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宋亡,終身不仕、不娶,及壯,自號(hào)(儒、佛、道)三教外人,又號(hào)九鑒山人,人稱文行先生,淡泊名利,遍游名山。常閉門靜坐,每日用飯一次。德祐元年(1275)至余杭洞霄宮,友人住山沈介石為建白鹿山房石室居住,匾曰空屋,旁植梅竹,和五松相間。平時(shí)不著布衣,以楮紙作服,常去超然館靜坐,有時(shí)竟數(shù)月不出,與里人 葉林為至交。元元貞二年,王修竹延至山陰陶山書院。大德三年,入余杭洞霄,四方名勝多求其文。元大德九年(1305),朝廷派玄教大師 吳全節(jié)請(qǐng)牧出山,斷然拒絕。與南宋遺民 謝翱、 周密等友善,來往甚密,為翱作傳,為密作《蠟屐集序》。十年卒,年六十。
個(gè)人作品
著有《洞霄宮志》、《洞霄圖志》、《大滌洞天記》、《游山志》、《雜文稿》等傳世。精于古文,生前嘗自編詩文六十余篇為《 伯牙琴》,滔滔清辨而不失修潔,非晚宋諸人所及(《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五)!恫狼佟芬痪硌a(bǔ)遺一卷,有清抄本、《 知不足齋叢書》本,1959年中華書局標(biāo)點(diǎn)本,1981年修訂重印本!度卧姟肪砣宋邃浧湓娛。事跡見《伯牙琴》卷首《鄧文行先生傳》。
社會(huì)影響
在自編詩文集《伯牙琴》的《君道》、《吏道》等篇中,猛烈抨擊封建君主統(tǒng)治是“以四海之廣,足一夫之用”、“奪人之所好,取人之所爭(zhēng)”、“竭天下之財(cái)以自奉”;認(rèn)為戰(zhàn)亂的原因在于:“奪其食,不得不怒;竭其力,不得不怨。人之亂也,由奪其食;人之危也,由竭其力。而號(hào)為理民者,竭之而使危,奪之而使亂!”憧憬大同世界,以為“欲為堯舜,莫若使天下人無樂為君;欲為秦,莫若勿怪盜賊之爭(zhēng)天下。”幻想出現(xiàn)“廢有司,去縣令,聽天下自為治亂安危”,“君民間相安無事”的社會(huì)。這種樸素的民主思想對(duì) 黃宗羲著《 明夷待訪錄》有一定影響。