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含義
“二葉亭四迷”在古日語中的隱喻為:見鬼去吧!「くたばってしめ(ま)え」選擇這樣的筆名,據說是因為不懂文學的父親對自己搞文學不滿曾這樣罵過自己,另外也有自嘲的意思。他啟蒙于漢學,深諳儒家思想。
人物生平
1881年就讀于東京外國語學校俄文科,受到俄國文學的熏陶和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洗禮,遂選擇了以改造社會為己任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道路。1886年發(fā)表第一篇文學評論《小說總論》!缎≌f總論》補正了作家坪內逍遙《小說神髓》的不周之處,系統(tǒng)闡述了小說應通過現(xiàn)象反映本質,從而成為認識真理的工具等現(xiàn)實主義文學主張,批判了僅僅注重形式上的“深刻描寫”的所謂寫實論和流于膚淺低俗的游戲文學,發(fā)出了現(xiàn)實主義文學創(chuàng)作理論的先聲。次年,一部實踐這一文學理論的長篇小說《浮云》連續(xù)刊載。小說通過一個正直而有學問的青年,被政府機構排擠、被情人鄙棄的命運,披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腐敗和人情的淡薄,揭示出封建傳統(tǒng)與西方近代文明的矛盾,塑造了日本文學史上第一個不滿現(xiàn)實卻無力反抗的“多余人”形象,被譽為日本近代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但小說問世時反響不大,于是他停止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此后,他當過官報局的翻譯、編輯,陸軍大學和東京外國語學校教師,還當過中國清朝北京警務學堂官員。20年中,翻譯介紹了不少俄國文學作品。他的譯文忠實原作,言文一致,頗受好評。1904~1905年前后,二葉亭四迷出任大阪《朝日新聞》駐東京特派記者。在報社同仁鼓動下,恢復了文學創(chuàng)作。1906年和1907年,連續(xù)發(fā)表了長篇小說《面影》和《平凡》。1908年,二葉亭四迷作為《朝日新聞》特派記者被派往俄國首都圣彼得堡,1909年5月10日,因肺病死于歸國途中,葬于新加坡。196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鞏長金 、石堅白等譯的《二葉亭四迷小說集》。
二葉亭四迷的父親是地方的下級武士,明治維新后擔任地方小官吏。二葉亭四迷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明治維新的“開化革新”的氣氛中度過。他從小接受漢學教育,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把為人正直、“俯仰無愧于天地”當作座右銘。當時沙皇俄國向亞洲擴張,引起日本朝野的憤慨。他在愛國激情的支配下,曾多次報考陸軍士官學校,未被錄取。1881年入東京外國語學校俄文科學習俄語,閱讀了19世紀俄國優(yōu)秀作家的作品,接觸到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這對他的人生觀與文藝觀的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作品梗概
主人公內海文叁出身在靜岡縣的舊武士家庭,他告別了鄉(xiāng)下的老母,獨自一人來到東京,寄宿在叔父園田孫兵衛(wèi)家。完成學業(yè)之后,在機關里當上了一名小官吏。文三的叔父經常外出經商,家里只有嬸母阿政和兩個孩子(一個寄宿學校)。阿政石孫兵衛(wèi)的后妻,一個典型的功利主義者、勢利小人,開始她覺得文三頗有出息,意將比文三校5歲的女兒阿勢許給文三。阿勢長得很俊俏,自幼是母親的掌上明珠,長大后成了一個嬌縱任性的姑娘,她受到當時所謂的“文明開化”的社會風氣的影響,接受了明治初期的資本主義新時代的教育,洋氣十足。她靠著天生的小聰明,看上去學、藝兼優(yōu),實際上卻很淺薄,并不很看重為人正直的文三。文三愛上了阿勢,但始終沒有勇氣向她表明自己的愛慕之心,心情很抑郁。
兩年后,機關進行行政改革時,生來不擅溜須拍馬、巴結上司的文三被免職了。阿政對文三的態(tài)度頓時一落千丈。文三被免職的第二天,她口出污言,罵了文三,以后經常指桑罵槐。阿勢當時雖然為文三辯護了幾句,但很快和文三的同僚本田升親熱起來。本田升是老于世故、擅于蠅營狗茍的人,行政改革中非但沒被免職,反倒官升一級,當上了科長。11月2日那天,本田邀請阿政一家去團子坂觀菊,阿勢居然欣然前往,這使文三苦惱萬分。
這以后,本田與阿政母女得來往日益親密,對文三則竭盡嘲弄之能事。阿勢勸文三去求本田為其復職出一臂之力,然而,文三根本不愿與只知對上級獻媚求寵的庸俗之輩本田一談。為此,文三和阿勢發(fā)生了爭吵,他覺得自己在園田家已經無法住下去,便決定對阿勢進行一次忠告,然后堅決離開她家。
作品鑒賞
《浮云》發(fā)表于1887年,是日本近代文學史上的第一部杰出的長篇小說,共由三編組成。因為當時作者還是無名文學青年,所以第一、第二編是以坪內逍遙的名義發(fā)表的。
作品成功的塑造了四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如果我們把阿政的功利主義看做是封建時代的舊思想的代表,那么,本田就是一個貌似具有新思想、實為地道的舊思想的衛(wèi)道士,而阿勢正是游弋在這幾者之間的一朵浮云。作品通過明治初期的一個小人物文三丟了工作、失去戀人,小小的愿望被無情粉碎后成為社會上多余的人的遭遇,反映了明治初期日本知識分子的苦惱,揭露了明治時代的官場的黑暗和世態(tài)的炎涼,批判了當時社會中單純模仿西方社會的種種淺薄的所謂“文明開化”的現(xiàn)象。日本文學界高度評價這部名垂于文學史的現(xiàn)實主義杰作。中村光夫等人編寫的《近代日本文學史》中說:“文體采用日本最早出現(xiàn)的清新的言文一致題,并熟練地運用從俄國小說里學來的現(xiàn)實主義手法,準確地、寫實性地描寫了近代社會及其人物!边@部小說給以后的日本的創(chuàng)作和近代文學的發(fā)展以極大的影響,從而使作者成為日本近代文學的先驅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