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張玉琴
。矍澹葚。江蘇常熟人。善山水。《虞山畫志》
張玉琴 女,上海人,1929年5月出生。南京市越劇團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 ,二級演員 為江蘇省、南京市劇協(xié)會員。
個人履歷
1941年在上海進尹樹春劇團學藝,專工青衣花旦。畢業(yè)后隨團和老師們在各地演出。
1950年加入天津越劇團。
1951年加入上海大眾越劇團任主要花旦,同年劇團改組為大眾越劇團任團長,率團在南通、上海等地演出。
1953年率團赴南京演出,深受當地觀眾喜愛,受到專家和當地領導好評,南京市文化處邀留該團組成南京市大眾越劇團,張玉琴繼續(xù)擔任團長和主要花旦。
1957年在南京市和江蘇省戲劇會演中張玉琴飾《沉香扇》中蔡蘭英一角獲得一等獎和優(yōu)秀演員表演獎。
1958年改組為南京市越劇二團,張玉琴被文化局任命為團長。
1960年因工作需要,調她到南京市越劇團與竺水招搭檔演出《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莫愁女》中的莫愁、《梁祝》中的祝英臺、《盤夫索夫》中的嚴蘭貞等主角。
1962年與竺水招一起參加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越劇電影《柳毅傳書》,張玉琴飾演洞庭夫人一角。從藝50年,主演過古今劇目共50多臺。
1977年,文革后,張玉琴重回南京市越劇團與老姐妹商芳臣、筱水招、蔣鴻鰲、夏文君、筱丹鳳、鄭加琴等煥發(fā)藝術青春,恢復演出了越劇傳統(tǒng)戲《梁山伯與祝英臺》《天雨花》《莫愁女》《雙玉蟬》等戲。
1980年后,張玉琴在團帶學員,并把“莫愁女”一角親授給學生陶琪。
1984年張玉琴離開舞臺調到省戲校教學,擔任越劇班主課老師,培養(yǎng)了本團優(yōu)秀演員袁小云、陳偉萍等。
1978年后,張玉琴始連續(xù)六屆當選為南京市白下區(qū)政協(xié)常委。
1990年6月,張玉琴喜收原南京鐵路分局南京東機務段青年工人徐寧生為第一男旦弟子。
1992年12月·,張玉琴參加了上海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畢春芳在南京大行宮會堂舉辦的《火車頭越劇·畢派藝術欣賞會》,與徐寧生合演了越劇《庵堂認母》
個人成就
她出身梨園世家。9歲從藝,1941年至1945年先后在渭北的沛風、易風、維新、明正社等秦腔班社搭班演出;1945年以后在西安尚友社、西安市秦腔一團繼續(xù)從事演出工作,1986年退休。主工正旦、老旦行當,吐宇清晰有力,抑捅分明,朗朗上韻;唱腔激昂蒼勁,字正腔圓,被譽為“滿口腔”。戲曲“四功五法”基本功全面扎實,達到了綜合的高度,對秦腔藝術的發(fā)展有重要的貢獻。 一生演出有一百多本(折)。演出場次在9000場以上。成功地演出了《白玉樓》、《庵堂認母》、《白溝議和》、《黨的女兒》、《紅色家譜》、《金色道路》等劇,代表劇目有;《楊門女將》、《鍘美案》、《黑頂本》、《白玉樓》、《三娘教子》、《大登殿》、《慈母淚》等,尤其所演《三娘教子》特別出色,表演傳神,聲情并茂,人物形象非常鮮明,所到之處必有一番轟動,在西北五。▍^(qū))觀眾中享有“活三娘”的美譽。多年來。除在城市演出外,還經常赴農村、工礦、油田、部隊演出,足跡遍及甘、寧、青、新、冀、魯、豫等地,深受各地人士的歡迎和贊譽。報刊、電臺、電視臺多有評介報道文章。 追求進步,熱愛事業(yè),注重藝術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工作一貫兢兢業(yè)業(yè),無論大小演出,大小角色都能認真對待。1981年赴日本演出受到贊揚;1982年被選為全國“三八紅旗手”;1998年獲陜西省“百名秦腔演員”選拔賽第一名。曾任全國、陜西省、西安市青聯(lián)委員、西安市人大代表,中共陜西省第六屆黨代會代表、中共西安市第七屆黨代會代表,西安市、陜西省勞動模范。 2009年在西安逝世,享年77歲。 出生:1932年3月7日,農歷壬申年二月初一日 逝世:2009年3月13日,農歷己丑年二月十七日,11時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