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原型
華察,字子潛,號鴻山。其世祖華原泉原籍河南,北宋末年南渡,遷居無錫之隆亭,以后成為無錫的望族。元、明間華氏先后遷到堠陽(今無錫新區(qū)坊前)和鵝湖(今無錫錫山區(qū)鵝湖鎮(zhèn)蕩口)。華察為嘉靖五年(1526)進士,選為庶吉士、后調(diào)戶部主事,又遷兵部郎中。后任翰林院修撰,參與校錄各朝實錄。曾出使朝鮮。后任應天府會試主官,拜侍讀學士。因拒絕奸相嚴嵩結(jié)納,被告老還鄉(xiāng),又從蕩口遷至隆亭。華察工詩,著有《巖居稿》、《翰宛留院集》、《皇華集》、《碧山堂集》、《知退軒集》、《東行紀興》等。華察晚年遷居無錫甘露。
華察生前從蕩口遷居隆亭,建造了一座豪華的住宅。據(jù)《錫山景物略》記載:“至今過其前,不敢仰視,侯門王府,嘆壯麗不如也。東西兩園,不山不水,能自山自水,極土木之勝,十步一閣,瓊宮閬苑,意出人間。聞工役告竣,使者以冊進,首一葉開載石灰一項,費四千金,即掩卷,余置不目,蓋作法于奢,公自知之矣。”這座宏大壯麗的府第后代已毀,現(xiàn)尚存府第的大門,為三間四柱五樓的石坊,稱為“華學士坊”。四柱高聳,上承樓座,東西兩側(cè)青石須彌座上為八字影壁,須彌座束腰上雕雙獅戲球花紋。華學士坊南原有高大的照壁。府第北側(cè)的金粟嶺原建有別墅園林,至今都已湮沒。從殘存的華學士坊,可以相見昔日華察府第的宏偉壯觀。
華察及其子孫死后都葬于甘露蕭塘,當?shù)厮追Q“蕭塘墳”。墓地規(guī)模較大,東西長約二百米,南北寬約五十米。墓園地面建筑早已毀壞,神道兩側(cè)原有石坊、石碑、以及石羊、石馬、石翁仲等石刻,現(xiàn)尚存石馬和龜?shù)饕粚。華察墓在文革中被挖掘,出土的嵌寶石金銀首飾以及玉帶 等文物,現(xiàn)藏無錫市博物館。
1984年7月,無錫市博物館和無錫縣文物管理委員會聯(lián)合發(fā)掘了華察孫華師伊夫婦墓。華師伊為明太學生,萬歷二十五年科舉落榜后,未再應試。此墓入葬于崇禎二年(1629)。墓內(nèi)隨葬茶具和文房用品,其中一把壺柄下陰刻“大彬”款的紫砂茗壺,古樸雅致,是宜興紫砂名家時大彬制作的紫砂精品,更是彌足珍貴。同出的一件玉蓋頂和檀木壺柄的錫茶壺,是明代錫壺制作名師歸復初所制的“歸壺”。文房用品有狼毫毛筆、端硯、用金箔貼出《前赤壁賦》文、圖的黑漆印盒和四方玉章,此外還有系有玉雕虎紋扇附的灑金折扇。不僅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愛好和審美情趣,也可窺見明代后期工藝美術(shù)的成就。
與唐伯虎
史家考證,秋香是明朝成化年間南京妓女林奴兒,她的年紀比唐伯虎大十幾歲。而華太師是無錫人,要比唐伯虎小27歲。而不是人們形象中比唐伯虎年長許多的長者。因而,唐伯虎是與“三笑”姻緣無緣的。
影視形象
1993年電影《唐伯虎點秋香》黃沾飾華太師2002年電視劇《六女當鋪》文興宇飾華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