠、孝恭并稱仁皇后,同祔太廟!睆闹。
仁孝皇后冊謚文今譯
【原文】 朕惟王化肇于閨門,洵藉內(nèi)庭之助;陰教成于宮壺,尤資后德之賢。 故皇英嬪而帝道興,任姒婦而王圖永。 緬稽淑行,載藉攸存。 惟翚服之有光,斯彤管其紀盛。 聿彰令聞,爰著徽稱。 皇后何舍里氏,毓自名門,躬全懿范。 作朕元配,正位中宮。 慈惠本乎性成,柔嘉維則;溫恭篤于天賦,禮度攸嫻。 主雅化于閨闈,表芳型于海宇。 勤兩宮之孝養(yǎng),婉以承顏;遇九御以寬和,恩能逮下。 蘋蘩時飭,克佐精誠。 濣濯常衣,允昭節(jié)儉。 箴規(guī)之益,贊宵旰而彌勤;貞順之風,御家邦而式化。 方期永綏福履,詎意頓隔音容! 月掩椒涂,鑒亡蘭殿。 朕心傷悼,率土悲哀。 懷哲思賢,惓徽音于靡盡;揚休玄譽,垂鴻號于無疆。 彝典式遵,崇褒用錫。 特以冊寶,謚曰仁孝皇后。 嗚呼! 圣善弘宣,奕世頌祎褕之盛;母儀備美,千秋耀琬琰之輝。 靈其有知,膺茲光寵。 【今譯】 我希望王道教化能夠普及于婦道,確實有賴于妻眷的幫助;女流之教養(yǎng)能夠育成在宮庭之內(nèi),特別借助于皇后德行的賢淑。所以娥皇、女英作為嬪妃則帝王的道行霸業(yè)興盛,任姒作為妻子則帝王的宏圖大略可以永久。我緬懷皇后的賢淑德行,將其記載于文字,永久保存。希望皇后妝服的光彩,那記述之筆能夠描繪它的盛艷。(將皇后的淑行)以文章記述加以彰揚,使天下人知曉,能夠援引典章稱頌褒揚贊美她。赫舍里皇后,出身于名門,以自身之行為成就美德的典范。她是我的結發(fā)夫人,作為后宮之主。祥和聰慧出自于天性之純,柔和美善,謹誠恪守;溫順恭敬深植于先天風骨,禮節(jié)風度優(yōu)雅嫻適。在內(nèi)宮女流中主導高雅純正的教化,在海內(nèi)外彰顯其儀態(tài)萬方的外在美。勤勉地盡孝奉養(yǎng)兩宮老人家,溫婉孝順讓老人家歡顏;對待后宮的女眷侍人寬宏和藹,恩遇能使眾人心悅誠服。主持祭祀嚴謹守時,奉供陪祀誠心一意。衣著簡樸,自行洗滌,堅持并宣諭節(jié)儉的風氣。中肯地勸戒規(guī)諫,幫助處理內(nèi)外事務非常勤快;力行貞節(jié)柔順的家風,佐理社稷和家庭程式化而有序。正盼望著能夠一起永遠走在幸福的路上,卻不料突然間再見不到你的音容笑貌!明月再也照不到你的所在,只親眼目睹了亡人的逝去。我的心里哀傷痛悼,普天之下也都為你悲哀。懷念你的聰穎賢惠,哀傷再也聽不到你的珠音玉語;普天下欽仰你的芳華美名,天地同悲。按照典例應予紀念,褒揚尊崇加以封號。因此特地用冊書與寶璽,加謚號為“仁孝皇后”。 嗚呼!神圣高潔的善行定要弘揚光大,讓人們一代一代頌揚你美淪美渙的盛名;你的母儀風范是多么的完美無瑕,千年萬載也必閃耀著美玉的柔麗光輝。如果你的靈魂在天有知的話,應該能夠接受這份榮光與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