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方元
吳方元,字淮三,乳名上林,又名易亭,生于1743年(乾隆癸亥歲),廣東連平漳溪(現(xiàn)河源市東源縣漳溪畬族鄉(xiāng))人。吳方元,五歲開始識字背詩,六歲入家塾讀書,十歲學(xué)作詩,十一歲學(xué)作文。作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丁酉科舉人,吳方元飽覽群書,尤喜讀史,諸如《十三經(jīng)注疏》、《廿二史》,大凡山川形勝、古人名氏,無不探其淵源而記之于心。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吳方元參加歲試,進(jìn)“三甲”,之后便沉浸于書海之中,盡覽群書,無意仕進(jìn)。吳方元最后官授山東泗水縣正堂,因舉孝在身,吳方元未能立刻走馬赴任。乾隆四十三年,與吳方元同是舉人出身的徐述夔,因有“大明天子重相見,且把壺兒擱半邊”,“明朝期振翮,一舉到清都”等“不祥”之詩句,被誣為“興明朝,去清朝”之意,被乾隆下令戮其三代。而吳方元,因有“天未明,清露寒”詩句,雖未受牽連,卻不滿清朝大興“文字獄”,不思仕宦,故辭官不赴任,其存世詩文集也于乾隆年間悉數(shù)銷毀。 經(jīng)受喪父之痛后不滿一年,吳方元的母親也在喪夫的痛苦煎熬中病逝。這一連串的打擊,曾一度使吳方元萎靡不振。守喪三年后,吳方元重新振作,大興書墪,廣招賢良,以教后輩。晚年的吳方元,震懾于康、雍、乾三朝百余年間多達(dá)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的“文字獄”,便隱于鐵爐嶂下。自此,靜寂的鐵爐嶂,便常有吳方元的涕零痛哭聲和擊掌高歌聲……清朝河源舉人吳方元,吟完“天未明,清露寒”后,疾呼“清風(fēng)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嘔血而終……而作為一代舉人的吳方元,后人記錄的文字和高達(dá)2米的清朝畫像,也在“十年浩蕩”的文革中永遠(yuǎn)地銷毀,再也沒有任何文字留諸世。清朝舉人吳方元的故居漳溪,作為河源市“詩的故鄉(xiāng)”,雖然也涌現(xiàn)過一批詩者(其中也不乏國家級會員),但在詩界的影響并不深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